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奧數天才”付雲皓

5

作家大冰有段時間一直在揹包旅遊,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叫聽夏的女孩。

聽夏曾在歐洲留學,20多歲回到中國,她的夢想是找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去一線城市應聘,一次接一次應聘,後來她發現,這個國傢什麼都在發展,唯獨遊戲規則沒變,遊學了多年回來後還是競聘不過一個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擁擠的生活,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後來,她徹底放棄了爭奪的世界,而選擇住在大理,以賣文為生。每當冬去春來,聽夏會離開大理,去到西藏的波密,那裡三面雪山,一面桃花,過著有什麼吃什麼的生活。

她說:所有一切數字可以衡量的商品價值,都是我努力要去逃脫的。時常提醒自己,商品價值只是種數字遊戲,激發著人性中的狡詐和貪婪。人一生要去辨認、選擇或做出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才不會墮入物質的陷阱。

大多數人會說,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巔峰,過上成功的生活。

可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是人生,晚風吹拂、花開四野也是人生。

我曾見過一張聽夏的照片,站在田間,帶著她的小女兒,蒼山洱海旁,安靜地看著稻穀開花。總之,這樣的人生她覺得快樂,並內心自給自足。

生命的真正悲哀從不在於存摺上少了幾個零,而在於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雲累積的空茫裡飛行。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奧數天才”付雲皓

5

作家大冰有段時間一直在揹包旅遊,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叫聽夏的女孩。

聽夏曾在歐洲留學,20多歲回到中國,她的夢想是找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去一線城市應聘,一次接一次應聘,後來她發現,這個國傢什麼都在發展,唯獨遊戲規則沒變,遊學了多年回來後還是競聘不過一個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擁擠的生活,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後來,她徹底放棄了爭奪的世界,而選擇住在大理,以賣文為生。每當冬去春來,聽夏會離開大理,去到西藏的波密,那裡三面雪山,一面桃花,過著有什麼吃什麼的生活。

她說:所有一切數字可以衡量的商品價值,都是我努力要去逃脫的。時常提醒自己,商品價值只是種數字遊戲,激發著人性中的狡詐和貪婪。人一生要去辨認、選擇或做出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才不會墮入物質的陷阱。

大多數人會說,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巔峰,過上成功的生活。

可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是人生,晚風吹拂、花開四野也是人生。

我曾見過一張聽夏的照片,站在田間,帶著她的小女兒,蒼山洱海旁,安靜地看著稻穀開花。總之,這樣的人生她覺得快樂,並內心自給自足。

生命的真正悲哀從不在於存摺上少了幾個零,而在於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雲累積的空茫裡飛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帶女兒看花的聽夏

6

“任何一種東西或者方式,都能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驅動力。可能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種方式,我恰好選擇了無聊而已。”這是王村村《一席》演講時說的一句話。

王村村是誰?他可能是全中國最無聊的人了。

他會花6個小時,數清楚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奧數天才”付雲皓

5

作家大冰有段時間一直在揹包旅遊,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叫聽夏的女孩。

聽夏曾在歐洲留學,20多歲回到中國,她的夢想是找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去一線城市應聘,一次接一次應聘,後來她發現,這個國傢什麼都在發展,唯獨遊戲規則沒變,遊學了多年回來後還是競聘不過一個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擁擠的生活,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後來,她徹底放棄了爭奪的世界,而選擇住在大理,以賣文為生。每當冬去春來,聽夏會離開大理,去到西藏的波密,那裡三面雪山,一面桃花,過著有什麼吃什麼的生活。

她說:所有一切數字可以衡量的商品價值,都是我努力要去逃脫的。時常提醒自己,商品價值只是種數字遊戲,激發著人性中的狡詐和貪婪。人一生要去辨認、選擇或做出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才不會墮入物質的陷阱。

大多數人會說,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巔峰,過上成功的生活。

可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是人生,晚風吹拂、花開四野也是人生。

我曾見過一張聽夏的照片,站在田間,帶著她的小女兒,蒼山洱海旁,安靜地看著稻穀開花。總之,這樣的人生她覺得快樂,並內心自給自足。

生命的真正悲哀從不在於存摺上少了幾個零,而在於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雲累積的空茫裡飛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帶女兒看花的聽夏

