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的中式宮庭花園門。照片:Larry Lederman

2017年5月,我在小鎮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一組北京王府花園的照片吸引了我:美國雜誌在介紹中國王府?

仔細閱讀文章,方知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緬因州密封港的夏季別墅花園(SEAL HARBOR, MAINE),花園名稱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花園(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花園裡建於1926-1935,其中式庭院的設計和材料建於源自中國北平的豫王府。

是的,這個位於美國緬因州的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中式庭院,與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平建協和醫學院直接相關。

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是美國石油工業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創辦標準石油,曾壟斷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90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擔任第一代會長。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中國考察團,對中國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療等進行考察。根據考察團報告,洛克菲勒父子決定在中國首都北平創辦一所高標準醫學院——協和醫學院。

1915年6月,基金會出資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校名改為 “協和醫學院”;

1916年7月,醫學院的發展需要新空間,美國中華醫學會斥資20萬美元,購買下老協和學堂附近的豫親王府。豫王府位於東單三條至乾麵衚衕的繁華地帶,鼎盛時期有房屋500多間;

1917年9月25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奠基典禮在豫王府前舉行。小洛克菲洛要求:不惜代價,設計建造一所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式先進設備為一體的一流醫學院。

1921年,協和建築群落成時共14座樓,雕樑畫棟、氣度非凡。各種室內配件多從美國運來,整體建築質量達當時世界最高級別。原經費預算為100~150萬美元,實際耗資則達750萬美元。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包括髮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1921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正式落成及開學典禮,小洛克菲勒專程從美國乘“亞洲快線”輪船,到中國出席典禮。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的中式宮庭花園門。照片:Larry Lederman

2017年5月,我在小鎮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一組北京王府花園的照片吸引了我:美國雜誌在介紹中國王府?

仔細閱讀文章,方知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緬因州密封港的夏季別墅花園(SEAL HARBOR, MAINE),花園名稱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花園(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花園裡建於1926-1935,其中式庭院的設計和材料建於源自中國北平的豫王府。

是的,這個位於美國緬因州的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中式庭院,與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平建協和醫學院直接相關。

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是美國石油工業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創辦標準石油,曾壟斷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90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擔任第一代會長。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中國考察團,對中國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療等進行考察。根據考察團報告,洛克菲勒父子決定在中國首都北平創辦一所高標準醫學院——協和醫學院。

1915年6月,基金會出資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校名改為 “協和醫學院”;

1916年7月,醫學院的發展需要新空間,美國中華醫學會斥資20萬美元,購買下老協和學堂附近的豫親王府。豫王府位於東單三條至乾麵衚衕的繁華地帶,鼎盛時期有房屋500多間;

1917年9月25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奠基典禮在豫王府前舉行。小洛克菲洛要求:不惜代價,設計建造一所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式先進設備為一體的一流醫學院。

1921年,協和建築群落成時共14座樓,雕樑畫棟、氣度非凡。各種室內配件多從美國運來,整體建築質量達當時世界最高級別。原經費預算為100~150萬美元,實際耗資則達750萬美元。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包括髮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1921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正式落成及開學典禮,小洛克菲勒專程從美國乘“亞洲快線”輪船,到中國出席典禮。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裝者)與籌建協和醫學院的同事們

1921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醫學會公報寫道:

“北京的初秋很美,衚衕不同於平日裡的塵土飛揚,大街小巷裡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連遊走小販和乞丐的吆喝聽起來都很悅耳……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著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同時到北京的還有洛克菲勒的夫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1874.10.26-1948.4.5),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到中國旅行,她被北京紫禁城之美深深吸引,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家族花園中重建她記憶中的王府花園。

1926-1930年間,洛克菲勒先生和夫人決定在家族夏日別墅旁建造一座花園,收藏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的藝術珍品,他們邀請著名景觀設計師碧雅翠絲·法蘭(Beatrix Farrand 1872--1959),設計了一座融合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美麗花園。

法蘭從未到過中國和亞洲,洛克菲勒夫人也只在北京呆了幾個月的時間,因此,兩人合作,憑記憶和想象設計出中國王府式庭院,並用從北京豫王府拆除的材料建成。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的中式宮庭花園門。照片:Larry Lederman

2017年5月,我在小鎮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一組北京王府花園的照片吸引了我:美國雜誌在介紹中國王府?

仔細閱讀文章,方知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緬因州密封港的夏季別墅花園(SEAL HARBOR, MAINE),花園名稱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花園(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花園裡建於1926-1935,其中式庭院的設計和材料建於源自中國北平的豫王府。

是的,這個位於美國緬因州的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中式庭院,與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平建協和醫學院直接相關。

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是美國石油工業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創辦標準石油,曾壟斷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90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擔任第一代會長。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中國考察團,對中國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療等進行考察。根據考察團報告,洛克菲勒父子決定在中國首都北平創辦一所高標準醫學院——協和醫學院。

1915年6月,基金會出資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校名改為 “協和醫學院”;

1916年7月,醫學院的發展需要新空間,美國中華醫學會斥資20萬美元,購買下老協和學堂附近的豫親王府。豫王府位於東單三條至乾麵衚衕的繁華地帶,鼎盛時期有房屋500多間;

