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因跟劉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卻死的太窩囊:被烹殺喂狗吃了

劉邦 酈食其 項羽 漢朝 李白 指點江山 2018-12-06

在酈食其的故里高陽小鎮,還保留著漢代所建的紀念酈氏兄弟的墓祠。

後人曾為酈食其寫下了這樣一幅輓聯:“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酈食其,秦時高陽人,又被稱為“高陽酒徒”。在成語中,“高陽酒徒”意為喜好飲酒、灑脫不羈之人,其原型人物就是酈食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酒徒”稱謂是被劉邦逼出來的。

一人因跟劉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卻死的太窩囊:被烹殺喂狗吃了

酈食其家境窮困,這輩子就兩個喜好,一是喝酒、二是讀書。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愛好卻成就了“高陽酒徒”之名。酈食其外表儒雅,內心卻極為狂放不羈,簡單來說,論學識、能力,酈食其皆具備。然而,人無完人,心高氣傲是他最大的缺點,以至於命喪齊國。

早年,縣裡的人們都稱他為“狂生”,他一心想考取功名,報效國家。可惜,生不逢時,天下動盪,酈食其報國無門,只好隱居鄉野。秦朝末期,民間不滿秦室殘暴統治,紛紛揭竿而起。一呼響應,群雄並起,當時比較有名氣的起義勢力有三股,即:陳勝、項羽、劉邦。

一人因跟劉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卻死的太窩囊:被烹殺喂狗吃了

酈食其雖隱居鄉野,但對於天下事還是瞭然於胸的。既然無國可報,何不追隨明主建功立業呢,酈食其如此想。縱觀大局,有希望奪取天下的唯陳勝、項羽、劉邦三人,論實力、名聲,劉邦無疑都是最弱的,但是,酈食其偏偏最看好劉邦,並且,成為一名劉邦的忠誠“粉絲”。

聽說劉邦兵駐陳留後,酈食其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立刻起身前去自薦。不過,劉邦這等身份,地位崇高,豈是他想見就能見的,幾番周旋下,酈食其找到劉邦軍中當兵的老鄉,請求他幫忙引薦。

然而,老鄉卻說:“我勸你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沛公最討厭的就是儒生。有次別的儒生前來,沛公奪下他的帽子,當場朝裡面撒尿,嘴裡還怒罵不止,你就不怕沛公這麼對你?”酈食其自信道:“老弟,這些你無需擔心,儘管幫我傳話就是。”

一人因跟劉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卻死的太窩囊:被烹殺喂狗吃了

或許是怕酈食其被羞辱,又或許擔心受到劉邦責罰,這個老鄉並未進行傳話。

酈食其守在營外許久,仍不見消息,脾氣有些急了,他決定直接闖入見劉邦。當天,劉邦正在房間內與兩名女子玩樂,性情高漲時,便聽到侍衛報:“門外有儒生闖入”。關鍵時刻被人打斷,劉邦氣急,朝外怒罵道:“什麼鳥儒生,不是天下事,我一律不見。”

這時的酈食其已來到門前,恰好聽到這句話。向來自傲的他,怎能忍受這般侮辱,一把奪過旁邊侍衛的劍,怒目而視道:“進去!告訴劉邦老兒,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他口中的‘鳥儒生’。”酈食其的聲音很大,表面是給侍衛聽得,實際是說給一門之隔的劉邦聽的。

一人因跟劉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卻死的太窩囊:被烹殺喂狗吃了

劉邦一聽“高陽酒徒”,態度立變,忙起身將酈食其迎入,好酒好菜招待。

這倒不是酈食其名氣多大,主要是兩人興趣相同,都是“酒徒”之輩,如今趣味相投,倒也從陌路成為了知己。劉邦這般款待,酈食其也不能白吃白喝,於是,就說:我和陳留縣令很是要好,請您派我到他那裡去一趟,讓他向您來投降。“

於是,劉邦就派遣酈食其前往,自己帶兵緊隨其後。不久陳留果然投降,於是,劉邦賜給酈食其“廣野君”的稱號。

之後,酈食其就成為了劉邦的使者,往來於各諸侯之間。可以說,在漢朝的開國謀士中,酈食其穩健不如蕭何,戰略眼光不如張良,機智不如陳平。但他縱酒使氣,疏闊狂放,跟劉邦很對脾氣,很可能是劉邦最喜歡的一個。

一人因跟劉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卻死的太窩囊:被烹殺喂狗吃了

在公元204年的秋天,酈食其提出:“要到齊地做齊王田廣的思想工作,讓齊王主動投降。”

劉邦有點猶豫,畢竟,齊地環境險惡,而酈食其又是60高齡,哪能經得起奔波折磨,但酈食其執意要去,最終劉邦只好同意。酈食其確實能力突出,憑藉著豐富的見識與利害關係的剖析,他成功說服齊王歸順劉邦。私下,他充分發揮“酒徒”本色,與齊王田廣成為酒肉朋友。

大將軍韓信聽聞酈食其僅憑藉一張口舌,就輕而易舉的收服了齊地,內心滿是嫉恨。

他不願功勞被人搶走,便率軍襲擊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認為是酈食其裡應外合,當即派人將其抓住。面對昔日的酒肉朋友,田國滿是遺憾道:“酈兄,枉我把你視作知己,你竟然這樣對我,未免太過陰險了吧。如果你能勸韓信退兵,我就放了你,否則,唯有烹殺喂狗處置。”

一人因跟劉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卻死的太窩囊:被烹殺喂狗吃了

酈食其聞此,淡然一笑道:“田老弟,真正幹大事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反正我命在你身上,怎麼處置隨便。”顯然,酈食其無比自信,甚至,可以說自大,他認為:“田廣只是口頭威脅,絕不敢將其烹殺喂狗吃。”

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酈食其終歸還是太自傲,根本沒想到田廣一根筋,真的將他扔進了油鍋烹殺了,屍體也果然被拿來喂狗了。不得不說,酈食其死的有些窩囊。“高陽酒徒”的典故流傳千年,歷代皆有文人留下筆墨。唐代詩人李白一首《樑甫吟》:

“長嘯樑甫吟,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 ...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 ...

樑甫吟,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

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嵲屼當安之。”

一人因跟劉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卻死的太窩囊:被烹殺喂狗吃了

詩文描述了酈食其拜劉邦、收齊地的事蹟,關於烹殺之事,李白並未提起,未免有些遺憾。不過,在1973年,我們的偉大領袖重續前作,作詩一首:

“不料韓信不聽話,十萬大軍下歷城。

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一人因跟劉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卻死的太窩囊:被烹殺喂狗吃了

這兩位詩人筆下生輝、曲盡其妙,前後呼應間,更為世人生動再現“高陽酒徒”一生。

參考資料: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高陽酒徒酈食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