'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隨後秦王以此為藉口而且命令大將王翦統領秦軍進攻燕國,追殺幕後指使者姬丹。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青年將軍李信率領數千輕騎兵,衝鋒陷陣,窮追猛打姬丹軍隊,最終逼迫燕王喜殺死太子姬丹,李信取姬丹首級呈與秦王,秦王以為李信神勇,備加賞識。

秦王政在秦軍攻克燕國上都薊城後,開始籌劃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在廷議中,秦王與諸位大臣、將軍、博士縱論亡楚大計。每臨大事,召開朝廷會議,是秦國的傳統。

"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隨後秦王以此為藉口而且命令大將王翦統領秦軍進攻燕國,追殺幕後指使者姬丹。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青年將軍李信率領數千輕騎兵,衝鋒陷陣,窮追猛打姬丹軍隊,最終逼迫燕王喜殺死太子姬丹,李信取姬丹首級呈與秦王,秦王以為李信神勇,備加賞識。

秦王政在秦軍攻克燕國上都薊城後,開始籌劃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在廷議中,秦王與諸位大臣、將軍、博士縱論亡楚大計。每臨大事,召開朝廷會議,是秦國的傳統。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故在廷議中,秦王特意首先問李信:“寡人慾伐楚,以李將軍的氣度,需要動用多少軍隊?”李信年輕氣盛,鋒芒畢露,當即表示:“只需二十萬。”秦王頷首不語。又問王翦:“王老將軍您看呢?”王翦經過盤算思考,慎言道:“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當即嘲笑王翦說:“將軍年紀大了,怎麼變得如此膽怯!”秦王認為王翦怯弱而李信壯勇,遂任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武為副將,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當然這是歷史書上這麼寫。

"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隨後秦王以此為藉口而且命令大將王翦統領秦軍進攻燕國,追殺幕後指使者姬丹。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青年將軍李信率領數千輕騎兵,衝鋒陷陣,窮追猛打姬丹軍隊,最終逼迫燕王喜殺死太子姬丹,李信取姬丹首級呈與秦王,秦王以為李信神勇,備加賞識。

秦王政在秦軍攻克燕國上都薊城後,開始籌劃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在廷議中,秦王與諸位大臣、將軍、博士縱論亡楚大計。每臨大事,召開朝廷會議,是秦國的傳統。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故在廷議中,秦王特意首先問李信:“寡人慾伐楚,以李將軍的氣度,需要動用多少軍隊?”李信年輕氣盛,鋒芒畢露,當即表示:“只需二十萬。”秦王頷首不語。又問王翦:“王老將軍您看呢?”王翦經過盤算思考,慎言道:“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當即嘲笑王翦說:“將軍年紀大了,怎麼變得如此膽怯!”秦王認為王翦怯弱而李信壯勇,遂任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武為副將,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當然這是歷史書上這麼寫。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真實的以嬴政的能力不會不知道王翦肯定不是李信能比的,但是王翦的功勞太大了,秦王迫切的需要在軍隊中找到一個可以和王翦媲美甚至能夠代替王翦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少有勇名而且經過戰爭驗證的李信自然進入了秦王的視野。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秦王也自有秦王的考量,戰爭就是燒錢,投入的兵力越多,燒錢就越多,國家實力消耗的就越大,儘可能地做到低擾動、少消耗、速戰速勝,是興兵的原則,能用二十萬軍隊解決問題,決不用六十萬軍隊。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後方動亂不安,戍卒疲憊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生產的有七十萬家。那麼,興兵六十萬,該有多少不能操事的家庭呀!而且孫子又說:在戰爭中,不是投入的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主帥不輕易冒進,集中優勢兵力,準確掌握敵情,善於使將用兵,就足以取勝了。

"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隨後秦王以此為藉口而且命令大將王翦統領秦軍進攻燕國,追殺幕後指使者姬丹。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青年將軍李信率領數千輕騎兵,衝鋒陷陣,窮追猛打姬丹軍隊,最終逼迫燕王喜殺死太子姬丹,李信取姬丹首級呈與秦王,秦王以為李信神勇,備加賞識。