6

“任何一種東西或者方式,都能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驅動力。可能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種方式,我恰好選擇了無聊而已。”這是王村村《一席》演講時說的一句話。

王村村是誰?他可能是全中國最無聊的人了。

他會花6個小時,數清楚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鄰居搬家前送了一束棉花,為了紀念這份情誼,他按照傳統工藝彈了“一床”棉被;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奧數天才”付雲皓

5

作家大冰有段時間一直在揹包旅遊,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叫聽夏的女孩。

聽夏曾在歐洲留學,20多歲回到中國,她的夢想是找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去一線城市應聘,一次接一次應聘,後來她發現,這個國傢什麼都在發展,唯獨遊戲規則沒變,遊學了多年回來後還是競聘不過一個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擁擠的生活,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後來,她徹底放棄了爭奪的世界,而選擇住在大理,以賣文為生。每當冬去春來,聽夏會離開大理,去到西藏的波密,那裡三面雪山,一面桃花,過著有什麼吃什麼的生活。

她說:所有一切數字可以衡量的商品價值,都是我努力要去逃脫的。時常提醒自己,商品價值只是種數字遊戲,激發著人性中的狡詐和貪婪。人一生要去辨認、選擇或做出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才不會墮入物質的陷阱。

大多數人會說,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巔峰,過上成功的生活。

可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是人生,晚風吹拂、花開四野也是人生。

我曾見過一張聽夏的照片,站在田間,帶著她的小女兒,蒼山洱海旁,安靜地看著稻穀開花。總之,這樣的人生她覺得快樂,並內心自給自足。

生命的真正悲哀從不在於存摺上少了幾個零,而在於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雲累積的空茫裡飛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帶女兒看花的聽夏

6

“任何一種東西或者方式,都能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驅動力。可能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種方式,我恰好選擇了無聊而已。”這是王村村《一席》演講時說的一句話。

王村村是誰?他可能是全中國最無聊的人了。

他會花6個小時,數清楚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鄰居搬家前送了一束棉花,為了紀念這份情誼,他按照傳統工藝彈了“一床”棉被;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還把家裡的浴缸砸了,改造成游泳池。雖然只有1.5平米,但是射燈、藍白瓷磚這些元素一個都不少。甚至給浴缸取名“馬爾代夫”,邀請朋友一起浮潛;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奧數天才”付雲皓

5

作家大冰有段時間一直在揹包旅遊,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叫聽夏的女孩。

聽夏曾在歐洲留學,20多歲回到中國,她的夢想是找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去一線城市應聘,一次接一次應聘,後來她發現,這個國傢什麼都在發展,唯獨遊戲規則沒變,遊學了多年回來後還是競聘不過一個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擁擠的生活,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後來,她徹底放棄了爭奪的世界,而選擇住在大理,以賣文為生。每當冬去春來,聽夏會離開大理,去到西藏的波密,那裡三面雪山,一面桃花,過著有什麼吃什麼的生活。

她說:所有一切數字可以衡量的商品價值,都是我努力要去逃脫的。時常提醒自己,商品價值只是種數字遊戲,激發著人性中的狡詐和貪婪。人一生要去辨認、選擇或做出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才不會墮入物質的陷阱。

大多數人會說,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巔峰,過上成功的生活。

可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是人生,晚風吹拂、花開四野也是人生。

我曾見過一張聽夏的照片,站在田間,帶著她的小女兒,蒼山洱海旁,安靜地看著稻穀開花。總之,這樣的人生她覺得快樂,並內心自給自足。

生命的真正悲哀從不在於存摺上少了幾個零,而在於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雲累積的空茫裡飛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帶女兒看花的聽夏

6

“任何一種東西或者方式,都能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驅動力。可能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種方式,我恰好選擇了無聊而已。”這是王村村《一席》演講時說的一句話。

王村村是誰?他可能是全中國最無聊的人了。

他會花6個小時,數清楚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鄰居搬家前送了一束棉花,為了紀念這份情誼,他按照傳統工藝彈了“一床”棉被;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還把家裡的浴缸砸了,改造成游泳池。雖然只有1.5平米,但是射燈、藍白瓷磚這些元素一個都不少。甚至給浴缸取名“馬爾代夫”,邀請朋友一起浮潛;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最後還在“馬爾代夫”旁填上半噸土,種起了水稻;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奧數天才”付雲皓