1917年9月25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奠基典禮在豫王府前舉行。小洛克菲洛要求:不惜代價,設計建造一所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式先進設備為一體的一流醫學院。

1921年,協和建築群落成時共14座樓,雕樑畫棟、氣度非凡。各種室內配件多從美國運來,整體建築質量達當時世界最高級別。原經費預算為100~150萬美元,實際耗資則達750萬美元。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包括髮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1921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正式落成及開學典禮,小洛克菲勒專程從美國乘“亞洲快線”輪船,到中國出席典禮。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裝者)與籌建協和醫學院的同事們

1921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醫學會公報寫道:

“北京的初秋很美,衚衕不同於平日裡的塵土飛揚,大街小巷裡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連遊走小販和乞丐的吆喝聽起來都很悅耳……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著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同時到北京的還有洛克菲勒的夫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1874.10.26-1948.4.5),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到中國旅行,她被北京紫禁城之美深深吸引,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家族花園中重建她記憶中的王府花園。

1926-1930年間,洛克菲勒先生和夫人決定在家族夏日別墅旁建造一座花園,收藏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的藝術珍品,他們邀請著名景觀設計師碧雅翠絲·法蘭(Beatrix Farrand 1872--1959),設計了一座融合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美麗花園。

法蘭從未到過中國和亞洲,洛克菲勒夫人也只在北京呆了幾個月的時間,因此,兩人合作,憑記憶和想象設計出中國王府式庭院,並用從北京豫王府拆除的材料建成。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了粉牆黛瓦月亮門花園牆。照片:Larry Lederman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的中式宮庭花園門。照片:Larry Lederman

2017年5月,我在小鎮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一組北京王府花園的照片吸引了我:美國雜誌在介紹中國王府?

仔細閱讀文章,方知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緬因州密封港的夏季別墅花園(SEAL HARBOR, MAINE),花園名稱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花園(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花園裡建於1926-1935,其中式庭院的設計和材料建於源自中國北平的豫王府。

是的,這個位於美國緬因州的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中式庭院,與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平建協和醫學院直接相關。

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是美國石油工業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創辦標準石油,曾壟斷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90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擔任第一代會長。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中國考察團,對中國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療等進行考察。根據考察團報告,洛克菲勒父子決定在中國首都北平創辦一所高標準醫學院——協和醫學院。

1915年6月,基金會出資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校名改為 “協和醫學院”;

1916年7月,醫學院的發展需要新空間,美國中華醫學會斥資20萬美元,購買下老協和學堂附近的豫親王府。豫王府位於東單三條至乾麵衚衕的繁華地帶,鼎盛時期有房屋500多間;

1917年9月25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奠基典禮在豫王府前舉行。小洛克菲洛要求:不惜代價,設計建造一所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式先進設備為一體的一流醫學院。

1921年,協和建築群落成時共14座樓,雕樑畫棟、氣度非凡。各種室內配件多從美國運來,整體建築質量達當時世界最高級別。原經費預算為100~150萬美元,實際耗資則達750萬美元。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包括髮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1921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正式落成及開學典禮,小洛克菲勒專程從美國乘“亞洲快線”輪船,到中國出席典禮。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裝者)與籌建協和醫學院的同事們

1921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醫學會公報寫道:

“北京的初秋很美,衚衕不同於平日裡的塵土飛揚,大街小巷裡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連遊走小販和乞丐的吆喝聽起來都很悅耳……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著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同時到北京的還有洛克菲勒的夫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1874.10.26-1948.4.5),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到中國旅行,她被北京紫禁城之美深深吸引,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家族花園中重建她記憶中的王府花園。

1926-1930年間,洛克菲勒先生和夫人決定在家族夏日別墅旁建造一座花園,收藏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的藝術珍品,他們邀請著名景觀設計師碧雅翠絲·法蘭(Beatrix Farrand 1872--1959),設計了一座融合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美麗花園。

法蘭從未到過中國和亞洲,洛克菲勒夫人也只在北京呆了幾個月的時間,因此,兩人合作,憑記憶和想象設計出中國王府式庭院,並用從北京豫王府拆除的材料建成。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了粉牆黛瓦月亮門花園牆。照片:Larry Lederman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裡的神道。4米長的神道兩旁,有六座石雕人像,仿北京明陵十三陵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的中式宮庭花園門。照片:Larry Lederman

2017年5月,我在小鎮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一組北京王府花園的照片吸引了我:美國雜誌在介紹中國王府?

仔細閱讀文章,方知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緬因州密封港的夏季別墅花園(SEAL HARBOR, MAINE),花園名稱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花園(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花園裡建於1926-1935,其中式庭院的設計和材料建於源自中國北平的豫王府。

是的,這個位於美國緬因州的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中式庭院,與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平建協和醫學院直接相關。

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是美國石油工業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創辦標準石油,曾壟斷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90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擔任第一代會長。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中國考察團,對中國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療等進行考察。根據考察團報告,洛克菲勒父子決定在中國首都北平創辦一所高標準醫學院——協和醫學院。

1915年6月,基金會出資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校名改為 “協和醫學院”;

1916年7月,醫學院的發展需要新空間,美國中華醫學會斥資20萬美元,購買下老協和學堂附近的豫親王府。豫王府位於東單三條至乾麵衚衕的繁華地帶,鼎盛時期有房屋500多間;

