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城市簡介----臨夏州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城市簡介----臨夏州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18年3月,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座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氣候

臨夏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溼,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河流水系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臨夏州境內達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城市簡介----臨夏州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18年3月,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座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氣候

臨夏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溼,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河流水系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臨夏州境內達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

城市簡介----臨夏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43種。主要是:金屬礦產17種(鐵、錳、鉻、銅、鎳、鉛、鋅、鎢、鉬、銻、金、銀、鉑、鉭、鈮、鈹、磷釔);能源礦產2種(煤、泥炭);非金屬礦產24種(重晶石、蛇紋岩、硼、磷、砷、鹽、鉀長石、螢石、白雲岩、硅石、耐火粘土、花崗岩、水泥灰岩、飾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輝綠岩、磚瓦粘土、閃長巖、建築砂石)。發現礦產地87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7處、礦點44處、礦化點21處。

水能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水資源總量336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3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論蘊藏量225.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64.32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臨夏州總人口為23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21萬人;鄉村人口173.81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26.69%。人口出生率為14.79‰,死亡率為7.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8‰。

民族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經濟概況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城市簡介----臨夏州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18年3月,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座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氣候

臨夏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溼,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河流水系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臨夏州境內達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

城市簡介----臨夏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43種。主要是:金屬礦產17種(鐵、錳、鉻、銅、鎳、鉛、鋅、鎢、鉬、銻、金、銀、鉑、鉭、鈮、鈹、磷釔);能源礦產2種(煤、泥炭);非金屬礦產24種(重晶石、蛇紋岩、硼、磷、砷、鹽、鉀長石、螢石、白雲岩、硅石、耐火粘土、花崗岩、水泥灰岩、飾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輝綠岩、磚瓦粘土、閃長巖、建築砂石)。發現礦產地87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7處、礦點44處、礦化點21處。

水能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水資源總量336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3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論蘊藏量225.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64.32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臨夏州總人口為23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21萬人;鄉村人口173.81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26.69%。人口出生率為14.79‰,死亡率為7.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8‰。

民族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經濟概況

城市簡介----臨夏州

綜述

2018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5.3億元,比2017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增加值46.44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73.35億元,增長15.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1.13%、30.57%、48.3%。

第一產業

2018年,臨夏州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69億元,比2017年增長7.65%。其中,農業產值33.78億元,增長8.35%;林業產值0.91億元,增長20.33%;牧業產值13.06億元,增長3.53%;漁業產值0.24億元,增長18.5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0億元,增長18.5%。糧食播種面積196.33萬畝,增長0.98%,其中夏糧播種面積54.15萬畝,秋糧播種面積142.1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3.93萬畝,下降1.36%;蔬菜種植面積16.38萬畝,增長6.02%。完成造林面積26.9萬畝,增長76.5%。新栽植花椒2.45萬畝,啤特果4.73萬畝,核桃4.85萬畝,育苗2.4萬畝。大牲畜年末存欄36.52萬頭,增長0.25%;羊存欄136.43萬隻,增長1.84%。肉類總產量51545.25噸,增長3.18%。

第二產業

2018年,臨夏州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2.45億元,比2017年增長2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7.8%。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7.93億元,增長13.7%;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7.22億元,增長23%;其他企業實現增加值0.5億元,增長67.6%。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4億元,比2017年增長13.6%。

第三產業

2018年,臨夏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1億元,比2017年增長18.2%。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7.9億元,增長18.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61億元,增長17.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75億元,下降0.09%。接待遊客總人數440.8萬人次,增長42.1%;旅遊總收入17.86億元,增長59.5%,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5.98萬美元。至20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5.73億元,增長26.6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64.96億元,增長29.18%。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城市簡介----臨夏州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18年3月,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座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氣候

臨夏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溼,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河流水系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臨夏州境內達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

城市簡介----臨夏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43種。主要是:金屬礦產17種(鐵、錳、鉻、銅、鎳、鉛、鋅、鎢、鉬、銻、金、銀、鉑、鉭、鈮、鈹、磷釔);能源礦產2種(煤、泥炭);非金屬礦產24種(重晶石、蛇紋岩、硼、磷、砷、鹽、鉀長石、螢石、白雲岩、硅石、耐火粘土、花崗岩、水泥灰岩、飾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輝綠岩、磚瓦粘土、閃長巖、建築砂石)。發現礦產地87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7處、礦點44處、礦化點21處。

