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
"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來自古詩詞文欣賞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朗誦:虹雲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來自古詩詞文欣賞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朗誦:虹雲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我們今天接著來聊李清照,來聊她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詞雲:“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我以為是易安詞創作技巧臻至化境的一個代表作,也是她人生與愛情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我們先來逐字逐句玩味一下。上片開篇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實在是妙不可言。“紅藕”就是荷花了,“玉簟”呢,則是光滑如玉的、精美的竹蓆。“紅藕香殘”是說荷花已殘,荷香已消,而“玉簟秋”則是說冷滑如玉的竹蓆已經透出深深的秋涼。暑去秋來,荷花凋謝,連竹蓆都變涼了。這樣的描寫看似隨手寫來,但在不經意間卻飽含了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感。所以就這一句我們比之南唐中主李璟的《浣溪沙》中的名言“菡萏香銷翠葉殘”,便知李易安的境界實在高出不少。“菡萏香銷翠葉殘”也是寫荷花凋謝,秋天要來了,可是李清照一句“紅藕香殘”就把李璟全句的意思都已表達出來,再加上一個“玉簟秋”就是通過竹蓆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那就是,在客觀的描述中已經加入了主觀的感受,這樣不知不覺間,主客觀就融在一起了。所以雖然同樣是七個字,但李清照的“紅藕香殘玉簟秋”卻遠比李璟的“菡萏香銷翠葉殘”要豐富得多。所以後來的“常州詞派”大家陳廷焯曾經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是說這一句的精妙簡直就是不食人間煙火者方能道出啊!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已然從客觀地描述中揉入了主觀的感受,所以接下來主人翁的出場則顯得自然而然。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誰“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呢?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引《琅環記》的記載是說,李清照的這首《一剪梅》是送別之作,送別她要外出求學、負笈遠遊(1.揹著書箱。形容所讀書之多。漢 桓寬《鹽鐵論·相刺》:“故玉屑滿篋,不為有寶;誦詩書負笈,不為有道。”馬非百 註釋:“負笈,揹著書箱。這裡‘負笈’與‘滿篋’對文,是説所讀的書多得要用所背的書箱來計算。”2.揹著書箱。指遊學外地。《後漢書·李固傳》“常步行尋師”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後漢書》:“固 改易姓名,杖策驅驢,負笈追師 三輔,學‘五經’,積十餘年。”唐 白居易《相和歌辭·短歌行二》:“負笈塵中游,抱書雪前宿。”孫中山《中國之革命》:“滿清 之昏弱,日益暴露,外患日益亟,士大夫憂時感憤,負笈於 歐、美、日本 者日眾。”)的丈夫趙明誠。那麼這樣一來,這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人就應該是趙明誠了。其實仔細體味全詩,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琅環記》的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她寫的並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送別場景,而是別後的相思與思念。而且“輕解羅裳”的“裳”,古人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北宋文人士大夫,男子並不著裳,只有女子才著下衣之裳,也就是裙子。“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一定是在內心裡感受到“紅藕香殘玉簟秋”的那個人,正是生出秋意漸涼、時光飛逝的感慨,百般無奈難以排解的情緒中,她才會“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坐上小船,划進河塘,在如水的時光裡浸潤流淌她如水的思念。