1917年9月25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奠基典禮在豫王府前舉行。小洛克菲洛要求:不惜代價,設計建造一所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式先進設備為一體的一流醫學院。

1921年,協和建築群落成時共14座樓,雕樑畫棟、氣度非凡。各種室內配件多從美國運來,整體建築質量達當時世界最高級別。原經費預算為100~150萬美元,實際耗資則達750萬美元。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包括髮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1921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正式落成及開學典禮,小洛克菲勒專程從美國乘“亞洲快線”輪船,到中國出席典禮。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裝者)與籌建協和醫學院的同事們

1921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醫學會公報寫道:

“北京的初秋很美,衚衕不同於平日裡的塵土飛揚,大街小巷裡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連遊走小販和乞丐的吆喝聽起來都很悅耳……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著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同時到北京的還有洛克菲勒的夫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1874.10.26-1948.4.5),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到中國旅行,她被北京紫禁城之美深深吸引,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家族花園中重建她記憶中的王府花園。

1926-1930年間,洛克菲勒先生和夫人決定在家族夏日別墅旁建造一座花園,收藏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的藝術珍品,他們邀請著名景觀設計師碧雅翠絲·法蘭(Beatrix Farrand 1872--1959),設計了一座融合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美麗花園。

法蘭從未到過中國和亞洲,洛克菲勒夫人也只在北京呆了幾個月的時間,因此,兩人合作,憑記憶和想象設計出中國王府式庭院,並用從北京豫王府拆除的材料建成。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了粉牆黛瓦月亮門花園牆。照片:Larry Lederman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裡的神道。4米長的神道兩旁,有六座石雕人像,仿北京明陵十三陵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中國寶瓶門牆

1961年,作為家族第三代,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1915-2917)的夫人佩吉接管了花園,1996年,佩吉去世後,她的女兒繼承了花園責任,2015年,在百歲生日際,大衛·洛克菲勒將花園捐贈給 “山地沙漠土地和花園保護” 組織,定期向公眾開放。

05

結束語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的中式宮庭花園門。照片:Larry Lederman

2017年5月,我在小鎮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一組北京王府花園的照片吸引了我:美國雜誌在介紹中國王府?

仔細閱讀文章,方知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緬因州密封港的夏季別墅花園(SEAL HARBOR, MAINE),花園名稱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花園(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花園裡建於1926-1935,其中式庭院的設計和材料建於源自中國北平的豫王府。

是的,這個位於美國緬因州的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中式庭院,與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平建協和醫學院直接相關。

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是美國石油工業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創辦標準石油,曾壟斷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90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擔任第一代會長。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中國考察團,對中國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療等進行考察。根據考察團報告,洛克菲勒父子決定在中國首都北平創辦一所高標準醫學院——協和醫學院。

1915年6月,基金會出資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校名改為 “協和醫學院”;

1916年7月,醫學院的發展需要新空間,美國中華醫學會斥資20萬美元,購買下老協和學堂附近的豫親王府。豫王府位於東單三條至乾麵衚衕的繁華地帶,鼎盛時期有房屋500多間;

1917年9月25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奠基典禮在豫王府前舉行。小洛克菲洛要求:不惜代價,設計建造一所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式先進設備為一體的一流醫學院。

1921年,協和建築群落成時共14座樓,雕樑畫棟、氣度非凡。各種室內配件多從美國運來,整體建築質量達當時世界最高級別。原經費預算為100~150萬美元,實際耗資則達750萬美元。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包括髮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1921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正式落成及開學典禮,小洛克菲勒專程從美國乘“亞洲快線”輪船,到中國出席典禮。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裝者)與籌建協和醫學院的同事們

1921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醫學會公報寫道:

“北京的初秋很美,衚衕不同於平日裡的塵土飛揚,大街小巷裡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連遊走小販和乞丐的吆喝聽起來都很悅耳……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著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同時到北京的還有洛克菲勒的夫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1874.10.26-1948.4.5),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到中國旅行,她被北京紫禁城之美深深吸引,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家族花園中重建她記憶中的王府花園。

1926-1930年間,洛克菲勒先生和夫人決定在家族夏日別墅旁建造一座花園,收藏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的藝術珍品,他們邀請著名景觀設計師碧雅翠絲·法蘭(Beatrix Farrand 1872--1959),設計了一座融合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美麗花園。

法蘭從未到過中國和亞洲,洛克菲勒夫人也只在北京呆了幾個月的時間,因此,兩人合作,憑記憶和想象設計出中國王府式庭院,並用從北京豫王府拆除的材料建成。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了粉牆黛瓦月亮門花園牆。照片:Larry Lederman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裡的神道。4米長的神道兩旁,有六座石雕人像,仿北京明陵十三陵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中國寶瓶門牆

1961年,作為家族第三代,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1915-2917)的夫人佩吉接管了花園,1996年,佩吉去世後,她的女兒繼承了花園責任,2015年,在百歲生日際,大衛·洛克菲勒將花園捐贈給 “山地沙漠土地和花園保護” 組織,定期向公眾開放。

05

結束語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的中式宮庭花園門。照片:Larry Lederman

2017年5月,我在小鎮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一組北京王府花園的照片吸引了我:美國雜誌在介紹中國王府?