水能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水資源總量336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3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論蘊藏量225.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64.32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臨夏州總人口為23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21萬人;鄉村人口173.81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26.69%。人口出生率為14.79‰,死亡率為7.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8‰。

民族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經濟概況

城市簡介----臨夏州

綜述

2018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5.3億元,比2017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增加值46.44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73.35億元,增長15.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1.13%、30.57%、48.3%。

第一產業

2018年,臨夏州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69億元,比2017年增長7.65%。其中,農業產值33.78億元,增長8.35%;林業產值0.91億元,增長20.33%;牧業產值13.06億元,增長3.53%;漁業產值0.24億元,增長18.5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0億元,增長18.5%。糧食播種面積196.33萬畝,增長0.98%,其中夏糧播種面積54.15萬畝,秋糧播種面積142.1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3.93萬畝,下降1.36%;蔬菜種植面積16.38萬畝,增長6.02%。完成造林面積26.9萬畝,增長76.5%。新栽植花椒2.45萬畝,啤特果4.73萬畝,核桃4.85萬畝,育苗2.4萬畝。大牲畜年末存欄36.52萬頭,增長0.25%;羊存欄136.43萬隻,增長1.84%。肉類總產量51545.25噸,增長3.18%。

第二產業

2018年,臨夏州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2.45億元,比2017年增長2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7.8%。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7.93億元,增長13.7%;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7.22億元,增長23%;其他企業實現增加值0.5億元,增長67.6%。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4億元,比2017年增長13.6%。

第三產業

2018年,臨夏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1億元,比2017年增長18.2%。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7.9億元,增長18.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61億元,增長17.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75億元,下降0.09%。接待遊客總人數440.8萬人次,增長42.1%;旅遊總收入17.86億元,增長59.5%,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5.98萬美元。至20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5.73億元,增長26.6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64.96億元,增長29.18%。

城市簡介----臨夏州

交通概況

截至2018年,213國道、309省道橫穿臨夏州境內。另外,蘭州到臨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蘭州經永靖至臨夏市、臨洮至康樂至和政、臨夏市至積石山、東鄉至臨夏市二級公路正在建設,蘭州至永靖一級旅遊公路、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

蘭合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臨夏州設有臨夏站、臨夏南站等,預計2020年投入運營,屆時將徹底改變臨夏州的交通現狀。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中學90所,小學113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2所,中專及職業技術學校12所,幼兒園117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126037人,其中高中37966人,初中88071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02797人;中專及職校在校學生數5746人。中專及職校專任教師581人,中學專任教師8286人,小學專任教師10075人。

文化

截至2018年,臨夏州擁有州級民族歌舞團、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劇院、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各1個;縣(市)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紀念館)12個,文物管理所4所,鄉鎮綜合文化站123個,農家書屋1165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8個。

科技

2018年,臨夏州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5項,其中國家級、省級30項,州級75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7項,其中15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2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申請專利112項。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城市簡介----臨夏州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18年3月,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座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氣候

臨夏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溼,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河流水系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臨夏州境內達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

城市簡介----臨夏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43種。主要是:金屬礦產17種(鐵、錳、鉻、銅、鎳、鉛、鋅、鎢、鉬、銻、金、銀、鉑、鉭、鈮、鈹、磷釔);能源礦產2種(煤、泥炭);非金屬礦產24種(重晶石、蛇紋岩、硼、磷、砷、鹽、鉀長石、螢石、白雲岩、硅石、耐火粘土、花崗岩、水泥灰岩、飾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輝綠岩、磚瓦粘土、閃長巖、建築砂石)。發現礦產地87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7處、礦點44處、礦化點21處。

水能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水資源總量336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3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論蘊藏量225.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64.32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臨夏州總人口為23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21萬人;鄉村人口173.81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26.69%。人口出生率為14.79‰,死亡率為7.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8‰。

