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爺爺,闖關東,滾雪球般的老商號'

"

蕭蔚

作者檔案


"

蕭蔚

作者檔案


我的祖爺爺,闖關東,滾雪球般的老商號

蕭蔚,女,北京出生 。高中畢業後到京郊插隊一年半 。78級,1984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口腔系,於北京同仁醫院口任腔科醫師五年 。1988年到澳大利亞學習、工作,定居悉尼。1990年開始寫作。發表過小說、紀實小說、散文、隨筆、編譯文章。曾於香港《大公報》“大公園”版開闢專欄。曾為澳洲SBS國家民族廣播電臺 “ 人間插曲廣播劇 ” 劇組編劇及演播員之一。2019年全澳(澳大利亞)中文朗誦比賽評委。出版小說、散文集《澳洲的樹熊,澳洲的人》,與父親合著散文集《雨中悉尼》。


原題

樂 亭 老 呔 幫



"

蕭蔚

作者檔案


我的祖爺爺,闖關東,滾雪球般的老商號

蕭蔚,女,北京出生 。高中畢業後到京郊插隊一年半 。78級,1984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口腔系,於北京同仁醫院口任腔科醫師五年 。1988年到澳大利亞學習、工作,定居悉尼。1990年開始寫作。發表過小說、紀實小說、散文、隨筆、編譯文章。曾於香港《大公報》“大公園”版開闢專欄。曾為澳洲SBS國家民族廣播電臺 “ 人間插曲廣播劇 ” 劇組編劇及演播員之一。2019年全澳(澳大利亞)中文朗誦比賽評委。出版小說、散文集《澳洲的樹熊,澳洲的人》,與父親合著散文集《雨中悉尼》。


原題

樂 亭 老 呔 幫



我的祖爺爺,闖關東,滾雪球般的老商號


我老爸是河北樂亭人。大家稱冀東一帶樂亭縣和其附近的灤縣及昌黎縣的人為“老呔”,我小的時候誤以為這是“土包子”的意思。後來學校政治課上講“黨史”,開篇就是:“革命先驅李大釗……河北樂亭人……”從此我也為自己是樂亭人的後代感到自豪。後來我的見識多了起來,才意識到“老呔”根本不是什麼貶稱,如同大家稱江西人為“老表”,廣東人為“老廣”,山西人為“老西兒”,或者我們說的“老鄉”一樣,這只不過是人們從社會,地理學的角度,一種稱謂罷了。

不知什麼時候,我開始對“昌灤樂”(昌黎、灤縣和樂亭三縣的簡稱)的“老呔幫”在東北經商的事情發生興趣,為了搞清楚“老呔幫”開商號倒買賣之事,我微信詢問九十四歲的老爸。他說,對於這個問題,雖然知道得不是那麼多,可是因為樂亭的蕭家人裡,從我的祖爺爺蕭連魁那一代起就開始經商,後來我父親的大伯父蕭雲堂和二伯父蕭秀峰以及我爺爺蕭蕙亭又到東北農安縣去開商號,再之後,第三代的男丁,也就是我父親的哥哥蕭鳳嶺和他的叔伯哥哥蕭鳳岐、蕭鳳桐等五人,也分別在東北幾個不同的商號裡當夥計和經理,所以他這方面的耳聞所知多少也有一些。

我把老爸所述內容整理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的祖爺爺

一百幾十年前,我的祖爺爺蕭連魁在離老家樂亭二十多公里倴城(現灤南縣)的湯姓商號“富有祥”做大掌櫃,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那個店鋪裡當總經理。他老人家一輩子辛勤地操持打理“富有祥”,幹到八十歲才退休還鄉含飴弄孫,九十歲壽終正寢。

那個時候祖爺爺把所有的家眷都留在樂亭,自己擇商鋪稍微清閒的時節,騎個小毛驢咯噠咯噠地從倴城回樂亭休假。

一百多年前的鄉村城鎮當然還沒有汽車,載人馱物的役使家畜不是馬就是驢。作為經商的第一代,祖爺爺為他的兒孫們鋪平日後之路。他先是為他出丁之年的長子,我父親的大伯父蕭雲堂在吉林省農安縣創辦了自家的商號“廣聚永”。蕭雲堂在商號裡既是東家又是大掌櫃,他自己打理,經始大業。祖爺爺自己仍然在倴城這邊替湯姓東家做掌櫃,當他年歲漸老,感到體力不支時,便開始物色接替之人。東家看中的是祖爺爺的二兒子,我父親的二伯父蕭秀峰,非他接任不可。而蕭秀峰一直是被祖爺爺安排在樂亭老家裡裡外外地打理土地、房產,以及兄弟幾人各門戶,一大家子和二十幾名長短工的吃喝大事,著實難於出山。最後,祖爺爺礙於東家的一再懇求,才答應把二兒子蕭秀峰接到倴城。

湯姓東家和蕭姓經理經過幾十年的合作,兩人已經是為一輩子最可信賴的朋友。那時候的人忠心耿耿,寧可屈就自己不便,也不負他人的恩情。祖爺爺把二兒子接到倴城之後,便薪盡火傳,以鍛鋼淬火般教術,從進貨出貨到會計賬目,手把手地傳帶二兒子,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過招”。祖爺爺蕭連魁退休之後,蕭秀峰便繼任倴城“富有祥”商號大掌櫃一職,他幹得有聲有色。

再說祖爺爺的三兒子——我的爺爺蕭蕙亭,被安置到吉林省農安縣劉家的“泰發合”商號學徒,很快晉升為掌櫃。就是說我的祖爺爺把他的三個兒子全部引入經商之路:我父親的大伯父和我爺爺都在吉林省的農安縣,父親的二伯父在關內的倴城,現在的灤南縣。就這樣,樂亭蕭家的“老呔幫”形成了。他們關裡關外互相配合倒騰買賣,幹得越來越火。

那時候,樂亭蕭家的經商辦法也不外是由我的祖爺爺蕭連魁和後來的繼任蕭秀峰把關內的農具和棉花運到吉林農安縣自家的“廣聚永”和劉家的“泰發合”銷售,又經這些商號,把東北的大豆和高粱等農作物運到灤南縣的“富有祥”。蕭家只是倒騰糧食。

二.“老呔幫”的由來

做買賣不是那麼容易,要捨得貪辛苦,甘心出力氣,要有智慧,肯動腦筋,此外還要講信譽,懂得怎樣為人。老呔們做到這些了,所以才能賺到錢,正所謂“德本財末”。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蕭家經商一百多年,雖然歷經許許多多的小風小浪,但總的來說算是一帆風順了。那麼所謂的 “天時地利人和”是怎樣幫助“老呔幫”和樂亭蕭家經商的呢?