仔細閱讀文章,方知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緬因州密封港的夏季別墅花園(SEAL HARBOR, MAINE),花園名稱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花園(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花園裡建於1926-1935,其中式庭院的設計和材料建於源自中國北平的豫王府。

是的,這個位於美國緬因州的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中式庭院,與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平建協和醫學院直接相關。

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是美國石油工業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創辦標準石油,曾壟斷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90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擔任第一代會長。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中國考察團,對中國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療等進行考察。根據考察團報告,洛克菲勒父子決定在中國首都北平創辦一所高標準醫學院——協和醫學院。

1915年6月,基金會出資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校名改為 “協和醫學院”;

1916年7月,醫學院的發展需要新空間,美國中華醫學會斥資20萬美元,購買下老協和學堂附近的豫親王府。豫王府位於東單三條至乾麵衚衕的繁華地帶,鼎盛時期有房屋500多間;

1917年9月25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奠基典禮在豫王府前舉行。小洛克菲洛要求:不惜代價,設計建造一所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式先進設備為一體的一流醫學院。

1921年,協和建築群落成時共14座樓,雕樑畫棟、氣度非凡。各種室內配件多從美國運來,整體建築質量達當時世界最高級別。原經費預算為100~150萬美元,實際耗資則達750萬美元。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包括髮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1921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正式落成及開學典禮,小洛克菲勒專程從美國乘“亞洲快線”輪船,到中國出席典禮。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裝者)與籌建協和醫學院的同事們

1921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醫學會公報寫道:

“北京的初秋很美,衚衕不同於平日裡的塵土飛揚,大街小巷裡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連遊走小販和乞丐的吆喝聽起來都很悅耳……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著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同時到北京的還有洛克菲勒的夫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1874.10.26-1948.4.5),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到中國旅行,她被北京紫禁城之美深深吸引,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家族花園中重建她記憶中的王府花園。

1926-1930年間,洛克菲勒先生和夫人決定在家族夏日別墅旁建造一座花園,收藏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的藝術珍品,他們邀請著名景觀設計師碧雅翠絲·法蘭(Beatrix Farrand 1872--1959),設計了一座融合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美麗花園。

法蘭從未到過中國和亞洲,洛克菲勒夫人也只在北京呆了幾個月的時間,因此,兩人合作,憑記憶和想象設計出中國王府式庭院,並用從北京豫王府拆除的材料建成。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了粉牆黛瓦月亮門花園牆。照片:Larry Lederman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裡的神道。4米長的神道兩旁,有六座石雕人像,仿北京明陵十三陵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中國寶瓶門牆

1961年,作為家族第三代,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1915-2917)的夫人佩吉接管了花園,1996年,佩吉去世後,她的女兒繼承了花園責任,2015年,在百歲生日際,大衛·洛克菲勒將花園捐贈給 “山地沙漠土地和花園保護” 組織,定期向公眾開放。

05

結束語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的中式宮庭花園門。照片:Larry Lederman

2017年5月,我在小鎮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一組北京王府花園的照片吸引了我:美國雜誌在介紹中國王府?

仔細閱讀文章,方知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緬因州密封港的夏季別墅花園(SEAL HARBOR, MAINE),花園名稱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花園(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花園裡建於1926-1935,其中式庭院的設計和材料建於源自中國北平的豫王府。

是的,這個位於美國緬因州的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中式庭院,與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平建協和醫學院直接相關。

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是美國石油工業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創辦標準石油,曾壟斷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90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擔任第一代會長。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中國考察團,對中國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療等進行考察。根據考察團報告,洛克菲勒父子決定在中國首都北平創辦一所高標準醫學院——協和醫學院。

1915年6月,基金會出資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校名改為 “協和醫學院”;

1916年7月,醫學院的發展需要新空間,美國中華醫學會斥資20萬美元,購買下老協和學堂附近的豫親王府。豫王府位於東單三條至乾麵衚衕的繁華地帶,鼎盛時期有房屋500多間;

1917年9月25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奠基典禮在豫王府前舉行。小洛克菲洛要求:不惜代價,設計建造一所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式先進設備為一體的一流醫學院。

1921年,協和建築群落成時共14座樓,雕樑畫棟、氣度非凡。各種室內配件多從美國運來,整體建築質量達當時世界最高級別。原經費預算為100~150萬美元,實際耗資則達750萬美元。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包括髮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1921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正式落成及開學典禮,小洛克菲勒專程從美國乘“亞洲快線”輪船,到中國出席典禮。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裝者)與籌建協和醫學院的同事們

1921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醫學會公報寫道:

“北京的初秋很美,衚衕不同於平日裡的塵土飛揚,大街小巷裡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連遊走小販和乞丐的吆喝聽起來都很悅耳……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著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同時到北京的還有洛克菲勒的夫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1874.10.26-1948.4.5),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到中國旅行,她被北京紫禁城之美深深吸引,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家族花園中重建她記憶中的王府花園。

1926-1930年間,洛克菲勒先生和夫人決定在家族夏日別墅旁建造一座花園,收藏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的藝術珍品,他們邀請著名景觀設計師碧雅翠絲·法蘭(Beatrix Farrand 1872--1959),設計了一座融合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美麗花園。

