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我縣楊店街道原名稱為故道鎮。故道鎮是原故道縣,古道郡的遺址。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置故道縣,轄今甘肅兩當縣、徽縣一帶,陝西鳳縣、留壩、太白縣大部屬漢中郡。

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古道縣屬隴西郡。

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古道縣改屬武都郡,原故道縣分為河池、故道二縣。

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改設固道郡,領兩當縣、廣化二縣。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設兩當郡,領兩當、樑泉二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置河池郡,領兩當、同谷、河池三縣。

唐高祖乾德元年(公元995年)兩當縣城由原址故道移遷至廣香驛(今兩當縣城)。

明洪武年將原故道改設故道驛。

清雍正七年又將故道驛改為故道鎮,一直沿用止1949年。解放後1950年設古道區。

1958年改為西坡公社,1962年改稱楊店公社、楊店鄉、故道鎮至今。

楊店街道之所以稱為故道,因為它是自秦、漢以來漢中通往天水、鳳翔通往階州(寶雞通武都)和進入四川的茶馬故道,騾馬馱隊落腳打點的要道之一。

【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一九五八年以前,故道楊店街道非常繁華。它商鋪門市林立,飯莊、旅店、髮廊、匠鋪、糧油米行、診所藥鋪、茶行百貨、棉麻布店、土產收購、各種小吃、騾、馬、牛、羊、生豬市場,應有盡有。各種鋪店門市的各類商琳琅滿目,佈滿三里長街道。10米寬的主街道和兩邊各有3米的人行道場用石條鋪成,兩邊的排水道是用石板鋪成,千年的參天大樹古柏古槐值立街道兩側。

【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每到逢集日更加熱鬧,四鄰八鄉的人們到集市來交易人來人往,有賣有買 ,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景象。是兩當縣第二大經濟貿易中心,也不愧為故絲綢之路,茶馬故道的漢碼頭。如到峰年過節或逢廟會時,南街的三層城皇樓和北街的三層戲樓,每層都掛滿大紅燈籠,街道兩邊各商鋪也都上掛各種燈籠,到夜間,燈火通明,五彩繽紛,真是另有一番景象。

故道楊店街道是我縣僅有的一處保留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風格的古建築街道。它全街兩面鋪面門市,全是清一色的木建築的二層樓房。門面後邊都是三進或四進的四合院,四合院內的主房大多是三廳二樓兩廂房的建築風格(五間房子的中間三間是客廳,兩面是臥室或書房,樓房也住人)大紅柱子、四扇門、四大開窗,雕刻成各種圖案,每院都留有人行通道和排水道,大多數院內設有水池(防火用)最後一院留有後門,後門外是車馬道,也叫后街。

【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因街道門面是用來做生意的,大部分的庭院都是各種作坊,有作藥材加工的、造紙的、做炮仗的、做醋做醬油的燒鍋酒房、紡線織布、存放貨物等。有幾條巷道都是以作坊的名稱叫的如染坊巷、酒坊巷、炮坊裡、油坊裡、車家藥鋪裡等。

故道鎮街道的古建築中,最為宏偉輝煌的,就是城皇樓,城皇廟的建築群裡。城皇樓建在南街頭上,它是三層樓,底層是用大塊城磚砌成的城牆,中間是大門洞,門寬有3米左右(只能走馬車)高大約3米左右,是用城磚拱成上為半扇圓形的,大門內有通往東西兩座廟院的拱門,牆腳下是用石板鋪成的排水道,樓梯設在門道內。二樓和三樓都是木結構建築,二樓和三樓用的是拾陸根通柱;二樓是四扇門,四開大窗子,門窗全是雕刻的各種圖案,大柱子上畫有圖案,出簷子上瓦的各種飛禽走獸,二樓平臺邊上是一米高的女兒牆,樓內有神象,室內木牆上全是畫象。三樓四面都是四開門,室內的大梁上掛有一口五、六百斤重的大鐵鐘,牆上也是各種圖案,四面走廊邊上裝有欄杆。樓項四條卷簷上也是飛禽走獸,上邊瓦著琉璃瓦。房脊上除各種各種飛禽走獸外,還有一個象小房子一樣的建築,劇老年人說:叫子牙樓。城皇廟建在城皇樓的東側,建造時間不詳。它的規模很大,佔有五、六畝地,雖建造年代久遠,但經明、清及後來的不斷維修擴建,使得城皇廟和城樓同樣,富麗堂皇,宏偉大氣。城皇廟的大殿是五間,座北向南,內供有城皇、判官、牛頭、馬面等。下殿也是五間,座南朝北,內有十八閻王爺的坐像,東面廟殿有十多間,裡面就是勸人們在世時,要多行善積德,忠義敬孝,不要作惡,不要欺男霸女,欺行霸市,違害民眾等故事。有在人世間作了壞事的,死後要被十大閻王們判:拔舌挖眼、倒推研磨、拿鋸把人解成肉條等,非常嚇人。西殿中間是進院內的大門,兩邊一面供有山神土地,一面是廟裡的道長和道人們住的地方。廟院內有四株千年古柏大樹,院子中間有一拱人們燒香用的大鐵香爐,長約有3米,高有一米。