民族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經濟概況

城市簡介----臨夏州

綜述

2018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5.3億元,比2017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增加值46.44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73.35億元,增長15.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1.13%、30.57%、48.3%。

第一產業

2018年,臨夏州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69億元,比2017年增長7.65%。其中,農業產值33.78億元,增長8.35%;林業產值0.91億元,增長20.33%;牧業產值13.06億元,增長3.53%;漁業產值0.24億元,增長18.5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0億元,增長18.5%。糧食播種面積196.33萬畝,增長0.98%,其中夏糧播種面積54.15萬畝,秋糧播種面積142.1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3.93萬畝,下降1.36%;蔬菜種植面積16.38萬畝,增長6.02%。完成造林面積26.9萬畝,增長76.5%。新栽植花椒2.45萬畝,啤特果4.73萬畝,核桃4.85萬畝,育苗2.4萬畝。大牲畜年末存欄36.52萬頭,增長0.25%;羊存欄136.43萬隻,增長1.84%。肉類總產量51545.25噸,增長3.18%。

第二產業

2018年,臨夏州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2.45億元,比2017年增長2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7.8%。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7.93億元,增長13.7%;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7.22億元,增長23%;其他企業實現增加值0.5億元,增長67.6%。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4億元,比2017年增長13.6%。

第三產業

2018年,臨夏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1億元,比2017年增長18.2%。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7.9億元,增長18.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61億元,增長17.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75億元,下降0.09%。接待遊客總人數440.8萬人次,增長42.1%;旅遊總收入17.86億元,增長59.5%,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5.98萬美元。至20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5.73億元,增長26.6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64.96億元,增長29.18%。

城市簡介----臨夏州

交通概況

截至2018年,213國道、309省道橫穿臨夏州境內。另外,蘭州到臨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蘭州經永靖至臨夏市、臨洮至康樂至和政、臨夏市至積石山、東鄉至臨夏市二級公路正在建設,蘭州至永靖一級旅遊公路、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

蘭合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臨夏州設有臨夏站、臨夏南站等,預計2020年投入運營,屆時將徹底改變臨夏州的交通現狀。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中學90所,小學113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2所,中專及職業技術學校12所,幼兒園117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126037人,其中高中37966人,初中88071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02797人;中專及職校在校學生數5746人。中專及職校專任教師581人,中學專任教師8286人,小學專任教師10075人。

文化

截至2018年,臨夏州擁有州級民族歌舞團、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劇院、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各1個;縣(市)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紀念館)12個,文物管理所4所,鄉鎮綜合文化站123個,農家書屋1165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8個。

科技

2018年,臨夏州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5項,其中國家級、省級30項,州級75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7項,其中15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2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申請專利112項。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衛生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衛生機構183個,其中縣級以上醫院13個,鄉(鎮)衛生院129個,病床6679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324人。

體育

2018年,臨夏州在甘肅省第六屆體育運動學校重點業餘體校運動會上,射擊、田徑、籃球、柔道、摔跤、跆拳道、武術比賽,共獲得金牌36枚、銀牌25枚、銅牌9枚。建成鄉鎮及社區體育健身中心7個,較高標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8個,村級體育健身場所70個。

風俗民情

穆斯林婚俗

臨夏的回族一般只在伊斯蘭教內通婚,也允許回族男子娶非穆斯林女子為妻,但必須要女子嚴格遵守回族習俗。婚俗首先提親,由男方聘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第二步是送"訂茶",男方要送羊肉、冰糖、衣料及化妝品,女方宰雞、煮羊肉盛情款待男方來賓,並相應回贈衣料、鞋襪等,同時確定送"大禮"的日期。第三步是送大禮,女方提出所要彩禮,聘金的數目,由媒人出面協商後置辦結婚禮品。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城市簡介----臨夏州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18年3月,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座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氣候

臨夏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溼,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河流水系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臨夏州境內達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

