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雲南省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東鄰普洱市,北連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與緬甸交界,地處瀾滄江與怒江之間,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界於東經98°40′至100°32′,北緯23°05′至25°03′之間,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全市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轄1區7縣,常住人口252.60萬人(2017年末)[1]

商朝時期,稱為“百淮”的族群已向商王獻珠寶、短狗等特產。秦西漢今臨滄地區地屬哀牢國地。蜀漢時,永昌郡增設雍鄉、永壽縣,此兩縣域均在今臨滄地區境。1954年,緬寧專區改為臨滄專區。1970年,稱臨滄地區。2004年,撤銷臨滄地區,設立地級臨滄市。

臨滄是雲南重要的蔗糖和酒業生產基地,居於世界茶樹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普洱茶原產地和滇紅茶、大葉種蒸青綠茶的誕生地 ,也是佤族文化發祥地之一,居住著23個民族。

2018年10月10日,臨滄市入選“2018年中國康養城市排行榜50強”第46名。

臨滄先後榮獲中國十佳綠色城市 、中國恆春之都 、中國最佳適宜居住城市等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商朝時期,稱為“百淮”(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的族群已向商王獻珠寶、短狗等特產。秦西漢今臨滄地區地屬哀牢國地。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滇置益州郡,轄二十四縣,雲縣屬益州郡轄。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藐請求歸附漢王朝。漢王朝以哀牢王轄地設哀牢(今騰衝、龍陵和德宏州、臨滄地區)、博南(今永平)二縣,割益州西部六縣為瀾滄郡,後改為永昌郡,治不韋(保山)。建興三年(225年),鎮康縣在永壽境,屬永昌郡轄。

蜀漢時,永昌郡增設雍鄉、永壽縣,此兩縣域均在今臨滄地區境。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唐王朝設劍南道姚州都督府(今姚安縣境),雲縣、鳳慶屬其轄地。

南詔時期,以十敗為一區域,加七節度、二都督共十個區域,鳳慶地屬永昌節度管轄的唐封川一帶。南詔時期(748-895年),在永康設拓南城,歸永昌節度。

大理國前期,鳳慶地仍屬永昌節度,為蒲蠻孟柞地。大理國後期,鳳慶稱慶甸,隸屬永昌府,將南詔時期的拓南城改為鎮康城。紹聖三年(1096年),鎮康分屬金齒鎮的鎮康城和永昌府的慶甸。

元朝,分屬順寧土知府、鎮康路和孟定路、謀粘路軍民府。[2]

元憲宗四年(1254年),元兵克昆明,遂定雲南諸郡,蠻部三十六路、四十八甸皆設土官,歸大理金齒都元帥統轄。至元八年(1271年),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使,鎮康置東路安撫使。至元十二年(1275年),賽典赤改東路安撫司為鎮康路安撫使。至元十五年(1278年),鎮康路安撫司改為宣撫司,立鎮康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置孟定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鎮康安撫司併入大理等處宣撫司。泰定三年(1326年)3月,孟定路東南置謀粘路。泰定四年(1327年)11月,置順寧土府,以孟氏為土知府,左氏為土同知,屬大理路,並賜姓氏。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設順寧府寶通州、慶甸縣及大侯長官司。

明代,分屬順寧、永昌兩府管轄。[2]

雲南“臨滄”概述

臨滄市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鎮康府,隸屬雲南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年),鎮康府降為州,旋即裁撤,劃歸灣甸御夷州。宣德五年(1430年)6月,以景東的勐緬、勐托地,設勐緬長官司。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勐緬長官司改為勐緬土巡檢。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順寧土府改土歸流,仍設順寧府,隸屬金騰道。改大侯州為雲州,設流官。[2]

清朝中葉,今臨滄地區尚有屬永昌府的孟定土府,鎮康土州,屬川頁寧府的順寧縣、緬寧廳、雲州、耿馬宣撫司和由鎮邊直隸廳管轄的班洪土都司。[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耿馬安撫司升宣撫司,直隸雲南布政司,羈糜於永昌府。乾隆十二年(1747年),勐緬改土歸流,始稱緬寧。勐緬長官司改為緬寧撫彝廳。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順寧右甸通判於緬寧廳,屬迤西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順寧府隸屬迤西道,下置順寧縣。光緒十三年(1887年),瀾滄設鎮邊直隸廳,勐董劃歸其管轄。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政府迫使清政府在《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中,把果敢劃歸英國。光緒二十五年(1899),中英第一次勘界,劃定以勐英(南傘)是中國耿馬與英屬緬甸麻慄壩的交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鎮康改土歸流。

