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接著讀李商隱的詩。

時光不停留,轉眼就來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這一年,李商隱二十三歲,恰同學少年。

"

今天接著讀李商隱的詩。

時光不停留,轉眼就來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這一年,李商隱二十三歲,恰同學少年。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木雕像)

他已經在恩師令狐楚的幫助(包括替他出應考的費用以及給他找來應考的名額)之下連續參加了三次進士試,可惜的是,三次都名落孫山。也算巧合,這三科的主考官都是賈觫(sù),相比之下,賈觫自己倒是官運亨通,從禮部尚書一直做到了宰相。

這讓李商隱有點窩火,但他沒有辦法表示,最多隻能發發牢騷,因此,他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一詩中,他說:“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在後來寫給華州刺史崔龜從的《上崔華州書》裡直接說:“為故賈相國所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我不管,他就是憎恨我!

我們已經說過,晚唐的進士試不糊名,主考官閱卷時,當時就已經知道這個考生是誰了(要不,杜牧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內定為進士第五名了),應試成績跟主考官關係很直接,同一個考官,三次都落榜,跟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令狐綯)卻一次就考上了,去哪兒說理呢?李商隱有點鬱悶,還多少有點不平與憤慨。

"

今天接著讀李商隱的詩。

時光不停留,轉眼就來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這一年,李商隱二十三歲,恰同學少年。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木雕像)

他已經在恩師令狐楚的幫助(包括替他出應考的費用以及給他找來應考的名額)之下連續參加了三次進士試,可惜的是,三次都名落孫山。也算巧合,這三科的主考官都是賈觫(sù),相比之下,賈觫自己倒是官運亨通,從禮部尚書一直做到了宰相。

這讓李商隱有點窩火,但他沒有辦法表示,最多隻能發發牢騷,因此,他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一詩中,他說:“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在後來寫給華州刺史崔龜從的《上崔華州書》裡直接說:“為故賈相國所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我不管,他就是憎恨我!

我們已經說過,晚唐的進士試不糊名,主考官閱卷時,當時就已經知道這個考生是誰了(要不,杜牧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內定為進士第五名了),應試成績跟主考官關係很直接,同一個考官,三次都落榜,跟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令狐綯)卻一次就考上了,去哪兒說理呢?李商隱有點鬱悶,還多少有點不平與憤慨。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公園裡的李商隱浮雕)

第二年,也就是大和八年(834),他沒有應試,據他自己說,他是病了,但原因很可能不是病了,而是另外兩個:1、主考官可能還是“賈相國”,他不想去,因為去了也沒有用;2、令狐楚入京去了,他沒有辦法獲得應試名額或者應試的費用。總之,沒辦法應考。

令狐楚進京去任吏部尚書,幕府星散,李商隱失去了靠山,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生活來源,幸好他還有一個“表叔”崔戎(就是李商隱儒學老師“處士叔”的表兄弟),此時崔戎正在華州刺史任上。李商隱決定去投奔他。

崔戎很同情李商隱,也很欣賞他的才氣。其實我們知道,此時的李商隱學識組成已成體系:跟處士叔學了五年,打下了紮實的儒學根底;玉陽山修道三年熟讀了道家典籍;跟著官場和文壇大師令狐楚學習了駢文和各種官樣文章的寫作……他早已經成為真正的“人才”。

崔戎讓李商隱替自己草擬了幾篇上奏朝廷的公文,這當然不是重要公文,只是幾篇唐文宗唐復的祝賀文章,但也足見文字功夫,寫完之後,崔戎大讚,幕中諸人也一致稱好!

"

今天接著讀李商隱的詩。

時光不停留,轉眼就來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這一年,李商隱二十三歲,恰同學少年。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木雕像)

他已經在恩師令狐楚的幫助(包括替他出應考的費用以及給他找來應考的名額)之下連續參加了三次進士試,可惜的是,三次都名落孫山。也算巧合,這三科的主考官都是賈觫(sù),相比之下,賈觫自己倒是官運亨通,從禮部尚書一直做到了宰相。

這讓李商隱有點窩火,但他沒有辦法表示,最多隻能發發牢騷,因此,他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一詩中,他說:“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在後來寫給華州刺史崔龜從的《上崔華州書》裡直接說:“為故賈相國所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我不管,他就是憎恨我!