先往前追溯。話說清乾隆末期在河北省樂亭縣劉石各莊的劉家,有一位貧苦農民叫劉新庭,他是第一位摸著石子過河,到東北經商的人。他先是跑單幫,來回溜達倒騰小買賣,當賺到一個數目的小錢之後,他便在吉林的農安落腳,在此地創建商號。

這位劉老先生為什麼要選擇農安呢?我父親給我講了有關“岳飛直搗黃龍府”和成語“直搗黃龍”的典故:當年,岳飛打敗金兀朮之後,對前來舉杯敬酒的部下說,現在還不能喝這慶功酒,我們必須“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古時候的“黃龍府”就是現今的吉林省農安縣,這個地方是座知名的古城,在那個時候相對比較繁華,目標比較大,人人皆知。當劉家成為鴻商富賈發達之後,便願意留在老家樂亭枕穩衾溫。他們淨吃紅利,買房置地,發展房地產,另從樂亭鄉里高聘掌櫃的和夥計遠赴東北打理生意。

劉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們需要招聘的學徒夥計就越來越多。鄉親們見劉家在東北的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一家人在樂亭老家的生活安富尊榮,“無商不富”的概念自此而生,老呔們都爭著搶著背井離鄉,棄農出關從商。

再說除了1898光緒末年開通京奉鐵路(北京至瀋陽),為“呔商”們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交通之外,還有一個契機使得“老呔幫”幾十年一貫利市大吉:上個世紀初,中原大地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於是大批齊魯百姓不得不以山海關為地標,闖關東,遷徙至東北三省尋求生路。這個大規模“闖關東”的時代背景,為“老呔幫”帶來了蓬勃發展的大好商機。

在遼闊的東北大地上,寄居著祖祖輩輩以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那裡雖然有著無垠的黑田沃土,但無多少人耕種莊稼。關內流民初到那裡時,赤手空拳,當地非常匱乏用來開墾處女地的農具以及縫製禦寒棉衣的棉花和土布。於是呔商們把關內的鍬鎬鋤鐮、棉花布匹、日用百貨和茶葉香料等運往關外,再把東北的皮毛、藥材、關東煙、麻作物、大豆和高粱等土特產品,運往京畿之地倒手賺錢。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就是“倒爺”啊!

“老呔幫”是搭幫結夥做生意的,有別於“跑單幫”,他們關外有商號,關內也有商號,所以是雙向做買賣的“倒爺”。當時東北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東北三個省,無商不樂亭。”意思是東三省的商業幾乎全部為“老呔幫”所控,為首的仍然是樂亭老劉家開的“益發合”、“泰發合”等幾個商號。

樂亭一帶在劉家的帶領之下,“呔商”的“雪球”越滾越大。“老呔幫”的人講的是一口老呔兒話,明顯有別於東北當地的苞米茬子音和齊魯“闖關東”人的大蔥音,比如樂亭的樂,明明是歡樂的樂,可老呔的發音變成“嘮亭”,你讀“嶽亭”或“le亭”,沒人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地方。所以,多音字“樂”字應該有三個發音:le:樂不思蜀,yue:樂器,lao:地名“樂亭”,都是第四聲。

經商的鄉里鄉親們憑藉著特殊的“呔音”互相幫襯。那時候的人言而有信,即使舉債離家,也是好借好還,日後更是知恩圖報,報本反始,所以,先富裕起來的老呔也願意伸手幫助自己的鄉親出來闖蕩。就這樣,一個以冀東的樂亭、灤南縣、昌黎地區的“老呔幫”形成了,烏泱烏泱成幫結隊到東北經商的“呔商”隊伍在不斷壯大,老的少的十萬人馬!

三.我的爺爺

1932年,日本人扶持成立了“滿洲國”,“新京”長春成為全東北文化、政治和商業的中心。長春劉家的“益發合”與吉林農安縣的“泰發合”及哈爾濱的“東發合”聯盟,是為一個龐大的商業集團,俗稱“合字號”。1934年,農安的“泰發合”遷入長春“新京”,搬進在長春鬧市中心四馬路上剛剛竣工的百貨大樓。合資之後的“泰發合”除從關內進貨之外,還由日本躉貨。據說那時這座百貨大樓的一樓是鞋帽衣襪、化妝、文具等櫃檯,二樓是綢緞、棉布等商品,三樓是五金電料、皮貨等商品。整個合資集團除開百貨大樓零售百貨之外,還兼營大量的棉麻織品批發,又自設了製鞋、制帽和製衣三個加工廠,甚至還開當鋪、大車店和錢莊(銀行),他們控制了整個東北大部分的經濟命脈。用現在的話來說:整個東北生產總值GDP大部分是由這個集團創造的。

再說我爺爺蕭蕙亭,原來是農安劉家“泰發合”的大掌櫃,他吃苦耐勞,思維敏捷,該爭的爭,該讓的讓,為這個商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卻沒能隨“泰發合”遷往繁華長春“新京”的百貨大樓,其原因是與蕭家在農安縣“廣聚永”商號的東家兼大掌櫃,我爺爺的大哥蕭雲堂患病有關。據說蕭雲堂老先生的病是因為操勞生意過度,把腦子給累壞掉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腦子“短路”了。於是,他只得解甲歸田回故里,餘下的日子,除了木木呆呆地逗逗孩子嘿嘿兩聲之外,幾乎不張口說話了。可想而知那時他頂著個大掌櫃的頭銜,壓力是多麼的巨大,以致把神經弄出了問題,落下病根。

故此,我爺爺奉我祖爺爺之命,留在農安縣接替其大哥的職位,沒有跟“泰發合”一起去長春。我爺爺接手蕭家農安縣“廣聚永”之後,商號迅速興盛,擴展成為幾個股份合資商號。爺爺的下屬掌櫃是旁姓人苗錫三。因我爺爺同時又是東家的代表人,故此,他被稱為“監理”,這相當於現在CEO一職。

年根的時候,我爺爺簽發“紅單”,除了發給商號裡的合夥人,夥計和學徒之外,還通過郵局郵寄給所有的買主賣主和其他有關人員。爺爺的賬目總是清晰明瞭,鉅細靡遺。一個商號由東家(老闆),掌櫃(經理),夥計(正式職工)和學徒組成。大的買賣還設有監理,大掌櫃;可以是幾個東家的股份商號,掌櫃也可以由幾個人分工組成。夥計升到經理一級就可以“吃份子”錢。賺錢之後,經理按事先的契約跟著提成分紅,可以是十分之一,五分之一…… 如果是對半分,那意思就是說和東家平起平坐了。