5

作家大冰有段時間一直在揹包旅遊,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叫聽夏的女孩。

聽夏曾在歐洲留學,20多歲回到中國,她的夢想是找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去一線城市應聘,一次接一次應聘,後來她發現,這個國傢什麼都在發展,唯獨遊戲規則沒變,遊學了多年回來後還是競聘不過一個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擁擠的生活,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後來,她徹底放棄了爭奪的世界,而選擇住在大理,以賣文為生。每當冬去春來,聽夏會離開大理,去到西藏的波密,那裡三面雪山,一面桃花,過著有什麼吃什麼的生活。

她說:所有一切數字可以衡量的商品價值,都是我努力要去逃脫的。時常提醒自己,商品價值只是種數字遊戲,激發著人性中的狡詐和貪婪。人一生要去辨認、選擇或做出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才不會墮入物質的陷阱。

大多數人會說,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巔峰,過上成功的生活。

可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是人生,晚風吹拂、花開四野也是人生。

我曾見過一張聽夏的照片,站在田間,帶著她的小女兒,蒼山洱海旁,安靜地看著稻穀開花。總之,這樣的人生她覺得快樂,並內心自給自足。

生命的真正悲哀從不在於存摺上少了幾個零,而在於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雲累積的空茫裡飛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帶女兒看花的聽夏

6

“任何一種東西或者方式,都能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驅動力。可能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種方式,我恰好選擇了無聊而已。”這是王村村《一席》演講時說的一句話。

王村村是誰?他可能是全中國最無聊的人了。

他會花6個小時,數清楚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鄰居搬家前送了一束棉花,為了紀念這份情誼,他按照傳統工藝彈了“一床”棉被;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還把家裡的浴缸砸了,改造成游泳池。雖然只有1.5平米,但是射燈、藍白瓷磚這些元素一個都不少。甚至給浴缸取名“馬爾代夫”,邀請朋友一起浮潛;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最後還在“馬爾代夫”旁填上半噸土,種起了水稻;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為了一句“不會飛的豬,就只是一頭豬而已”,他嘗試用兩萬個氣球將一頭豬吊起來;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奧數天才”付雲皓

5

作家大冰有段時間一直在揹包旅遊,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叫聽夏的女孩。

聽夏曾在歐洲留學,20多歲回到中國,她的夢想是找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去一線城市應聘,一次接一次應聘,後來她發現,這個國傢什麼都在發展,唯獨遊戲規則沒變,遊學了多年回來後還是競聘不過一個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擁擠的生活,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後來,她徹底放棄了爭奪的世界,而選擇住在大理,以賣文為生。每當冬去春來,聽夏會離開大理,去到西藏的波密,那裡三面雪山,一面桃花,過著有什麼吃什麼的生活。

她說:所有一切數字可以衡量的商品價值,都是我努力要去逃脫的。時常提醒自己,商品價值只是種數字遊戲,激發著人性中的狡詐和貪婪。人一生要去辨認、選擇或做出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才不會墮入物質的陷阱。

大多數人會說,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巔峰,過上成功的生活。

可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是人生,晚風吹拂、花開四野也是人生。

我曾見過一張聽夏的照片,站在田間,帶著她的小女兒,蒼山洱海旁,安靜地看著稻穀開花。總之,這樣的人生她覺得快樂,並內心自給自足。

生命的真正悲哀從不在於存摺上少了幾個零,而在於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雲累積的空茫裡飛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帶女兒看花的聽夏

6

“任何一種東西或者方式,都能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驅動力。可能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種方式,我恰好選擇了無聊而已。”這是王村村《一席》演講時說的一句話。

王村村是誰?他可能是全中國最無聊的人了。

他會花6個小時,數清楚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鄰居搬家前送了一束棉花,為了紀念這份情誼,他按照傳統工藝彈了“一床”棉被;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還把家裡的浴缸砸了,改造成游泳池。雖然只有1.5平米,但是射燈、藍白瓷磚這些元素一個都不少。甚至給浴缸取名“馬爾代夫”,邀請朋友一起浮潛;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最後還在“馬爾代夫”旁填上半噸土,種起了水稻;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為了一句“不會飛的豬,就只是一頭豬而已”,他嘗試用兩萬個氣球將一頭豬吊起來;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還把兩萬根光纖放在一起,做成帝國大廈、迪拜塔……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奧數天才”付雲皓