我們已經說過,晚唐的進士試不糊名,主考官閱卷時,當時就已經知道這個考生是誰了(要不,杜牧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內定為進士第五名了),應試成績跟主考官關係很直接,同一個考官,三次都落榜,跟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令狐綯)卻一次就考上了,去哪兒說理呢?李商隱有點鬱悶,還多少有點不平與憤慨。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公園裡的李商隱浮雕)

第二年,也就是大和八年(834),他沒有應試,據他自己說,他是病了,但原因很可能不是病了,而是另外兩個:1、主考官可能還是“賈相國”,他不想去,因為去了也沒有用;2、令狐楚入京去了,他沒有辦法獲得應試名額或者應試的費用。總之,沒辦法應考。

令狐楚進京去任吏部尚書,幕府星散,李商隱失去了靠山,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生活來源,幸好他還有一個“表叔”崔戎(就是李商隱儒學老師“處士叔”的表兄弟),此時崔戎正在華州刺史任上。李商隱決定去投奔他。

崔戎很同情李商隱,也很欣賞他的才氣。其實我們知道,此時的李商隱學識組成已成體系:跟處士叔學了五年,打下了紮實的儒學根底;玉陽山修道三年熟讀了道家典籍;跟著官場和文壇大師令狐楚學習了駢文和各種官樣文章的寫作……他早已經成為真正的“人才”。

崔戎讓李商隱替自己草擬了幾篇上奏朝廷的公文,這當然不是重要公文,只是幾篇唐文宗唐復的祝賀文章,但也足見文字功夫,寫完之後,崔戎大讚,幕中諸人也一致稱好!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國畫: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是個人才啊!於是,這年夏天,崔戎就把李商隱和自己的兒子崔雍、崔袞一起送到華州南山,一則避暑,二則讀書複習、準備科考,這時崔家兄弟兩個還沒有參加過科考,至少,李商隱能給他們講點應試經驗。這哥倆後來因為李商隱的一首詩而出名,就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面有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曹雪芹在《紅樓夢》裡,讓林妹妹幽幽地念了出來。

"

今天接著讀李商隱的詩。

時光不停留,轉眼就來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這一年,李商隱二十三歲,恰同學少年。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木雕像)

他已經在恩師令狐楚的幫助(包括替他出應考的費用以及給他找來應考的名額)之下連續參加了三次進士試,可惜的是,三次都名落孫山。也算巧合,這三科的主考官都是賈觫(sù),相比之下,賈觫自己倒是官運亨通,從禮部尚書一直做到了宰相。

這讓李商隱有點窩火,但他沒有辦法表示,最多隻能發發牢騷,因此,他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一詩中,他說:“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在後來寫給華州刺史崔龜從的《上崔華州書》裡直接說:“為故賈相國所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我不管,他就是憎恨我!

我們已經說過,晚唐的進士試不糊名,主考官閱卷時,當時就已經知道這個考生是誰了(要不,杜牧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內定為進士第五名了),應試成績跟主考官關係很直接,同一個考官,三次都落榜,跟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令狐綯)卻一次就考上了,去哪兒說理呢?李商隱有點鬱悶,還多少有點不平與憤慨。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公園裡的李商隱浮雕)

第二年,也就是大和八年(834),他沒有應試,據他自己說,他是病了,但原因很可能不是病了,而是另外兩個:1、主考官可能還是“賈相國”,他不想去,因為去了也沒有用;2、令狐楚入京去了,他沒有辦法獲得應試名額或者應試的費用。總之,沒辦法應考。

令狐楚進京去任吏部尚書,幕府星散,李商隱失去了靠山,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生活來源,幸好他還有一個“表叔”崔戎(就是李商隱儒學老師“處士叔”的表兄弟),此時崔戎正在華州刺史任上。李商隱決定去投奔他。

崔戎很同情李商隱,也很欣賞他的才氣。其實我們知道,此時的李商隱學識組成已成體系:跟處士叔學了五年,打下了紮實的儒學根底;玉陽山修道三年熟讀了道家典籍;跟著官場和文壇大師令狐楚學習了駢文和各種官樣文章的寫作……他早已經成為真正的“人才”。

崔戎讓李商隱替自己草擬了幾篇上奏朝廷的公文,這當然不是重要公文,只是幾篇唐文宗唐復的祝賀文章,但也足見文字功夫,寫完之後,崔戎大讚,幕中諸人也一致稱好!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國畫: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是個人才啊!於是,這年夏天,崔戎就把李商隱和自己的兒子崔雍、崔袞一起送到華州南山,一則避暑,二則讀書複習、準備科考,這時崔家兄弟兩個還沒有參加過科考,至少,李商隱能給他們講點應試經驗。這哥倆後來因為李商隱的一首詩而出名,就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面有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曹雪芹在《紅樓夢》裡,讓林妹妹幽幽地念了出來。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在華州南山的短暫時光,李商隱在崔戎這裡留下了個好印象,所以此後的一段時間,崔戎仍然在生活上給予了李商隱很大的幫助,他知道李商隱的家庭狀況,因此當崔戎一接到袞海觀察使的任命,就立即向李商隱發出了入幕邀請,這份收入很重要,李商隱當然愉快地接受了。

