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 陝西趟出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毛烏素沙漠變森林 黃河水變清不再黃 新林海成農業“富礦”

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其中土地荒漠化與氣候變化是人們提及最多的兩類問題。土地荒漠化是人類現今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據聯合國公佈的數字,不當的人類活動以及氣候變化導致佔全球411%%的乾旱地區土地不斷退化,荒漠面積逐漸擴大。中國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佈範圍廣,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西北地區存在著大面積的天然沙漠,人們為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過度放牧、開墾,導致荒漠的面積不斷擴大,這反倒使短期增長的經濟面臨著無法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人類既是荒漠化的產生者,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想要在本就脆弱的環境之下發展經濟,更需要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道路。


生態優先 陝西趟出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穿越毛烏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國建成的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


引言: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我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於1979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工程規劃期限為70年,分七期工程進行,第五期工程建設今年進入收尾,將啟動第六期工程。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六期三北工程將在總結前五期工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突出身邊增綠和農民增收,不斷壯大林業產業;在繼續實施人工造林的同時,加大封山育林和退化林分修復力度,加強封山禁牧和森林資源管護,力爭使工程區內森林覆蓋率再提高5個百分點。


在陝北榆林繞城快速幹道北沙段的城區植樹基地內,一座座沙樑上盡是忙碌的身影,有的搬運樹苗,有的選址挖坑,有的扶苗穩固,有的揮鍬培土,有的提桶澆水,處處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從2018年4月1日至11月5日,整個義務植樹盡責階段,榆林市適齡公民每人植樹5棵以上,全年完成營造林60萬畝,義務植樹1000萬株。

黃沙漫天,寸草不生,曾給這裡帶來無盡的風沙災難。經過幾代人60年的堅守,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毛烏素沙漠即將消失變森林,黃河水變清不再黃。陝西人不僅硬生生將不毛之地變成了綠樹成蔭、農業經濟價值潛力無限的“富礦”,更淬鍊出一種令人敬佩的精神氣質,滋養著廣袤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

茫茫沙海變鬱郁森林

穿行在城防林,兩旁的樹林錯落有致,樟子鬆、國槐、新疆楊等近百個樹種一字排開,一眼望不到邊際,時而會遇上一人粗的大樹。如今的毛烏素沙漠,與平原無異,已看不到沙丘。只有水泥路上車輪碾出的流動黃沙,能讓人想起些許往日的荒涼。

“定邊縣是陝西省沙地面積最大、荒漠化和沙漠化最嚴重的縣之一,年平均降水量僅有330.7毫米,而年平均蒸發量卻達到 2430毫米。”定邊縣林業局副局長李清山站在一望無際的城防林長城林場段上說道。

定邊縣的森林覆蓋率從之前的不到10%,擴大到如今的29.2%,有著包括城防林在內的303萬畝保有林。

而這只是陝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作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點省份之一,陝西省於1978年啟動實施了三北工程,工程區涉及9市(區)68縣(市、區),涵蓋了全省約60%的土地面積,70%的水土流失面積和100%的沙化、荒漠化土地,是我省生態環境最脆弱、生態區位最重要的地區。

自工程實施以來,榆林百萬畝樟子鬆人工林基地建設、啟動三年治理荒沙大行動等地方綠化造林項目,大面積飛機播種、大規模人工造林、大範圍封禁保護,在榆林沙區營造130萬畝樟子松林,流動沙地面積由860萬畝減少到5.3萬畝,沙區植被覆蓋率由1.8%提高到現在的60%,昔日滾滾黃沙變成今日片片綠州

據黃河潼關水文站實測數據顯示,近10年間,我省年均入黃泥沙量1.39億噸,較70年代年均減少4.3億噸,減幅達75.6%。

在我省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弘揚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廣泛開展植樹造林種草,使昔日茫茫沙海變成如今的經濟森林,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生態環境得到徹底改善。

只有種樹才有希望

“治沙先鋒”張立強生活於毛烏素沙漠的南緣,這裡曾經黃沙漫天,老百姓顆粒無收。為了治沙,他的父親倒下了,但是張立強牢記父親“三年栽上,五年補齊,八年要見效益”的承諾。

