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

身為探花之女,在80回的文本里,未見黛玉以父親為榮。當寶玉給“讀書上進的人”取了個“祿蠹”這種極具貶損意義的外號時,也未見黛玉有什麼反應。相反,黛玉是唯一支持寶玉不走仕途之路的人。

如果“讀書上進的人”是“祿蠹”,探花郎林如海應排在第一位。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父母在孩子心裡是正面印象,孩子對父母有愛,當聽到別人對父母有貶損之時,會條件反射地予以維護。

黛玉沒有。

這就有問題了,黛玉的表現為何如此反常?

直到反覆讀黛玉所作的三首菊花詩,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

身為探花之女,在80回的文本里,未見黛玉以父親為榮。當寶玉給“讀書上進的人”取了個“祿蠹”這種極具貶損意義的外號時,也未見黛玉有什麼反應。相反,黛玉是唯一支持寶玉不走仕途之路的人。

如果“讀書上進的人”是“祿蠹”,探花郎林如海應排在第一位。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父母在孩子心裡是正面印象,孩子對父母有愛,當聽到別人對父母有貶損之時,會條件反射地予以維護。

黛玉沒有。

這就有問題了,黛玉的表現為何如此反常?

直到反覆讀黛玉所作的三首菊花詩,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菊花詩是黛玉以瀟湘妃子名義所寫,寫於湘雲作東道的螃蟹宴上,十二首以菊花為題的詩,黛玉寫了三首。

《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往往是用來表達志向的。

這三首菊花詩,便蘊藏了黛玉的志向,以及她的人生態度。

黛玉的人生態度:孤標傲世偕誰隱,解語何妨片語時。

黛玉的三首菊花詩,分別為《詠菊》、《問菊》和《菊夢》,題雖不同,意卻一樣,都是陶淵明的菊,寄寓著對陶淵明隱士生活的嚮往。

首先是《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既為《詠菊》,當然要讚美,前面三句寫菊花歷來都是詩人吟詠的對象,不同的人,藉助菊花表達不同的心境。

最終的落點在第四句:“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的詠菊詩問世,菊花便成了高風亮節的象徵,千古以來廣為傳誦。

當然,黛玉和陶淵明一樣,欣賞菊花的高風亮節。

再看《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所問的依然是陶淵明的東籬之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花南山。”

為什麼要問陶淵明的東籬菊?因為這是隱士之菊。“孤標傲世偕誰隱”,誰和隱士一起隱居呢?“孤標傲世”之人容易孤獨寂寞,找不到知己。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不要說沒人能理解你,沒人能和你有共同語言,我願做與你同隱的解語花。

"

身為探花之女,在80回的文本里,未見黛玉以父親為榮。當寶玉給“讀書上進的人”取了個“祿蠹”這種極具貶損意義的外號時,也未見黛玉有什麼反應。相反,黛玉是唯一支持寶玉不走仕途之路的人。

如果“讀書上進的人”是“祿蠹”,探花郎林如海應排在第一位。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父母在孩子心裡是正面印象,孩子對父母有愛,當聽到別人對父母有貶損之時,會條件反射地予以維護。

黛玉沒有。

這就有問題了,黛玉的表現為何如此反常?

直到反覆讀黛玉所作的三首菊花詩,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菊花詩是黛玉以瀟湘妃子名義所寫,寫於湘雲作東道的螃蟹宴上,十二首以菊花為題的詩,黛玉寫了三首。

《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往往是用來表達志向的。

這三首菊花詩,便蘊藏了黛玉的志向,以及她的人生態度。

黛玉的人生態度:孤標傲世偕誰隱,解語何妨片語時。

黛玉的三首菊花詩,分別為《詠菊》、《問菊》和《菊夢》,題雖不同,意卻一樣,都是陶淵明的菊,寄寓著對陶淵明隱士生活的嚮往。

首先是《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既為《詠菊》,當然要讚美,前面三句寫菊花歷來都是詩人吟詠的對象,不同的人,藉助菊花表達不同的心境。

最終的落點在第四句:“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的詠菊詩問世,菊花便成了高風亮節的象徵,千古以來廣為傳誦。