可是這份工作,李商隱只做了一個多月,崔戎就感染霍亂,不治而亡。你看,李商隱就是這樣一個倒黴鬼,連考進士三次,三次名落孫山;跟著令狐楚,令狐楚進京(高升)了,於是幕府星散;跟著崔戎,崔戎死掉,於是幕府瓦解。又失業了,沒辦法,李商隱只好又從山東跑回了河南老家。

這三四年,李商隱有大半的時光,拋灑在來往奔波的路上,他的人生主題詞在這時就已確定:漂泊。換句話說:他的家,就是一張張的票根……

除了上面的牢騷,李商隱當然會把他的不平和憤慨寫成詩,最有典型意義的,應當是他的一首小詩《初食筍呈座中》,全詩如下: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貴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這顯然是一次宴會上的臨時作品,此時的李商隱還未入仕,一定是被別人帶到了宴會之上(大可能就是崔戎)。當時宴會菜餚裡大概有一品嫩筍,眾人一邊品嚐,一邊齊聲稱賞,大致是,菜不錯,味道很好,無非是一些無用但不傷感情的客氣話。但李商隱卻即席做了這首小詩。

"

今天接著讀李商隱的詩。

時光不停留,轉眼就來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這一年,李商隱二十三歲,恰同學少年。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木雕像)

他已經在恩師令狐楚的幫助(包括替他出應考的費用以及給他找來應考的名額)之下連續參加了三次進士試,可惜的是,三次都名落孫山。也算巧合,這三科的主考官都是賈觫(sù),相比之下,賈觫自己倒是官運亨通,從禮部尚書一直做到了宰相。

這讓李商隱有點窩火,但他沒有辦法表示,最多隻能發發牢騷,因此,他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一詩中,他說:“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在後來寫給華州刺史崔龜從的《上崔華州書》裡直接說:“為故賈相國所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我不管,他就是憎恨我!

我們已經說過,晚唐的進士試不糊名,主考官閱卷時,當時就已經知道這個考生是誰了(要不,杜牧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內定為進士第五名了),應試成績跟主考官關係很直接,同一個考官,三次都落榜,跟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令狐綯)卻一次就考上了,去哪兒說理呢?李商隱有點鬱悶,還多少有點不平與憤慨。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公園裡的李商隱浮雕)

第二年,也就是大和八年(834),他沒有應試,據他自己說,他是病了,但原因很可能不是病了,而是另外兩個:1、主考官可能還是“賈相國”,他不想去,因為去了也沒有用;2、令狐楚入京去了,他沒有辦法獲得應試名額或者應試的費用。總之,沒辦法應考。

令狐楚進京去任吏部尚書,幕府星散,李商隱失去了靠山,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生活來源,幸好他還有一個“表叔”崔戎(就是李商隱儒學老師“處士叔”的表兄弟),此時崔戎正在華州刺史任上。李商隱決定去投奔他。

崔戎很同情李商隱,也很欣賞他的才氣。其實我們知道,此時的李商隱學識組成已成體系:跟處士叔學了五年,打下了紮實的儒學根底;玉陽山修道三年熟讀了道家典籍;跟著官場和文壇大師令狐楚學習了駢文和各種官樣文章的寫作……他早已經成為真正的“人才”。

崔戎讓李商隱替自己草擬了幾篇上奏朝廷的公文,這當然不是重要公文,只是幾篇唐文宗唐復的祝賀文章,但也足見文字功夫,寫完之後,崔戎大讚,幕中諸人也一致稱好!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國畫: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是個人才啊!於是,這年夏天,崔戎就把李商隱和自己的兒子崔雍、崔袞一起送到華州南山,一則避暑,二則讀書複習、準備科考,這時崔家兄弟兩個還沒有參加過科考,至少,李商隱能給他們講點應試經驗。這哥倆後來因為李商隱的一首詩而出名,就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面有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曹雪芹在《紅樓夢》裡,讓林妹妹幽幽地念了出來。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在華州南山的短暫時光,李商隱在崔戎這裡留下了個好印象,所以此後的一段時間,崔戎仍然在生活上給予了李商隱很大的幫助,他知道李商隱的家庭狀況,因此當崔戎一接到袞海觀察使的任命,就立即向李商隱發出了入幕邀請,這份收入很重要,李商隱當然愉快地接受了。