法蘭從未到過中國和亞洲,洛克菲勒夫人也只在北京呆了幾個月的時間,因此,兩人合作,憑記憶和想象設計出中國王府式庭院,並用從北京豫王府拆除的材料建成。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了粉牆黛瓦月亮門花園牆。照片:Larry Lederman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裡的神道。4米長的神道兩旁,有六座石雕人像,仿北京明陵十三陵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中國寶瓶門牆

1961年,作為家族第三代,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1915-2917)的夫人佩吉接管了花園,1996年,佩吉去世後,她的女兒繼承了花園責任,2015年,在百歲生日際,大衛·洛克菲勒將花園捐贈給 “山地沙漠土地和花園保護” 組織,定期向公眾開放。

05

結束語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2019年4月26日,王丹紅在紐約州綺色佳小鎮,1914年中國科學社創辦地、任鴻雋住地。王鴻飛攝

2019年4月,我和先生駕車從費城到紐約上州小鎮綺色佳,康爾奈大學所在地,按圖索驥,根據1915年9月10日愛迪生至趙元任信,找到了100多年前的留學生胡適、趙元任、任鴻雋曾經過的地方,以及1914年中國科學社在康奈爾大學成立的地址。

令我吃驚和感動的是,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些房屋不僅還在使用,而且,它們的地址完全未變,也是我們能在100多後根據檔案資料的地址,找到它們的原因。

1917年和1920年,胡適、趙元任、任鴻雋等,先後學成歸國,分別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任職,他們的家均在北京皇城內,但在今天,已經無法找到他們在北京的故居,不僅如此,甚至連街道和地名也無影無蹤了。

儘管在2019年6月22日公示的北京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上,沒有樑思成林徽因故居,但是,樑思成林徽因名字已經銘刻在中國古建築史和北京城的歷史上,他們是北京城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他們是北京城的詩篇!



"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撰文 | 王丹紅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歷史建築。這個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裡一個王府的動人故事,以及幾位為保護北京城嘔心瀝血的建築師,包括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紫禁城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老北京皇城中王府地理位置示意圖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美國《建築文摘》2017年4月號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用豫親王府拆除材料建成的中式庭院。

在老北京皇城,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帥府園口,也就是今天協和醫學院所在地。

豫親王府始建於順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買下豫親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現代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與此同時,基金會董事長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協和醫學院的餘料,在附近的北總布衚衕2號為父母蓋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間,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鄰居是住在北京總布衚衕3號院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從美國來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落成及開學典禮。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藝術鑑賞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園的美麗深深吸引,遂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緬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別墅地的花園中,營建了一個她記憶中的中國王府小庭園。2015年後,這個庭園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5月,當我在小鎮的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於中國的建築在美國保存得如此完好。

01

消失在風中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的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辯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真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享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的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樑思成、林徽因,1951年4月《新觀察》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處歷史建築,中關村39位兩院院士 “特樓”、北京大學燕南園、清華大學照瀾院和勝因園在列,這是一個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好消息。這裡有七十多年來幾代學者奮不顧身保護北京歷史建築的努力:

從1950年2月樑思成、陳佔祥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到1951年4月發表的樑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從1979年吳良鏞大聲疾呼:“為古建築請命”,到1994年《新華文摘》發表學者楊東平文:“舊城唯上:50年代的毀城之爭”;

從1950年代歸國學者李佩、何澤慧,為保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三幢“特級專家樓”堅守至生命最後一息,到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華社社記者王軍新書《城記》……

當我欣喜地閱讀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時,時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歐美同學會,關於北京古城牆存廢討論,林徽因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爭執,猶在耳旁:“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今天,第一批歷史建築的消息可以告慰為保護北京城大聲疾呼的樑思成、林徽因了。

遺憾的是,第一批清單上的清華大學新林園建築群,1號到63號,共23幢,並沒有8號,從1-12幢,唯一缺失8號——樑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華園的故居。而樑思成與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箇舊居——北總布衚衕3號,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當位於北京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除時,新華社記者王軍在廢墟旁唸了一首林徽因的詩;今天,我們用文字回顧並紀念樑思成林徽因——中國第一代傑出現代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家、為北京城嘔心瀝血卻壯志未酬的先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在北京營造學會,樑思成與林徽因。

02

1931—1937年 北總布衚衕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和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樑家客廳

這所房子有兩個雖然不大但很可愛的院子。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拉著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裡有兩棵高大的馬櫻花樹和開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幾棵丁香樹,客廳的窗戶朝南,窗臺不高,有中式窗櫺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陽可以照射到屋裡很深的地方。媽媽喜愛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動物、沙發,和牆上的字畫都沐浴在陽光中。

——樑再冰

我怯怯地隨著沈(從文)先生,跨進了總布衚衕那間有名的太太客廳,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閒語碎語,而常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蕭 乾 《才女林徽因》


老北京皇城內,北總布衚衕位於故宮與建國門北大街道之間,是一條南北長約400米的衚衕,距離故宮直線距離約3公里。1931-1937年,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成為樑思成、林徽因的家,他們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時光,開始並開啟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碩果累累的研究。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衚衕……宣統時稱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1974年)稱北總布衚衕”。