"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來自古詩詞文欣賞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朗誦:虹雲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我們今天接著來聊李清照,來聊她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詞雲:“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我以為是易安詞創作技巧臻至化境的一個代表作,也是她人生與愛情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我們先來逐字逐句玩味一下。上片開篇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實在是妙不可言。“紅藕”就是荷花了,“玉簟”呢,則是光滑如玉的、精美的竹蓆。“紅藕香殘”是說荷花已殘,荷香已消,而“玉簟秋”則是說冷滑如玉的竹蓆已經透出深深的秋涼。暑去秋來,荷花凋謝,連竹蓆都變涼了。這樣的描寫看似隨手寫來,但在不經意間卻飽含了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感。所以就這一句我們比之南唐中主李璟的《浣溪沙》中的名言“菡萏香銷翠葉殘”,便知李易安的境界實在高出不少。“菡萏香銷翠葉殘”也是寫荷花凋謝,秋天要來了,可是李清照一句“紅藕香殘”就把李璟全句的意思都已表達出來,再加上一個“玉簟秋”就是通過竹蓆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那就是,在客觀的描述中已經加入了主觀的感受,這樣不知不覺間,主客觀就融在一起了。所以雖然同樣是七個字,但李清照的“紅藕香殘玉簟秋”卻遠比李璟的“菡萏香銷翠葉殘”要豐富得多。所以後來的“常州詞派”大家陳廷焯曾經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是說這一句的精妙簡直就是不食人間煙火者方能道出啊!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已然從客觀地描述中揉入了主觀的感受,所以接下來主人翁的出場則顯得自然而然。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誰“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呢?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引《琅環記》的記載是說,李清照的這首《一剪梅》是送別之作,送別她要外出求學、負笈遠遊(1.揹著書箱。形容所讀書之多。漢 桓寬《鹽鐵論·相刺》:“故玉屑滿篋,不為有寶;誦詩書負笈,不為有道。”馬非百 註釋:“負笈,揹著書箱。這裡‘負笈’與‘滿篋’對文,是説所讀的書多得要用所背的書箱來計算。”2.揹著書箱。指遊學外地。《後漢書·李固傳》“常步行尋師”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後漢書》:“固 改易姓名,杖策驅驢,負笈追師 三輔,學‘五經’,積十餘年。”唐 白居易《相和歌辭·短歌行二》:“負笈塵中游,抱書雪前宿。”孫中山《中國之革命》:“滿清 之昏弱,日益暴露,外患日益亟,士大夫憂時感憤,負笈於 歐、美、日本 者日眾。”)的丈夫趙明誠。那麼這樣一來,這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人就應該是趙明誠了。其實仔細體味全詩,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琅環記》的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她寫的並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送別場景,而是別後的相思與思念。而且“輕解羅裳”的“裳”,古人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北宋文人士大夫,男子並不著裳,只有女子才著下衣之裳,也就是裙子。“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一定是在內心裡感受到“紅藕香殘玉簟秋”的那個人,正是生出秋意漸涼、時光飛逝的感慨,百般無奈難以排解的情緒中,她才會“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坐上小船,划進河塘,在如水的時光裡浸潤流淌她如水的思念。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所以“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正是這種思念的體現。仰頭遠遠地凝望,那雲捲雲舒的天際,誰會將錦書寄來?當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的時候,皎潔的月光一定會灑滿著曾經倚欄獨望、亦曾經相擁而伴的西樓吧。“雲中誰寄錦書來”這當然是李清照心愛的丈夫趙明誠寄錦書而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一句的爭議就更大了。有人認為,這是李清照已經離開了乘坐的蘭舟,來到西樓之上,從白天已經到夜晚,獨倚危樓,思念如月般。當然這樣說也無不可,但是下片接下來說“花自飄零水自流”,說明李清照的眼前景還是河塘,還是舟中所見,所以這樣豈非矛盾?所以另一種觀點認為“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其實是李清照的期望,當愛人錦書寄來的時候,她可以想到他們重新相聚時,相擁西樓之上,月光灑滿,愛河永浴。其實我個人覺得,詞中這樣溫潤、圓融的情緒,完全不必強解,如果你去寫詩、寫詞,你就會知道,心中一念起雁字便回,心中一念起便月滿西樓。詩詞的意象和情緒之間本身就有著跳躍性的勾連,有時候實在不必非要追究事理性的邏輯。其實我以為這一句最關鍵的是,趙明誠會寄錦書而來,會知道他那個美麗的妻子對他深深的思念,因為他也同樣深深思念著家中的妻子。