秦王政在秦軍攻克燕國上都薊城後,開始籌劃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在廷議中,秦王與諸位大臣、將軍、博士縱論亡楚大計。每臨大事,召開朝廷會議,是秦國的傳統。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故在廷議中,秦王特意首先問李信:“寡人慾伐楚,以李將軍的氣度,需要動用多少軍隊?”李信年輕氣盛,鋒芒畢露,當即表示:“只需二十萬。”秦王頷首不語。又問王翦:“王老將軍您看呢?”王翦經過盤算思考,慎言道:“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當即嘲笑王翦說:“將軍年紀大了,怎麼變得如此膽怯!”秦王認為王翦怯弱而李信壯勇,遂任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武為副將,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當然這是歷史書上這麼寫。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真實的以嬴政的能力不會不知道王翦肯定不是李信能比的,但是王翦的功勞太大了,秦王迫切的需要在軍隊中找到一個可以和王翦媲美甚至能夠代替王翦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少有勇名而且經過戰爭驗證的李信自然進入了秦王的視野。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秦王也自有秦王的考量,戰爭就是燒錢,投入的兵力越多,燒錢就越多,國家實力消耗的就越大,儘可能地做到低擾動、少消耗、速戰速勝,是興兵的原則,能用二十萬軍隊解決問題,決不用六十萬軍隊。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後方動亂不安,戍卒疲憊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生產的有七十萬家。那麼,興兵六十萬,該有多少不能操事的家庭呀!而且孫子又說:在戰爭中,不是投入的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主帥不輕易冒進,集中優勢兵力,準確掌握敵情,善於使將用兵,就足以取勝了。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最終嬴政選擇了李信。

李開元在《秦謎》中寫道: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率領二十萬軍隊分兩路進攻楚國。李信率軍進攻郢陳南部的平輿縣,蒙武率軍進攻郢陳東南部的寢縣。在強大秦軍的攻擊下,楚軍大敗。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信軍出現了不可思議的行動,他沒有乘勝東進,按預定計劃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而是回師西退,掉過頭去攻擊秦國領土內的郢陳,蒙武軍也撤退回來與李信軍會和。也就在這個時候,一支楚軍出現在李信軍的後面,三日三夜緊緊尾隨跟蹤,然後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大破李信軍。李信軍的軍營壁壘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將領被殺死,大敗而歸。

秦國是個賞罰嚴明的國家,秦王更是眼睛裡不容沙子,況且這是秦國百餘年與東方諸國交戰損失最大的一役,可秦王對慘敗的李信將軍卻逾法優容。

"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隨後秦王以此為藉口而且命令大將王翦統領秦軍進攻燕國,追殺幕後指使者姬丹。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青年將軍李信率領數千輕騎兵,衝鋒陷陣,窮追猛打姬丹軍隊,最終逼迫燕王喜殺死太子姬丹,李信取姬丹首級呈與秦王,秦王以為李信神勇,備加賞識。

秦王政在秦軍攻克燕國上都薊城後,開始籌劃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在廷議中,秦王與諸位大臣、將軍、博士縱論亡楚大計。每臨大事,召開朝廷會議,是秦國的傳統。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故在廷議中,秦王特意首先問李信:“寡人慾伐楚,以李將軍的氣度,需要動用多少軍隊?”李信年輕氣盛,鋒芒畢露,當即表示:“只需二十萬。”秦王頷首不語。又問王翦:“王老將軍您看呢?”王翦經過盤算思考,慎言道:“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當即嘲笑王翦說:“將軍年紀大了,怎麼變得如此膽怯!”秦王認為王翦怯弱而李信壯勇,遂任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武為副將,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當然這是歷史書上這麼寫。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真實的以嬴政的能力不會不知道王翦肯定不是李信能比的,但是王翦的功勞太大了,秦王迫切的需要在軍隊中找到一個可以和王翦媲美甚至能夠代替王翦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少有勇名而且經過戰爭驗證的李信自然進入了秦王的視野。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秦王也自有秦王的考量,戰爭就是燒錢,投入的兵力越多,燒錢就越多,國家實力消耗的就越大,儘可能地做到低擾動、少消耗、速戰速勝,是興兵的原則,能用二十萬軍隊解決問題,決不用六十萬軍隊。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後方動亂不安,戍卒疲憊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生產的有七十萬家。那麼,興兵六十萬,該有多少不能操事的家庭呀!而且孫子又說:在戰爭中,不是投入的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主帥不輕易冒進,集中優勢兵力,準確掌握敵情,善於使將用兵,就足以取勝了。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最終嬴政選擇了李信。