城市簡介----臨夏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43種。主要是:金屬礦產17種(鐵、錳、鉻、銅、鎳、鉛、鋅、鎢、鉬、銻、金、銀、鉑、鉭、鈮、鈹、磷釔);能源礦產2種(煤、泥炭);非金屬礦產24種(重晶石、蛇紋岩、硼、磷、砷、鹽、鉀長石、螢石、白雲岩、硅石、耐火粘土、花崗岩、水泥灰岩、飾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輝綠岩、磚瓦粘土、閃長巖、建築砂石)。發現礦產地87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7處、礦點44處、礦化點21處。

水能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水資源總量336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3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論蘊藏量225.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64.32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臨夏州總人口為23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21萬人;鄉村人口173.81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26.69%。人口出生率為14.79‰,死亡率為7.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8‰。

民族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經濟概況

城市簡介----臨夏州

綜述

2018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5.3億元,比2017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增加值46.44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73.35億元,增長15.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1.13%、30.57%、48.3%。

第一產業

2018年,臨夏州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69億元,比2017年增長7.65%。其中,農業產值33.78億元,增長8.35%;林業產值0.91億元,增長20.33%;牧業產值13.06億元,增長3.53%;漁業產值0.24億元,增長18.5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0億元,增長18.5%。糧食播種面積196.33萬畝,增長0.98%,其中夏糧播種面積54.15萬畝,秋糧播種面積142.1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3.93萬畝,下降1.36%;蔬菜種植面積16.38萬畝,增長6.02%。完成造林面積26.9萬畝,增長76.5%。新栽植花椒2.45萬畝,啤特果4.73萬畝,核桃4.85萬畝,育苗2.4萬畝。大牲畜年末存欄36.52萬頭,增長0.25%;羊存欄136.43萬隻,增長1.84%。肉類總產量51545.25噸,增長3.18%。

第二產業

2018年,臨夏州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2.45億元,比2017年增長2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7.8%。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7.93億元,增長13.7%;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7.22億元,增長23%;其他企業實現增加值0.5億元,增長67.6%。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4億元,比2017年增長13.6%。

第三產業

2018年,臨夏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1億元,比2017年增長18.2%。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7.9億元,增長18.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61億元,增長17.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75億元,下降0.09%。接待遊客總人數440.8萬人次,增長42.1%;旅遊總收入17.86億元,增長59.5%,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5.98萬美元。至20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5.73億元,增長26.6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64.96億元,增長29.18%。

城市簡介----臨夏州

交通概況

截至2018年,213國道、309省道橫穿臨夏州境內。另外,蘭州到臨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蘭州經永靖至臨夏市、臨洮至康樂至和政、臨夏市至積石山、東鄉至臨夏市二級公路正在建設,蘭州至永靖一級旅遊公路、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

蘭合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臨夏州設有臨夏站、臨夏南站等,預計2020年投入運營,屆時將徹底改變臨夏州的交通現狀。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中學90所,小學113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2所,中專及職業技術學校12所,幼兒園117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126037人,其中高中37966人,初中88071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02797人;中專及職校在校學生數5746人。中專及職校專任教師581人,中學專任教師8286人,小學專任教師10075人。

文化

截至2018年,臨夏州擁有州級民族歌舞團、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劇院、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各1個;縣(市)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紀念館)12個,文物管理所4所,鄉鎮綜合文化站123個,農家書屋1165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8個。

科技

2018年,臨夏州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5項,其中國家級、省級30項,州級75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7項,其中15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2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申請專利112項。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衛生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衛生機構183個,其中縣級以上醫院13個,鄉(鎮)衛生院129個,病床6679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324人。

體育

2018年,臨夏州在甘肅省第六屆體育運動學校重點業餘體校運動會上,射擊、田徑、籃球、柔道、摔跤、跆拳道、武術比賽,共獲得金牌36枚、銀牌25枚、銅牌9枚。建成鄉鎮及社區體育健身中心7個,較高標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8個,村級體育健身場所70個。

風俗民情

穆斯林婚俗

臨夏的回族一般只在伊斯蘭教內通婚,也允許回族男子娶非穆斯林女子為妻,但必須要女子嚴格遵守回族習俗。婚俗首先提親,由男方聘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第二步是送"訂茶",男方要送羊肉、冰糖、衣料及化妝品,女方宰雞、煮羊肉盛情款待男方來賓,並相應回贈衣料、鞋襪等,同時確定送"大禮"的日期。第三步是送大禮,女方提出所要彩禮,聘金的數目,由媒人出面協商後置辦結婚禮品。