這種相互的思念其實特別重要,所以才會有接下面李清照說“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請特別注意這一句,雖然“花自飄零水自流”還是依舊流淌著不盡的青春易逝的傷感,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種愛、這種相思在古人的詞作裡卻是不常見的。古人寫思婦之愁,大多如溫庭筠所說“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都是思婦對丈夫的思念,這種思念大都是單向的。而李清照說“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雖然相思讓人堪愁,但是她對她和趙明誠之間相互的愛情卻是無比的自信的,事實上這也正是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讓人羨慕的地方。後人稱李趙之間的愛情叫“金石良緣”,甚至要超過“金玉良緣”。

“金石良緣”的“金石”是指趙明誠所擅長的金石學,金石學其實就是考古學的前身,“金”是指的青銅器上的銘文,所以鐘鼎銘文又被稱為“金文”,而“石”則是碑石上的石刻。當然,廣義的金石學不僅包括青銅器、碑石上的銘刻和拓片,還包括竹簡,像甲骨、玉器、磚瓦、兵符、冥器很多,這些文物上的文字。金石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實就始於北宋,最重要的兩位奠基人是歐陽修和趙明誠,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可謂金石學的奠基之作,所以“歐趙”並稱,趙明誠其實是中國的考古學之父。趙明誠既然是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文字學家,所以他對本朝的文字也特別專注,尤其是蘇東坡與黃庭堅的文字。據說即使是後來蘇東坡、黃庭堅被劃為“元佑黨人”,他們的作品甚至被朝廷封禁,但是趙明誠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者,每遇蘇黃文字便大喜,便收錄之。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正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從師承關係上看,雖然李清照特秀獨出,但其實也是可以算是蘇東坡的徒孫了。所以趙明誠的父親雖然是新黨中人,但趙明誠出於一個偉大學者的本能,和李清照之間在學識上產生強烈的共識那實在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李清照在嫁給趙明誠之後,受趙明誠的影響,也對金石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其實李清照同樣也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奠基人,她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共同完成的《金石錄》,其實是中國的金石學,也就是早期考古學的最重要的奠基之作。

"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來自古詩詞文欣賞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朗誦:虹雲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我們今天接著來聊李清照,來聊她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詞雲:“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我以為是易安詞創作技巧臻至化境的一個代表作,也是她人生與愛情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我們先來逐字逐句玩味一下。上片開篇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實在是妙不可言。“紅藕”就是荷花了,“玉簟”呢,則是光滑如玉的、精美的竹蓆。“紅藕香殘”是說荷花已殘,荷香已消,而“玉簟秋”則是說冷滑如玉的竹蓆已經透出深深的秋涼。暑去秋來,荷花凋謝,連竹蓆都變涼了。這樣的描寫看似隨手寫來,但在不經意間卻飽含了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感。