李開元在《秦謎》中寫道: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率領二十萬軍隊分兩路進攻楚國。李信率軍進攻郢陳南部的平輿縣,蒙武率軍進攻郢陳東南部的寢縣。在強大秦軍的攻擊下,楚軍大敗。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信軍出現了不可思議的行動,他沒有乘勝東進,按預定計劃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而是回師西退,掉過頭去攻擊秦國領土內的郢陳,蒙武軍也撤退回來與李信軍會和。也就在這個時候,一支楚軍出現在李信軍的後面,三日三夜緊緊尾隨跟蹤,然後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大破李信軍。李信軍的軍營壁壘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將領被殺死,大敗而歸。

秦國是個賞罰嚴明的國家,秦王更是眼睛裡不容沙子,況且這是秦國百餘年與東方諸國交戰損失最大的一役,可秦王對慘敗的李信將軍卻逾法優容。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秦國不僅有軍功爵制,激勵軍人拼死作戰,而且也有《重刑令》嚴懲敗降之將兵。《重刑令》規定:“軍有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軍命曰國賊。”對“國賊”處以嚴酷刑罰:“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

秦王如何處置李信,史書沒有記載,但顯然沒有按《重刑令》規定對李信施行嚴酷的刑罰,因為史書記載李信後來被封為隴西侯。

可見在處理李信軍慘敗問題上,秦王是很講道理的,或者說是很寬容的,甚至寬容到了主動去違背秦法,並不像後人評價那樣,什麼少恩而虎狼心,什麼貪狠暴虐,什麼窮困萬民云云。

根據李開元先生的補證,秦王二十二年,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率的秦軍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國的時候,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佔了郢陳,切斷了李信軍的後路,使攻楚的秦軍陷於前後受敵的苦境。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包括秦王在內,誰也沒想到曾經為秦國丞相的昌平君會反秦,在李信軍背後揮戈死命一擊,使李信軍在前後夾擊中大敗而歸。如果昌平君依然忠於秦王,老老實實守在郢陳,李信統領的二十萬精兵是不是有望攻佔楚國首都壽春,進而消滅楚國呢?誰都不知道。

"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隨後秦王以此為藉口而且命令大將王翦統領秦軍進攻燕國,追殺幕後指使者姬丹。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青年將軍李信率領數千輕騎兵,衝鋒陷陣,窮追猛打姬丹軍隊,最終逼迫燕王喜殺死太子姬丹,李信取姬丹首級呈與秦王,秦王以為李信神勇,備加賞識。

秦王政在秦軍攻克燕國上都薊城後,開始籌劃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在廷議中,秦王與諸位大臣、將軍、博士縱論亡楚大計。每臨大事,召開朝廷會議,是秦國的傳統。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故在廷議中,秦王特意首先問李信:“寡人慾伐楚,以李將軍的氣度,需要動用多少軍隊?”李信年輕氣盛,鋒芒畢露,當即表示:“只需二十萬。”秦王頷首不語。又問王翦:“王老將軍您看呢?”王翦經過盤算思考,慎言道:“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當即嘲笑王翦說:“將軍年紀大了,怎麼變得如此膽怯!”秦王認為王翦怯弱而李信壯勇,遂任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武為副將,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當然這是歷史書上這麼寫。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真實的以嬴政的能力不會不知道王翦肯定不是李信能比的,但是王翦的功勞太大了,秦王迫切的需要在軍隊中找到一個可以和王翦媲美甚至能夠代替王翦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少有勇名而且經過戰爭驗證的李信自然進入了秦王的視野。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秦王也自有秦王的考量,戰爭就是燒錢,投入的兵力越多,燒錢就越多,國家實力消耗的就越大,儘可能地做到低擾動、少消耗、速戰速勝,是興兵的原則,能用二十萬軍隊解決問題,決不用六十萬軍隊。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後方動亂不安,戍卒疲憊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生產的有七十萬家。那麼,興兵六十萬,該有多少不能操事的家庭呀!而且孫子又說:在戰爭中,不是投入的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主帥不輕易冒進,集中優勢兵力,準確掌握敵情,善於使將用兵,就足以取勝了。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最終嬴政選擇了李信。