1927年,樑思成、林徽因分別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畢業;1928年3月31日,他們在加拿大結婚,在歐洲古典建築中度過蜜月旅行,1928年秋,應賓大建築系同學楊廷寶邀請,他們到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的樑思成任系主任,當時,他和林徽因是僅有的兩名教師,這是在中國大學裡創辦的第一個建築系。一年後,他們在賓大建築系的同學陳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蔡方蔭加入。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微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入選,獲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他們的第一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去世的父親——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賦名 “再冰”。東北的寒冷氣候損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發作,1930年冬天,她帶著1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1931年夏,樑思成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畢業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他們共同開始了中國傳統研究的建築。

樑成思和林徽因將家安在北總布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裡,這裡距離位於天安門舊朝房的營造學社辦公室約3公里;他們的好友、哲學家金嶽霖住在他們家的後院。

樑家院所的鄰居,是北總布衚衕2號院。這是時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用興建協和醫院的剩餘建築材料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其父母才離開此地。抗戰期間,該院宅被日本人霸佔。抗戰結束後,1946年1月,該院宅成為軍調部國民政府代表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愛國將領龍雲、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先後在此居住。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營造法式》由李誡在北宋1100年編制。770年後,1931年,樑思成林徽因開始解讀這本天書;2013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了樑思成遺著《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營造學社由朱啟鈐(1871-1964)先生於1930年創辦,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樑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192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樑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梁啟超在書中扉頁題寫:

“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朱啟鈐字號)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古建築典籍,於北宋1100年間編制,1103年頒發,作者是將作監李誡,後世有多種抄本;1919年,朱啟鈐從江南圖書館發現 “丙丁八千樓抄本”,商務印書社1920年發行該抄本影印本。

然而,24歲的樑思成痛苦地發現,這部宏偉鉅著竟如同 “天書” 一樣無法看懂,但他摯愛這本書,破譯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的終極願望。從此,天涯海角,他們一生帶著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他們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姐樑思順家中舉行婚禮;1932年,他們為剛出生的兒子賦名 “從誡”,即 “師從李誡”。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家中,林徽因和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

1931年,從紫禁城、故宮著手,樑思成林徽因開啟他們一生摯愛的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碩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文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樑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

在北總部衚衕,樑思成林徽因結識了一生的摯友美國學者費正清和夫人威爾瑪。

1932年初,為撰寫博士論文,24歲的美國學者費正清赴中國考察海關貿易。在北京,他租了西總布衚衕21號的一座四合院房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總理衙門的西邊,總理衙門(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這裡離青瓦頂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不遠……衚衕裡靠街邊兩扇紅漆大門,門上黃銅門環閃閃發亮;一進家門有一方供僕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門前有一堵磚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壇,通過變換花盆可使花壇始終鮮花盛開;客廳後面還有一個栽滿鮮花的宅院,院子兩邊是書房、臥室、浴室和貯藏室……住在這裡一應俱全,好愜意!”

1932年秋,費正清和未婚妻威爾瑪在這個四合院裡結婚,並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在中國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寫道:北京協和醫院友善的美國醫生們就住在附近,在這塊給了我們特權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們是哈佛大學在這個富於異國情趣的國度上的一個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二位是把中國文化傳統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很好結合起來的人。”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樑思成夫婦的生活,也為我們之間的友情奠定了基礎。首先,我們都住在離東城牆不遠的街上,他們住在我們那條街的盡頭的北總布衚衕,我們相距很近。他們除了夫婦倆,還有樑夫人的母親、小女兒及嬰兒男孩。樑家與金嶽霖教授家毗鄰,共有一個花園,實際上是一家人。”

“我們常常品味他們烹飪的中國‘便飯’,和他們一起閒談北大、清華、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種種癖好……他們能很有意味地背誦中國古詩,抑揚頓挫,而且能把它們同英語詩人濟慈、丁尼生,以及美國詩人維切爾·林賽(Vachel Lindsay)的詩作比較,他們熟悉宋朝的畫家和書法家,自然也通曉北京的掌故。”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0年代,樑思成林徽因實地考察中國建築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女子學院美術系的威爾瑪,熱衷於中國拓印的收藏和修復,併成為樑思成負責的中國建築研究會的外籍榮譽會員。1934年,兩對夫婦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

“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萊卡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麗絲(注:林徽因英文名)進行測量,並按比例繪圖。

“拍照、測繪完畢,梁氏夫婦便開始尋找銘刻碑文,通常碑文上會有官方記載,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時間及捐資者姓名等。”

“最後,在太原東北的五臺山上,思成和菲麗絲髮現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廟宇。據考,這是那時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他們從斗拱的大小推測它的年代,斗拱是將屋頂壓力傳遞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們沒有找建造年代的記載,突然間,菲麗絲在一根很高的橫樑上發現了一個捐助者的題記。令人心酸的是,這一重大發現正是在1937年7月7日,這一天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這使得他們的到華北實地考察的計劃中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開始,9月,樑思成林徽因一家離開北總布衚衕的家,踏上了長達八年多的戰爭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國政府派遣,樑思成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兩百週年校慶,樑思成擔任 “遠東文化與社會” 研討會主席,並被特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樑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以及建築歷史的講述者,在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開創者,也是萬利、保護他本國建築遺存的帶著人。”