城市簡介----臨夏州

穆斯林節日

穆斯林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開齋節是甘、青等地回、東鄉、保安、撒拉族又稱之為"前爾德",是伊斯蘭教各族人民的第一大節日。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宰牲節"或稱"忠孝節",是伊斯蘭教的第二大節日,每年在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舉行。第三大節日聖紀節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紀念日。

河州賢孝

河州賢孝又名河州調,是臨夏本土的一種說唱音樂方式。以書編唱,唱本大都採集於《三國演義》、《楊家將》、《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西遊記》、《二十四孝》、《綠牡丹》等小說、評書、戲劇故事。

臨夏花兒

臨夏花兒是源於臨夏的一種高腔山歌,流傳於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2004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

名優特產

油炸餜餜

油炸餜餜是臨夏回族的麵點之一。以麵粉為主料,輔以糖、食用顏料,捏成型後,經食用油烹炸而成。

河州包子

河州包子是臨夏特產,麵皮好、餡子考究,有包子、合子、角饃之分。以牛羊肉和韭菜或胡蘿蔔或白蘿蔔混合剁碎攪勻為餡,裝籠蒸熟,盛入盤中,淋以椒油,看上去晶瑩剔透。

河州面片

河州面片,按製作工藝可分清湯麵片、酸湯麵片、河沿面片、炒麵片等。先將麵粉用水調和、揉搓、捏團,捏成粗條狀,之後掐成小團,蘸油搓成小條,稍發片刻,壓扁之後在沸水中揪入面片。待熟後用笊打入碗中,放入清湯或臊子,撒上蒜苗絲、香菜即可食用。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城市簡介----臨夏州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18年3月,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座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氣候

臨夏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溼,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河流水系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臨夏州境內達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

城市簡介----臨夏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43種。主要是:金屬礦產17種(鐵、錳、鉻、銅、鎳、鉛、鋅、鎢、鉬、銻、金、銀、鉑、鉭、鈮、鈹、磷釔);能源礦產2種(煤、泥炭);非金屬礦產24種(重晶石、蛇紋岩、硼、磷、砷、鹽、鉀長石、螢石、白雲岩、硅石、耐火粘土、花崗岩、水泥灰岩、飾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輝綠岩、磚瓦粘土、閃長巖、建築砂石)。發現礦產地87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7處、礦點44處、礦化點21處。

水能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水資源總量336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3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論蘊藏量225.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64.32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臨夏州總人口為23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21萬人;鄉村人口173.81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26.69%。人口出生率為14.79‰,死亡率為7.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8‰。

民族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經濟概況

城市簡介----臨夏州

綜述

2018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5.3億元,比2017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增加值46.44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73.35億元,增長15.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1.13%、30.57%、48.3%。

第一產業

2018年,臨夏州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69億元,比2017年增長7.65%。其中,農業產值33.78億元,增長8.35%;林業產值0.91億元,增長20.33%;牧業產值13.06億元,增長3.53%;漁業產值0.24億元,增長18.5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0億元,增長18.5%。糧食播種面積196.33萬畝,增長0.98%,其中夏糧播種面積54.15萬畝,秋糧播種面積142.1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3.93萬畝,下降1.36%;蔬菜種植面積16.38萬畝,增長6.02%。完成造林面積26.9萬畝,增長76.5%。新栽植花椒2.45萬畝,啤特果4.73萬畝,核桃4.85萬畝,育苗2.4萬畝。大牲畜年末存欄36.52萬頭,增長0.25%;羊存欄136.43萬隻,增長1.84%。肉類總產量51545.25噸,增長3.18%。

第二產業

2018年,臨夏州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2.45億元,比2017年增長2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7.8%。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7.93億元,增長13.7%;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7.22億元,增長23%;其他企業實現增加值0.5億元,增長67.6%。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4億元,比2017年增長13.6%。