可是這份工作,李商隱只做了一個多月,崔戎就感染霍亂,不治而亡。你看,李商隱就是這樣一個倒黴鬼,連考進士三次,三次名落孫山;跟著令狐楚,令狐楚進京(高升)了,於是幕府星散;跟著崔戎,崔戎死掉,於是幕府瓦解。又失業了,沒辦法,李商隱只好又從山東跑回了河南老家。

這三四年,李商隱有大半的時光,拋灑在來往奔波的路上,他的人生主題詞在這時就已確定:漂泊。換句話說:他的家,就是一張張的票根……

除了上面的牢騷,李商隱當然會把他的不平和憤慨寫成詩,最有典型意義的,應當是他的一首小詩《初食筍呈座中》,全詩如下: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貴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這顯然是一次宴會上的臨時作品,此時的李商隱還未入仕,一定是被別人帶到了宴會之上(大可能就是崔戎)。當時宴會菜餚裡大概有一品嫩筍,眾人一邊品嚐,一邊齊聲稱賞,大致是,菜不錯,味道很好,無非是一些無用但不傷感情的客氣話。但李商隱卻即席做了這首小詩。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嫩筍菜餚)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貴如金。嫩籜(讀tuò),指鮮嫩的筍殼。籜就是竹皮,筍殼; 香苞,指藏在苞中的嫩筍。於陵,漢代所置縣名,在唐時為長山縣,就是現在的山東省鄒平縣東南。《元和郡縣誌》卷十一《淄州》載:“淄州長山縣,本漢於陵地”。新鮮的嫩筍真是太鮮美了,在於陵(山東竹子產量小)這個地方,竹筍的價值可與黃金相比。這是即席的普通句子,不過誇讚菜餚之佳,食材之貴。

皇都陸海應無數。皇都,當然指京城長安。陸海卻有講究,一說陸海就是大片竹林。因為《漢書·地理志》稱:“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長安即古秦地,因此,陸海也可指長安,更深一點,鍾嶸《詩品》捲上有:“餘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陸指晉朝的陸機(學書法的朋友對他應當不陌生);潘指晉朝的潘岳,陸機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長江。後世用陸海比喻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有成語“陸海潘江”)。顯然,這一句裡的“陸海”表面義為竹林,實則暗指人才眾多。這一句明顯是“轉”,這讓人期待最後的“合”句,好絕句,出彩全在第四句,這一首詩也是這樣。

"

今天接著讀李商隱的詩。

時光不停留,轉眼就來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這一年,李商隱二十三歲,恰同學少年。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木雕像)

他已經在恩師令狐楚的幫助(包括替他出應考的費用以及給他找來應考的名額)之下連續參加了三次進士試,可惜的是,三次都名落孫山。也算巧合,這三科的主考官都是賈觫(sù),相比之下,賈觫自己倒是官運亨通,從禮部尚書一直做到了宰相。

這讓李商隱有點窩火,但他沒有辦法表示,最多隻能發發牢騷,因此,他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一詩中,他說:“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在後來寫給華州刺史崔龜從的《上崔華州書》裡直接說:“為故賈相國所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我不管,他就是憎恨我!

我們已經說過,晚唐的進士試不糊名,主考官閱卷時,當時就已經知道這個考生是誰了(要不,杜牧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內定為進士第五名了),應試成績跟主考官關係很直接,同一個考官,三次都落榜,跟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令狐綯)卻一次就考上了,去哪兒說理呢?李商隱有點鬱悶,還多少有點不平與憤慨。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公園裡的李商隱浮雕)

第二年,也就是大和八年(834),他沒有應試,據他自己說,他是病了,但原因很可能不是病了,而是另外兩個:1、主考官可能還是“賈相國”,他不想去,因為去了也沒有用;2、令狐楚入京去了,他沒有辦法獲得應試名額或者應試的費用。總之,沒辦法應考。

令狐楚進京去任吏部尚書,幕府星散,李商隱失去了靠山,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生活來源,幸好他還有一個“表叔”崔戎(就是李商隱儒學老師“處士叔”的表兄弟),此時崔戎正在華州刺史任上。李商隱決定去投奔他。

崔戎很同情李商隱,也很欣賞他的才氣。其實我們知道,此時的李商隱學識組成已成體系:跟處士叔學了五年,打下了紮實的儒學根底;玉陽山修道三年熟讀了道家典籍;跟著官場和文壇大師令狐楚學習了駢文和各種官樣文章的寫作……他早已經成為真正的“人才”。

