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

萬古一輪無根懸,人間處處舉頭迎。

自古以來,人們以中秋之月為意境,創作了無數美麗詩篇,有人待月,有人問月,竟然還有人作詞送月呢。

"

萬古一輪無根懸,人間處處舉頭迎。

自古以來,人們以中秋之月為意境,創作了無數美麗詩篇,有人待月,有人問月,竟然還有人作詞送月呢。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一、待月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唐代詩人元稹的《明月三五夜 》最引人遐想。詩歌前兩句交代了待月的地點:西廂下。這西廂也有講究。在古代的四合院中,房屋正北方是主人起居室,即客廳。北偏東為主人的臥室,東廂房比北房稍低,為兒子們的臥室。西廂房比東廂房又稍低,為女兒們的閨房。南面的房屋最低,為僕人們的房屋。一句“待月西廂下”交代了是青春萌動的女孩在待月,在閨房的外面待月。還描繪了環境:清風徐來,半掩門扉,欲開未開的樣子。

最是後兩句“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將月照花影,隨風漾動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特別是那一句“疑是玉人來”將待月之女看見月兒到來的驚喜寫了出來。其實這句還有期待心上人到來的心理。

"

萬古一輪無根懸,人間處處舉頭迎。

自古以來,人們以中秋之月為意境,創作了無數美麗詩篇,有人待月,有人問月,竟然還有人作詞送月呢。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一、待月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唐代詩人元稹的《明月三五夜 》最引人遐想。詩歌前兩句交代了待月的地點:西廂下。這西廂也有講究。在古代的四合院中,房屋正北方是主人起居室,即客廳。北偏東為主人的臥室,東廂房比北房稍低,為兒子們的臥室。西廂房比東廂房又稍低,為女兒們的閨房。南面的房屋最低,為僕人們的房屋。一句“待月西廂下”交代了是青春萌動的女孩在待月,在閨房的外面待月。還描繪了環境:清風徐來,半掩門扉,欲開未開的樣子。

最是後兩句“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將月照花影,隨風漾動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特別是那一句“疑是玉人來”將待月之女看見月兒到來的驚喜寫了出來。其實這句還有期待心上人到來的心理。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元代戲曲《西廂記》中,作者王實甫就將這首詩引用了進去。曲本中,主人公崔鶯鶯將這首詩抄了交給不識字的丫環紅娘,讓其將張生送去。張生接到此詩,知道了崔鶯鶯在月光下的西廂房等他,並且房門半開。半夜,張生翻牆而入,恰遇崔鶯鶯母親在女兒房中,崔鶯鶯只好讓紅娘去接張生。紅娘先將崔鶯鶯藏起來,待母親走後,兩人才得以在月光下會面。

遲月淡籠煙,期人較可憐。

荷風疏雨後,螢火亂星前。

烏鵲殘生影,梧桐隱半弦。

因之默坐久,花上月娟娟。

明代方氏的這首《待月》則寫出了待月的過程。月兒被淡淡的煙霧籠罩,遲遲不肯出來見人,待月的人等得心焦。詩歌先寫了“何風疏雨”“螢火亂星”“烏鵲殘影”,還寫了梧桐樹掩映著半邊月亮,等待這月亮“甩掉了”那麼多的羈絆,待月的人等了好久好久,才看見月華如涓涓流水一樣在花瓣之上盪漾呢。月出之前,作者寫了那麼多的景物,意在呼應後面的“因之默坐久”。更襯托了月映花瓣之美。

"

萬古一輪無根懸,人間處處舉頭迎。

自古以來,人們以中秋之月為意境,創作了無數美麗詩篇,有人待月,有人問月,竟然還有人作詞送月呢。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一、待月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唐代詩人元稹的《明月三五夜 》最引人遐想。詩歌前兩句交代了待月的地點:西廂下。這西廂也有講究。在古代的四合院中,房屋正北方是主人起居室,即客廳。北偏東為主人的臥室,東廂房比北房稍低,為兒子們的臥室。西廂房比東廂房又稍低,為女兒們的閨房。南面的房屋最低,為僕人們的房屋。一句“待月西廂下”交代了是青春萌動的女孩在待月,在閨房的外面待月。還描繪了環境:清風徐來,半掩門扉,欲開未開的樣子。