第三產業

2018年,臨夏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1億元,比2017年增長18.2%。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7.9億元,增長18.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61億元,增長17.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75億元,下降0.09%。接待遊客總人數440.8萬人次,增長42.1%;旅遊總收入17.86億元,增長59.5%,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5.98萬美元。至20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5.73億元,增長26.6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64.96億元,增長29.18%。

城市簡介----臨夏州

交通概況

截至2018年,213國道、309省道橫穿臨夏州境內。另外,蘭州到臨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蘭州經永靖至臨夏市、臨洮至康樂至和政、臨夏市至積石山、東鄉至臨夏市二級公路正在建設,蘭州至永靖一級旅遊公路、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

蘭合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臨夏州設有臨夏站、臨夏南站等,預計2020年投入運營,屆時將徹底改變臨夏州的交通現狀。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中學90所,小學113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2所,中專及職業技術學校12所,幼兒園117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126037人,其中高中37966人,初中88071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02797人;中專及職校在校學生數5746人。中專及職校專任教師581人,中學專任教師8286人,小學專任教師10075人。

文化

截至2018年,臨夏州擁有州級民族歌舞團、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劇院、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各1個;縣(市)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紀念館)12個,文物管理所4所,鄉鎮綜合文化站123個,農家書屋1165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8個。

科技

2018年,臨夏州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5項,其中國家級、省級30項,州級75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7項,其中15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2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申請專利112項。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衛生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衛生機構183個,其中縣級以上醫院13個,鄉(鎮)衛生院129個,病床6679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324人。

體育

2018年,臨夏州在甘肅省第六屆體育運動學校重點業餘體校運動會上,射擊、田徑、籃球、柔道、摔跤、跆拳道、武術比賽,共獲得金牌36枚、銀牌25枚、銅牌9枚。建成鄉鎮及社區體育健身中心7個,較高標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8個,村級體育健身場所70個。

風俗民情

穆斯林婚俗

臨夏的回族一般只在伊斯蘭教內通婚,也允許回族男子娶非穆斯林女子為妻,但必須要女子嚴格遵守回族習俗。婚俗首先提親,由男方聘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第二步是送"訂茶",男方要送羊肉、冰糖、衣料及化妝品,女方宰雞、煮羊肉盛情款待男方來賓,並相應回贈衣料、鞋襪等,同時確定送"大禮"的日期。第三步是送大禮,女方提出所要彩禮,聘金的數目,由媒人出面協商後置辦結婚禮品。

城市簡介----臨夏州

穆斯林節日

穆斯林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開齋節是甘、青等地回、東鄉、保安、撒拉族又稱之為"前爾德",是伊斯蘭教各族人民的第一大節日。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宰牲節"或稱"忠孝節",是伊斯蘭教的第二大節日,每年在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舉行。第三大節日聖紀節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紀念日。

河州賢孝

河州賢孝又名河州調,是臨夏本土的一種說唱音樂方式。以書編唱,唱本大都採集於《三國演義》、《楊家將》、《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西遊記》、《二十四孝》、《綠牡丹》等小說、評書、戲劇故事。

臨夏花兒

臨夏花兒是源於臨夏的一種高腔山歌,流傳於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2004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

名優特產

油炸餜餜

油炸餜餜是臨夏回族的麵點之一。以麵粉為主料,輔以糖、食用顏料,捏成型後,經食用油烹炸而成。

河州包子

河州包子是臨夏特產,麵皮好、餡子考究,有包子、合子、角饃之分。以牛羊肉和韭菜或胡蘿蔔或白蘿蔔混合剁碎攪勻為餡,裝籠蒸熟,盛入盤中,淋以椒油,看上去晶瑩剔透。

河州面片

河州面片,按製作工藝可分清湯麵片、酸湯麵片、河沿面片、炒麵片等。先將麵粉用水調和、揉搓、捏團,捏成粗條狀,之後掐成小團,蘸油搓成小條,稍發片刻,壓扁之後在沸水中揪入面片。待熟後用笊打入碗中,放入清湯或臊子,撒上蒜苗絲、香菜即可食用。