5

作家大冰有段時間一直在揹包旅遊,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叫聽夏的女孩。

聽夏曾在歐洲留學,20多歲回到中國,她的夢想是找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去一線城市應聘,一次接一次應聘,後來她發現,這個國傢什麼都在發展,唯獨遊戲規則沒變,遊學了多年回來後還是競聘不過一個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擁擠的生活,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後來,她徹底放棄了爭奪的世界,而選擇住在大理,以賣文為生。每當冬去春來,聽夏會離開大理,去到西藏的波密,那裡三面雪山,一面桃花,過著有什麼吃什麼的生活。

她說:所有一切數字可以衡量的商品價值,都是我努力要去逃脫的。時常提醒自己,商品價值只是種數字遊戲,激發著人性中的狡詐和貪婪。人一生要去辨認、選擇或做出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才不會墮入物質的陷阱。

大多數人會說,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巔峰,過上成功的生活。

可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是人生,晚風吹拂、花開四野也是人生。

我曾見過一張聽夏的照片,站在田間,帶著她的小女兒,蒼山洱海旁,安靜地看著稻穀開花。總之,這樣的人生她覺得快樂,並內心自給自足。

生命的真正悲哀從不在於存摺上少了幾個零,而在於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雲累積的空茫裡飛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帶女兒看花的聽夏

6

“任何一種東西或者方式,都能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驅動力。可能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種方式,我恰好選擇了無聊而已。”這是王村村《一席》演講時說的一句話。

王村村是誰?他可能是全中國最無聊的人了。

他會花6個小時,數清楚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鄰居搬家前送了一束棉花,為了紀念這份情誼,他按照傳統工藝彈了“一床”棉被;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還把家裡的浴缸砸了,改造成游泳池。雖然只有1.5平米,但是射燈、藍白瓷磚這些元素一個都不少。甚至給浴缸取名“馬爾代夫”,邀請朋友一起浮潛;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最後還在“馬爾代夫”旁填上半噸土,種起了水稻;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為了一句“不會飛的豬,就只是一頭豬而已”,他嘗試用兩萬個氣球將一頭豬吊起來;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還把兩萬根光纖放在一起,做成帝國大廈、迪拜塔……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很多人說,做這些事這麼耗時間,而且毫無意義,這個人真是吃飽了沒事幹。大家都在忙著賺錢,誰還有時間去無聊啊!

當所有人都在忙著升學考試、掙錢買房時,王村村卻“反其道而行”。他本人沒什麼絢爛的人生簡歷,上的是普通高中,普通大學畢業,工作也只是一份普通工作,勉強養活自己。但他卻說:

“對生活抱有熱情遠比嘻嘻哈哈來的更快樂。其實大部分日子並不那麼好過,但最後你會明白,快樂和善良一樣,是接受了慘淡的生活以後的一種選擇。”

他努力讓自己過得有趣、快樂,最終也把這份有趣和快樂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之所以乏味不堪,有時候就是因為功利的聰明人太多,而有趣的好玩人太少。真正有趣的人,總能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在玻璃魚缸裡游泳,也有乘風破浪的氣魄。

而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讓人生過得快樂,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一個敢於跳出規則的人,真的比“有用”更重要。

"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發條橙 | 時間的秩序 | 挪威的森林 | ……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

1

樑文道有次去南方某高校演講,問答環節,有個學生舉手:“樑老師,我不是來問問題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這張臉,你要記住我的名字。”

樑文道不解,笑著問:“這是為什麼啊?”

學生回答說:“這是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臉孔,會出現在雜誌上,我會成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排前幾名的企業的領軍人,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闆,或者CEO。

樑文道脾氣很好,但那一刻他很尷尬,也很無語:“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將來要乾的那個企業,那個生意,是幹什麼的呢?”

學生愣住了,很久之後才吐出一句:“這我沒想過”。

這件事讓樑文道印象深刻,記了很久,在《一千零一夜》第一期節目中,他重新向觀眾講了這個故事。

生活中,類似於那位學生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可能還沒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或者自己要發揮的領域,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他們知道一件事兒,他知道他要成功。

他們成功的標準既簡單又粗暴——名字被人記住,臉被人認清,身家萬貫。

樑文道在節目中遺憾地說:“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古往今來好像都是這樣。”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樑文道

2

2015年秋天,馮唐連續在北大、浙大、武大做了三場演講。

他講得很認真,講他的跨行經歷,講他理解的生活,講他最得意的詩作: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三場演講下來,他以為同學們會關注他如何寫作,會關注他這些年的經歷,至少也會關注他如何成為一名“情色作家”。

但他沒想到,國內頂級學府的學子紛紛舉手提問:

你在北京後海邊上的院子有多大?作家富豪榜上你排第幾?你創立的國內最大醫療集團收益多少?