李開元在《秦謎》中寫道: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率領二十萬軍隊分兩路進攻楚國。李信率軍進攻郢陳南部的平輿縣,蒙武率軍進攻郢陳東南部的寢縣。在強大秦軍的攻擊下,楚軍大敗。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信軍出現了不可思議的行動,他沒有乘勝東進,按預定計劃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而是回師西退,掉過頭去攻擊秦國領土內的郢陳,蒙武軍也撤退回來與李信軍會和。也就在這個時候,一支楚軍出現在李信軍的後面,三日三夜緊緊尾隨跟蹤,然後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大破李信軍。李信軍的軍營壁壘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將領被殺死,大敗而歸。

秦國是個賞罰嚴明的國家,秦王更是眼睛裡不容沙子,況且這是秦國百餘年與東方諸國交戰損失最大的一役,可秦王對慘敗的李信將軍卻逾法優容。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秦國不僅有軍功爵制,激勵軍人拼死作戰,而且也有《重刑令》嚴懲敗降之將兵。《重刑令》規定:“軍有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軍命曰國賊。”對“國賊”處以嚴酷刑罰:“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

秦王如何處置李信,史書沒有記載,但顯然沒有按《重刑令》規定對李信施行嚴酷的刑罰,因為史書記載李信後來被封為隴西侯。

可見在處理李信軍慘敗問題上,秦王是很講道理的,或者說是很寬容的,甚至寬容到了主動去違背秦法,並不像後人評價那樣,什麼少恩而虎狼心,什麼貪狠暴虐,什麼窮困萬民云云。

根據李開元先生的補證,秦王二十二年,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率的秦軍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國的時候,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佔了郢陳,切斷了李信軍的後路,使攻楚的秦軍陷於前後受敵的苦境。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包括秦王在內,誰也沒想到曾經為秦國丞相的昌平君會反秦,在李信軍背後揮戈死命一擊,使李信軍在前後夾擊中大敗而歸。如果昌平君依然忠於秦王,老老實實守在郢陳,李信統領的二十萬精兵是不是有望攻佔楚國首都壽春,進而消滅楚國呢?誰都不知道。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李信鎩羽而歸後,楚軍以郢陳為基地,大舉進攻秦國,迫使秦王親自到頻陽陳謝請求王翦復出。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大體沿著李信進攻楚國的路線,收復失地,攻打郢陳,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王翦以秦軍一部包圍郢陳,自己親率秦軍主力南下,攻取平輿,大破楚軍,又乘勝東進,深入楚國境內,攻克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

當得到楚王被俘的確切消息後,昌平君又被楚國大將項燕擁立為楚王。王翦南下完成既定的軍事任務後,率秦軍主力移師北上,與楚王熊啟、大將項燕統領的楚軍決戰於蘄縣,結果楚軍戰敗,楚王熊啟戰死,大將項燕自殺。秦軍乘勢向江南廣大楚地以及臣服於楚的越地進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國滅亡。

"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隨後秦王以此為藉口而且命令大將王翦統領秦軍進攻燕國,追殺幕後指使者姬丹。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青年將軍李信率領數千輕騎兵,衝鋒陷陣,窮追猛打姬丹軍隊,最終逼迫燕王喜殺死太子姬丹,李信取姬丹首級呈與秦王,秦王以為李信神勇,備加賞識。

秦王政在秦軍攻克燕國上都薊城後,開始籌劃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在廷議中,秦王與諸位大臣、將軍、博士縱論亡楚大計。每臨大事,召開朝廷會議,是秦國的傳統。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故在廷議中,秦王特意首先問李信:“寡人慾伐楚,以李將軍的氣度,需要動用多少軍隊?”李信年輕氣盛,鋒芒畢露,當即表示:“只需二十萬。”秦王頷首不語。又問王翦:“王老將軍您看呢?”王翦經過盤算思考,慎言道:“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當即嘲笑王翦說:“將軍年紀大了,怎麼變得如此膽怯!”秦王認為王翦怯弱而李信壯勇,遂任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武為副將,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當然這是歷史書上這麼寫。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真實的以嬴政的能力不會不知道王翦肯定不是李信能比的,但是王翦的功勞太大了,秦王迫切的需要在軍隊中找到一個可以和王翦媲美甚至能夠代替王翦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少有勇名而且經過戰爭驗證的李信自然進入了秦王的視野。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秦王也自有秦王的考量,戰爭就是燒錢,投入的兵力越多,燒錢就越多,國家實力消耗的就越大,儘可能地做到低擾動、少消耗、速戰速勝,是興兵的原則,能用二十萬軍隊解決問題,決不用六十萬軍隊。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後方動亂不安,戍卒疲憊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生產的有七十萬家。那麼,興兵六十萬,該有多少不能操事的家庭呀!而且孫子又說:在戰爭中,不是投入的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主帥不輕易冒進,集中優勢兵力,準確掌握敵情,善於使將用兵,就足以取勝了。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最終嬴政選擇了李信。