經我爺爺打理的“廣聚永”日後發展成為當地最大的糧棧,收購東北的大豆、苞米和高粱等農作物。這些糧食除運往關內之外,一部分還裝上火車運至營口碼頭,再裝上輪船運往內地其他地方和東南亞。“廣聚永”因為是在避人耳目的農安,即是偽滿統治時期,其財力資源也頗為雄厚,為農安縣最大的商號。

我父親聽我爺爺說,買方和賣方兩人談生意的時候都不是口頭討價還價,那樣肯定不宜於保守商業祕密,呔商都是以手語“暗箱操作”談生意。兩個人在袖口裡握住對方的手,不是相互寒暄問候,而是在討價還價。商人們穿的是長袍馬褂,袖口寬大,足以把兩個人的手套在裡面,不讓他人看到。還有,他們心算的本事,那是了不得的。早的時候人們寫字用毛筆,算賬用算盤,如果是為了討個價再鋪宣紙,研墨汁,扒拉算盤珠子,這樣七七八八,那肯定是來不及的。我父親說他記得我爺爺從來不用算盤或筆算賬,多大的數字都是心算,腦子記。我爺爺的腦子非常清楚,記憶力也非常好,尤其是對數字的記憶。

四.祥雲堂

那個時候,呔商有家眷的,都是把他們留在老家堅守陣地,自己孤身去東北經商,找機會回老家探親,而學徒的,打工的,只有過年時才能回家。

這很像現實版的“北漂”,農民工之類出來打拼的情況。呔商賺了錢之後就在老家買房置地。蕭家上兩代人在外面打拼了那麼多年,一直持盈守恆。他們在老家購置了一些土地和房產,其中包括由祖爺爺繁衍的一大家人居住的一套四進四出的大宅院,這套宅院也便成為樂亭老蕭家的根據地,又稱“祥雲堂”。

那時候,老家的鄉親們對大戶人家不是“老牛家”,“老馬家”那樣稱呼,大戶人家都有個堂號,蕭家的堂號是“祥雲堂”。這是取祖爺爺大兒子蕭雲堂的名蕭祥的“祥”及他的號“雲堂”而來。比方人們不說“老蕭家的大孫子回來了”,而是說“祥雲堂的大孫子回來了”。

蕭家那麼多男丁都在外邊經商,留在樂亭老家的多半是老幼和女眷。蕭家一直是一大家人過大家庭的日子,老老少少很是融洽。蕭家的土地需要僱傭長工和短工幫助耕種,大家都是合夥吃飯,我父親沒有聽說不給長工飽飯吃的事情發生。

秋收農忙時,長工和短工的飯菜最好,碗裡總是有魚肉。樂亭緊沿渤海彎,不愁吃魚蝦。我奶奶對我父親說過:給夥計們吃好才行,吃肉是為了頂時候,為了幹活時有力氣。在我父親印象之中,老呔刻薄吝嗇的不多。

1947年土改,鄉里的老呔們手下留情,家裡的長工短工們也沒有什麼可報仇雪恨的,蕭家我爺爺這支僅僅是按土地的多少被劃為“富農”。老宅沒有被收繳,一大家人仍然可以繼續居住在“祥雲堂”裡,這自然要歸結於蕭家人緣不錯的緣故。外鄉有把地主裝到麻包裡,從房上推下摔成肉餅的。

“富不過三代”,說的是多富有,維持不了三代人。這個咒語對許多人家都應驗過,對樂亭蕭家也無例外。先不說後來的土改和解放使蕭家變得一無所有,就先說說蕭家第三代的蕭鳳閣。

他年輕時在東北的商號裡學徒,在那裡掙了幾個錢,我祖爺爺過世分家時他又得到一些土地,可是這人不說好好安分地過日子,卻染上賭博的弊病,沒兩年,便把手裡的錢財和土地全部造光。蕭鳳閣則幾乎淪為乞丐,土改時他自然被劃為貧農。“解放”之後,他夢醒一般搖身一變,成為革命的主要力量,帶領老呔們鬥地主,分田地,當年賭博造光的土地失而復得。龍生龍,鳳生鳳,蕭鳳閣的兒孫們按照他的階級成分和家庭出身,自然也屬於“紅五類”,接下來的幾十年都跟著一起吃香喝辣。瞧他,似有先見之明,苦了自己一時,造福於後代幾世。這賭運,該有多好!

五.我的父輩

“老呔幫”裡不乏成功“老呔”人士,他們不但置辦房產和土地,也還辦學校。“老呔”們都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積極地為子女提供機會,上最好的學校。樂亭附近有灤縣師範學校、昌黎女子師範學校、昌黎匯文中學、樂亭中學等。大學多半送子女上“燕京”和“輔仁”等自費教會學校,最次的也是上“中國大學”。不論是上公費還是上自費的學校,“老呔幫”的後代中很多人學成有就。據說樂亭“益發合”老劉家的後代有出息的不少,但多以鑽研學問為主,經商的不多。

以我父親為例(我從老爸那裡得到關於他自己的親身資料多一些),他和蕭秀峰長子蕭鳳岐的兒子蕭一章的年齡相仿,叔侄倆很小的時候先是一起在村子裡念私塾,後來轉入樂亭中心小學正式唸書。

八歲的時候,我父親的二伯父蕭秀峰把他倆轉到外鄉寄宿小學,專心念書。念高小的時候,這位後來在倴城當大掌櫃的二伯父,又引領他們到更有名望的倴城小學讀書。說“孟母三遷”是為了給孟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可是我父親他們僅僅是上個小學,就被轉了四次,真的也是拼了啊!