最是後兩句“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將月照花影,隨風漾動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特別是那一句“疑是玉人來”將待月之女看見月兒到來的驚喜寫了出來。其實這句還有期待心上人到來的心理。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元代戲曲《西廂記》中,作者王實甫就將這首詩引用了進去。曲本中,主人公崔鶯鶯將這首詩抄了交給不識字的丫環紅娘,讓其將張生送去。張生接到此詩,知道了崔鶯鶯在月光下的西廂房等他,並且房門半開。半夜,張生翻牆而入,恰遇崔鶯鶯母親在女兒房中,崔鶯鶯只好讓紅娘去接張生。紅娘先將崔鶯鶯藏起來,待母親走後,兩人才得以在月光下會面。

遲月淡籠煙,期人較可憐。

荷風疏雨後,螢火亂星前。

烏鵲殘生影,梧桐隱半弦。

因之默坐久,花上月娟娟。

明代方氏的這首《待月》則寫出了待月的過程。月兒被淡淡的煙霧籠罩,遲遲不肯出來見人,待月的人等得心焦。詩歌先寫了“何風疏雨”“螢火亂星”“烏鵲殘影”,還寫了梧桐樹掩映著半邊月亮,等待這月亮“甩掉了”那麼多的羈絆,待月的人等了好久好久,才看見月華如涓涓流水一樣在花瓣之上盪漾呢。月出之前,作者寫了那麼多的景物,意在呼應後面的“因之默坐久”。更襯托了月映花瓣之美。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二、問月

問月的古詩詞,最早的應該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作者站在江邊,看見天上的明月,又看見江中的月影,生髮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質問。這質問既帶有時間上的追問,還帶有空間上的思考。後唐代詩人李白也在《問月》中發出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地追問;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宋代詞人蘇東坡也在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發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李白和蘇東坡的問月,只是從時間上的追問,有人不及月的對時間一刻不停流走的慨嘆。

三首古詩詞的無果之問除了作為詩詞的引子,也表現了詩(詞)人天真浪漫的率性思維。

"

萬古一輪無根懸,人間處處舉頭迎。

自古以來,人們以中秋之月為意境,創作了無數美麗詩篇,有人待月,有人問月,竟然還有人作詞送月呢。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一、待月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唐代詩人元稹的《明月三五夜 》最引人遐想。詩歌前兩句交代了待月的地點:西廂下。這西廂也有講究。在古代的四合院中,房屋正北方是主人起居室,即客廳。北偏東為主人的臥室,東廂房比北房稍低,為兒子們的臥室。西廂房比東廂房又稍低,為女兒們的閨房。南面的房屋最低,為僕人們的房屋。一句“待月西廂下”交代了是青春萌動的女孩在待月,在閨房的外面待月。還描繪了環境:清風徐來,半掩門扉,欲開未開的樣子。

最是後兩句“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將月照花影,隨風漾動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特別是那一句“疑是玉人來”將待月之女看見月兒到來的驚喜寫了出來。其實這句還有期待心上人到來的心理。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元代戲曲《西廂記》中,作者王實甫就將這首詩引用了進去。曲本中,主人公崔鶯鶯將這首詩抄了交給不識字的丫環紅娘,讓其將張生送去。張生接到此詩,知道了崔鶯鶯在月光下的西廂房等他,並且房門半開。半夜,張生翻牆而入,恰遇崔鶯鶯母親在女兒房中,崔鶯鶯只好讓紅娘去接張生。紅娘先將崔鶯鶯藏起來,待母親走後,兩人才得以在月光下會面。

遲月淡籠煙,期人較可憐。

荷風疏雨後,螢火亂星前。

烏鵲殘生影,梧桐隱半弦。

因之默坐久,花上月娟娟。

明代方氏的這首《待月》則寫出了待月的過程。月兒被淡淡的煙霧籠罩,遲遲不肯出來見人,待月的人等得心焦。詩歌先寫了“何風疏雨”“螢火亂星”“烏鵲殘影”,還寫了梧桐樹掩映著半邊月亮,等待這月亮“甩掉了”那麼多的羈絆,待月的人等了好久好久,才看見月華如涓涓流水一樣在花瓣之上盪漾呢。月出之前,作者寫了那麼多的景物,意在呼應後面的“因之默坐久”。更襯托了月映花瓣之美。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二、問月

