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李健有文化

李健 音樂 藝術 晏幾道 古詩 容易活得清醒 2018-11-27

旦增尼瑪和周興才讓演唱開場,兩位學員站在臺前。四組已經淘汰的學員返場,坐在戰隊席裡。李健說,想起一句詩,略微傷感——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都說李健有文化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詞,從未想過會在一個音樂選秀節目上聽到。在宋人中,晏幾道並非最知名的詞人。在晏幾道詞中,臨江仙未必最知名的代表作(竊以為長相思流傳更廣,“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在臨江仙中,“當時明月在”不算最知名的詞(於我而言,最先聽聞的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補一下全詞:《臨江仙》 晏幾道(宋)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然,知道一句古詞不算什麼,很可能隨意翻書碰巧看到記住了,甚至可能是提前準備的,未必證明多有文化。只是這句詞,此時此地此景,靈動而出,非常恰如其分。眼前人自不必想起,難忘故人,方有深情。李健先點出傷感,又念出這兩句,“當時明月在”,我想他在記掛已經淘汰的選手,“曾照彩雲歸”,我想他在鼓勵如今返場的學員。

心升明月和假如愛有天意,填詞和立境又讓我感嘆,先以心升明月為例。

都說李健有文化

飛鳥歸山林,落日入東海。……

青山隨雲走,大地沿河流。

初聽這兩聯,我一度以為取自古詩,或禪偈,只是李健的引用。當我搜尋良久不知出處時,才想到或許正是李健的手筆。李健或能“以假亂真”,“以今仿古”,再“忽悠”一下我這般不解事的小聽眾,實在令我拜服。

況且,不言“雲隨青山走,河沿大地流”的現實邏輯,而倒換主賓語,這很像“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禪機。

這廣闊的天地,如何安放我。

我如何安放,這廣闊天地。

此二聯溝通天人,置身於天地中,置天地於心中。

這美麗的世界,已經擁有你。

我已經擁有,這美麗世界。

此二聯邏輯比照,世界有你,我有世界,則我已經擁有你,正呼應了“為何要可及,彼此共天地”之文。

李健寫出這樣的詞,我猜測他至少讀過些古詩詞,讀過些禪偈。至於可否證實“有文化”,我則不知,請友們自行品評。

海子的詞,張慧生的曲,前者1989年臥軌離世,後者2001年自縊離世。一代絕唱,一顆遺珠,拾得者當有一番眼光。

又是我最喜歡的詞,還是兩位北大人的作品,再次意外在音樂選秀綜藝上聽到。

有人說,李健介紹詞曲作者,是在為演唱學員旦增尼瑪拉票。我承認這種可能性。我想說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對原創作詞作曲者的尊重與懷念。再用上文之語,眼前人自不必想起,難忘故人,方有深情。

逝者已逝,我們可以不認同他們離開的方式,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他們的生命價值,尊重他們的作品,就是尊重他們的藝術生命。再用上文之詩,“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雲捲雲舒,天際漂泊,轉瞬即逝,能念念不忘者,自有深情。李健記得這首歌,記得這幾位創作者,記得他們的準確卒年,記得介紹上述內容,我想,這或可謂“知敬”,或可謂“深情”。

都說李健有文化

讀者或許疑惑,“尊重藝術生命”與“有文化”之間關聯幾何?這一點,我想請朋友們隨意體會,自得便好,本沒有標準答案。上文僅僅是我的一些感受,更遠非真知灼見。

我只是覺得,文化應當是有高度的,也應當是有厚度的。我個人相信,尊重是一種基底。何況,文化是積累來的,也是表達出的。這類表達可以是日常語言,也可以是藝術作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