所以就這一句我們比之南唐中主李璟的《浣溪沙》中的名言“菡萏香銷翠葉殘”,便知李易安的境界實在高出不少。“菡萏香銷翠葉殘”也是寫荷花凋謝,秋天要來了,可是李清照一句“紅藕香殘”就把李璟全句的意思都已表達出來,再加上一個“玉簟秋”就是通過竹蓆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那就是,在客觀的描述中已經加入了主觀的感受,這樣不知不覺間,主客觀就融在一起了。所以雖然同樣是七個字,但李清照的“紅藕香殘玉簟秋”卻遠比李璟的“菡萏香銷翠葉殘”要豐富得多。所以後來的“常州詞派”大家陳廷焯曾經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是說這一句的精妙簡直就是不食人間煙火者方能道出啊!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已然從客觀地描述中揉入了主觀的感受,所以接下來主人翁的出場則顯得自然而然。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誰“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呢?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引《琅環記》的記載是說,李清照的這首《一剪梅》是送別之作,送別她要外出求學、負笈遠遊(1.揹著書箱。形容所讀書之多。漢 桓寬《鹽鐵論·相刺》:“故玉屑滿篋,不為有寶;誦詩書負笈,不為有道。”馬非百 註釋:“負笈,揹著書箱。這裡‘負笈’與‘滿篋’對文,是説所讀的書多得要用所背的書箱來計算。”2.揹著書箱。指遊學外地。《後漢書·李固傳》“常步行尋師”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後漢書》:“固 改易姓名,杖策驅驢,負笈追師 三輔,學‘五經’,積十餘年。”唐 白居易《相和歌辭·短歌行二》:“負笈塵中游,抱書雪前宿。”孫中山《中國之革命》:“滿清 之昏弱,日益暴露,外患日益亟,士大夫憂時感憤,負笈於 歐、美、日本 者日眾。”)的丈夫趙明誠。那麼這樣一來,這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人就應該是趙明誠了。其實仔細體味全詩,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琅環記》的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她寫的並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送別場景,而是別後的相思與思念。而且“輕解羅裳”的“裳”,古人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北宋文人士大夫,男子並不著裳,只有女子才著下衣之裳,也就是裙子。“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一定是在內心裡感受到“紅藕香殘玉簟秋”的那個人,正是生出秋意漸涼、時光飛逝的感慨,百般無奈難以排解的情緒中,她才會“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坐上小船,划進河塘,在如水的時光裡浸潤流淌她如水的思念。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所以“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正是這種思念的體現。仰頭遠遠地凝望,那雲捲雲舒的天際,誰會將錦書寄來?當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的時候,皎潔的月光一定會灑滿著曾經倚欄獨望、亦曾經相擁而伴的西樓吧。“雲中誰寄錦書來”這當然是李清照心愛的丈夫趙明誠寄錦書而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一句的爭議就更大了。有人認為,這是李清照已經離開了乘坐的蘭舟,來到西樓之上,從白天已經到夜晚,獨倚危樓,思念如月般。當然這樣說也無不可,但是下片接下來說“花自飄零水自流”,說明李清照的眼前景還是河塘,還是舟中所見,所以這樣豈非矛盾?所以另一種觀點認為“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其實是李清照的期望,當愛人錦書寄來的時候,她可以想到他們重新相聚時,相擁西樓之上,月光灑滿,愛河永浴。其實我個人覺得,詞中這樣溫潤、圓融的情緒,完全不必強解,如果你去寫詩、寫詞,你就會知道,心中一念起雁字便回,心中一念起便月滿西樓。詩詞的意象和情緒之間本身就有著跳躍性的勾連,有時候實在不必非要追究事理性的邏輯。其實我以為這一句最關鍵的是,趙明誠會寄錦書而來,會知道他那個美麗的妻子對他深深的思念,因為他也同樣深深思念著家中的妻子。