【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各大殿的出簷下的大柱子都有做個細膩、技藝精湛的雕刻出的龍,盤在上面,門窗都雕刻出各種圖案很好看。

城皇樓的西側是文昌廟,座北朝南的五間上殿內供的是孔子的坐像。東西兩廂各有十多間房子,是書院,明、清時供學生唸書的地方。它的院子也很大,院內有兩株千年古槐,和兩株古柏,院子的中間建有一座高有六米的二層八角形大涼亭,供學子們休息乘涼。大門上掛有一塊大牌匾,是寫的貢生院或貢院,我記不清了。據李世林、楊茂林、楊永發、龍宗堯等老人們說:這個書院在明、清時代,出過許多進士和舉人、秀才,其中楊家車馬大店的楊家,出過幾名知府和縣令,清朝中期楊家一名進士在杭州任過知府,龍家有兩人分別任過湖北、四川等地的知府(龍家坪、豆坪的龍姓都是楊店街道龍家大院一族)(田永、大莊、鬱莊、石馬等大隊的楊姓,都是楊店街道楊家車馬大店的一族),龍家大院、李家車馬店、楊家車馬店分別出過多名縣官,所以有句順口溜叫:“下了馬靈坡,楊店的縣官比驢多”(指過去到清明節時,在外地做官的人都回來祭祖,楊店街道的官橋、車馬很多)。清朝末期時,李家店還出了名四品道臺。民國時,李家又有一人任過甘肅省參議,有一人是上校軍官(分別是李玉存他爺,李天申他爸)因為這坐文昌廟出過許多人才,所以經過幾大家族和申士,富商們的不斷維修,到五八年前,還保護的非常完整。

【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戲樓建在街道的北頭, 也叫鼓樓。它和城皇樓的建築風格一樣,也是三層樓,不過用途不一樣。中間有通往南北的大門,兩邊各有一間大房子,是牙行辦公的地方(即現在的市場執法隊),二樓是唱大戲的舞臺。舞臺兩面是演員化妝和休息的地方。三樓是四面開門。有人行走的平臺和欄杆,樓房的中間立著一面一人多高的大鼓(我小時候和夥伴們上去玩時,已沒見鼓了)。齣戲樓往北走一百多米處就是觀音廟建築群,它的佔地雖無城皇廟大,但同樣建的富麗堂皇,雕樑畫棟。五間大殿內供有觀音坐像及四大天王,下殿內供著小白龍王像,兩邊的廂房及大門牌樓都很講究。廟門前有座大石橋,叫善橋。觀音廟的西面就是楊店的楊家車馬大店,它佔地大約十畝地左右,它前排門面是飯莊,中院是客房,後院是騾馬圈(現在楊店中學)。

【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楊家車馬大店的歷史久遠。據原我縣農業局局長楊友龍同志在一九七五年考證說,和原隴南地下黨員、石馬坪大隊黨支部書記楊茂林老人(一九七四年講說)住在楊店街道的楊永發(解放前任國民黨兩當縣警察局警長)老人在“文革”中講說“楊家的車馬大店在宋代之前就已開設”。所以才有“先有楊家店,後有兩當縣”之說。

再往西面就是楊家大闕,楊家大闕佔地也有十多畝。因楊家在明、清時,出過很多舉人、進士、縣官、州官、大闕的牌樓、牌坊、石獅、石馬、石獸等都建的很有氣勢(現在糧管所、法庭、村委會所在地)。牌樓前後都是大柏樹,每逢過年和清明節時,楊家的後代有近千人前來祭拜。

【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一九五八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叫“一大二公”,天水地區把成縣,徽縣、兩當縣三縣合為一縣,叫徽成縣,把原兩當縣的左家鄉、張家鄉、西坡鄉、泰山鄉、興化鄉、故道區合併成一個人民公社,叫西坡公社,社址設在故道鎮街道,公社的辦公機關設在劉家大院(原劉志龍家)。公社的領導幹部大部分都是來至徽縣、成縣的人。其中有一名姓張的是副書記,他乘書記和社長去天水開會之機,下令讓外縣來大鬧鋼鐵的人,拆除城皇樓、戲樓、城皇廟、文昌廟、觀音廟,砸爛鐵鐘、鐵香爐,砍伐了所有店院的千年大樹,拆除故道街道的石條石板,砍伐街道兩面的古樹,砸爛楊家大闕的牌樓、牌坊、石獅、石馬、石獸。楊店街道的人們苦苦請求這位姓張的不要破壞歷史古蹟,不要砍伐千年古樹,這位姓張的領導就是不聽,群眾將這一情況反映給徽成縣,待縣上領導打電話制止時,故道的千年歷史文化遺產,明清時代風格的古建築文物,全部毀於一旦,僅有六株千年古樹未被砍掉。想來實在是讓人心痛和氣憤。雖然上級罷勉了他的職務,受了處分,但是被這個歷史罪人毀滅掉的千年歷史古蹟,文化遺產,再也無法呈現在世人的面前(這個人在文革中竟要求平反,還自稱是破四舊的英雄,後任過手管局局長)。

作者:李志俊 本文原載於《廣香河》2019年第2期

監製:劉海軍 責編:張彩娥

編輯:屈 鵬 校對:陳芄蓉

歡迎大家積極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兩當】故道鎮遺址的記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