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只想向他學習如何獲得成功,如何做到事業有成、坐擁豪宅、名利雙收。

馮唐很吃驚,在他的認知裡,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他說:“人可以學開刀,人可以學乞討,人可以學算命,但是人沒法學習如何成功。”

馮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任意生長”,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媽媽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黃色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

馮唐後來說:“我痛恨成功學。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馮唐和母親

3

在每個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往前衝的時代,人活一世,好像就是為了那幾套房、那幾輛車、存摺上多幾個零、富豪榜上排上個名,如果能獲得這些,人生就是成功的。但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麼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還有一個更可悲的現實是,這種刻板的成功觀已經過早烙刻進年輕人的頭腦裡,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校園生活日益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種壓力沖淡了學生本來應該“務虛”的青春。沒有理想,不會胡鬧,不會浪漫,在這個最應該放肆的年紀,青春卻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庸。

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他回國後總有年輕人跑來問: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這種問題多了,陳丹青很煩: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他在《退步集》中寫道: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掙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有反應。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向前衝的表情。

陳丹青要說的其實很簡單,人生不是攀爬高地,成功也不是爭搶第一,比來比去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我覺得最幸福的生活狀態,就應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熱愛,用心去愛,用心感受。

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把俗世過得有煙火氣息。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願,這樣的人生,就很成功!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陳丹青

4

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付雲皓,身上的標籤是“奧數天才”:

17歲、18歲時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中國國家隊30餘年的參賽史上,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3位。高中畢業後,付雲皓被保送北大。

在世俗的普遍認知裡,“奧數天才”和“北大學子”這兩個標籤隨便放一個人身上,都會使這個人獲得非凡成就,但付雲皓的生活卻與這兩個標籤完全割裂——他沒拿到北大畢業證,還成為了一個二本師範學校“普通”的數學老師。

《人物》記者抓住這點,向大眾傳遞了一種情緒:一位“奧數天才”落得這種處境,應該被定義為墜落。

在《人物》記者筆下,挺著大肚腩的付雲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全文充滿了傷仲永式的悲嘆惋惜,連配圖都耐人尋味地調成了黑白色。

在作者看來,付雲皓作為擁有“奧數天才”光環的北大學子,應該一路升職加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生活。換句話說,付雲皓應該活得符合世俗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

要我說,這個社會有很多預設的邏輯,但沒有一項是應該被扣在別人頭上的帽子。

《人物》這篇傳達的思想,本質和販賣焦慮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論調並無不同。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表後引發熱議,付雲皓專門寫了一封自白書迴應,他覺得投身基礎教育事業並不是墮落,他只是在腳踏實地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付雲皓說:“若你頭頂光環,身處高塔,或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只要腳落實處,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少成多,為社會真正貢獻你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哈佛校長德普·福斯特在畢業致辭中對在場每一個畢業生說的一句話:

“請大家記住,今天是你畢業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為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你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學會活得心安理得。但可惜的是,我們一代代所接受的教育,父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讓我們“成功”,然而卻沒有給人教會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平凡的自己對話的能力。

如果說接受平凡算人一生的功課的話,付雲皓已經完成了,而那個寫出“墜落”一文的記者,顯然還要再學習好幾年。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奧數天才”付雲皓

5

作家大冰有段時間一直在揹包旅遊,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叫聽夏的女孩。

聽夏曾在歐洲留學,20多歲回到中國,她的夢想是找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去一線城市應聘,一次接一次應聘,後來她發現,這個國傢什麼都在發展,唯獨遊戲規則沒變,遊學了多年回來後還是競聘不過一個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擁擠的生活,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後來,她徹底放棄了爭奪的世界,而選擇住在大理,以賣文為生。每當冬去春來,聽夏會離開大理,去到西藏的波密,那裡三面雪山,一面桃花,過著有什麼吃什麼的生活。

