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
"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臨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總面積2979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臨縣紅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等。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臨水縣,治今縣東北,屬西河郡。東漢廢。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烏突縣,烏突郡治。

2、隋開皇元年(581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廢郡,太和縣屬石州。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屬石州。

3、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改屬晉寧軍。金改名臨水縣,屬石州。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改臨水縣為臨泉縣,屬太原府;至元三年(1266年)升為臨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州治移於今址。

4、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臨縣。屬太原府;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屬汾州府。清因之。

5、1914年屬冀寧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40年分置臨南、臨北二縣。1946年復併為原制。

6、1949年屬興縣專區,1952年屬榆次專區,1971年屬呂梁地區。2003年屬呂梁市。

二、地名來歷

《郡縣釋名》山西捲上:臨縣“在鳳凰山之東麓,臨湫水河,湫水又名臨川河,縣名臨者以此”。

三、風景名勝

"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臨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總面積2979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臨縣紅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等。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臨水縣,治今縣東北,屬西河郡。東漢廢。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烏突縣,烏突郡治。

2、隋開皇元年(581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廢郡,太和縣屬石州。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屬石州。

3、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改屬晉寧軍。金改名臨水縣,屬石州。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改臨水縣為臨泉縣,屬太原府;至元三年(1266年)升為臨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州治移於今址。

4、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臨縣。屬太原府;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屬汾州府。清因之。

5、1914年屬冀寧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40年分置臨南、臨北二縣。1946年復併為原制。

6、1949年屬興縣專區,1952年屬榆次專區,1971年屬呂梁地區。2003年屬呂梁市。

二、地名來歷

《郡縣釋名》山西捲上:臨縣“在鳳凰山之東麓,臨湫水河,湫水又名臨川河,縣名臨者以此”。

三、風景名勝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1、磧口風景區。位於臨縣城南48公里的處的黃河邊,因黃河第二大磧——大同磧得名。磧口從清代乾隆年間興起,此後200餘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民間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青定頭,南峪口,拴起騾子跑磧口”之說,可見當年的繁華。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 磧口旅遊區主要包括黃河大同磧、磧口古鎮、西灣、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黑龍廟、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黃河峽谷天然石雕等。

"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臨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總面積2979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臨縣紅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等。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臨水縣,治今縣東北,屬西河郡。東漢廢。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烏突縣,烏突郡治。

2、隋開皇元年(581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廢郡,太和縣屬石州。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屬石州。

3、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改屬晉寧軍。金改名臨水縣,屬石州。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改臨水縣為臨泉縣,屬太原府;至元三年(1266年)升為臨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州治移於今址。

4、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臨縣。屬太原府;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屬汾州府。清因之。

5、1914年屬冀寧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40年分置臨南、臨北二縣。1946年復併為原制。

6、1949年屬興縣專區,1952年屬榆次專區,1971年屬呂梁地區。2003年屬呂梁市。

二、地名來歷

《郡縣釋名》山西捲上:臨縣“在鳳凰山之東麓,臨湫水河,湫水又名臨川河,縣名臨者以此”。

三、風景名勝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1、磧口風景區。位於臨縣城南48公里的處的黃河邊,因黃河第二大磧——大同磧得名。磧口從清代乾隆年間興起,此後200餘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民間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青定頭,南峪口,拴起騾子跑磧口”之說,可見當年的繁華。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 磧口旅遊區主要包括黃河大同磧、磧口古鎮、西灣、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黑龍廟、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黃河峽谷天然石雕等。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2、義居寺。古名佛堂寺,因處於縣轄義居都而得名,寺院位於臨縣縣城南二十六公里,棗圪墶村北,湫水河西岸。寺內現有教職人員一名(釋德久),教徒人數321名。據民國六年縣誌載:義居寺為天宮寺下院,創建於宋代,歷經重修,現存多為明、清建築,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是古代建築的傑作。

"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臨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總面積2979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臨縣紅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等。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臨水縣,治今縣東北,屬西河郡。東漢廢。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烏突縣,烏突郡治。

2、隋開皇元年(581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廢郡,太和縣屬石州。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屬石州。

3、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改屬晉寧軍。金改名臨水縣,屬石州。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改臨水縣為臨泉縣,屬太原府;至元三年(1266年)升為臨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州治移於今址。

4、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臨縣。屬太原府;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屬汾州府。清因之。

5、1914年屬冀寧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40年分置臨南、臨北二縣。1946年復併為原制。

6、1949年屬興縣專區,1952年屬榆次專區,1971年屬呂梁地區。2003年屬呂梁市。

二、地名來歷

《郡縣釋名》山西捲上:臨縣“在鳳凰山之東麓,臨湫水河,湫水又名臨川河,縣名臨者以此”。

三、風景名勝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1、磧口風景區。位於臨縣城南48公里的處的黃河邊,因黃河第二大磧——大同磧得名。磧口從清代乾隆年間興起,此後200餘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民間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青定頭,南峪口,拴起騾子跑磧口”之說,可見當年的繁華。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 磧口旅遊區主要包括黃河大同磧、磧口古鎮、西灣、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黑龍廟、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黃河峽谷天然石雕等。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2、義居寺。古名佛堂寺,因處於縣轄義居都而得名,寺院位於臨縣縣城南二十六公里,棗圪墶村北,湫水河西岸。寺內現有教職人員一名(釋德久),教徒人數321名。據民國六年縣誌載:義居寺為天宮寺下院,創建於宋代,歷經重修,現存多為明、清建築,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是古代建築的傑作。

山西臨縣----古稱臨水、臨泉

3、善慶寺。位於山西省臨縣大禹鄉以西0.5公里處的府底村,小峪溝溝口公路旁。座北向南,依山而建。據碑文載始建於唐代,現存建築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歷代香火鼎盛,佛事不斷。2004年,山西省政府公佈為第四批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最新公佈的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