當然,黛玉和陶淵明一樣,欣賞菊花的高風亮節。

再看《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所問的依然是陶淵明的東籬之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花南山。”

為什麼要問陶淵明的東籬菊?因為這是隱士之菊。“孤標傲世偕誰隱”,誰和隱士一起隱居呢?“孤標傲世”之人容易孤獨寂寞,找不到知己。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不要說沒人能理解你,沒人能和你有共同語言,我願做與你同隱的解語花。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這便是黛玉支持寶玉不追求“仕途經濟”的原因,她以為寶玉和陶淵明一樣,是有著高風亮節的隱士。

最後是《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說到夢,文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莊生夢蝶,可是,黛玉不愛做蝴蝶夢,更喜歡陶淵明的菊花夢。

陶淵明的菊花夢是一種什麼夢?“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每天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分清楚白天還是黑夜,可以隨心所欲過最自由的生活。

但是,黛玉骨子裡的悲觀情緒,註定了這種夢做不成,“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畢竟寶玉不是陶淵明,不會陪她一起做菊花夢。

從這三首詩可以看出,黛玉敬仰陶淵明,渴望像他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心愛的人一起,遠離世俗紛爭,過上閒淡的隱居生活。

那麼問題來了,小小年紀的黛玉,為何會有這種思想?這就要追溯她的原生家庭,這種觀念的形成,與她的探花父親有關。

林如海的疲於奔命:家人成為他追求仕途的犧牲品。

我在《《紅樓夢》| 黛玉之父林如海,一個能力撐不起慾望的學霸》一文中剖析過,林如海身負重整基業的重任,因為祖上的五世繁華,到他這裡如果得不到延續,就要消亡了。

因此,他的人生分為了兩個階段:努力讀書上進求官以及努力求政績升官。

可以說,這兩個階段都進行得比較順利,科舉得中探花,為官被欽點為巡鹽御史。從旁觀者的角度,林如海無疑是成功的,是學子們的榜樣和標杆。

但是,作為家人,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

身為探花之女,在80回的文本里,未見黛玉以父親為榮。當寶玉給“讀書上進的人”取了個“祿蠹”這種極具貶損意義的外號時,也未見黛玉有什麼反應。相反,黛玉是唯一支持寶玉不走仕途之路的人。

如果“讀書上進的人”是“祿蠹”,探花郎林如海應排在第一位。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父母在孩子心裡是正面印象,孩子對父母有愛,當聽到別人對父母有貶損之時,會條件反射地予以維護。

黛玉沒有。

這就有問題了,黛玉的表現為何如此反常?

直到反覆讀黛玉所作的三首菊花詩,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菊花詩是黛玉以瀟湘妃子名義所寫,寫於湘雲作東道的螃蟹宴上,十二首以菊花為題的詩,黛玉寫了三首。

《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往往是用來表達志向的。

這三首菊花詩,便蘊藏了黛玉的志向,以及她的人生態度。

黛玉的人生態度:孤標傲世偕誰隱,解語何妨片語時。

黛玉的三首菊花詩,分別為《詠菊》、《問菊》和《菊夢》,題雖不同,意卻一樣,都是陶淵明的菊,寄寓著對陶淵明隱士生活的嚮往。

首先是《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既為《詠菊》,當然要讚美,前面三句寫菊花歷來都是詩人吟詠的對象,不同的人,藉助菊花表達不同的心境。

最終的落點在第四句:“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的詠菊詩問世,菊花便成了高風亮節的象徵,千古以來廣為傳誦。

當然,黛玉和陶淵明一樣,欣賞菊花的高風亮節。

再看《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所問的依然是陶淵明的東籬之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花南山。”

為什麼要問陶淵明的東籬菊?因為這是隱士之菊。“孤標傲世偕誰隱”,誰和隱士一起隱居呢?“孤標傲世”之人容易孤獨寂寞,找不到知己。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不要說沒人能理解你,沒人能和你有共同語言,我願做與你同隱的解語花。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這便是黛玉支持寶玉不追求“仕途經濟”的原因,她以為寶玉和陶淵明一樣,是有著高風亮節的隱士。