1972年,在闊別北京37年後,費正清夫婦再次來到北京,重訪總布衚衕故居的滄桑變化令他們倍感淒涼:

“前院和下房住著我們過去的5個僕人,盤繞在正廳過道頂上的紫蘿架後面,就是我們的後院,現在,這兩座庭院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與貧民窟無二,其間雜居著老少三十幾口人,既沒鮮花,也沒有菜園,我幾乎認不出它了,我過去用過的三間書房住著老房東金氏夫婦的兒子一家,這裡居住者大多是公職人員。北京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好幾倍,所以才出現今天這樣的結局。”

在費正清夫婦到北京前四個月,1972年1月9日,樑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們心疼的是,他們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朋友——梁氏夫婦了。

03

1946-1954 清華大學新林園8號 紅色客廳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38年,周培源(左一)、樑思成(左二)、陳岱孫(左三)林徽因(左四)、金嶽霖(右二)、吳有訓(右一),樑林女兒樑再冰、兒子樑從誡在昆明。

清華大學解放的第三天(1948年12月18日),來了一位幹部,他說假使不得已要攻城,要極力避免破壞文物建築,讓我在地圖上註明,並略略講講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童年讀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兩句話,那天在我的腦子裡具體化了。過去,我對共產黨完全沒有認識。從那時起,我就“一見傾心”了。

——樑思成:我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的黨?

《人民日報》1957年7月14日


1946年10月,經歷八年抗戰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樑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併兼主任,全家從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華新林園8號別墅,直到1954年遷入勝因院12號。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新中國誕生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市城市規劃等方案,在這裡蘊釀、創作,樑家的客廳也被稱為 “紅色客廳”。

新林園建於1934年,是當時清華大學裡最新設計的西式花園別墅教授住宅區,電話、電鈴、冷熱水等現代生活設施俱全。抗戰勝利復員北平後,梁氏夫婦同在新林園的鄰居有他們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號、陳岱孫家3號、張奚若62號、金嶽霖36號。

當時的新林園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燒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的聚會場所。新林園樑家恢復了北總布衚衕家的 “下午茶聚” 的習慣,女兒樑再冰記得:“我每週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時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

這段時光的新林園生活,呈現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信中:

“卅七年末北平圍城時從清華園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並且得知我們這次請二哥出來,的確也是你所贊同的。至為欣慰。這裡的氣氛與城裡完全兩樣,生活極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樣的打發日子,老鄧、應銓等就天天看字畫,而且人人都是樂觀的,懷著希望的照樣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壓迫。

“他住在老金家裡。早起八時半就同老金一起過我家吃早飯;飯後聊天半小時,他們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來,飯後照例又聊半小時,各回去睡午覺。下午四時則到熟朋友家閒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點點心。六時又到我家,飯後聊到九時左右才散。這是我們這裡三年來的時程,二哥加入,極為順利……”

新林園樑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歷史。

1948年12月10至17日,解放軍攻佔昌平、沙河、通縣、石景山等地,直逼北平城,12月13日,樑家保姆劉媽從清華大學附近的成府村家中趕來,向樑家敘述了她清晨打開房門的情景:半夜裡村子裡來了八路,可連一條狗都沒驚動。劉媽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可沒見過這樣的隊伍。人家都說八路好,我就不信,今兒個我可瞧見了!”

12月15日,清華園解放,12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向前線部隊發出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蹟的指示;12月18日,清華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帶了一名解放軍幹部到樑家,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

樑家客廳也成為新中國的紅色客廳,梁氏夫婦在這裡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繪製標準圖樣,研究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等。樑再冰回憶:

“客廳到處都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了,媽媽正全神貫注地朝著工作,其它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1949年4月,樑再冰從北京大學參軍南下,與父母合影。

1949年10月,從上海搬家到北京後不久,陳佔祥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陳愉慶到清華園樑家拜訪,在2010年出版的《多少往事煙雨中》,陳愉慶寫道:

“幾十年後,父親與我談起與樑先生第一次見面,仍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樑家並不豪華,卻是最雅緻的,亞麻本色的粗紡沙發扶手上,鋪著拙樸的手繡紡織品……下午茶端上來了,紅茶、綠茶、咖啡,還有一盤香氣撲鼻的炸香蕉,父親高興地搓著雙手說:‘這是在北京喝到的第一次下午茶,北京也有賣咖啡西點的店家嗎?’喝茶時,樑先生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日子太忙了,正到處招兵點將,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北京來……在香港還有一個學生叫張鎛,也準備寫信去請他……大國首都的建設不僅急需都市計劃人才,還需要建築設計人才……

談到規劃,父親說,北京是是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規劃時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不然就是千古罪人,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的。父親回憶說,樑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把茶杯舉起來,和我的茶杯碰了碰說,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04

美國豫親王府花園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的中式宮庭花園門。照片:Larry Lederman

2017年5月,我在小鎮圖書館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一組北京王府花園的照片吸引了我:美國雜誌在介紹中國王府?