雲南“臨滄”概述

臨滄市

民國時期,設立順寧、雲縣、緬寧、鎮康、雙江等縣和滄源、耿馬設治局,先後屬第一、第五、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

民國二年(1913年)2月,因永康縣名與浙江永康雷同,遂改永康為鎮康。7月19日,改雲州為雲縣。9月,緬寧隸屬滇南觀察使。

民國四年(1915年),鎮邊縣改名瀾滄縣,滄源地仍歸其管轄,劃為瀾滄縣第11區。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設第五區團務監督行署於緬寧,節制緬寧、景東兩縣。

雲南“臨滄”概述

臨滄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1月6日,雙江縣正式成立,縣城設於勐勐,隸屬保山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草率與英國政府祕密劃定中緬南段未定界線,把班老、爐房等劃歸英屬緬甸,史稱“1941年線”。

1952年,經政務院批准將原大理專區的緬寧縣(現臨翔區),保山專區的雙江縣、耿馬縣,普洱專區(現普洱市)的滄源縣4縣劃出,建立緬寧專區。[2]

1953年,保山專區所屬的鎮康縣劃歸緬寧專區。

1954年6月30日,內務部批准將緬寧縣改為臨滄縣,順寧縣改為鳳慶縣。緬寧專區改為臨滄專區。[2]

1956年8月,國務院批准,將大理專區所屬的鳳慶縣、雲縣劃歸臨滄專署。

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雲縣、鳳慶縣合併為雲鳳縣,10月分設,恢復原建制。12月29日,臨滄、雙江兩縣合併,成立臨雙縣。

1959年12月,臨雙縣分設為臨滄、雙江兩縣。

1963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滄源佤族自治縣、耿馬更名為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同年,國務院批准鎮康劃分為鎮康縣、永德縣。[2]

1970年,改稱臨滄地區。[2]

1964年,鎮康縣析置設鎮康、永德兩縣。[2]

1985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雙江縣,成立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2003年l2月26日,臨滄縣改為臨翔區。

2004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滄地區,設立地級臨滄市。[2][3]

雲南“臨滄”概述

臨滄市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臨滄市地處雲南省西南部,位於東經98°40′至100°32′,北緯23°05′至25°03′之間,北迴歸線橫穿轄區南部,瀾滄江、怒江流經轄區東、西兩側,東鄰普洱市,北連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290.79千米。國土面積2.4萬平方千米。市政府駐地距省會昆明598千米。

地形地貌

臨滄市地處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南延部分,屬滇西縱谷區。全境重巒疊嶂,群峰縱橫。境內最高點為海拔3429米的永德大雪山,最低點為海拔450米的孟定清水河,相對高差達2979米。地勢中間高,四周低,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2]

土壤

臨滄市土壤有10個土類、19個亞類、72個土屬、348個土種,呈地帶性垂直分佈。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佈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和亞高山草甸土等6個土類。磚紅壤主要分佈在海拔800米以下,面積佔2.3%;赤紅壤主要分佈在海拔800~1300米之間,佔20.3%;紅壤分佈在海拔1300~2200米之間,佔14.5%。黃壤主要分佈在海拔2100~2400米之間,佔14.5%;黃棕壤主要分佈在海拔2400~3000米的地帶,佔4.0%;亞高山草甸土分佈在海拔3000~3500米的山頂部,佔0.06%。其他非地帶性分佈的土類還有潮土,佔0.09%;紅色石灰土,佔2.6%;紫色土,佔4.1%;水稻土,佔3.6%。

氣候

雲南“臨滄”概述

臨滄市

臨滄市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地形地勢複雜,是一個多種氣候類型的地區。主要受印度洋暖溼氣流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四季之分不明顯,但幹雨季分明,雨水較多,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數在2000個小時以上,霜期較短,部分地區終年無霜;立體氣候明顯,山區年平均氣溫為13—15℃,中海拔壩區為16—18℃,低海拔河谷地區在19℃以上,亞熱帶低緯度熱區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1/3,佔雲南熱區面積的 11.4%。[2]