最後是《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說到夢,文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莊生夢蝶,可是,黛玉不愛做蝴蝶夢,更喜歡陶淵明的菊花夢。

陶淵明的菊花夢是一種什麼夢?“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每天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分清楚白天還是黑夜,可以隨心所欲過最自由的生活。

但是,黛玉骨子裡的悲觀情緒,註定了這種夢做不成,“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畢竟寶玉不是陶淵明,不會陪她一起做菊花夢。

從這三首詩可以看出,黛玉敬仰陶淵明,渴望像他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心愛的人一起,遠離世俗紛爭,過上閒淡的隱居生活。

那麼問題來了,小小年紀的黛玉,為何會有這種思想?這就要追溯她的原生家庭,這種觀念的形成,與她的探花父親有關。

林如海的疲於奔命:家人成為他追求仕途的犧牲品。

我在《《紅樓夢》| 黛玉之父林如海,一個能力撐不起慾望的學霸》一文中剖析過,林如海身負重整基業的重任,因為祖上的五世繁華,到他這裡如果得不到延續,就要消亡了。

因此,他的人生分為了兩個階段:努力讀書上進求官以及努力求政績升官。

可以說,這兩個階段都進行得比較順利,科舉得中探花,為官被欽點為巡鹽御史。從旁觀者的角度,林如海無疑是成功的,是學子們的榜樣和標杆。

但是,作為家人,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從黛玉的菊花詩裡可以看出,父親林如海在仕途中疲於奔命之時,母親賈敏倍受冷落。作為才女的賈敏,完全可以成為林如海的解語花,可是為什麼要歸隱才能解語?原因只有一個:林如海根本顧不上和妻子的交流,導致賈敏抑鬱成疾,一病而亡。

黛玉雖然年紀小,但她聰慧且敏感,能第一時間感受到母親的情緒。當時的賈敏,應該有著“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想法。

這種想法,深深影響著黛玉,同時也讓她對父親多有怨恨。因此,她不以探花父親為榮,同時,寶玉的“祿蠹”之罵罵出了她的心裡話,因而引為知己。

正是基於這種心理狀態,陶淵明閒適的隱居生活,才成了黛玉的追求。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歷來對陶淵明的傳頌,都源於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因衣食而向小人屈服,這是文人的氣節和風骨。

陶淵明也曾輾轉官場,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但骨子裡卻又嚮往自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願意被世俗束縛。在魏晉自由風的影響下,終於辭官不做,歸隱田園。

能夠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付諸行動,是需要勇氣的,畢竟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質,都不是憑空就能得到的。

好在為官期間小有積蓄,置有田產,歸隱後的陶淵明成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過起了田園生活。

之所以他的田園生活看起來比普通農民更美好,因為他有詩心和詩情,把別人眼裡的普通日子都過成了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於是,後人只看到閒適,看不到勞苦。

沒有過田園實踐的黛玉,對這種生活充滿著嚮往。

"

身為探花之女,在80回的文本里,未見黛玉以父親為榮。當寶玉給“讀書上進的人”取了個“祿蠹”這種極具貶損意義的外號時,也未見黛玉有什麼反應。相反,黛玉是唯一支持寶玉不走仕途之路的人。

如果“讀書上進的人”是“祿蠹”,探花郎林如海應排在第一位。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父母在孩子心裡是正面印象,孩子對父母有愛,當聽到別人對父母有貶損之時,會條件反射地予以維護。

黛玉沒有。

這就有問題了,黛玉的表現為何如此反常?