這種相互的思念其實特別重要,所以才會有接下面李清照說“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請特別注意這一句,雖然“花自飄零水自流”還是依舊流淌著不盡的青春易逝的傷感,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種愛、這種相思在古人的詞作裡卻是不常見的。古人寫思婦之愁,大多如溫庭筠所說“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都是思婦對丈夫的思念,這種思念大都是單向的。而李清照說“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雖然相思讓人堪愁,但是她對她和趙明誠之間相互的愛情卻是無比的自信的,事實上這也正是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讓人羨慕的地方。後人稱李趙之間的愛情叫“金石良緣”,甚至要超過“金玉良緣”。

“金石良緣”的“金石”是指趙明誠所擅長的金石學,金石學其實就是考古學的前身,“金”是指的青銅器上的銘文,所以鐘鼎銘文又被稱為“金文”,而“石”則是碑石上的石刻。當然,廣義的金石學不僅包括青銅器、碑石上的銘刻和拓片,還包括竹簡,像甲骨、玉器、磚瓦、兵符、冥器很多,這些文物上的文字。金石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實就始於北宋,最重要的兩位奠基人是歐陽修和趙明誠,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可謂金石學的奠基之作,所以“歐趙”並稱,趙明誠其實是中國的考古學之父。趙明誠既然是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文字學家,所以他對本朝的文字也特別專注,尤其是蘇東坡與黃庭堅的文字。據說即使是後來蘇東坡、黃庭堅被劃為“元佑黨人”,他們的作品甚至被朝廷封禁,但是趙明誠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者,每遇蘇黃文字便大喜,便收錄之。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正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從師承關係上看,雖然李清照特秀獨出,但其實也是可以算是蘇東坡的徒孫了。所以趙明誠的父親雖然是新黨中人,但趙明誠出於一個偉大學者的本能,和李清照之間在學識上產生強烈的共識那實在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李清照在嫁給趙明誠之後,受趙明誠的影響,也對金石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其實李清照同樣也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奠基人,她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共同完成的《金石錄》,其實是中國的金石學,也就是早期考古學的最重要的奠基之作。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最好的愛情不僅是兩情相悅,還要有共同的志趣和情趣。所以李趙二人那些為人所熟知的婚後的幸福生活的片段,幸福的根源其實都源於這種共同的志趣與情趣。比如說,趙明誠在太學裡就讀,偶爾回家,就會帶妻子李清照去大相國寺淘古玩。因為趙明誠還在讀書,沒有生活來源,而兩家又向來家教甚嚴,所以李趙二人並不富裕,他們就典當衣物,去買心愛的古玩和字畫。雖然物質生活比較匱乏,但一旦購得心愛的古玩字畫,倆人徹夜賞讀把玩,快樂無比。李趙二人因學識超絕無比,所以他們夫妻之間的有些遊戲也高雅有趣無比。比如有時泡得香茶卻要賭誰先喝,於是這兩位最傑出的文獻學家、金石學家,便賭賽看誰記得書中的原句在第幾頁第幾行。而趙明誠總是不如機智的妻子,李清照總是飛快地答出,便興奮地搶茶來喝,有時興奮快樂中,茶未入口,倒不小心地潑滿一懷,然後夫妻哈哈大笑,真是人間至樂。所以後來納蘭公子在懷念自己的妻子的時候,不無羨慕地用到“賭書消得潑茶香”,就是引用的李清照和趙明誠日常相愛的生活片段。

所以你看我們在《醉花陰》裡說過,受李清照地影響,趙明誠在詩詞上發憤創作,雖然終究比不上老婆大人,但是心甘情願地被他的才女老婆所影響,所啟迪。反過來,在趙明誠的影響下,一代才女、一代詞宗李清照其實也在金石學上成為一代大家,這才是最好的愛情、最好的婚姻。不僅遇到最好的你,還因為你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那是一種相愛的自信,正因為這種平等而相互的愛,所以這種相思才會化為兩處閒愁吧。像李清照和趙明誠,他們才算得上真正的琴瑟之合。大概在後世,我能想到,比如錢鍾書與楊絳先生才能與之相比吧。可是,再完滿的愛情也一定有不如人意處。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情是何情,當然是相思之情,但更是純潔之愛,心心相印之情。越是那種純潔高尚的愛情,越在現實的風雨中要面臨紅塵的種種考驗。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和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分屬新舊兩黨,李格非更是名列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是舊黨中“蜀黨”的領袖蘇東坡的弟子,而趙挺之呢,則是新黨重要的成員。雖然宋徽宗登基之初,平和兩黨之間的矛盾,就是在這段矛盾平和期,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但後來沒多久,新舊兩黨之間矛盾依舊爆發,李格非被列入“元佑黨人”,遭受被罷官返鄉的厄運。李清照為了救父,懇請公公趙挺之施以援手,可趙挺之冷漠以對,李清照憤然手書,“炙手可熱心可寒”。不僅沒能拯救父親,李清照作為犯官家屬,也不得再居汴京,只得離開丈夫趙明誠,隻身返鄉。