崔戎讓李商隱替自己草擬了幾篇上奏朝廷的公文,這當然不是重要公文,只是幾篇唐文宗唐復的祝賀文章,但也足見文字功夫,寫完之後,崔戎大讚,幕中諸人也一致稱好!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國畫: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是個人才啊!於是,這年夏天,崔戎就把李商隱和自己的兒子崔雍、崔袞一起送到華州南山,一則避暑,二則讀書複習、準備科考,這時崔家兄弟兩個還沒有參加過科考,至少,李商隱能給他們講點應試經驗。這哥倆後來因為李商隱的一首詩而出名,就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面有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曹雪芹在《紅樓夢》裡,讓林妹妹幽幽地念了出來。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在華州南山的短暫時光,李商隱在崔戎這裡留下了個好印象,所以此後的一段時間,崔戎仍然在生活上給予了李商隱很大的幫助,他知道李商隱的家庭狀況,因此當崔戎一接到袞海觀察使的任命,就立即向李商隱發出了入幕邀請,這份收入很重要,李商隱當然愉快地接受了。

可是這份工作,李商隱只做了一個多月,崔戎就感染霍亂,不治而亡。你看,李商隱就是這樣一個倒黴鬼,連考進士三次,三次名落孫山;跟著令狐楚,令狐楚進京(高升)了,於是幕府星散;跟著崔戎,崔戎死掉,於是幕府瓦解。又失業了,沒辦法,李商隱只好又從山東跑回了河南老家。

這三四年,李商隱有大半的時光,拋灑在來往奔波的路上,他的人生主題詞在這時就已確定:漂泊。換句話說:他的家,就是一張張的票根……

除了上面的牢騷,李商隱當然會把他的不平和憤慨寫成詩,最有典型意義的,應當是他的一首小詩《初食筍呈座中》,全詩如下: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貴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這顯然是一次宴會上的臨時作品,此時的李商隱還未入仕,一定是被別人帶到了宴會之上(大可能就是崔戎)。當時宴會菜餚裡大概有一品嫩筍,眾人一邊品嚐,一邊齊聲稱賞,大致是,菜不錯,味道很好,無非是一些無用但不傷感情的客氣話。但李商隱卻即席做了這首小詩。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嫩筍菜餚)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貴如金。嫩籜(讀tuò),指鮮嫩的筍殼。籜就是竹皮,筍殼; 香苞,指藏在苞中的嫩筍。於陵,漢代所置縣名,在唐時為長山縣,就是現在的山東省鄒平縣東南。《元和郡縣誌》卷十一《淄州》載:“淄州長山縣,本漢於陵地”。新鮮的嫩筍真是太鮮美了,在於陵(山東竹子產量小)這個地方,竹筍的價值可與黃金相比。這是即席的普通句子,不過誇讚菜餚之佳,食材之貴。

皇都陸海應無數。皇都,當然指京城長安。陸海卻有講究,一說陸海就是大片竹林。因為《漢書·地理志》稱:“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長安即古秦地,因此,陸海也可指長安,更深一點,鍾嶸《詩品》捲上有:“餘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陸指晉朝的陸機(學書法的朋友對他應當不陌生);潘指晉朝的潘岳,陸機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長江。後世用陸海比喻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有成語“陸海潘江”)。顯然,這一句裡的“陸海”表面義為竹林,實則暗指人才眾多。這一句明顯是“轉”,這讓人期待最後的“合”句,好絕句,出彩全在第四句,這一首詩也是這樣。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陸機《平復帖》)

忍剪凌雲一寸心。凌雲一寸心指嫩筍一寸,竹筍如果不被人剪來做菜,將來定是要長成高高的竹子,是謂凌雲之志。這當然是雙關語,表面上是嫩筍,實際上指少年,被阻斷了成長路徑的青年才俊,說白了,就是李商隱自己。是誰忍心把它剪來做成了菜餚!言下之意,你們難道忍心阻絕我的凌雲壯志!這一句詩一出,我們可以想見座中客人的情形,他們一定會一席驚呆,這是個世俗的宴會,宴是好宴,人是好人,他們一定在想:哪裡來的異類?竟然寫出這樣諷刺意味的句子,大概不論誰是宴會的主人,聽了這句滿是牢騷和不平的詩,都會暗暗地不高興吧!

"

今天接著讀李商隱的詩。

時光不停留,轉眼就來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這一年,李商隱二十三歲,恰同學少年。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木雕像)

他已經在恩師令狐楚的幫助(包括替他出應考的費用以及給他找來應考的名額)之下連續參加了三次進士試,可惜的是,三次都名落孫山。也算巧合,這三科的主考官都是賈觫(sù),相比之下,賈觫自己倒是官運亨通,從禮部尚書一直做到了宰相。

這讓李商隱有點窩火,但他沒有辦法表示,最多隻能發發牢騷,因此,他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一詩中,他說:“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在後來寫給華州刺史崔龜從的《上崔華州書》裡直接說:“為故賈相國所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我不管,他就是憎恨我!