直到反覆讀黛玉所作的三首菊花詩,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菊花詩是黛玉以瀟湘妃子名義所寫,寫於湘雲作東道的螃蟹宴上,十二首以菊花為題的詩,黛玉寫了三首。

《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往往是用來表達志向的。

這三首菊花詩,便蘊藏了黛玉的志向,以及她的人生態度。

黛玉的人生態度:孤標傲世偕誰隱,解語何妨片語時。

黛玉的三首菊花詩,分別為《詠菊》、《問菊》和《菊夢》,題雖不同,意卻一樣,都是陶淵明的菊,寄寓著對陶淵明隱士生活的嚮往。

首先是《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既為《詠菊》,當然要讚美,前面三句寫菊花歷來都是詩人吟詠的對象,不同的人,藉助菊花表達不同的心境。

最終的落點在第四句:“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的詠菊詩問世,菊花便成了高風亮節的象徵,千古以來廣為傳誦。

當然,黛玉和陶淵明一樣,欣賞菊花的高風亮節。

再看《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所問的依然是陶淵明的東籬之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花南山。”

為什麼要問陶淵明的東籬菊?因為這是隱士之菊。“孤標傲世偕誰隱”,誰和隱士一起隱居呢?“孤標傲世”之人容易孤獨寂寞,找不到知己。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不要說沒人能理解你,沒人能和你有共同語言,我願做與你同隱的解語花。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這便是黛玉支持寶玉不追求“仕途經濟”的原因,她以為寶玉和陶淵明一樣,是有著高風亮節的隱士。

最後是《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說到夢,文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莊生夢蝶,可是,黛玉不愛做蝴蝶夢,更喜歡陶淵明的菊花夢。

陶淵明的菊花夢是一種什麼夢?“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每天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分清楚白天還是黑夜,可以隨心所欲過最自由的生活。

但是,黛玉骨子裡的悲觀情緒,註定了這種夢做不成,“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畢竟寶玉不是陶淵明,不會陪她一起做菊花夢。

從這三首詩可以看出,黛玉敬仰陶淵明,渴望像他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心愛的人一起,遠離世俗紛爭,過上閒淡的隱居生活。

那麼問題來了,小小年紀的黛玉,為何會有這種思想?這就要追溯她的原生家庭,這種觀念的形成,與她的探花父親有關。

林如海的疲於奔命:家人成為他追求仕途的犧牲品。

我在《《紅樓夢》| 黛玉之父林如海,一個能力撐不起慾望的學霸》一文中剖析過,林如海身負重整基業的重任,因為祖上的五世繁華,到他這裡如果得不到延續,就要消亡了。

因此,他的人生分為了兩個階段:努力讀書上進求官以及努力求政績升官。

可以說,這兩個階段都進行得比較順利,科舉得中探花,為官被欽點為巡鹽御史。從旁觀者的角度,林如海無疑是成功的,是學子們的榜樣和標杆。

但是,作為家人,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從黛玉的菊花詩裡可以看出,父親林如海在仕途中疲於奔命之時,母親賈敏倍受冷落。作為才女的賈敏,完全可以成為林如海的解語花,可是為什麼要歸隱才能解語?原因只有一個:林如海根本顧不上和妻子的交流,導致賈敏抑鬱成疾,一病而亡。

黛玉雖然年紀小,但她聰慧且敏感,能第一時間感受到母親的情緒。當時的賈敏,應該有著“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想法。

這種想法,深深影響著黛玉,同時也讓她對父親多有怨恨。因此,她不以探花父親為榮,同時,寶玉的“祿蠹”之罵罵出了她的心裡話,因而引為知己。

正是基於這種心理狀態,陶淵明閒適的隱居生活,才成了黛玉的追求。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歷來對陶淵明的傳頌,都源於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因衣食而向小人屈服,這是文人的氣節和風骨。

陶淵明也曾輾轉官場,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但骨子裡卻又嚮往自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願意被世俗束縛。在魏晉自由風的影響下,終於辭官不做,歸隱田園。

能夠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付諸行動,是需要勇氣的,畢竟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質,都不是憑空就能得到的。

好在為官期間小有積蓄,置有田產,歸隱後的陶淵明成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過起了田園生活。

之所以他的田園生活看起來比普通農民更美好,因為他有詩心和詩情,把別人眼裡的普通日子都過成了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於是,後人只看到閒適,看不到勞苦。

沒有過田園實踐的黛玉,對這種生活充滿著嚮往。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讓她有這種想法的,除了父親林如海,還有老師賈雨村。

80迴文本里,黛玉不但從未以父親為榮,而且從未主動提及過老師賈雨村。當寶玉抱怨賈雨村邀他相見時,黛玉也沒有任何表示。

對這個老師,黛玉應該也是厭惡的。

厭惡之情從哪來?從他與父親的交往中來。

父親有沒有過為五斗米折腰的行為?身在官場,怎麼可能沒有?對於官場中事,林如海和賈雨村應該多有交流,黛玉也能從中聽到一些細節。

一邊是孤獨寂寞的母親,一邊是為五斗米折腰的父親,黛玉的心裡,多麼希望父親也能如陶淵明一樣,“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既然仕途這麼辛苦,為什麼不選擇歸隱?為什麼要讓母親獨自惆悵悲傷?