在政治的風浪和命運的坎坷面前,李清照最值得慶幸的是,她的愛情經受住了所有風雨的考驗,她深愛的那個和她志趣相投的金石學家趙明誠,沒有辜負她的愛,沒有因為家世、政治、環境而離開甚至疏遠她。趙明誠依然和她“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就是最好的愛情啊,不僅因為你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且因為你我可以抵擋全世界的風雨。於是在全世界的黑暗裡,我是那麼地思念你,那思念“無計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所以後人屢屢評價,說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如何超越了范仲淹的“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又是如何與李後主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我個人認為,像李清照的這首《一剪梅》,完全不用做技巧上的分析,只要瞭解她和趙明誠的愛情,只要瞭解他們共同的志趣與心心相印的人生,你就能深刻體悟到“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背後,他們那唯美、崇高而純潔的愛情。多麼羨慕趙明誠啊,因為他可以遇見李清照。同樣李清照其實也是幸福的,因為她終於遇到一個趙明誠。你看那鴻雁在傳頌著他們的愛意,你看那時光在流淌著他們的傳說。“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來自古詩詞文欣賞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朗誦:虹雲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我們今天接著來聊李清照,來聊她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詞雲:“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我以為是易安詞創作技巧臻至化境的一個代表作,也是她人生與愛情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我們先來逐字逐句玩味一下。上片開篇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實在是妙不可言。“紅藕”就是荷花了,“玉簟”呢,則是光滑如玉的、精美的竹蓆。“紅藕香殘”是說荷花已殘,荷香已消,而“玉簟秋”則是說冷滑如玉的竹蓆已經透出深深的秋涼。暑去秋來,荷花凋謝,連竹蓆都變涼了。這樣的描寫看似隨手寫來,但在不經意間卻飽含了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感。所以就這一句我們比之南唐中主李璟的《浣溪沙》中的名言“菡萏香銷翠葉殘”,便知李易安的境界實在高出不少。“菡萏香銷翠葉殘”也是寫荷花凋謝,秋天要來了,可是李清照一句“紅藕香殘”就把李璟全句的意思都已表達出來,再加上一個“玉簟秋”就是通過竹蓆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那就是,在客觀的描述中已經加入了主觀的感受,這樣不知不覺間,主客觀就融在一起了。所以雖然同樣是七個字,但李清照的“紅藕香殘玉簟秋”卻遠比李璟的“菡萏香銷翠葉殘”要豐富得多。所以後來的“常州詞派”大家陳廷焯曾經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是說這一句的精妙簡直就是不食人間煙火者方能道出啊!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已然從客觀地描述中揉入了主觀的感受,所以接下來主人翁的出場則顯得自然而然。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誰“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呢?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引《琅環記》的記載是說,李清照的這首《一剪梅》是送別之作,送別她要外出求學、負笈遠遊(1.揹著書箱。形容所讀書之多。漢 桓寬《鹽鐵論·相刺》:“故玉屑滿篋,不為有寶;誦詩書負笈,不為有道。”馬非百 註釋:“負笈,揹著書箱。這裡‘負笈’與‘滿篋’對文,是説所讀的書多得要用所背的書箱來計算。”2.揹著書箱。指遊學外地。《後漢書·李固傳》“常步行尋師”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後漢書》:“固 改易姓名,杖策驅驢,負笈追師 三輔,學‘五經’,積十餘年。”唐 白居易《相和歌辭·短歌行二》:“負笈塵中游,抱書雪前宿。”孫中山《中國之革命》:“滿清 之昏弱,日益暴露,外患日益亟,士大夫憂時感憤,負笈於 歐、美、日本 者日眾。”)