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部厚重的中國歷史,發生在每個朝代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多如牛毛,據一些歷史學家統計,自秦朝建立以來,在封建王朝時代發生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和武裝暴動共計上百次之多,直到現在我還清晰的記得中學歷史課本上幾乎每一個王朝後期總是要學習一下著名的農民起義。

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多,但只有兩次成功,一個共同特點令人深思

但是在這些浩瀚的農民起義中,開始的時候總是轟轟烈烈,而失敗的時候也是無比悽慘,最後取得真正成功的卻只有兩次,而這兩次也有一個共同特點第一次是推翻了中國第一個漢人政權,而第二次成功的農民起義則是建立起了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的封建王權

農民起義的發生時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王朝的建立和完善才逐漸形成的,正所謂“物不平則鳴”,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化和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造成許多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條件,為了活命只能冒險揭竿而起拼命去爭取自己的生存權了。眾所周知,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是發生在秦朝,這是因為秦朝政府經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逐漸完成並鞏固了封建體制,之後秦始皇又滅掉六國、統一天下為這種制度的發展的完善提供天然的便利條件。

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多,但只有兩次成功,一個共同特點令人深思

在先秦時期也發生過形形色色的底層民眾武裝暴動的事件,但是那個時候由於是奴隸制社會,並不能稱呼為“農民起義”,也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範圍。

翻開中國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就會發現,農民起義的事件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但是成功率確是非常低的,但是仔細究其原因也是能找到許多脈搏的,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兩次成功的案例。

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多,但只有兩次成功,一個共同特點令人深思

第一次成功推翻前朝建立政權的農民起義是發生在秦朝,當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以及築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還制訂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900餘人被徵發去漁陽(今北京密雲縣西南)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東南)遇大雨誤期,根據秦朝法律,戍卒誤期到達目的地的一律處死。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發動反秦起義,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史稱“大澤鄉起義”。這次起義猶如把水倒入沸騰的油鍋一樣,快速地點燃了全國民眾的不滿心理,如星星之火迅速在各地轟轟烈烈地燃燒起來了。隨後陳勝、吳廣先後兵敗身亡,起義軍由項羽和劉邦這兩支較有實力的首領帶領。公元前207年,劉邦在謀士張良、蕭何等人的輔助下成功進入秦朝都城咸陽,秦朝宣告滅亡。而後,劉邦又和項羽等人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歷史上著名的“楚漢之爭”。最終成功打敗項羽,建立大一統的漢朝,開啟中國歷史新的篇章。這次農民起義也已取得最終勝利而告終。

第二次成功的農民起義是元末農民起義。1271年,蒙古族大汗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定都燕京,稱大都(今北京),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正式成立,隨後在1279年,元軍在崖山擊敗南宋最後的統治力量,完成中國的統一。但是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十分短暫,其實行了許多倒行逆施、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措施,尤其是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更是激起許多民眾的強烈不滿,再加上天降災禍,民眾揭竿而起也就不足為奇了。公元1351年,黃河決口,洪水氾濫,沿岸百姓受災嚴重,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廣大老百姓過著飢寒交迫、水深火熱的生活。而此時的元朝政府又徵發15萬民夫修治黃河,並派2萬軍隊對其進行監視,監督修河的官員營私舞弊,剋扣工錢,這些可憐的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群情激奮之下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爆發了。最早豎起反元大旗的是韓山童,他在北方黃河流域組織武裝力量對抗元軍,以此同時,另一支起義部隊在江南也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這就是後來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朱元璋在劉伯溫和李善長等人的輔助下先後消滅盤踞在長江流域的各個武裝割據政權,逐漸完成南方的統一,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這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政權。隨後,朱元璋派徐達和常遇春率領大明軍隊北伐消滅元朝殘餘勢力,最終有一次實現中國的統一。這也是歷史上第二次成功的農民起義。

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多,但只有兩次成功,一個共同特點令人深思

那麼疑問不僅就來了,為什麼這兩次農民起義能夠成功,而其他那麼多次的農民起義都會以失敗告終呢?

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多,但只有兩次成功,一個共同特點令人深思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次農民起義的共同點:一、農民起義爆發的這兩個朝代都是短命王朝,元朝維持了97年,而秦朝僅僅存在了15年。二、這兩個朝代都創造過一個之最,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最後一個非常關鍵的特點就是:這兩個朝代都對知識分子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蔑視和打壓,以至於在爆發農民起義的時候農民軍能夠吸收到很多優秀的精英分子前來輔助,最終實現了推翻前朝的目標。我們都知道,秦朝實行焚書坑儒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知識分子為秦帝國效力的積極性,後來農民起義的時候劉邦有張良、蕭何、韓信、陳平、周勃等文人的輔助。而朱元璋手下的劉基、李善長、宋濂等等也是文韜武略樣樣俱全,這是這兩次農民起義成功的關鍵之所在。相反,明朝末年爆發的農民起義中李自成手下始終缺少出色的文人相輔助,而他們的對手明軍中洪承疇、盧象升等人都是明帝國經過一層層選拔出來的精英分子。又如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的幾個首領幾乎都是農民出身,缺乏戰略眼光和過人膽識。而他們的對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都是人中豪傑,也是經過科舉考取上來的優秀知識分子。

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多,但只有兩次成功,一個共同特點令人深思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對知識分子和智囊團的重視程度往往決定著封建王朝政局的穩定性。希望這個規律對我們今天的人能夠有所啟發

對於農名起義不高的成功率,你怎麼看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