城市簡介----臨夏州

河州彩陶

河州彩陶製品多為盆、壺、缽、甕、罐等日用品,在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中都有分佈。其中,馬家窯文化時的雙耳四鋬彩陶甕,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河州磚雕

河州磚雕,端於北宋,成熟於明清,是臨夏民族建築裝飾藝術的體現,多以梅蘭竹菊、山水花鳥、珍饈佳餚、八寶博品等物象為題材。

風景名勝

積石關

積石關,舊名臨津關,為前涼張軌所置,位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鄉關門村西,是河州二十四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鑰"被列為河州八大景之首,繪有"積石神功圖"。

鬆鳴巖風景名勝區

鬆鳴巖風景名勝區位於和政縣南端陡石關口,面積約33平方公里。景區由西方頂、玉皇峰、南無臺、雞冠山四峰組成。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萬人(2018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城市簡介----臨夏州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城市簡介----臨夏州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13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18年3月,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座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氣候

臨夏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溼,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河流水系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臨夏州境內達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

城市簡介----臨夏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43種。主要是:金屬礦產17種(鐵、錳、鉻、銅、鎳、鉛、鋅、鎢、鉬、銻、金、銀、鉑、鉭、鈮、鈹、磷釔);能源礦產2種(煤、泥炭);非金屬礦產24種(重晶石、蛇紋岩、硼、磷、砷、鹽、鉀長石、螢石、白雲岩、硅石、耐火粘土、花崗岩、水泥灰岩、飾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輝綠岩、磚瓦粘土、閃長巖、建築砂石)。發現礦產地87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7處、礦點44處、礦化點21處。

水能資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水資源總量336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3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論蘊藏量225.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64.32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臨夏州總人口為23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21萬人;鄉村人口173.81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26.69%。人口出生率為14.79‰,死亡率為7.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8‰。

民族

截至2018年,臨夏州境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經濟概況

城市簡介----臨夏州

綜述

2018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5.3億元,比2017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增加值46.44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73.35億元,增長15.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1.13%、30.57%、48.3%。

第一產業

2018年,臨夏州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69億元,比2017年增長7.65%。其中,農業產值33.78億元,增長8.35%;林業產值0.91億元,增長20.33%;牧業產值13.06億元,增長3.53%;漁業產值0.24億元,增長18.5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0億元,增長18.5%。糧食播種面積196.33萬畝,增長0.98%,其中夏糧播種面積54.15萬畝,秋糧播種面積142.1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3.93萬畝,下降1.36%;蔬菜種植面積16.38萬畝,增長6.02%。完成造林面積26.9萬畝,增長76.5%。新栽植花椒2.45萬畝,啤特果4.73萬畝,核桃4.85萬畝,育苗2.4萬畝。大牲畜年末存欄36.52萬頭,增長0.25%;羊存欄136.43萬隻,增長1.84%。肉類總產量51545.25噸,增長3.18%。

第二產業

2018年,臨夏州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2.45億元,比2017年增長2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7.8%。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7.93億元,增長13.7%;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7.22億元,增長23%;其他企業實現增加值0.5億元,增長67.6%。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4億元,比2017年增長13.6%。

第三產業

2018年,臨夏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1億元,比2017年增長18.2%。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7.9億元,增長18.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61億元,增長17.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75億元,下降0.09%。接待遊客總人數440.8萬人次,增長42.1%;旅遊總收入17.86億元,增長59.5%,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5.98萬美元。至20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5.73億元,增長26.6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64.96億元,增長29.18%。

城市簡介----臨夏州

交通概況

截至2018年,213國道、309省道橫穿臨夏州境內。另外,蘭州到臨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蘭州經永靖至臨夏市、臨洮至康樂至和政、臨夏市至積石山、東鄉至臨夏市二級公路正在建設,蘭州至永靖一級旅遊公路、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

蘭合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臨夏州設有臨夏站、臨夏南站等,預計2020年投入運營,屆時將徹底改變臨夏州的交通現狀。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中學90所,小學113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2所,中專及職業技術學校12所,幼兒園117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126037人,其中高中37966人,初中88071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02797人;中專及職校在校學生數5746人。中專及職校專任教師581人,中學專任教師8286人,小學專任教師10075人。

