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

漢語自5000年前發展至今,可謂是博大精深。你知道在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古人是怎麼形容年齡的呢?

襁褓:1歲以下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代指1歲以下的嬰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

《孟子》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後指2~3歲的兒童。

"

漢語自5000年前發展至今,可謂是博大精深。你知道在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古人是怎麼形容年齡的呢?

襁褓:1歲以下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代指1歲以下的嬰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

《孟子》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後指2~3歲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總角:兒童時代

兒童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故稱總角。

童齔:七八歲的兒童

《說文解字》:“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10歲以下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十歲以下的兒童

"

漢語自5000年前發展至今,可謂是博大精深。你知道在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古人是怎麼形容年齡的呢?

襁褓:1歲以下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代指1歲以下的嬰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

《孟子》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後指2~3歲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總角:兒童時代

兒童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故稱總角。

童齔:七八歲的兒童

《說文解字》:“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10歲以下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十歲以下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幼學:10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指初入學的學童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南朝梁武帝作《河中之水歌》,詩曰,“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形容頭上的釵飾等裝飾品多,古代女子15歲可以嫁人,12歲開始打扮,所以以金釵之年代指女子12歲。

"

漢語自5000年前發展至今,可謂是博大精深。你知道在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古人是怎麼形容年齡的呢?

襁褓:1歲以下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代指1歲以下的嬰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

《孟子》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後指2~3歲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總角:兒童時代

兒童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故稱總角。

童齔:七八歲的兒童

《說文解字》:“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10歲以下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十歲以下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幼學:10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指初入學的學童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南朝梁武帝作《河中之水歌》,詩曰,“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形容頭上的釵飾等裝飾品多,古代女子15歲可以嫁人,12歲開始打扮,所以以金釵之年代指女子12歲。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豆蔻之年/豆蔻年華:女子13歲

杜牧詩《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詩中形容13歲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後人以豆蔻代指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指髮簪。即年齡到了15歲的女子,帶上髮簪,到了出嫁的年齡。

"

漢語自5000年前發展至今,可謂是博大精深。你知道在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古人是怎麼形容年齡的呢?

襁褓:1歲以下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代指1歲以下的嬰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

《孟子》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後指2~3歲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總角:兒童時代

兒童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故稱總角。

童齔:七八歲的兒童

《說文解字》:“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10歲以下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十歲以下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幼學:10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指初入學的學童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南朝梁武帝作《河中之水歌》,詩曰,“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形容頭上的釵飾等裝飾品多,古代女子15歲可以嫁人,12歲開始打扮,所以以金釵之年代指女子12歲。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豆蔻之年/豆蔻年華:女子13歲

杜牧詩《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詩中形容13歲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後人以豆蔻代指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指髮簪。即年齡到了15歲的女子,帶上髮簪,到了出嫁的年齡。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碧玉年華/破瓜年華/二八芳齡:女子16歲

唐·李群玉《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樑家薰,瓜字初分碧玉年。”瓜字初分(破瓜)即兩個八字,指女子16歲。

桃李年華:女子20歲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以“桃李”形容貌美,正是女子最美的年齡。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花信指開花時期,泛指女子的年齡到了24歲,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舞勺之年:男子13至15歲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所以後人以舞勺代指13歲。

志學之年:男子15歲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

漢語自5000年前發展至今,可謂是博大精深。你知道在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古人是怎麼形容年齡的呢?

襁褓:1歲以下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代指1歲以下的嬰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

《孟子》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後指2~3歲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總角:兒童時代

兒童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故稱總角。

童齔:七八歲的兒童

《說文解字》:“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10歲以下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十歲以下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幼學:10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指初入學的學童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南朝梁武帝作《河中之水歌》,詩曰,“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形容頭上的釵飾等裝飾品多,古代女子15歲可以嫁人,12歲開始打扮,所以以金釵之年代指女子12歲。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豆蔻之年/豆蔻年華:女子13歲

杜牧詩《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詩中形容13歲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後人以豆蔻代指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指髮簪。即年齡到了15歲的女子,帶上髮簪,到了出嫁的年齡。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碧玉年華/破瓜年華/二八芳齡:女子16歲