我們已經說過,晚唐的進士試不糊名,主考官閱卷時,當時就已經知道這個考生是誰了(要不,杜牧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內定為進士第五名了),應試成績跟主考官關係很直接,同一個考官,三次都落榜,跟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令狐綯)卻一次就考上了,去哪兒說理呢?李商隱有點鬱悶,還多少有點不平與憤慨。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公園裡的李商隱浮雕)

第二年,也就是大和八年(834),他沒有應試,據他自己說,他是病了,但原因很可能不是病了,而是另外兩個:1、主考官可能還是“賈相國”,他不想去,因為去了也沒有用;2、令狐楚入京去了,他沒有辦法獲得應試名額或者應試的費用。總之,沒辦法應考。

令狐楚進京去任吏部尚書,幕府星散,李商隱失去了靠山,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生活來源,幸好他還有一個“表叔”崔戎(就是李商隱儒學老師“處士叔”的表兄弟),此時崔戎正在華州刺史任上。李商隱決定去投奔他。

崔戎很同情李商隱,也很欣賞他的才氣。其實我們知道,此時的李商隱學識組成已成體系:跟處士叔學了五年,打下了紮實的儒學根底;玉陽山修道三年熟讀了道家典籍;跟著官場和文壇大師令狐楚學習了駢文和各種官樣文章的寫作……他早已經成為真正的“人才”。

崔戎讓李商隱替自己草擬了幾篇上奏朝廷的公文,這當然不是重要公文,只是幾篇唐文宗唐復的祝賀文章,但也足見文字功夫,寫完之後,崔戎大讚,幕中諸人也一致稱好!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國畫: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是個人才啊!於是,這年夏天,崔戎就把李商隱和自己的兒子崔雍、崔袞一起送到華州南山,一則避暑,二則讀書複習、準備科考,這時崔家兄弟兩個還沒有參加過科考,至少,李商隱能給他們講點應試經驗。這哥倆後來因為李商隱的一首詩而出名,就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面有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曹雪芹在《紅樓夢》裡,讓林妹妹幽幽地念了出來。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在華州南山的短暫時光,李商隱在崔戎這裡留下了個好印象,所以此後的一段時間,崔戎仍然在生活上給予了李商隱很大的幫助,他知道李商隱的家庭狀況,因此當崔戎一接到袞海觀察使的任命,就立即向李商隱發出了入幕邀請,這份收入很重要,李商隱當然愉快地接受了。

可是這份工作,李商隱只做了一個多月,崔戎就感染霍亂,不治而亡。你看,李商隱就是這樣一個倒黴鬼,連考進士三次,三次名落孫山;跟著令狐楚,令狐楚進京(高升)了,於是幕府星散;跟著崔戎,崔戎死掉,於是幕府瓦解。又失業了,沒辦法,李商隱只好又從山東跑回了河南老家。

這三四年,李商隱有大半的時光,拋灑在來往奔波的路上,他的人生主題詞在這時就已確定:漂泊。換句話說:他的家,就是一張張的票根……

除了上面的牢騷,李商隱當然會把他的不平和憤慨寫成詩,最有典型意義的,應當是他的一首小詩《初食筍呈座中》,全詩如下: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貴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這顯然是一次宴會上的臨時作品,此時的李商隱還未入仕,一定是被別人帶到了宴會之上(大可能就是崔戎)。當時宴會菜餚裡大概有一品嫩筍,眾人一邊品嚐,一邊齊聲稱賞,大致是,菜不錯,味道很好,無非是一些無用但不傷感情的客氣話。但李商隱卻即席做了這首小詩。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嫩筍菜餚)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貴如金。嫩籜(讀tuò),指鮮嫩的筍殼。籜就是竹皮,筍殼; 香苞,指藏在苞中的嫩筍。於陵,漢代所置縣名,在唐時為長山縣,就是現在的山東省鄒平縣東南。《元和郡縣誌》卷十一《淄州》載:“淄州長山縣,本漢於陵地”。新鮮的嫩筍真是太鮮美了,在於陵(山東竹子產量小)這個地方,竹筍的價值可與黃金相比。這是即席的普通句子,不過誇讚菜餚之佳,食材之貴。