心理學說:女兒對父親的期望,會投射到未來夫君身上,成為最重要的擇偶標準。

因此,厭惡仕途的寶玉,像一塊稀世之珍,入了黛玉的法眼。旁人越勸寶玉讀書上進,黛玉的心越堅定,“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全世界都反對你,也有我與你相伴,你並不孤獨。

"

身為探花之女,在80回的文本里,未見黛玉以父親為榮。當寶玉給“讀書上進的人”取了個“祿蠹”這種極具貶損意義的外號時,也未見黛玉有什麼反應。相反,黛玉是唯一支持寶玉不走仕途之路的人。

如果“讀書上進的人”是“祿蠹”,探花郎林如海應排在第一位。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父母在孩子心裡是正面印象,孩子對父母有愛,當聽到別人對父母有貶損之時,會條件反射地予以維護。

黛玉沒有。

這就有問題了,黛玉的表現為何如此反常?

直到反覆讀黛玉所作的三首菊花詩,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菊花詩是黛玉以瀟湘妃子名義所寫,寫於湘雲作東道的螃蟹宴上,十二首以菊花為題的詩,黛玉寫了三首。

《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往往是用來表達志向的。

這三首菊花詩,便蘊藏了黛玉的志向,以及她的人生態度。

黛玉的人生態度:孤標傲世偕誰隱,解語何妨片語時。

黛玉的三首菊花詩,分別為《詠菊》、《問菊》和《菊夢》,題雖不同,意卻一樣,都是陶淵明的菊,寄寓著對陶淵明隱士生活的嚮往。

首先是《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既為《詠菊》,當然要讚美,前面三句寫菊花歷來都是詩人吟詠的對象,不同的人,藉助菊花表達不同的心境。

最終的落點在第四句:“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的詠菊詩問世,菊花便成了高風亮節的象徵,千古以來廣為傳誦。

當然,黛玉和陶淵明一樣,欣賞菊花的高風亮節。

再看《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所問的依然是陶淵明的東籬之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花南山。”

為什麼要問陶淵明的東籬菊?因為這是隱士之菊。“孤標傲世偕誰隱”,誰和隱士一起隱居呢?“孤標傲世”之人容易孤獨寂寞,找不到知己。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不要說沒人能理解你,沒人能和你有共同語言,我願做與你同隱的解語花。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這便是黛玉支持寶玉不追求“仕途經濟”的原因,她以為寶玉和陶淵明一樣,是有著高風亮節的隱士。

最後是《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說到夢,文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莊生夢蝶,可是,黛玉不愛做蝴蝶夢,更喜歡陶淵明的菊花夢。

陶淵明的菊花夢是一種什麼夢?“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每天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分清楚白天還是黑夜,可以隨心所欲過最自由的生活。

但是,黛玉骨子裡的悲觀情緒,註定了這種夢做不成,“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畢竟寶玉不是陶淵明,不會陪她一起做菊花夢。

從這三首詩可以看出,黛玉敬仰陶淵明,渴望像他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心愛的人一起,遠離世俗紛爭,過上閒淡的隱居生活。