文化

截至2018年,臨夏州擁有州級民族歌舞團、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劇院、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各1個;縣(市)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紀念館)12個,文物管理所4所,鄉鎮綜合文化站123個,農家書屋1165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8個。

科技

2018年,臨夏州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5項,其中國家級、省級30項,州級75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7項,其中15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2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申請專利112項。

城市簡介----臨夏州

衛生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衛生機構183個,其中縣級以上醫院13個,鄉(鎮)衛生院129個,病床6679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324人。

體育

2018年,臨夏州在甘肅省第六屆體育運動學校重點業餘體校運動會上,射擊、田徑、籃球、柔道、摔跤、跆拳道、武術比賽,共獲得金牌36枚、銀牌25枚、銅牌9枚。建成鄉鎮及社區體育健身中心7個,較高標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8個,村級體育健身場所70個。

風俗民情

穆斯林婚俗

臨夏的回族一般只在伊斯蘭教內通婚,也允許回族男子娶非穆斯林女子為妻,但必須要女子嚴格遵守回族習俗。婚俗首先提親,由男方聘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第二步是送"訂茶",男方要送羊肉、冰糖、衣料及化妝品,女方宰雞、煮羊肉盛情款待男方來賓,並相應回贈衣料、鞋襪等,同時確定送"大禮"的日期。第三步是送大禮,女方提出所要彩禮,聘金的數目,由媒人出面協商後置辦結婚禮品。

城市簡介----臨夏州

穆斯林節日

穆斯林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開齋節是甘、青等地回、東鄉、保安、撒拉族又稱之為"前爾德",是伊斯蘭教各族人民的第一大節日。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宰牲節"或稱"忠孝節",是伊斯蘭教的第二大節日,每年在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舉行。第三大節日聖紀節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紀念日。

河州賢孝

河州賢孝又名河州調,是臨夏本土的一種說唱音樂方式。以書編唱,唱本大都採集於《三國演義》、《楊家將》、《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西遊記》、《二十四孝》、《綠牡丹》等小說、評書、戲劇故事。

臨夏花兒

臨夏花兒是源於臨夏的一種高腔山歌,流傳於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2004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

名優特產

油炸餜餜

油炸餜餜是臨夏回族的麵點之一。以麵粉為主料,輔以糖、食用顏料,捏成型後,經食用油烹炸而成。

河州包子

河州包子是臨夏特產,麵皮好、餡子考究,有包子、合子、角饃之分。以牛羊肉和韭菜或胡蘿蔔或白蘿蔔混合剁碎攪勻為餡,裝籠蒸熟,盛入盤中,淋以椒油,看上去晶瑩剔透。

河州面片

河州面片,按製作工藝可分清湯麵片、酸湯麵片、河沿面片、炒麵片等。先將麵粉用水調和、揉搓、捏團,捏成粗條狀,之後掐成小團,蘸油搓成小條,稍發片刻,壓扁之後在沸水中揪入面片。待熟後用笊打入碗中,放入清湯或臊子,撒上蒜苗絲、香菜即可食用。

城市簡介----臨夏州

河州彩陶

河州彩陶製品多為盆、壺、缽、甕、罐等日用品,在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中都有分佈。其中,馬家窯文化時的雙耳四鋬彩陶甕,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河州磚雕

河州磚雕,端於北宋,成熟於明清,是臨夏民族建築裝飾藝術的體現,多以梅蘭竹菊、山水花鳥、珍饈佳餚、八寶博品等物象為題材。

風景名勝

積石關

積石關,舊名臨津關,為前涼張軌所置,位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鄉關門村西,是河州二十四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鑰"被列為河州八大景之首,繪有"積石神功圖"。

鬆鳴巖風景名勝區

鬆鳴巖風景名勝區位於和政縣南端陡石關口,面積約33平方公里。景區由西方頂、玉皇峰、南無臺、雞冠山四峰組成。

城市簡介----臨夏州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永靖縣境內,面積214平方公里。由炳靈寺石窟以及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電站等組成。2007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祖國的大好河山真的需要我們好好了解,社會生活壓力大可以去臨夏看看旅旅遊散散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