倴城小學裡有兩位唐山四中畢業的老師學問很好。我父親按照這兩位老師的意思,以總分第三的成績考上唐山四中(相當於考精英學校),但是因為同年齡的侄子蕭一章沒有考到這個中學,按照家裡的意思,他倆一起上了美國人辦的昌黎匯文中學。這個中學和燕京大學都是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

1941年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親自到昌黎匯文探望學生和老師,他在報告一開始便道:“你們的領袖讓我代他向你們問好!”。這句話給我父親的印象極深,彼時的情景一直保留在他的記憶中。那時候我父親立下決心將來到美國去留學。

後來,發起了“太平洋戰爭”,昌灤樂地區成立了漢奸政府,昌黎匯文被日本人管制了,校長是中曾根,他的臉上一副霸道,盛氣凌人的樣子。他對美國人恨之入骨,第一天就一把扯下了學校裡掛著的美國國旗,換上了日本膏藥旗。他攆走了穿西服的美國老師,學校裡一片狼藉,女人的高跟鞋都丟到校園裡。他不許學英文,逼迫學生學日語當亡國奴。

因為在這個學校裡感到受壓抑,我父親決心跳槽。他聽一個樂亭老呔說北京的局勢稍微好一些,還可以唸書,於是我父親跳了一個年級,從初三直接上高中二年級,考入北京的成達中學。在那裡遇到北京大學兼課的語文老師許世瑛,他是許壽裳的大公子。

我父親的高中畢業考試成績非常優異,本來可以保送到燕京大學,他的意願是上燕大新聞系,但後來還是聽從在許世瑛先生的指點,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學習。父親學習兩年中國文學之後,因看不慣一些高年級的學生整日晃晃蕩蕩不好好向學,於是又重新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我父親原本學建築的目的是畢業之後考留學美國的官費生(公費留學生),可惜,就在那個節骨眼上,中美斷交了。

北京大學是公立大學不需交學費,那時雜費每年僅兩元,因此,北大的入學考試分數要求比那些付費的貴族大學高許多。當年也是和現在一樣,能夠考入北大的人真的是麟角鳳毛,我老爸卻還能文科工科左右開弓,各試一把!

大學畢業之後,我父親一直在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工作,他一直兢兢業業,夙興夜寐地為國家效力,不忘為祖輩和家鄉的“老呔”們爭氣。他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醫院汙水處理專家,是北京市規劃系統、市環保局、市民政局、市統戰系統名副其實的“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86歲時獲兩委員會授予的傑出榮譽獎,92歲時獲中國建築學會給水排水研究分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這些年來,我父親還把呔商的拼搏精神用到與疾病搏鬥之中。他六十多歲的時候被診斷為重症肌無力,醫生告訴他只有六個月的存活時間。我父親說,那哪兒行呢,我還有好多事還沒幹完呢!他到悉尼我這裡,配合這邊的醫生,邊治療,邊工作,來去澳洲十多年。現在九十四歲高齡,依然帶病工作!

我父親的遺傳因子中也有這樣的基因,他對數字的接受能力和記憶力超常。比如電話號碼和一些工程數據都在他的腦子裡裝著,像電腦一樣,不需要翻查電話簿。通常人們的大腦是記憶功能,而我父親的大腦是有儲存數字的功能。

十年前,我打電話給我父親,問悉尼喬治街上同仁堂的電話號碼。我說,您慢慢找,我在這裡等。我的意思是等我父親從電話本上查找,沒有想到他脫口而出,立即告訴我這個電話號碼。

還有一次,我問父親醫療卡號碼,也是倒背如流。其實,這些號碼根本就不常用,不需要記住的,可能記一組數字對他來講,就像記憶一個人的名字一樣那麼簡單,我真的是佩服到五體投地!

我的祖爺爺幹到八十歲,直到腿腳不頂勁,不能再騎小毛驢跑來跑去的年紀才想起來退休;而我父親九十四歲還幹勁倍增,他的腦子仍然好使,還在繼續工作,組織人力再版校對醫院汙水處理專業書。

時代在進步,人類在進化,可是我還是懷疑:我們還能超越他們嗎?!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父親的記憶能力確有下降,有時抱怨東西丟了,實際是忘記放到哪裡,諸如此類,出現一些老年人的症狀,不過那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我母親曾是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一屆文祕。近朱者赤,雖然她只是一名民主人士,但覺悟比某些在黨人士還要高。我母親經常提醒奉勸我父親:絕對不可貪圖幾個小錢去攬私活,不要畫圖搞設計賺外快!於是我父親婉拒所有誘惑,潔身自好,粗茶淡飯,不貪念奢侈,把時間和精力用到著書上。

出版專業書籍僅給零星稿費,還不夠用於犒勞大家。

寫書出書當然不是為了賺錢,更不要說有時出版書籍還要倒貼!這樣,我父親雖多次被捲入反貪汙和政治運動,但從未被查出任何經濟和政治問題。他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像祖輩那樣經商賺錢,既沒有趕上“改革開放”初期的“下海”致富;工作多年之後,也無閒錢買房置業。我父母兩人這一輩子完完全全僅靠那點乾巴巴的工資收入養家餬口,聊以解決溫飽,與履絲曳縞無緣。

我的母親教育我和我哥哥從小懂得勤儉節約,自強奮進。我們長大之後都能自食其力,量入為出,不但從未伸手找父母索要過一分一釐,還盡力出錢出力贍養孝敬老人。現在我哥哥自己已是半大小老頭,每日還要事必躬親,悉心照顧高齡老父。

與我父親同歲的侄輩蕭一章老兄中學畢業之後,經我父親介紹和推薦,投奔張家口華北聯大,這是一所由共產黨辦的大學,校長是成仿吾。他大學畢業之後,正趕上“解放戰爭”,一介文弱書生,渡著小船跨長江,跟著解放大軍一起攻打南京,之後又作為文官參加了抗美援朝,九死一生,最後由北京天文館黨委書記職位離休。除了求學之外,他大半生為官,但始終官清法正,兩袖清風,從不與“老虎蒼蠅”沾邊。蕭一章老兄是個人物,有許多的故事可講,不過也是,沒有一件事與經商有關!

六.使命完成,繼續努力

解放之後,“老呔幫”大勢已去,公私合營,老字號傳柄移籍。大形勢之下,樹倒猢猻散,東北的“老呔幫”也隨之被瓦解潰散,呔商們扛起鋪蓋卷,解甲歸田,再穿越山海關城門洞,返回“昌、灤、樂”,至此“老呔幫”完成百多年曆史使命。

長春“泰發合”百貨大樓先是被公私合營,後為國有化,更名為“長春第一百貨大樓”。這座建築物雖然經歷了八十幾年的滄桑歲月,但現在仍猶如鶴立雞群於長春四馬路街的鬧市之中,成為“老呔商幫”的歷史見證物。

因解放後糧食全部實行統籌統銷國有化,我爺爺蕭蕙亭不得不全部放棄他做東和監理的農安縣“廣聚永”糧棧,無奈,率樂亭眾老呔夥計們打道回府,落葉歸根。我爺爺看著自己一輩子的心血付之東流,凋落的心情不難理解。他老人家沒能享用我祖爺爺的長壽基因,大故那年僅六十七歲。