在他和母親的努力下,36年間這裡的樹木從1棵到2850多萬棵,治沙面積高達11萬畝!如今,張立強更是把父親留下的剪刀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將“在沙漠只有種樹才有希望”的理念傳承下去。

除了治沙,沙漠植樹好處多多。樟子鬆的枯枝落葉落到地底下之後會使土壤富含腐蝕質,有助於其他經濟作物生長。現在,張立強在沙漠中種植樟子鬆等經濟作物,以農業養殖業發展林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全國第五次沙化土地監測顯示,我省沙化土地面積淨減少88.9萬畝,沙化土地年均減少17.8萬畝,真正實現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長。這樣的奇蹟與張家三代治沙人以及許多像他們一樣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治沙人的堅守苦幹分不開。是他們讓沙漠看到了綠色和希望!

從1981年開始,29歲的延安農民張蓮蓮因為父親的一句叮囑,便以荒山高坡為伴37載,每天重複做著一件事情——上山種樹。除去農忙時節,張蓮蓮夫婦基本都在山上種樹。

37年來,張蓮蓮夫婦用自己的青春與汗水在荒山高坡上共植樹造林1750畝、20餘萬棵樹木,讓曾經滿目蒼涼、塵土飛揚的雷坪塔黃土坡變成了如今密不分株的青山綠地。

看著那片林子裡放養出來的生態土雞及其下的土雞蛋,張蓮蓮說:“我只是安塞人民退耕還林過程中的一個縮影,不會作甚,只會吃苦,我要繼續把當年父親的叮囑當作家訓告誡子孫後代,植樹造林一定能過上好光景!”

生態之路越走越寬

隨著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生態環境的改變,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已經形成。

目前,風沙危害嚴重區域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並且治理與利用並重,形成新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農業“富礦”。

在治沙實踐中,陝北廣大幹部職工將荒沙治理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採取“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典型帶路、形成規模”四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沙區以綠豆、小米、蕎麥為主的特色小雜糧種植面積151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280萬畝,大漠蔬菜30多萬畝,其中有玉米等7項單產創全國最高紀錄,培育各類苗木花卉8萬多畝,累計種植紅棗170萬畝、山杏大扁杏90萬畝,羊子飼養量達1000萬隻,初步形成以林果業、農牧業、果蔬加工業等為主的沙區產業化、生態化發展新格局,湧現出了“大荔冬棗”“榆薯牌馬鈴薯”“橫山羊肉”“新寨杏仁露”“曼喬紅棗咖啡”等一批特色產品和知名品牌。

與此同時,典型帶動生態文化成果初步顯現,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歷史性轉變。

3月5日晚,治沙英雄石光銀通過電視收看了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的新聞。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講話,再一次鼓舞了這位堅持治沙40年的全國勞模,也更加堅定了他為治沙堅守一生的信心和決心。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積極發揮群眾植綠、愛綠、護綠意識,不斷激發群眾防沙治沙用沙的積極性。在上世紀的李守林、石光銀、牛玉琴等治沙勞模的基礎上,新世紀又湧現出了杜芳秀、張應龍、李長明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大戶。

在榆林沙區,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各類企業每年籌集資金1億元,年完成治沙造林10萬畝。啟動和建成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治沙展覽館等沙漠文化產品。沙區各縣結合實際,開發森林生態文化旅遊產品,吸引人們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提升生態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生態環境、信用環境對榆林來講都是生命線的工程。”榆林市市長李春臨說,堅持綠色發展本身也是一種高質量的發展,建設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是榆林新時期“三大戰略目標”之一,將奮力當好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2019年全國三北防護林站(局)長會議在陝西召開,副省長魏增軍在致辭中強調,陝西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會議部署要求,結合推進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持續抓好黃土高原綜合示範項目和百萬畝基地建設,加快退化林分修復,擴大增量、提升質量,不斷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為鞏固和發展三北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本報記者 王何軍)

更多新聞內容敬請關注:http://www.sxworker.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