皇都陸海應無數。皇都,當然指京城長安。陸海卻有講究,一說陸海就是大片竹林。因為《漢書·地理志》稱:“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長安即古秦地,因此,陸海也可指長安,更深一點,鍾嶸《詩品》捲上有:“餘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陸指晉朝的陸機(學書法的朋友對他應當不陌生);潘指晉朝的潘岳,陸機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長江。後世用陸海比喻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有成語“陸海潘江”)。顯然,這一句裡的“陸海”表面義為竹林,實則暗指人才眾多。這一句明顯是“轉”,這讓人期待最後的“合”句,好絕句,出彩全在第四句,這一首詩也是這樣。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陸機《平復帖》)

忍剪凌雲一寸心。凌雲一寸心指嫩筍一寸,竹筍如果不被人剪來做菜,將來定是要長成高高的竹子,是謂凌雲之志。這當然是雙關語,表面上是嫩筍,實際上指少年,被阻斷了成長路徑的青年才俊,說白了,就是李商隱自己。是誰忍心把它剪來做成了菜餚!言下之意,你們難道忍心阻絕我的凌雲壯志!這一句詩一出,我們可以想見座中客人的情形,他們一定會一席驚呆,這是個世俗的宴會,宴是好宴,人是好人,他們一定在想:哪裡來的異類?竟然寫出這樣諷刺意味的句子,大概不論誰是宴會的主人,聽了這句滿是牢騷和不平的詩,都會暗暗地不高興吧!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成年竹子)

文壇初顯的李商隱,甫一參加集會就是“刺頭兒”,試想,今後誰還敢請他參與宴會呢?

社會是世俗的社會,而他就是這樣個性的人!或許有才華的人,都這樣個性吧!

後來崔珏寫詩哭李商隱說他“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這是實話,因為他確實是一輩子也沒有世俗意義上的“大作為”(終其一生,做官只做到從九品),大概在俗人滿座的宴會上,寫出這樣另類詩句的詩人,命運早已註定,他跟這世俗的社會氣場不合!

"

今天接著讀李商隱的詩。

時光不停留,轉眼就來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這一年,李商隱二十三歲,恰同學少年。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木雕像)

他已經在恩師令狐楚的幫助(包括替他出應考的費用以及給他找來應考的名額)之下連續參加了三次進士試,可惜的是,三次都名落孫山。也算巧合,這三科的主考官都是賈觫(sù),相比之下,賈觫自己倒是官運亨通,從禮部尚書一直做到了宰相。

這讓李商隱有點窩火,但他沒有辦法表示,最多隻能發發牢騷,因此,他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一詩中,他說:“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在後來寫給華州刺史崔龜從的《上崔華州書》裡直接說:“為故賈相國所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我不管,他就是憎恨我!

我們已經說過,晚唐的進士試不糊名,主考官閱卷時,當時就已經知道這個考生是誰了(要不,杜牧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內定為進士第五名了),應試成績跟主考官關係很直接,同一個考官,三次都落榜,跟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令狐綯)卻一次就考上了,去哪兒說理呢?李商隱有點鬱悶,還多少有點不平與憤慨。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公園裡的李商隱浮雕)

第二年,也就是大和八年(834),他沒有應試,據他自己說,他是病了,但原因很可能不是病了,而是另外兩個:1、主考官可能還是“賈相國”,他不想去,因為去了也沒有用;2、令狐楚入京去了,他沒有辦法獲得應試名額或者應試的費用。總之,沒辦法應考。

令狐楚進京去任吏部尚書,幕府星散,李商隱失去了靠山,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生活來源,幸好他還有一個“表叔”崔戎(就是李商隱儒學老師“處士叔”的表兄弟),此時崔戎正在華州刺史任上。李商隱決定去投奔他。

崔戎很同情李商隱,也很欣賞他的才氣。其實我們知道,此時的李商隱學識組成已成體系:跟處士叔學了五年,打下了紮實的儒學根底;玉陽山修道三年熟讀了道家典籍;跟著官場和文壇大師令狐楚學習了駢文和各種官樣文章的寫作……他早已經成為真正的“人才”。

崔戎讓李商隱替自己草擬了幾篇上奏朝廷的公文,這當然不是重要公文,只是幾篇唐文宗唐復的祝賀文章,但也足見文字功夫,寫完之後,崔戎大讚,幕中諸人也一致稱好!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國畫: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是個人才啊!於是,這年夏天,崔戎就把李商隱和自己的兒子崔雍、崔袞一起送到華州南山,一則避暑,二則讀書複習、準備科考,這時崔家兄弟兩個還沒有參加過科考,至少,李商隱能給他們講點應試經驗。這哥倆後來因為李商隱的一首詩而出名,就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面有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曹雪芹在《紅樓夢》裡,讓林妹妹幽幽地念了出來。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在華州南山的短暫時光,李商隱在崔戎這裡留下了個好印象,所以此後的一段時間,崔戎仍然在生活上給予了李商隱很大的幫助,他知道李商隱的家庭狀況,因此當崔戎一接到袞海觀察使的任命,就立即向李商隱發出了入幕邀請,這份收入很重要,李商隱當然愉快地接受了。