"

蕭蔚

作者檔案


我的祖爺爺,闖關東,滾雪球般的老商號

蕭蔚,女,北京出生 。高中畢業後到京郊插隊一年半 。78級,1984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口腔系,於北京同仁醫院口任腔科醫師五年 。1988年到澳大利亞學習、工作,定居悉尼。1990年開始寫作。發表過小說、紀實小說、散文、隨筆、編譯文章。曾於香港《大公報》“大公園”版開闢專欄。曾為澳洲SBS國家民族廣播電臺 “ 人間插曲廣播劇 ” 劇組編劇及演播員之一。2019年全澳(澳大利亞)中文朗誦比賽評委。出版小說、散文集《澳洲的樹熊,澳洲的人》,與父親合著散文集《雨中悉尼》。


原題

樂 亭 老 呔 幫



我的祖爺爺,闖關東,滾雪球般的老商號


我老爸是河北樂亭人。大家稱冀東一帶樂亭縣和其附近的灤縣及昌黎縣的人為“老呔”,我小的時候誤以為這是“土包子”的意思。後來學校政治課上講“黨史”,開篇就是:“革命先驅李大釗……河北樂亭人……”從此我也為自己是樂亭人的後代感到自豪。後來我的見識多了起來,才意識到“老呔”根本不是什麼貶稱,如同大家稱江西人為“老表”,廣東人為“老廣”,山西人為“老西兒”,或者我們說的“老鄉”一樣,這只不過是人們從社會,地理學的角度,一種稱謂罷了。

不知什麼時候,我開始對“昌灤樂”(昌黎、灤縣和樂亭三縣的簡稱)的“老呔幫”在東北經商的事情發生興趣,為了搞清楚“老呔幫”開商號倒買賣之事,我微信詢問九十四歲的老爸。他說,對於這個問題,雖然知道得不是那麼多,可是因為樂亭的蕭家人裡,從我的祖爺爺蕭連魁那一代起就開始經商,後來我父親的大伯父蕭雲堂和二伯父蕭秀峰以及我爺爺蕭蕙亭又到東北農安縣去開商號,再之後,第三代的男丁,也就是我父親的哥哥蕭鳳嶺和他的叔伯哥哥蕭鳳岐、蕭鳳桐等五人,也分別在東北幾個不同的商號裡當夥計和經理,所以他這方面的耳聞所知多少也有一些。

我把老爸所述內容整理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的祖爺爺

一百幾十年前,我的祖爺爺蕭連魁在離老家樂亭二十多公里倴城(現灤南縣)的湯姓商號“富有祥”做大掌櫃,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那個店鋪裡當總經理。他老人家一輩子辛勤地操持打理“富有祥”,幹到八十歲才退休還鄉含飴弄孫,九十歲壽終正寢。

那個時候祖爺爺把所有的家眷都留在樂亭,自己擇商鋪稍微清閒的時節,騎個小毛驢咯噠咯噠地從倴城回樂亭休假。

一百多年前的鄉村城鎮當然還沒有汽車,載人馱物的役使家畜不是馬就是驢。作為經商的第一代,祖爺爺為他的兒孫們鋪平日後之路。他先是為他出丁之年的長子,我父親的大伯父蕭雲堂在吉林省農安縣創辦了自家的商號“廣聚永”。蕭雲堂在商號裡既是東家又是大掌櫃,他自己打理,經始大業。祖爺爺自己仍然在倴城這邊替湯姓東家做掌櫃,當他年歲漸老,感到體力不支時,便開始物色接替之人。東家看中的是祖爺爺的二兒子,我父親的二伯父蕭秀峰,非他接任不可。而蕭秀峰一直是被祖爺爺安排在樂亭老家裡裡外外地打理土地、房產,以及兄弟幾人各門戶,一大家子和二十幾名長短工的吃喝大事,著實難於出山。最後,祖爺爺礙於東家的一再懇求,才答應把二兒子蕭秀峰接到倴城。

湯姓東家和蕭姓經理經過幾十年的合作,兩人已經是為一輩子最可信賴的朋友。那時候的人忠心耿耿,寧可屈就自己不便,也不負他人的恩情。祖爺爺把二兒子接到倴城之後,便薪盡火傳,以鍛鋼淬火般教術,從進貨出貨到會計賬目,手把手地傳帶二兒子,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過招”。祖爺爺蕭連魁退休之後,蕭秀峰便繼任倴城“富有祥”商號大掌櫃一職,他幹得有聲有色。

再說祖爺爺的三兒子——我的爺爺蕭蕙亭,被安置到吉林省農安縣劉家的“泰發合”商號學徒,很快晉升為掌櫃。就是說我的祖爺爺把他的三個兒子全部引入經商之路:我父親的大伯父和我爺爺都在吉林省的農安縣,父親的二伯父在關內的倴城,現在的灤南縣。就這樣,樂亭蕭家的“老呔幫”形成了。他們關裡關外互相配合倒騰買賣,幹得越來越火。

那時候,樂亭蕭家的經商辦法也不外是由我的祖爺爺蕭連魁和後來的繼任蕭秀峰把關內的農具和棉花運到吉林農安縣自家的“廣聚永”和劉家的“泰發合”銷售,又經這些商號,把東北的大豆和高粱等農作物運到灤南縣的“富有祥”。蕭家只是倒騰糧食。

二.“老呔幫”的由來

做買賣不是那麼容易,要捨得貪辛苦,甘心出力氣,要有智慧,肯動腦筋,此外還要講信譽,懂得怎樣為人。老呔們做到這些了,所以才能賺到錢,正所謂“德本財末”。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蕭家經商一百多年,雖然歷經許許多多的小風小浪,但總的來說算是一帆風順了。那麼所謂的 “天時地利人和”是怎樣幫助“老呔幫”和樂亭蕭家經商的呢?