問月的古詩詞,最早的應該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作者站在江邊,看見天上的明月,又看見江中的月影,生髮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質問。這質問既帶有時間上的追問,還帶有空間上的思考。後唐代詩人李白也在《問月》中發出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地追問;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宋代詞人蘇東坡也在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發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李白和蘇東坡的問月,只是從時間上的追問,有人不及月的對時間一刻不停流走的慨嘆。

三首古詩詞的無果之問除了作為詩詞的引子,也表現了詩(詞)人天真浪漫的率性思維。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三、送月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作詞“送月”——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蛤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就將送月的追問和思考寫得讓人浮想聯翩。

"

萬古一輪無根懸,人間處處舉頭迎。

自古以來,人們以中秋之月為意境,創作了無數美麗詩篇,有人待月,有人問月,竟然還有人作詞送月呢。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一、待月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唐代詩人元稹的《明月三五夜 》最引人遐想。詩歌前兩句交代了待月的地點:西廂下。這西廂也有講究。在古代的四合院中,房屋正北方是主人起居室,即客廳。北偏東為主人的臥室,東廂房比北房稍低,為兒子們的臥室。西廂房比東廂房又稍低,為女兒們的閨房。南面的房屋最低,為僕人們的房屋。一句“待月西廂下”交代了是青春萌動的女孩在待月,在閨房的外面待月。還描繪了環境:清風徐來,半掩門扉,欲開未開的樣子。

最是後兩句“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將月照花影,隨風漾動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特別是那一句“疑是玉人來”將待月之女看見月兒到來的驚喜寫了出來。其實這句還有期待心上人到來的心理。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元代戲曲《西廂記》中,作者王實甫就將這首詩引用了進去。曲本中,主人公崔鶯鶯將這首詩抄了交給不識字的丫環紅娘,讓其將張生送去。張生接到此詩,知道了崔鶯鶯在月光下的西廂房等他,並且房門半開。半夜,張生翻牆而入,恰遇崔鶯鶯母親在女兒房中,崔鶯鶯只好讓紅娘去接張生。紅娘先將崔鶯鶯藏起來,待母親走後,兩人才得以在月光下會面。

遲月淡籠煙,期人較可憐。

荷風疏雨後,螢火亂星前。

烏鵲殘生影,梧桐隱半弦。

因之默坐久,花上月娟娟。

明代方氏的這首《待月》則寫出了待月的過程。月兒被淡淡的煙霧籠罩,遲遲不肯出來見人,待月的人等得心焦。詩歌先寫了“何風疏雨”“螢火亂星”“烏鵲殘影”,還寫了梧桐樹掩映著半邊月亮,等待這月亮“甩掉了”那麼多的羈絆,待月的人等了好久好久,才看見月華如涓涓流水一樣在花瓣之上盪漾呢。月出之前,作者寫了那麼多的景物,意在呼應後面的“因之默坐久”。更襯托了月映花瓣之美。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二、問月

問月的古詩詞,最早的應該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作者站在江邊,看見天上的明月,又看見江中的月影,生髮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質問。這質問既帶有時間上的追問,還帶有空間上的思考。後唐代詩人李白也在《問月》中發出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地追問;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宋代詞人蘇東坡也在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發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李白和蘇東坡的問月,只是從時間上的追問,有人不及月的對時間一刻不停流走的慨嘆。

三首古詩詞的無果之問除了作為詩詞的引子,也表現了詩(詞)人天真浪漫的率性思維。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三、送月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作詞“送月”——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蛤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就將送月的追問和思考寫得讓人浮想聯翩。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詞人交代:中秋賞月飲酒到快要天亮,客中有人說前人有人作詩待月,有人作賦描月,可無詩詞歌賦“送月”呢。所以作者用《天問》體作此詞送月。

上闋中作者開首就問:可愛的月兒啊,今晚之後,你將慢悠悠去向何處?然後是自己的思考:是去東頭?是別有人間?是天外。是自己的想象:宇宙浩渺,是浩蕩秋風將你送遠?可又是誰用繩索將明月掛在了高空,不讓嫦娥嫁到人間呢?

下闋作者繼續思考和想象:都說月亮是經過海底運行的,真讓人難以捉摸呀!海里有“萬里長鯨”橫衝直撞,要是它觸破了月宮中的玉宇瓊樓怎麼辦?月宮中的蟾蜍本就熟悉水性,可為哪樣玉兔也能化解沉浮?假如這一切都安好無恙,為何圓月經過海底之後就變得猶如彎鉤一樣的形容了喲!