仔細閱讀文章,方知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緬因州密封港的夏季別墅花園(SEAL HARBOR, MAINE),花園名稱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花園(TH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花園裡建於1926-1935,其中式庭院的設計和材料建於源自中國北平的豫王府。

是的,這個位於美國緬因州的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中式庭院,與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平建協和醫學院直接相關。

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是美國石油工業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創辦標準石油,曾壟斷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90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擔任第一代會長。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中國考察團,對中國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療等進行考察。根據考察團報告,洛克菲勒父子決定在中國首都北平創辦一所高標準醫學院——協和醫學院。

1915年6月,基金會出資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校名改為 “協和醫學院”;

1916年7月,醫學院的發展需要新空間,美國中華醫學會斥資20萬美元,購買下老協和學堂附近的豫親王府。豫王府位於東單三條至乾麵衚衕的繁華地帶,鼎盛時期有房屋500多間;

1917年9月25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奠基典禮在豫王府前舉行。小洛克菲洛要求:不惜代價,設計建造一所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西式先進設備為一體的一流醫學院。

1921年,協和建築群落成時共14座樓,雕樑畫棟、氣度非凡。各種室內配件多從美國運來,整體建築質量達當時世界最高級別。原經費預算為100~150萬美元,實際耗資則達750萬美元。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包括髮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1921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正式落成及開學典禮,小洛克菲勒專程從美國乘“亞洲快線”輪船,到中國出席典禮。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裝者)與籌建協和醫學院的同事們

1921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醫學會公報寫道:

“北京的初秋很美,衚衕不同於平日裡的塵土飛揚,大街小巷裡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連遊走小販和乞丐的吆喝聽起來都很悅耳……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著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同時到北京的還有洛克菲勒的夫人——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1874.10.26-1948.4.5),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到中國旅行,她被北京紫禁城之美深深吸引,將豫王府花園拆除材料運回美國,在家族花園中重建她記憶中的王府花園。

1926-1930年間,洛克菲勒先生和夫人決定在家族夏日別墅旁建造一座花園,收藏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的藝術珍品,他們邀請著名景觀設計師碧雅翠絲·法蘭(Beatrix Farrand 1872--1959),設計了一座融合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美麗花園。

法蘭從未到過中國和亞洲,洛克菲勒夫人也只在北京呆了幾個月的時間,因此,兩人合作,憑記憶和想象設計出中國王府式庭院,並用從北京豫王府拆除的材料建成。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勒家族花園裡,用來自北京豫王府的材料,建成了粉牆黛瓦月亮門花園牆。照片:Larry Lederman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裡的神道。4米長的神道兩旁,有六座石雕人像,仿北京明陵十三陵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洛克菲洛家族花園中國寶瓶門牆

1961年,作為家族第三代,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1915-2917)的夫人佩吉接管了花園,1996年,佩吉去世後,她的女兒繼承了花園責任,2015年,在百歲生日際,大衛·洛克菲勒將花園捐贈給 “山地沙漠土地和花園保護” 組織,定期向公眾開放。

05

結束語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2019年4月26日,王丹紅在紐約州綺色佳小鎮,1914年中國科學社創辦地、任鴻雋住地。王鴻飛攝

2019年4月,我和先生駕車從費城到紐約上州小鎮綺色佳,康爾奈大學所在地,按圖索驥,根據1915年9月10日愛迪生至趙元任信,找到了100多年前的留學生胡適、趙元任、任鴻雋曾經過的地方,以及1914年中國科學社在康奈爾大學成立的地址。

令我吃驚和感動的是,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些房屋不僅還在使用,而且,它們的地址完全未變,也是我們能在100多後根據檔案資料的地址,找到它們的原因。

1917年和1920年,胡適、趙元任、任鴻雋等,先後學成歸國,分別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任職,他們的家均在北京皇城內,但在今天,已經無法找到他們在北京的故居,不僅如此,甚至連街道和地名也無影無蹤了。

儘管在2019年6月22日公示的北京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上,沒有樑思成林徽因故居,但是,樑思成林徽因名字已經銘刻在中國古建築史和北京城的歷史上,他們是北京城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他們是北京城的詩篇!



樑思成林徽因,萬古人間北京城

2006年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王丹紅與樑從誡 易蓉蓉攝


參考資料:

1. 王軍著《城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3年10月第一版

2. 王軍著 《採訪本上的城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年6月第一版

3. 陳愉慶著 《多少往事煙雨中》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年1月第一版

4. 北京協和醫院發文,感恩洛克菲勒家族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4&tid=4343

5. 王丹紅:林家建築師的故事:林徽因“鳴而逝”,林瓔“鳴而生” | 科學春秋https://zhuanlan.zhihu.com/p/32089494

5.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Garden https://www.gardenpreserve.org/

6. Architectural Digest: Inside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s Wondrous Maine Garden

The Asian-inspired garden by landscape architect Beatrix Farrand is featured in a new book By Mitchell Owens April 13, 2017

https://www.architecturaldigest.com/story/inside-abby-aldrich-rockefellers-wondrous-maine-garden

7.北總布衚衕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總布衚衕

8. 清華大學風物新林院、普吉院,尋訪大師舊居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c14b25cb0102wbyy.html 3. 樑思成故居及清華新林院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xyw/10113/2016/20160115114124534439249/20160115114124534439249_.html

9. 中央電視臺記錄片《樑思成林徽因》http://tv.cntv.cn/videoset/C21328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