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日前,筆者受邀赴加拿大多倫多參加芒克辯論會(The Munk Debates),圍繞“中國在世界秩序中的角色”這一話題,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美國陸軍上將麥克馬斯特(H.R.McMaster)和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政策研究室高級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展開討論。此次參會讓筆者深切感受到,當此國際形勢深刻變化之際,中國加強與世界交流,解答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疑問,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增進各國對中國的理解十分重要。

對於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崛起,國際社會有不同的看法,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快速發展充滿擔憂,“中國威脅論”等極端言論層出不窮。但事實證明,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繁榮,能夠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國進入深化改革開放第二個40年的奠基之年。新中國自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之後,中國為國際社會和國際治理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年均為9.5%,現在中國佔全世界經濟比重達16%。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2018年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30%的增量。

中國實施積極有效的扶貧政策,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了重大貢獻。1978年末至2017年末,中國貧困人口數量從7.7億人下降至3046萬人,累計減貧7.4億,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七成。中國採取的減貧模式和精準扶貧政策,為世界扶貧減貧提供了經驗借鑑,對世界扶貧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第二大參與國,被聯合國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此外,中國積極參與《巴黎協定》,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等,都展現了中國積極參加國際多邊合作和參與全球治理的積極態度,彰顯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應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挑戰的責任感使命感。

中國提出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多種全球治理方案,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發展。目前AIIB已有95個成員國,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上個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上,共有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出席圓桌峰會,彙集世界智慧,推進互聯互通,達成廣泛共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目前,隨著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加強,逆全球化現象愈演愈烈,多邊主義受到威脅,全球治理面臨更多嚴峻的挑戰。隨著服務行業和數字經濟的發展,現有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已無法像過去那樣為自由貿易發揮積極作用,如爭端解決機制的缺陷,已成為阻礙國際自由貿易的主要因素之一。WTO現代化改革,是世界各國面臨的緊迫任務。

世界各國對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制改革的要求也日益強烈。這些機制曾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和經濟繁榮做出重要貢獻,但它們在機構設置和功能運作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得各國難以合作共同應對各種新型威脅和挑戰,不利於維護多邊合作和未來世界和平。

為應對全球治理面臨的挑戰,推動多邊合作發展,需要國際社會以和平發展的方向為指引,倡導合作共贏精神。各國之間以更加包容的心態,積極溝通,求同存異,接受國際社會多元化和多樣性發展。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中的重要成員,一直以強烈的責任意識,為改進和完善全球治理做出更多積極貢獻。

中國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地實施,促進“一帶一路”多邊合作。可以通過成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委員會,促成更廣泛的多邊合作,包括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合作,加強與歐盟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合作,將“一帶一路”概念更加清晰化,不斷完善“一帶一路”合作機制,讓“一帶一路”合作框架成為現有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部分。

為推動WTO現代化改革、聯合國改革等國際機制改革,中國可以加強與歐盟成員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家的合作,積極促進多邊討論協商,維護國際秩序穩定,增進現有國際秩序中的中國利益。

中國民間力量應積極在國際場合發聲。企業是中國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智庫不僅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影響力量,也是國家間交流的重要窗口,企業和智庫在國際場合發聲,通過友好溝通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有助消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