的丈夫趙明誠。那麼這樣一來,這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人就應該是趙明誠了。其實仔細體味全詩,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琅環記》的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她寫的並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送別場景,而是別後的相思與思念。而且“輕解羅裳”的“裳”,古人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北宋文人士大夫,男子並不著裳,只有女子才著下衣之裳,也就是裙子。“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一定是在內心裡感受到“紅藕香殘玉簟秋”的那個人,正是生出秋意漸涼、時光飛逝的感慨,百般無奈難以排解的情緒中,她才會“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坐上小船,划進河塘,在如水的時光裡浸潤流淌她如水的思念。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所以“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正是這種思念的體現。仰頭遠遠地凝望,那雲捲雲舒的天際,誰會將錦書寄來?當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的時候,皎潔的月光一定會灑滿著曾經倚欄獨望、亦曾經相擁而伴的西樓吧。“雲中誰寄錦書來”這當然是李清照心愛的丈夫趙明誠寄錦書而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一句的爭議就更大了。有人認為,這是李清照已經離開了乘坐的蘭舟,來到西樓之上,從白天已經到夜晚,獨倚危樓,思念如月般。當然這樣說也無不可,但是下片接下來說“花自飄零水自流”,說明李清照的眼前景還是河塘,還是舟中所見,所以這樣豈非矛盾?所以另一種觀點認為“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其實是李清照的期望,當愛人錦書寄來的時候,她可以想到他們重新相聚時,相擁西樓之上,月光灑滿,愛河永浴。其實我個人覺得,詞中這樣溫潤、圓融的情緒,完全不必強解,如果你去寫詩、寫詞,你就會知道,心中一念起雁字便回,心中一念起便月滿西樓。詩詞的意象和情緒之間本身就有著跳躍性的勾連,有時候實在不必非要追究事理性的邏輯。其實我以為這一句最關鍵的是,趙明誠會寄錦書而來,會知道他那個美麗的妻子對他深深的思念,因為他也同樣深深思念著家中的妻子。

這種相互的思念其實特別重要,所以才會有接下面李清照說“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請特別注意這一句,雖然“花自飄零水自流”還是依舊流淌著不盡的青春易逝的傷感,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種愛、這種相思在古人的詞作裡卻是不常見的。古人寫思婦之愁,大多如溫庭筠所說“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都是思婦對丈夫的思念,這種思念大都是單向的。而李清照說“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雖然相思讓人堪愁,但是她對她和趙明誠之間相互的愛情卻是無比的自信的,事實上這也正是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讓人羨慕的地方。後人稱李趙之間的愛情叫“金石良緣”,甚至要超過“金玉良緣”。

“金石良緣”的“金石”是指趙明誠所擅長的金石學,金石學其實就是考古學的前身,“金”是指的青銅器上的銘文,所以鐘鼎銘文又被稱為“金文”,而“石”則是碑石上的石刻。當然,廣義的金石學不僅包括青銅器、碑石上的銘刻和拓片,還包括竹簡,像甲骨、玉器、磚瓦、兵符、冥器很多,這些文物上的文字。金石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實就始於北宋,最重要的兩位奠基人是歐陽修和趙明誠,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可謂金石學的奠基之作,所以“歐趙”並稱,趙明誠其實是中國的考古學之父。趙明誠既然是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文字學家,所以他對本朝的文字也特別專注,尤其是蘇東坡與黃庭堅的文字。據說即使是後來蘇東坡、黃庭堅被劃為“元佑黨人”,他們的作品甚至被朝廷封禁,但是趙明誠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者,每遇蘇黃文字便大喜,便收錄之。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正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從師承關係上看,雖然李清照特秀獨出,但其實也是可以算是蘇東坡的徒孫了。