先往前追溯。話說清乾隆末期在河北省樂亭縣劉石各莊的劉家,有一位貧苦農民叫劉新庭,他是第一位摸著石子過河,到東北經商的人。他先是跑單幫,來回溜達倒騰小買賣,當賺到一個數目的小錢之後,他便在吉林的農安落腳,在此地創建商號。

這位劉老先生為什麼要選擇農安呢?我父親給我講了有關“岳飛直搗黃龍府”和成語“直搗黃龍”的典故:當年,岳飛打敗金兀朮之後,對前來舉杯敬酒的部下說,現在還不能喝這慶功酒,我們必須“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古時候的“黃龍府”就是現今的吉林省農安縣,這個地方是座知名的古城,在那個時候相對比較繁華,目標比較大,人人皆知。當劉家成為鴻商富賈發達之後,便願意留在老家樂亭枕穩衾溫。他們淨吃紅利,買房置地,發展房地產,另從樂亭鄉里高聘掌櫃的和夥計遠赴東北打理生意。

劉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們需要招聘的學徒夥計就越來越多。鄉親們見劉家在東北的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一家人在樂亭老家的生活安富尊榮,“無商不富”的概念自此而生,老呔們都爭著搶著背井離鄉,棄農出關從商。

再說除了1898光緒末年開通京奉鐵路(北京至瀋陽),為“呔商”們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交通之外,還有一個契機使得“老呔幫”幾十年一貫利市大吉:上個世紀初,中原大地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於是大批齊魯百姓不得不以山海關為地標,闖關東,遷徙至東北三省尋求生路。這個大規模“闖關東”的時代背景,為“老呔幫”帶來了蓬勃發展的大好商機。

在遼闊的東北大地上,寄居著祖祖輩輩以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那裡雖然有著無垠的黑田沃土,但無多少人耕種莊稼。關內流民初到那裡時,赤手空拳,當地非常匱乏用來開墾處女地的農具以及縫製禦寒棉衣的棉花和土布。於是呔商們把關內的鍬鎬鋤鐮、棉花布匹、日用百貨和茶葉香料等運往關外,再把東北的皮毛、藥材、關東煙、麻作物、大豆和高粱等土特產品,運往京畿之地倒手賺錢。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就是“倒爺”啊!

“老呔幫”是搭幫結夥做生意的,有別於“跑單幫”,他們關外有商號,關內也有商號,所以是雙向做買賣的“倒爺”。當時東北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東北三個省,無商不樂亭。”意思是東三省的商業幾乎全部為“老呔幫”所控,為首的仍然是樂亭老劉家開的“益發合”、“泰發合”等幾個商號。

樂亭一帶在劉家的帶領之下,“呔商”的“雪球”越滾越大。“老呔幫”的人講的是一口老呔兒話,明顯有別於東北當地的苞米茬子音和齊魯“闖關東”人的大蔥音,比如樂亭的樂,明明是歡樂的樂,可老呔的發音變成“嘮亭”,你讀“嶽亭”或“le亭”,沒人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地方。所以,多音字“樂”字應該有三個發音:le:樂不思蜀,yue:樂器,lao:地名“樂亭”,都是第四聲。

經商的鄉里鄉親們憑藉著特殊的“呔音”互相幫襯。那時候的人言而有信,即使舉債離家,也是好借好還,日後更是知恩圖報,報本反始,所以,先富裕起來的老呔也願意伸手幫助自己的鄉親出來闖蕩。就這樣,一個以冀東的樂亭、灤南縣、昌黎地區的“老呔幫”形成了,烏泱烏泱成幫結隊到東北經商的“呔商”隊伍在不斷壯大,老的少的十萬人馬!

三.我的爺爺

1932年,日本人扶持成立了“滿洲國”,“新京”長春成為全東北文化、政治和商業的中心。長春劉家的“益發合”與吉林農安縣的“泰發合”及哈爾濱的“東發合”聯盟,是為一個龐大的商業集團,俗稱“合字號”。1934年,農安的“泰發合”遷入長春“新京”,搬進在長春鬧市中心四馬路上剛剛竣工的百貨大樓。合資之後的“泰發合”除從關內進貨之外,還由日本躉貨。據說那時這座百貨大樓的一樓是鞋帽衣襪、化妝、文具等櫃檯,二樓是綢緞、棉布等商品,三樓是五金電料、皮貨等商品。整個合資集團除開百貨大樓零售百貨之外,還兼營大量的棉麻織品批發,又自設了製鞋、制帽和製衣三個加工廠,甚至還開當鋪、大車店和錢莊(銀行),他們控制了整個東北大部分的經濟命脈。用現在的話來說:整個東北生產總值GDP大部分是由這個集團創造的。

再說我爺爺蕭蕙亭,原來是農安劉家“泰發合”的大掌櫃,他吃苦耐勞,思維敏捷,該爭的爭,該讓的讓,為這個商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卻沒能隨“泰發合”遷往繁華長春“新京”的百貨大樓,其原因是與蕭家在農安縣“廣聚永”商號的東家兼大掌櫃,我爺爺的大哥蕭雲堂患病有關。據說蕭雲堂老先生的病是因為操勞生意過度,把腦子給累壞掉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腦子“短路”了。於是,他只得解甲歸田回故里,餘下的日子,除了木木呆呆地逗逗孩子嘿嘿兩聲之外,幾乎不張口說話了。可想而知那時他頂著個大掌櫃的頭銜,壓力是多麼的巨大,以致把神經弄出了問題,落下病根。

故此,我爺爺奉我祖爺爺之命,留在農安縣接替其大哥的職位,沒有跟“泰發合”一起去長春。我爺爺接手蕭家農安縣“廣聚永”之後,商號迅速興盛,擴展成為幾個股份合資商號。爺爺的下屬掌櫃是旁姓人苗錫三。因我爺爺同時又是東家的代表人,故此,他被稱為“監理”,這相當於現在CEO一職。

年根的時候,我爺爺簽發“紅單”,除了發給商號裡的合夥人,夥計和學徒之外,還通過郵局郵寄給所有的買主賣主和其他有關人員。爺爺的賬目總是清晰明瞭,鉅細靡遺。一個商號由東家(老闆),掌櫃(經理),夥計(正式職工)和學徒組成。大的買賣還設有監理,大掌櫃;可以是幾個東家的股份商號,掌櫃也可以由幾個人分工組成。夥計升到經理一級就可以“吃份子”錢。賺錢之後,經理按事先的契約跟著提成分紅,可以是十分之一,五分之一…… 如果是對半分,那意思就是說和東家平起平坐了。

經我爺爺打理的“廣聚永”日後發展成為當地最大的糧棧,收購東北的大豆、苞米和高粱等農作物。這些糧食除運往關內之外,一部分還裝上火車運至營口碼頭,再裝上輪船運往內地其他地方和東南亞。“廣聚永”因為是在避人耳目的農安,即是偽滿統治時期,其財力資源也頗為雄厚,為農安縣最大的商號。