可是這份工作,李商隱只做了一個多月,崔戎就感染霍亂,不治而亡。你看,李商隱就是這樣一個倒黴鬼,連考進士三次,三次名落孫山;跟著令狐楚,令狐楚進京(高升)了,於是幕府星散;跟著崔戎,崔戎死掉,於是幕府瓦解。又失業了,沒辦法,李商隱只好又從山東跑回了河南老家。

這三四年,李商隱有大半的時光,拋灑在來往奔波的路上,他的人生主題詞在這時就已確定:漂泊。換句話說:他的家,就是一張張的票根……

除了上面的牢騷,李商隱當然會把他的不平和憤慨寫成詩,最有典型意義的,應當是他的一首小詩《初食筍呈座中》,全詩如下: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貴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這顯然是一次宴會上的臨時作品,此時的李商隱還未入仕,一定是被別人帶到了宴會之上(大可能就是崔戎)。當時宴會菜餚裡大概有一品嫩筍,眾人一邊品嚐,一邊齊聲稱賞,大致是,菜不錯,味道很好,無非是一些無用但不傷感情的客氣話。但李商隱卻即席做了這首小詩。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嫩筍菜餚)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貴如金。嫩籜(讀tuò),指鮮嫩的筍殼。籜就是竹皮,筍殼; 香苞,指藏在苞中的嫩筍。於陵,漢代所置縣名,在唐時為長山縣,就是現在的山東省鄒平縣東南。《元和郡縣誌》卷十一《淄州》載:“淄州長山縣,本漢於陵地”。新鮮的嫩筍真是太鮮美了,在於陵(山東竹子產量小)這個地方,竹筍的價值可與黃金相比。這是即席的普通句子,不過誇讚菜餚之佳,食材之貴。

皇都陸海應無數。皇都,當然指京城長安。陸海卻有講究,一說陸海就是大片竹林。因為《漢書·地理志》稱:“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長安即古秦地,因此,陸海也可指長安,更深一點,鍾嶸《詩品》捲上有:“餘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陸指晉朝的陸機(學書法的朋友對他應當不陌生);潘指晉朝的潘岳,陸機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長江。後世用陸海比喻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有成語“陸海潘江”)。顯然,這一句裡的“陸海”表面義為竹林,實則暗指人才眾多。這一句明顯是“轉”,這讓人期待最後的“合”句,好絕句,出彩全在第四句,這一首詩也是這樣。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陸機《平復帖》)

忍剪凌雲一寸心。凌雲一寸心指嫩筍一寸,竹筍如果不被人剪來做菜,將來定是要長成高高的竹子,是謂凌雲之志。這當然是雙關語,表面上是嫩筍,實際上指少年,被阻斷了成長路徑的青年才俊,說白了,就是李商隱自己。是誰忍心把它剪來做成了菜餚!言下之意,你們難道忍心阻絕我的凌雲壯志!這一句詩一出,我們可以想見座中客人的情形,他們一定會一席驚呆,這是個世俗的宴會,宴是好宴,人是好人,他們一定在想:哪裡來的異類?竟然寫出這樣諷刺意味的句子,大概不論誰是宴會的主人,聽了這句滿是牢騷和不平的詩,都會暗暗地不高興吧!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成年竹子)

文壇初顯的李商隱,甫一參加集會就是“刺頭兒”,試想,今後誰還敢請他參與宴會呢?

社會是世俗的社會,而他就是這樣個性的人!或許有才華的人,都這樣個性吧!

後來崔珏寫詩哭李商隱說他“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這是實話,因為他確實是一輩子也沒有世俗意義上的“大作為”(終其一生,做官只做到從九品),大概在俗人滿座的宴會上,寫出這樣另類詩句的詩人,命運早已註定,他跟這世俗的社會氣場不合!

唐詩閒讀:“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李商隱像)

或許,李商隱自認為需要給大家留下驚豔的印象吧,所以他寫了這樣的詩,不過,這印象確實很深,到大和九年,李商隱第四次應進士試,又被擋在了門外!用《公共關係學》的術語來說,此時他“知名度”足夠,“美譽度”不足!

(【唐詩閒讀】之208,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