所以趙明誠的父親雖然是新黨中人,但趙明誠出於一個偉大學者的本能,和李清照之間在學識上產生強烈的共識那實在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李清照在嫁給趙明誠之後,受趙明誠的影響,也對金石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其實李清照同樣也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奠基人,她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共同完成的《金石錄》,其實是中國的金石學,也就是早期考古學的最重要的奠基之作。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最好的愛情不僅是兩情相悅,還要有共同的志趣和情趣。所以李趙二人那些為人所熟知的婚後的幸福生活的片段,幸福的根源其實都源於這種共同的志趣與情趣。比如說,趙明誠在太學裡就讀,偶爾回家,就會帶妻子李清照去大相國寺淘古玩。因為趙明誠還在讀書,沒有生活來源,而兩家又向來家教甚嚴,所以李趙二人並不富裕,他們就典當衣物,去買心愛的古玩和字畫。雖然物質生活比較匱乏,但一旦購得心愛的古玩字畫,倆人徹夜賞讀把玩,快樂無比。李趙二人因學識超絕無比,所以他們夫妻之間的有些遊戲也高雅有趣無比。比如有時泡得香茶卻要賭誰先喝,於是這兩位最傑出的文獻學家、金石學家,便賭賽看誰記得書中的原句在第幾頁第幾行。而趙明誠總是不如機智的妻子,李清照總是飛快地答出,便興奮地搶茶來喝,有時興奮快樂中,茶未入口,倒不小心地潑滿一懷,然後夫妻哈哈大笑,真是人間至樂。所以後來納蘭公子在懷念自己的妻子的時候,不無羨慕地用到“賭書消得潑茶香”,就是引用的李清照和趙明誠日常相愛的生活片段。

所以你看我們在《醉花陰》裡說過,受李清照地影響,趙明誠在詩詞上發憤創作,雖然終究比不上老婆大人,但是心甘情願地被他的才女老婆所影響,所啟迪。反過來,在趙明誠的影響下,一代才女、一代詞宗李清照其實也在金石學上成為一代大家,這才是最好的愛情、最好的婚姻。不僅遇到最好的你,還因為你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那是一種相愛的自信,正因為這種平等而相互的愛,所以這種相思才會化為兩處閒愁吧。像李清照和趙明誠,他們才算得上真正的琴瑟之合。大概在後世,我能想到,比如錢鍾書與楊絳先生才能與之相比吧。可是,再完滿的愛情也一定有不如人意處。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情是何情,當然是相思之情,但更是純潔之愛,心心相印之情。越是那種純潔高尚的愛情,越在現實的風雨中要面臨紅塵的種種考驗。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和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分屬新舊兩黨,李格非更是名列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是舊黨中“蜀黨”的領袖蘇東坡的弟子,而趙挺之呢,則是新黨重要的成員。雖然宋徽宗登基之初,平和兩黨之間的矛盾,就是在這段矛盾平和期,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但後來沒多久,新舊兩黨之間矛盾依舊爆發,李格非被列入“元佑黨人”,遭受被罷官返鄉的厄運。李清照為了救父,懇請公公趙挺之施以援手,可趙挺之冷漠以對,李清照憤然手書,“炙手可熱心可寒”。不僅沒能拯救父親,李清照作為犯官家屬,也不得再居汴京,只得離開丈夫趙明誠,隻身返鄉。

在政治的風浪和命運的坎坷面前,李清照最值得慶幸的是,她的愛情經受住了所有風雨的考驗,她深愛的那個和她志趣相投的金石學家趙明誠,沒有辜負她的愛,沒有因為家世、政治、環境而離開甚至疏遠她。趙明誠依然和她“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就是最好的愛情啊,不僅因為你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且因為你我可以抵擋全世界的風雨。於是在全世界的黑暗裡,我是那麼地思念你,那思念“無計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所以後人屢屢評價,說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如何超越了范仲淹的“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又是如何與李後主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我個人認為,像李清照的這首《一剪梅》,完全不用做技巧上的分析,只要瞭解她和趙明誠的愛情,只要瞭解他們共同的志趣與心心相印的人生,你就能深刻體悟到“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背後,他們那唯美、崇高而純潔的愛情。多麼羨慕趙明誠啊,因為他可以遇見李清照。同樣李清照其實也是幸福的,因為她終於遇到一個趙明誠。你看那鴻雁在傳頌著他們的愛意,你看那時光在流淌著他們的傳說。“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