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錯解三百年的黛玉葬花

林黛玉 中國歷史 明朝 賈寶玉 吳氏紅學 2017-05-11

(作者:蘭國滄海客)

被錯解三百年的黛玉葬花

關於黛玉葬花,歷來解讀非常多,但特別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不少人竟然將其解讀為如何唯美的行為藝術,實在玷汙了作者嘔心瀝血的筆墨。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葬花,是林黛玉對自己命運的悲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完全是給自己寫的命運讖語。很多人覺得林黛玉也太多愁善感、無病呻吟了吧,而且完全沒道理啊。你想想,就算賈府的王夫人、元春等更欣賞薛寶釵,不想讓你嫁給賈寶玉,但也沒有人想害死你啊。你怎麼能這樣胡思亂想,看到桃花落了,就想到自己“花落人亡兩不知”呢?年紀輕輕的,怎麼老想著自己悲慘死去呢?就算你不幸死了,賈府也會將你風光大葬,不可能把你像落花一樣,丟進臭溝渠啊?怎麼還擔心“他年葬儂知是誰”呢?

難道林黛玉早已知道了自己日後的悲慘命運?

林黛玉當然不知道自己日後的命運,否則《紅樓夢》就是穿越劇了。她不知道,但作者知道。作者已經親眼目睹了林黛玉所影射的對象的悲慘命運:大明朝轟然坍塌,君王上吊殉國,大明上下竟然無人敢去收葬,漢家天下被韃子流寇蹂躪,山河飄絮、白骨如山…… 這樣巨大的歷史沉痛,作者無處申訴,無處發洩,只有化身到林黛玉這個角色身上。於是她才會感世傷生,每天淚水漣漣。

與其說是林黛玉在哭,不如說是作者在哭,不如說是千千萬萬的明朝遺民在哭;千紅一哭,萬豔同悲,他們為故國明朝而哭,為殉國君王而哭,為漢家子民累累白骨如山而哭……

三百年來,有幾個人讀懂了“”他年葬儂知是誰”、”花落人亡兩不知”?

三百年來,有幾個人讀懂了”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三百年來,有幾個人讀懂了”忽喇喇大廈將傾、昏慘慘油燈將枯”的末世?

三百年來,有幾個人讀懂了”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

三百年來,又有幾個讀懂了林黛玉身上難以申訴的國破家亡的歷史沉痛?

黛玉葬花,不是多愁善感、無病呻吟! 不是行為藝術! 不是,真的不是……

黛玉葬花,葬的是自己,葬的是大明天下,葬的是死去的千千萬萬的漢家子民……

一曲《葬花吟》,便是作者寫給故國,寫給故君的輓歌。

聽那,那哀婉的曲子;聽那,那錐心的歌詞,怎能不讓人滿腔血淚,如同紅豆滾落……

讓我們再聽一遍: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秀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 ……

也許你說這只是自己的一種情感附會,未必符合歷史的真實。那我們來具體看看黛玉葬花的前後細節。

被錯解三百年的黛玉葬花

(1)首先看葬花的時間。

第一次賈寶玉發現林黛玉葬花,是三月中浣(古時官吏中旬的休沐日,古人頭髮長,需要月中放假沐浴更衣),故事發生在二十三回。也就是三月十五過後幾天,很可能就是三月十九日。 這一天對大明的遺民來說,是最悲傷的日子,這一天崇禎在煤山自殺殉國。而在臺灣曾長期在這一天過“太陽節”(從鄭成功時代開始),也是紀念崇禎。

第二次葬花是濃墨重彩的,寫得非常悲慼,令人不忍卒讀。就是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飛燕泣殘紅》,這次葬花是什麼時候?書中寫了“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這一天夜裡林黛玉幾乎一夜沒睡,枯坐一宿,也一夜沒說話,第二天便去葬花,並長歌當哭地寫了《葬花吟》。也就是這次葬花發生在芒種節的第二天。很遺憾,紅學大家周汝昌老先生,竟然考證出所謂曹雪芹(賈寶玉)的生日是芒種這一點,所以濃墨重彩地寫黛玉一晚沒睡第二天葬花寫《葬花吟》。賈寶玉生日,林黛玉幹嘛一夜不睡,還一大早去葬花?這樣的解讀實在太令人遺憾了。

那這個日子有什麼講究的?