雲南“臨滄”概述

臨滄市(3)

從全市氣溫分佈情況看,臨翔、鳳慶、永德、滄源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6.5—17.5℃,雲縣、雙江、耿馬和鎮康四縣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溫在18—20℃,夏季較長,無明顯冬季。臨滄市雨量充沛,滄源、耿馬孟定鎮、鎮康勐捧鄉為降雨多雨區,年降雨量1500—1750毫米,雲縣、雙江和臨翔為較少雨區,年降雨量920毫米—1600毫米。

全市可劃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六個氣候帶。年平均氣溫為17.3℃,無霜期317~357天,年均降雨量920~1750毫米,年均日照1894.1~2261.6小時。具有光熱資源充足、四季差異不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乾溼季分明、降水充沛、立體氣候顯著的特點。[2]

2016年,全年平均氣溫19.4℃ ,日照2091小時,降雨量983毫米,相對溼度75.0%。[4]

水文

雲南“臨滄”概述

臨滄市

臨滄市河流分屬怒江、瀾滄江2大水系,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7條,即羅閘河、小黑江、南汀河、南捧河、永康河、勐勐河和南滾河。

5

自然資源

編輯

礦產資源

臨滄地處“三江成礦帶”(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南段,境內屬山區高原地貌,有獨特的成礦地質條件。市內礦產資源具有產地多、礦種全、品位富、開發條件好的特點。至2017年,全市共發現礦產42種,佔國家已發現礦產171種的25%,其中能源礦產4種,金屬礦產15種,非金屬礦產21種,水氣礦產2種。在國家所列34 種重要礦產中,市內出 20種。共發現礦產地350多處。主要礦種有鍺、鉛、鋅、銅、錫、銻、煤、高嶺土、硅藻土及非金屬建材等。其中鍺和高嶺土都屬於大型礦床。特別是臨翔區博尚勐託硅藻土礦計算儲量有8.22億噸,為特大型礦床,佔雲南省總儲量的47%。[2]

太陽能資源

臨滄全年日照時數為1878—2247小時,太陽能輻射總量為每年每平方米5239-5702 兆焦,屬全國三類太陽能資源中等類型地區。

風能資源

臨滄全年平均風速為0.7-2.2米/秒,其中春季1.0-3.0米/秒,夏季0.9-2.0米/秒,秋季0.5—1.5米/秒,冬季 0.5-2.6米/秒。有效利用時數可達8000小時,全年可開發利用風力發電風能蘊藏量大於每平方千米1700千瓦。

水能資源

雲南“臨滄”概述

臨滄市

臨滄由於降水充沛,河流縱橫,落差較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僅瀾滄江臨滄段就建有漫灣、大朝山、小灣3座上百萬千瓦的水力發電站。除瀾滄江、怒江干流外,其他河流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據測算,理論蘊藏量達298.3萬千瓦,開發量151.23萬千瓦,是國家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2]

水資源

臨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32.27億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縣級以上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 100%達到國家一、二級保護區要求,人均水資源量近1萬立方米,是雲南省人均水資源量的2倍,水能蘊藏量居雲南省前列。市內城鎮過境河流水質均控制在Ⅳ類水體標準以上,是雲南16個州市中生態較好的州市之一。[2]

生物資源

雲南“臨滄”概述

臨滄市

臨滄市區內植被呈垂直帶狀分佈特徵,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樹種有云南鬆、思茅鬆、麻櫟、椎木荷、榿木、華山鬆等,是雲南省重點林區之一。截至2017年,活立木蓄積量1.1億立方米,有自然保護區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縣級自然保護區1個(永德德黨後山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小區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303.36萬畝、佔國土面積的8.27%,2016年,全市森林覆蓋率65%。[4]有喬木89個科436個屬3700多種,其中商品木材樹種70個科271種、常用商品木材樹種27種、主要珍貴樹種21種、主要經濟林樹種28種。[2]

臨滄市野生動物中有獸類121種、鳥類413種、爬行類55種、兩棲類35種、魚類85種,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3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種。滄源南滾河流域是中國亞洲象的第二分佈區,豚鹿、黑長臂猿滇西亞種、白掌長臂猿在中國僅分佈於臨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