唐·李群玉《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樑家薰,瓜字初分碧玉年。”瓜字初分(破瓜)即兩個八字,指女子16歲。

桃李年華:女子20歲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以“桃李”形容貌美,正是女子最美的年齡。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花信指開花時期,泛指女子的年齡到了24歲,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舞勺之年:男子13至15歲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所以後人以舞勺代指13歲。

志學之年:男子15歲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舞象之年:男子15歲-20歲時期的稱謂。

《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即男子成童,學射御,後人以舞象代指15歲。

弱冠之年:男子20歲

《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到了20歲,可以舉行冠禮,並賜以字,表明到了剛剛到了成人的年齡

而立之年:30歲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即男子到了30歲,應該是個自立的年齡。

不惑之年:40歲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能夠辨明是非,指男子到了40歲,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

天命之年:50歲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男子到了50歲應該是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

知非之年:50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指到了50歲了,要反省自己,知道了以前49年中的錯誤。

耳順之年:60歲

《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男子到了60歲時聽別人的話就能判斷是非。

花甲之年:60歲

《唐詩紀事》: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60年為一花甲,則花甲之年是指60歲。

古稀之年:70歲

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壽命較短,能活70歲是比較少的,所以以古稀之年代指70歲。

"

漢語自5000年前發展至今,可謂是博大精深。你知道在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古人是怎麼形容年齡的呢?

襁褓:1歲以下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代指1歲以下的嬰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

《孟子》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後指2~3歲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總角:兒童時代

兒童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故稱總角。

童齔:七八歲的兒童

《說文解字》:“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10歲以下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十歲以下的兒童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幼學:10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指初入學的學童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南朝梁武帝作《河中之水歌》,詩曰,“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形容頭上的釵飾等裝飾品多,古代女子15歲可以嫁人,12歲開始打扮,所以以金釵之年代指女子12歲。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豆蔻之年/豆蔻年華:女子13歲

杜牧詩《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詩中形容13歲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後人以豆蔻代指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指髮簪。即年齡到了15歲的女子,帶上髮簪,到了出嫁的年齡。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碧玉年華/破瓜年華/二八芳齡:女子16歲

唐·李群玉《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樑家薰,瓜字初分碧玉年。”瓜字初分(破瓜)即兩個八字,指女子16歲。

桃李年華:女子20歲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以“桃李”形容貌美,正是女子最美的年齡。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花信指開花時期,泛指女子的年齡到了24歲,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舞勺之年:男子13至15歲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所以後人以舞勺代指13歲。

志學之年:男子15歲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舞象之年:男子15歲-20歲時期的稱謂。

《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即男子成童,學射御,後人以舞象代指15歲。

弱冠之年:男子20歲

《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到了20歲,可以舉行冠禮,並賜以字,表明到了剛剛到了成人的年齡

而立之年:30歲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即男子到了30歲,應該是個自立的年齡。

不惑之年:40歲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能夠辨明是非,指男子到了40歲,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

天命之年:50歲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男子到了50歲應該是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

知非之年:50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指到了50歲了,要反省自己,知道了以前49年中的錯誤。

耳順之年:60歲

《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男子到了60歲時聽別人的話就能判斷是非。

花甲之年:60歲

《唐詩紀事》: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60年為一花甲,則花甲之年是指60歲。

古稀之年:70歲

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壽命較短,能活70歲是比較少的,所以以古稀之年代指70歲。

古代關於年齡的說法你瞭解嗎?

杖朝之年:80歲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即年過80歲,按照古人尊老的禮儀,可以允許撐著柺杖入朝。

耄耋之年:80-90歲

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耄指年紀約八、九十歲,耋指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

鮐背之年:90歲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形容年紀非常大,後人以鮐背代指90歲。

期頤之年:100歲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指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後人以期頤代指100歲。

民間壽稱

喜壽之年:77歲

因“喜”字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

米壽之年:88歲

因“米”宇拆開來剛好是數字“八十八”。

白壽之年:99歲

因“白”字乃“百”字去“一”,故稱。

茶壽之年:108歲

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入”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