她說:所有一切數字可以衡量的商品價值,都是我努力要去逃脫的。時常提醒自己,商品價值只是種數字遊戲,激發著人性中的狡詐和貪婪。人一生要去辨認、選擇或做出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才不會墮入物質的陷阱。

大多數人會說,一個學富五車的人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走上人生巔峰,過上成功的生活。

可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生活?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是人生,晚風吹拂、花開四野也是人生。

我曾見過一張聽夏的照片,站在田間,帶著她的小女兒,蒼山洱海旁,安靜地看著稻穀開花。總之,這樣的人生她覺得快樂,並內心自給自足。

生命的真正悲哀從不在於存摺上少了幾個零,而在於從沒能在草木幽深的長夏,俯瞰著細小的河流與威嚴的群山,在碎雲累積的空茫裡飛行。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帶女兒看花的聽夏

6

“任何一種東西或者方式,都能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驅動力。可能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種方式,我恰好選擇了無聊而已。”這是王村村《一席》演講時說的一句話。

王村村是誰?他可能是全中國最無聊的人了。

他會花6個小時,數清楚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鄰居搬家前送了一束棉花,為了紀念這份情誼,他按照傳統工藝彈了“一床”棉被;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還把家裡的浴缸砸了,改造成游泳池。雖然只有1.5平米,但是射燈、藍白瓷磚這些元素一個都不少。甚至給浴缸取名“馬爾代夫”,邀請朋友一起浮潛;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最後還在“馬爾代夫”旁填上半噸土,種起了水稻;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為了一句“不會飛的豬,就只是一頭豬而已”,他嘗試用兩萬個氣球將一頭豬吊起來;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還把兩萬根光纖放在一起,做成帝國大廈、迪拜塔……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很多人說,做這些事這麼耗時間,而且毫無意義,這個人真是吃飽了沒事幹。大家都在忙著賺錢,誰還有時間去無聊啊!

當所有人都在忙著升學考試、掙錢買房時,王村村卻“反其道而行”。他本人沒什麼絢爛的人生簡歷,上的是普通高中,普通大學畢業,工作也只是一份普通工作,勉強養活自己。但他卻說:

“對生活抱有熱情遠比嘻嘻哈哈來的更快樂。其實大部分日子並不那麼好過,但最後你會明白,快樂和善良一樣,是接受了慘淡的生活以後的一種選擇。”

他努力讓自己過得有趣、快樂,最終也把這份有趣和快樂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之所以乏味不堪,有時候就是因為功利的聰明人太多,而有趣的好玩人太少。真正有趣的人,總能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在玻璃魚缸裡游泳,也有乘風破浪的氣魄。

而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讓人生過得快樂,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一個敢於跳出規則的人,真的比“有用”更重要。

社會什麼都教會我們了,唯獨沒教我們不必成功

王村村

7

有時想想,我們這個狼奔豕突、呆若木雞的時代還是十分可笑的。

比如,你去培訓機構當老師,周圍人說你就是個補課的;去自媒體當編輯,就被叫“公號民工”;自己開家淘寶店,人家喊你“淘寶小妹”;只要沒去大公司,那你就是個拿生命賺錢的機器。

哪怕你悉心教導,幫很多孩子提高了學習成績;哪怕你為了寫出優質內容每天加班熬夜,為上百萬人帶來知識和歡樂;哪怕你起早貪黑,把網店做到了銷量冠軍……

可一旦用社會地位或物質標準來衡量人生成敗,“平凡的努力”就和“失敗”畫上了等號。

這非常庸俗,我不反對每個人掙錢,但我反對一種只知道掙錢的人生。在掙錢時,我覺得首先應該明白金錢的意義和價值。金錢首先是給我們體面和尊嚴,其次是用來買自由的時間;還有,能夠給身邊人和社會帶來溫暖。

但金錢不應該成為人生唯一目的,我們心靈中過分實用主義的東西,最終會妨礙我們更充分地理解自己與我們生活的世界。特別討厭一種比來比去的人生,尤其是在對比中,無限失望的人生。因為:

不是所有的小草,都應該成為大樹,不是所有一米六的矮個子,都必須去NBA打球,也不是所有在雨天被蠻橫的寶馬車濺過一身泥的窮光蛋,都應該發憤圖強努力賺錢買寶馬車然後去濺別人一身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