這一天對明朝遺民來說,是絕對的災難日、恥辱日。乙酉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清軍攻破揚州,史可法犧牲。第二天起(四月二十六日)豫親王多鐸下令屠城,屠戮劫掠,十日封刀,僅被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歷史上稱作“揚州十日”。這十天絕對是江南漢人的世界末日。此外還有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廣州大屠殺、四川大屠殺。清軍大屠殺死亡人數是中國曆次改朝換代之最。而“揚州十日”開始的日子,正是芒種節前後。

是芒種,還是“亡種”耶? 是葬花,還是“葬華”乎?林黛玉在揚州十日開始那天葬花,寓意還不明顯嗎?

(2)兩次葬花的隱喻。

三月四月最美的、最嬌弱的便是桃花,風一吹,就是花謝花飛花滿天。

第一次葬花當然與影射崇禎之死有關——特別是《葬花吟》裡那句‘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朱由檢,作為一個帝國的帝王,誰能想到他會在煤山歪脖子槐樹上上吊悽慘死去?更有誰會想到一時間無人去收屍埋葬呢?

第二次葬花,而是用桃花象徵大明飄零的江山,象徵著無數慘死在屠刀之下漢人子民。我們想象一下那個畫面:桃花零落飄散,白的,紅的,殘紅堆積、任人踐踏,猶如斑斑血淚,猶如明亡時累累屍骨。 皇家貴胄和漢家百姓被任意屠殺和踐踏,想到這些怎能不令人悲從中來?

這回的回目“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這一回對比非常鮮明:薛寶釵是很得意地戲弄撲捉一對玉色彩蝶(即雙玉,寶玉、黛玉也),暗指寶釵破壞雙玉姻緣;林黛玉則是很淒涼地去葬花。看似兩件事沒有關聯,其實是隱喻了歷史,薛寶釵破壞二玉姻緣,顯然是清朝破壞大明江山歷史影射。正是有了寶釵撲蝶,才有了黛玉葬花。

請注意“殘紅”二字,再聯想《葬花吟》裡的“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紅,乃朱也,桃花片片殘紅,正是明亡時朱明子民悲慘命運的寫照。各位可以去查閱“揚州十日”的詞條,更能想象作者當時的感受。

被錯解三百年的黛玉葬花

可嘆長期以來,部分紅學家和廣大讀者將黛玉葬花,看作是多愁善感、感時傷懷的無病呻吟,或者說是矯揉作秀的行為藝術。 其實是沒看懂葬花的隱喻。林黛玉葬的不是花,葬的是殘紅。那滿地堆積、四處飄零的殘紅落花,不正是被無辜屠殺的血淚斑斑、白骨累累的屍骸嗎?林黛玉怎麼不哭、怎能不痛?

該文沒有對《葬花吟》逐字逐句地分析解讀,更多的是從整體意境來解讀作者的筆意。相反很多紅學家過分盯著字眼細節,而忽視了整體,結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明明是國破家亡的錐心痛恨,硬是被當作了兒女情長的無病呻吟。作者泉下有知,估計又得哭死一回。

我們都說作者寫紅樓夢寫得是“字字泣血、句句含淚”,但在前八十回裡,似乎沒有看到什麼“血淚”啊,一直波瀾不驚地講述賈府上下的人說說笑笑、吃吃喝喝、來來往往,偶有勾心鬥角、爭風吃醋,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貴族風範。如果看不懂《葬花吟》,就的確看不到“血淚”,《葬花吟》就是泣血含淚的集大成者,也是作者心中苦苦壓抑的沉痛一次突然爆發。前八十回裡,有兩首“血淚”之作,一首即林黛玉的《葬花吟》,另一首便是賈寶玉的《紅豆曲》。看不懂《葬花吟》,就會看不懂《紅豆曲》;就不明白林黛玉為什麼是絳珠仙草轉世;就不明白賈寶玉會因為一杯楓露茶而大發雷霆。

因為紅豆也好,絳珠也好,楓露也好,都是“紅色的珠子”,都是喻指“血淚”也。而《葬花吟》,是作者借林黛玉之口,將明朝遺民心中的“血淚”,淋漓盡致地傾灑了出來。這也正好印證了當年蔡元培、潘重規等人的判斷:《紅樓夢》確為“悼明”之作!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不一樣的文章。歡迎關注"吳氏紅學"頭條號,欣賞更多吳氏紅學精品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