"

萬古一輪無根懸,人間處處舉頭迎。

自古以來,人們以中秋之月為意境,創作了無數美麗詩篇,有人待月,有人問月,竟然還有人作詞送月呢。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一、待月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唐代詩人元稹的《明月三五夜 》最引人遐想。詩歌前兩句交代了待月的地點:西廂下。這西廂也有講究。在古代的四合院中,房屋正北方是主人起居室,即客廳。北偏東為主人的臥室,東廂房比北房稍低,為兒子們的臥室。西廂房比東廂房又稍低,為女兒們的閨房。南面的房屋最低,為僕人們的房屋。一句“待月西廂下”交代了是青春萌動的女孩在待月,在閨房的外面待月。還描繪了環境:清風徐來,半掩門扉,欲開未開的樣子。

最是後兩句“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將月照花影,隨風漾動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特別是那一句“疑是玉人來”將待月之女看見月兒到來的驚喜寫了出來。其實這句還有期待心上人到來的心理。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元代戲曲《西廂記》中,作者王實甫就將這首詩引用了進去。曲本中,主人公崔鶯鶯將這首詩抄了交給不識字的丫環紅娘,讓其將張生送去。張生接到此詩,知道了崔鶯鶯在月光下的西廂房等他,並且房門半開。半夜,張生翻牆而入,恰遇崔鶯鶯母親在女兒房中,崔鶯鶯只好讓紅娘去接張生。紅娘先將崔鶯鶯藏起來,待母親走後,兩人才得以在月光下會面。

遲月淡籠煙,期人較可憐。

荷風疏雨後,螢火亂星前。

烏鵲殘生影,梧桐隱半弦。

因之默坐久,花上月娟娟。

明代方氏的這首《待月》則寫出了待月的過程。月兒被淡淡的煙霧籠罩,遲遲不肯出來見人,待月的人等得心焦。詩歌先寫了“何風疏雨”“螢火亂星”“烏鵲殘影”,還寫了梧桐樹掩映著半邊月亮,等待這月亮“甩掉了”那麼多的羈絆,待月的人等了好久好久,才看見月華如涓涓流水一樣在花瓣之上盪漾呢。月出之前,作者寫了那麼多的景物,意在呼應後面的“因之默坐久”。更襯托了月映花瓣之美。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二、問月

問月的古詩詞,最早的應該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作者站在江邊,看見天上的明月,又看見江中的月影,生髮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質問。這質問既帶有時間上的追問,還帶有空間上的思考。後唐代詩人李白也在《問月》中發出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地追問;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宋代詞人蘇東坡也在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發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李白和蘇東坡的問月,只是從時間上的追問,有人不及月的對時間一刻不停流走的慨嘆。

三首古詩詞的無果之問除了作為詩詞的引子,也表現了詩(詞)人天真浪漫的率性思維。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三、送月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作詞“送月”——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蛤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就將送月的追問和思考寫得讓人浮想聯翩。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詞人交代:中秋賞月飲酒到快要天亮,客中有人說前人有人作詩待月,有人作賦描月,可無詩詞歌賦“送月”呢。所以作者用《天問》體作此詞送月。

上闋中作者開首就問:可愛的月兒啊,今晚之後,你將慢悠悠去向何處?然後是自己的思考:是去東頭?是別有人間?是天外。是自己的想象:宇宙浩渺,是浩蕩秋風將你送遠?可又是誰用繩索將明月掛在了高空,不讓嫦娥嫁到人間呢?

下闋作者繼續思考和想象:都說月亮是經過海底運行的,真讓人難以捉摸呀!海里有“萬里長鯨”橫衝直撞,要是它觸破了月宮中的玉宇瓊樓怎麼辦?月宮中的蟾蜍本就熟悉水性,可為哪樣玉兔也能化解沉浮?假如這一切都安好無恙,為何圓月經過海底之後就變得猶如彎鉤一樣的形容了喲!

有人待月,有人問月,居然還有人送月

若果說待月描繪了等月人的楚楚動人,問月寫出了詩(詞)的人率性與天真,那麼送月則寫出了詞人對月亮的一片痴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