那麼問題來了,小小年紀的黛玉,為何會有這種思想?這就要追溯她的原生家庭,這種觀念的形成,與她的探花父親有關。

林如海的疲於奔命:家人成為他追求仕途的犧牲品。

我在《《紅樓夢》| 黛玉之父林如海,一個能力撐不起慾望的學霸》一文中剖析過,林如海身負重整基業的重任,因為祖上的五世繁華,到他這裡如果得不到延續,就要消亡了。

因此,他的人生分為了兩個階段:努力讀書上進求官以及努力求政績升官。

可以說,這兩個階段都進行得比較順利,科舉得中探花,為官被欽點為巡鹽御史。從旁觀者的角度,林如海無疑是成功的,是學子們的榜樣和標杆。

但是,作為家人,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從黛玉的菊花詩裡可以看出,父親林如海在仕途中疲於奔命之時,母親賈敏倍受冷落。作為才女的賈敏,完全可以成為林如海的解語花,可是為什麼要歸隱才能解語?原因只有一個:林如海根本顧不上和妻子的交流,導致賈敏抑鬱成疾,一病而亡。

黛玉雖然年紀小,但她聰慧且敏感,能第一時間感受到母親的情緒。當時的賈敏,應該有著“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想法。

這種想法,深深影響著黛玉,同時也讓她對父親多有怨恨。因此,她不以探花父親為榮,同時,寶玉的“祿蠹”之罵罵出了她的心裡話,因而引為知己。

正是基於這種心理狀態,陶淵明閒適的隱居生活,才成了黛玉的追求。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歷來對陶淵明的傳頌,都源於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因衣食而向小人屈服,這是文人的氣節和風骨。

陶淵明也曾輾轉官場,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但骨子裡卻又嚮往自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願意被世俗束縛。在魏晉自由風的影響下,終於辭官不做,歸隱田園。

能夠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付諸行動,是需要勇氣的,畢竟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質,都不是憑空就能得到的。

好在為官期間小有積蓄,置有田產,歸隱後的陶淵明成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過起了田園生活。

之所以他的田園生活看起來比普通農民更美好,因為他有詩心和詩情,把別人眼裡的普通日子都過成了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於是,後人只看到閒適,看不到勞苦。

沒有過田園實踐的黛玉,對這種生活充滿著嚮往。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讓她有這種想法的,除了父親林如海,還有老師賈雨村。

80迴文本里,黛玉不但從未以父親為榮,而且從未主動提及過老師賈雨村。當寶玉抱怨賈雨村邀他相見時,黛玉也沒有任何表示。

對這個老師,黛玉應該也是厭惡的。

厭惡之情從哪來?從他與父親的交往中來。

父親有沒有過為五斗米折腰的行為?身在官場,怎麼可能沒有?對於官場中事,林如海和賈雨村應該多有交流,黛玉也能從中聽到一些細節。

一邊是孤獨寂寞的母親,一邊是為五斗米折腰的父親,黛玉的心裡,多麼希望父親也能如陶淵明一樣,“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既然仕途這麼辛苦,為什麼不選擇歸隱?為什麼要讓母親獨自惆悵悲傷?

心理學說:女兒對父親的期望,會投射到未來夫君身上,成為最重要的擇偶標準。

因此,厭惡仕途的寶玉,像一塊稀世之珍,入了黛玉的法眼。旁人越勸寶玉讀書上進,黛玉的心越堅定,“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全世界都反對你,也有我與你相伴,你並不孤獨。

《紅樓夢》| 瀟湘妃子的三首菊花詩裡,藏著黛玉的人生態度

這也正是黛玉的詩詞裡總透露出出世思想的原因,探花父親帶給她的負面影響太大了。

但黛玉的人生悲劇也因此而來。她像押寶一樣,把人生押在寶玉身上,但寶玉並非陶淵明。寶玉不願意走仕途,更不願意做孤獨的採菊人。寶玉要的,是在女兒堆裡混一天算一天,在百花叢裡睡到自然醒。

這也說明黛玉的出世思想不夠徹底,因為她的人生追求一定要依附在寶玉身上才能實現。因此,無論她擁有多少才華,她也終究只是讓眼淚灑上斑竹的瀟湘妃子。

相關閱讀:

《紅樓夢》| 山中高士,世外仙姝,作者對釵黛的定位有何深意?

《紅樓夢》| 黛玉是世外仙姝,本應超凡脫俗,為何活成了苦情人?

《紅樓夢》 | 林如海真的疼愛黛玉嗎?事實正好相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