我父親聽我爺爺說,買方和賣方兩人談生意的時候都不是口頭討價還價,那樣肯定不宜於保守商業祕密,呔商都是以手語“暗箱操作”談生意。兩個人在袖口裡握住對方的手,不是相互寒暄問候,而是在討價還價。商人們穿的是長袍馬褂,袖口寬大,足以把兩個人的手套在裡面,不讓他人看到。還有,他們心算的本事,那是了不得的。早的時候人們寫字用毛筆,算賬用算盤,如果是為了討個價再鋪宣紙,研墨汁,扒拉算盤珠子,這樣七七八八,那肯定是來不及的。我父親說他記得我爺爺從來不用算盤或筆算賬,多大的數字都是心算,腦子記。我爺爺的腦子非常清楚,記憶力也非常好,尤其是對數字的記憶。

四.祥雲堂

那個時候,呔商有家眷的,都是把他們留在老家堅守陣地,自己孤身去東北經商,找機會回老家探親,而學徒的,打工的,只有過年時才能回家。

這很像現實版的“北漂”,農民工之類出來打拼的情況。呔商賺了錢之後就在老家買房置地。蕭家上兩代人在外面打拼了那麼多年,一直持盈守恆。他們在老家購置了一些土地和房產,其中包括由祖爺爺繁衍的一大家人居住的一套四進四出的大宅院,這套宅院也便成為樂亭老蕭家的根據地,又稱“祥雲堂”。

那時候,老家的鄉親們對大戶人家不是“老牛家”,“老馬家”那樣稱呼,大戶人家都有個堂號,蕭家的堂號是“祥雲堂”。這是取祖爺爺大兒子蕭雲堂的名蕭祥的“祥”及他的號“雲堂”而來。比方人們不說“老蕭家的大孫子回來了”,而是說“祥雲堂的大孫子回來了”。

蕭家那麼多男丁都在外邊經商,留在樂亭老家的多半是老幼和女眷。蕭家一直是一大家人過大家庭的日子,老老少少很是融洽。蕭家的土地需要僱傭長工和短工幫助耕種,大家都是合夥吃飯,我父親沒有聽說不給長工飽飯吃的事情發生。

秋收農忙時,長工和短工的飯菜最好,碗裡總是有魚肉。樂亭緊沿渤海彎,不愁吃魚蝦。我奶奶對我父親說過:給夥計們吃好才行,吃肉是為了頂時候,為了幹活時有力氣。在我父親印象之中,老呔刻薄吝嗇的不多。

1947年土改,鄉里的老呔們手下留情,家裡的長工短工們也沒有什麼可報仇雪恨的,蕭家我爺爺這支僅僅是按土地的多少被劃為“富農”。老宅沒有被收繳,一大家人仍然可以繼續居住在“祥雲堂”裡,這自然要歸結於蕭家人緣不錯的緣故。外鄉有把地主裝到麻包裡,從房上推下摔成肉餅的。

“富不過三代”,說的是多富有,維持不了三代人。這個咒語對許多人家都應驗過,對樂亭蕭家也無例外。先不說後來的土改和解放使蕭家變得一無所有,就先說說蕭家第三代的蕭鳳閣。

他年輕時在東北的商號裡學徒,在那裡掙了幾個錢,我祖爺爺過世分家時他又得到一些土地,可是這人不說好好安分地過日子,卻染上賭博的弊病,沒兩年,便把手裡的錢財和土地全部造光。蕭鳳閣則幾乎淪為乞丐,土改時他自然被劃為貧農。“解放”之後,他夢醒一般搖身一變,成為革命的主要力量,帶領老呔們鬥地主,分田地,當年賭博造光的土地失而復得。龍生龍,鳳生鳳,蕭鳳閣的兒孫們按照他的階級成分和家庭出身,自然也屬於“紅五類”,接下來的幾十年都跟著一起吃香喝辣。瞧他,似有先見之明,苦了自己一時,造福於後代幾世。這賭運,該有多好!

五.我的父輩

“老呔幫”裡不乏成功“老呔”人士,他們不但置辦房產和土地,也還辦學校。“老呔”們都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積極地為子女提供機會,上最好的學校。樂亭附近有灤縣師範學校、昌黎女子師範學校、昌黎匯文中學、樂亭中學等。大學多半送子女上“燕京”和“輔仁”等自費教會學校,最次的也是上“中國大學”。不論是上公費還是上自費的學校,“老呔幫”的後代中很多人學成有就。據說樂亭“益發合”老劉家的後代有出息的不少,但多以鑽研學問為主,經商的不多。

以我父親為例(我從老爸那裡得到關於他自己的親身資料多一些),他和蕭秀峰長子蕭鳳岐的兒子蕭一章的年齡相仿,叔侄倆很小的時候先是一起在村子裡念私塾,後來轉入樂亭中心小學正式唸書。

八歲的時候,我父親的二伯父蕭秀峰把他倆轉到外鄉寄宿小學,專心念書。念高小的時候,這位後來在倴城當大掌櫃的二伯父,又引領他們到更有名望的倴城小學讀書。說“孟母三遷”是為了給孟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可是我父親他們僅僅是上個小學,就被轉了四次,真的也是拼了啊!

倴城小學裡有兩位唐山四中畢業的老師學問很好。我父親按照這兩位老師的意思,以總分第三的成績考上唐山四中(相當於考精英學校),但是因為同年齡的侄子蕭一章沒有考到這個中學,按照家裡的意思,他倆一起上了美國人辦的昌黎匯文中學。這個中學和燕京大學都是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

1941年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親自到昌黎匯文探望學生和老師,他在報告一開始便道:“你們的領袖讓我代他向你們問好!”。這句話給我父親的印象極深,彼時的情景一直保留在他的記憶中。那時候我父親立下決心將來到美國去留學。

後來,發起了“太平洋戰爭”,昌灤樂地區成立了漢奸政府,昌黎匯文被日本人管制了,校長是中曾根,他的臉上一副霸道,盛氣凌人的樣子。他對美國人恨之入骨,第一天就一把扯下了學校裡掛著的美國國旗,換上了日本膏藥旗。他攆走了穿西服的美國老師,學校裡一片狼藉,女人的高跟鞋都丟到校園裡。他不許學英文,逼迫學生學日語當亡國奴。

因為在這個學校裡感到受壓抑,我父親決心跳槽。他聽一個樂亭老呔說北京的局勢稍微好一些,還可以唸書,於是我父親跳了一個年級,從初三直接上高中二年級,考入北京的成達中學。在那裡遇到北京大學兼課的語文老師許世瑛,他是許壽裳的大公子。

我父親的高中畢業考試成績非常優異,本來可以保送到燕京大學,他的意願是上燕大新聞系,但後來還是聽從在許世瑛先生的指點,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學習。父親學習兩年中國文學之後,因看不慣一些高年級的學生整日晃晃蕩蕩不好好向學,於是又重新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我父親原本學建築的目的是畢業之後考留學美國的官費生(公費留學生),可惜,就在那個節骨眼上,中美斷交了。

北京大學是公立大學不需交學費,那時雜費每年僅兩元,因此,北大的入學考試分數要求比那些付費的貴族大學高許多。當年也是和現在一樣,能夠考入北大的人真的是麟角鳳毛,我老爸卻還能文科工科左右開弓,各試一把!