李開元在《秦謎》中寫道: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率領二十萬軍隊分兩路進攻楚國。李信率軍進攻郢陳南部的平輿縣,蒙武率軍進攻郢陳東南部的寢縣。在強大秦軍的攻擊下,楚軍大敗。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信軍出現了不可思議的行動,他沒有乘勝東進,按預定計劃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而是回師西退,掉過頭去攻擊秦國領土內的郢陳,蒙武軍也撤退回來與李信軍會和。也就在這個時候,一支楚軍出現在李信軍的後面,三日三夜緊緊尾隨跟蹤,然後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大破李信軍。李信軍的軍營壁壘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將領被殺死,大敗而歸。

秦國是個賞罰嚴明的國家,秦王更是眼睛裡不容沙子,況且這是秦國百餘年與東方諸國交戰損失最大的一役,可秦王對慘敗的李信將軍卻逾法優容。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秦國不僅有軍功爵制,激勵軍人拼死作戰,而且也有《重刑令》嚴懲敗降之將兵。《重刑令》規定:“軍有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軍命曰國賊。”對“國賊”處以嚴酷刑罰:“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

秦王如何處置李信,史書沒有記載,但顯然沒有按《重刑令》規定對李信施行嚴酷的刑罰,因為史書記載李信後來被封為隴西侯。

可見在處理李信軍慘敗問題上,秦王是很講道理的,或者說是很寬容的,甚至寬容到了主動去違背秦法,並不像後人評價那樣,什麼少恩而虎狼心,什麼貪狠暴虐,什麼窮困萬民云云。

根據李開元先生的補證,秦王二十二年,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率的秦軍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國的時候,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佔了郢陳,切斷了李信軍的後路,使攻楚的秦軍陷於前後受敵的苦境。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包括秦王在內,誰也沒想到曾經為秦國丞相的昌平君會反秦,在李信軍背後揮戈死命一擊,使李信軍在前後夾擊中大敗而歸。如果昌平君依然忠於秦王,老老實實守在郢陳,李信統領的二十萬精兵是不是有望攻佔楚國首都壽春,進而消滅楚國呢?誰都不知道。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李信鎩羽而歸後,楚軍以郢陳為基地,大舉進攻秦國,迫使秦王親自到頻陽陳謝請求王翦復出。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大體沿著李信進攻楚國的路線,收復失地,攻打郢陳,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王翦以秦軍一部包圍郢陳,自己親率秦軍主力南下,攻取平輿,大破楚軍,又乘勝東進,深入楚國境內,攻克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

當得到楚王被俘的確切消息後,昌平君又被楚國大將項燕擁立為楚王。王翦南下完成既定的軍事任務後,率秦軍主力移師北上,與楚王熊啟、大將項燕統領的楚軍決戰於蘄縣,結果楚軍戰敗,楚王熊啟戰死,大將項燕自殺。秦軍乘勢向江南廣大楚地以及臣服於楚的越地進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國滅亡。

大秦統一之戰最大的慘敗,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結局如何?

那麼李信呢?

不急,後面還有李信的戲。史記記載,在滅齊之時,秦王政再次王賁和李信一起率部平定燕地、齊地,當然誰都沒想到齊國不戰而降,不過李信最終因功封隴西侯。

從秦王政對待李信伐楚失敗後被啟用之事,可以看出秦王政不僅愛惜人才、重視人才,而且還有自己獨到的用人觀。《後漢書》雲:“夫使功者,不如使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