大學畢業之後,我父親一直在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工作,他一直兢兢業業,夙興夜寐地為國家效力,不忘為祖輩和家鄉的“老呔”們爭氣。他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醫院汙水處理專家,是北京市規劃系統、市環保局、市民政局、市統戰系統名副其實的“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86歲時獲兩委員會授予的傑出榮譽獎,92歲時獲中國建築學會給水排水研究分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這些年來,我父親還把呔商的拼搏精神用到與疾病搏鬥之中。他六十多歲的時候被診斷為重症肌無力,醫生告訴他只有六個月的存活時間。我父親說,那哪兒行呢,我還有好多事還沒幹完呢!他到悉尼我這裡,配合這邊的醫生,邊治療,邊工作,來去澳洲十多年。現在九十四歲高齡,依然帶病工作!

我父親的遺傳因子中也有這樣的基因,他對數字的接受能力和記憶力超常。比如電話號碼和一些工程數據都在他的腦子裡裝著,像電腦一樣,不需要翻查電話簿。通常人們的大腦是記憶功能,而我父親的大腦是有儲存數字的功能。

十年前,我打電話給我父親,問悉尼喬治街上同仁堂的電話號碼。我說,您慢慢找,我在這裡等。我的意思是等我父親從電話本上查找,沒有想到他脫口而出,立即告訴我這個電話號碼。

還有一次,我問父親醫療卡號碼,也是倒背如流。其實,這些號碼根本就不常用,不需要記住的,可能記一組數字對他來講,就像記憶一個人的名字一樣那麼簡單,我真的是佩服到五體投地!

我的祖爺爺幹到八十歲,直到腿腳不頂勁,不能再騎小毛驢跑來跑去的年紀才想起來退休;而我父親九十四歲還幹勁倍增,他的腦子仍然好使,還在繼續工作,組織人力再版校對醫院汙水處理專業書。

時代在進步,人類在進化,可是我還是懷疑:我們還能超越他們嗎?!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父親的記憶能力確有下降,有時抱怨東西丟了,實際是忘記放到哪裡,諸如此類,出現一些老年人的症狀,不過那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我母親曾是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一屆文祕。近朱者赤,雖然她只是一名民主人士,但覺悟比某些在黨人士還要高。我母親經常提醒奉勸我父親:絕對不可貪圖幾個小錢去攬私活,不要畫圖搞設計賺外快!於是我父親婉拒所有誘惑,潔身自好,粗茶淡飯,不貪念奢侈,把時間和精力用到著書上。

出版專業書籍僅給零星稿費,還不夠用於犒勞大家。

寫書出書當然不是為了賺錢,更不要說有時出版書籍還要倒貼!這樣,我父親雖多次被捲入反貪汙和政治運動,但從未被查出任何經濟和政治問題。他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像祖輩那樣經商賺錢,既沒有趕上“改革開放”初期的“下海”致富;工作多年之後,也無閒錢買房置業。我父母兩人這一輩子完完全全僅靠那點乾巴巴的工資收入養家餬口,聊以解決溫飽,與履絲曳縞無緣。

我的母親教育我和我哥哥從小懂得勤儉節約,自強奮進。我們長大之後都能自食其力,量入為出,不但從未伸手找父母索要過一分一釐,還盡力出錢出力贍養孝敬老人。現在我哥哥自己已是半大小老頭,每日還要事必躬親,悉心照顧高齡老父。

與我父親同歲的侄輩蕭一章老兄中學畢業之後,經我父親介紹和推薦,投奔張家口華北聯大,這是一所由共產黨辦的大學,校長是成仿吾。他大學畢業之後,正趕上“解放戰爭”,一介文弱書生,渡著小船跨長江,跟著解放大軍一起攻打南京,之後又作為文官參加了抗美援朝,九死一生,最後由北京天文館黨委書記職位離休。除了求學之外,他大半生為官,但始終官清法正,兩袖清風,從不與“老虎蒼蠅”沾邊。蕭一章老兄是個人物,有許多的故事可講,不過也是,沒有一件事與經商有關!

六.使命完成,繼續努力

解放之後,“老呔幫”大勢已去,公私合營,老字號傳柄移籍。大形勢之下,樹倒猢猻散,東北的“老呔幫”也隨之被瓦解潰散,呔商們扛起鋪蓋卷,解甲歸田,再穿越山海關城門洞,返回“昌、灤、樂”,至此“老呔幫”完成百多年曆史使命。

長春“泰發合”百貨大樓先是被公私合營,後為國有化,更名為“長春第一百貨大樓”。這座建築物雖然經歷了八十幾年的滄桑歲月,但現在仍猶如鶴立雞群於長春四馬路街的鬧市之中,成為“老呔商幫”的歷史見證物。

因解放後糧食全部實行統籌統銷國有化,我爺爺蕭蕙亭不得不全部放棄他做東和監理的農安縣“廣聚永”糧棧,無奈,率樂亭眾老呔夥計們打道回府,落葉歸根。我爺爺看著自己一輩子的心血付之東流,凋落的心情不難理解。他老人家沒能享用我祖爺爺的長壽基因,大故那年僅六十七歲。


我的祖爺爺,闖關東,滾雪球般的老商號


隨著“老呔幫”這個生意團伙和這個詞彙的消失,“老呔”們之間的粘結劑也隨之而去。大家多年在外,五湖四海,鄉音改變,就是老呔的後代們走到對面碰了頭,也不知道祖上都是從一個巴掌大的樂亭縣走出的。不過,不論老呔們的後代走到哪裡,都應該弘揚當年老呔商那種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懂得滴水之恩泉湧相報的道理,傳承他們契約守信的傳統,為祖國效力。

這些年來,我父親聽說老家樂亭地區發展非常很快,社稷和諧,老呔們生活美滿幸福,豐衣足食。耄耋之年,他感到非常欣慰!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初稿,

父蕭正輝校對,三月十四日終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