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陵化樓鎮:不等不靠“大烤”答出高分

7月1日,在化樓鎮鄭博士村,村路兩旁農田裡的玉米苗,在驕陽下棵棵挺立。村民鄭登亮感嘆:“多虧這兩年新修的溝渠和小水庫,今年遇到這麼長時間的高溫乾旱,莊稼基本沒受影響。”

鄭博士村位於化樓鎮南部,因地勢偏高一直是該鎮典型的旱片死角,新變化緣於王末溝支流的清挖和去年新建的鄭博士水庫。

根據6月份德州市氣象臺發佈的氣象乾旱與近期天氣分析:6月7日以來,全市平均氣溫27.9℃,較常年偏高2.6℃,降水量1.9毫米,較常年偏少97.1%,創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降水最少、氣溫最高,出現嚴重的氣象乾旱,禹城、齊河為重旱,樂陵、慶雲等縣市區達特旱。

特旱天氣“烤”驗著我市的農業生產。相對於別處農田裂成棋盤,一些水塘乾涸、作物枯黃的模樣,化樓鎮農業生產受影響較小,這緣於他們推行“河渠塘並用,排灌蓄結合”,在時間、空間上科學調配水資源,保障當地夏種用上“及時水”。

農業生產是化樓鎮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旱情出現後,鎮黨委書記溫海東、鎮長馬猛以及鎮上各管區負責人只要有空,就去各村實地查看用水情況,並多次召開工作會議部署落實。

幹部們如此重視是有原因的:化樓鎮位於樂陵市西南部,人口4.13萬人,耕地7.18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是典型的農業鄉鎮。馬頰河、躍豐河兩條主幹河流在化樓鎮北側和東側的邊界區域,形成夾角狀,是化樓鎮農耕地主要灌溉水源。而化樓鎮的南部地區缺少河流,當地農業灌溉一直靠天吃飯或者靠地下水澆灌。

但幹部們面對旱情卻“忙而不慌”,群眾心裡也“穩穩的”。“不慌不慌,有水就不慌。”時家村村民時延興笑著說,“以前不行,那時我們靠天吃飯,沒水的時候只好用地下水,用地下水鹽鹼重,收成也受影響。鎮上的幹部發現問題早,各小水利工程修得及時,今年夏種穩了。”

“化樓鎮用黃河水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群眾,呼聲也大。幾年前,我們通過走訪,瞭解到群眾所急所盼後,把興修農田水利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中之重來推進、落實,從2016年至今,關於農田水利建設的工作基本沒有停頓過。可以說這次鎮上能及時抗旱,主要是平時基礎打得好。”馬猛介紹。

之前,他們通過爭取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千億斤糧食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項目,極大改善了鎮域農田灌溉條件。但在項目區外,仍然存在黃河水灌溉盲區。一些泵站年久失修無法使用,加上新修水利設施存在投入資金較大、回報週期較長等因素,導致項目區外農民仍靠傳統機井澆地,極易受極端天氣影響,因此,“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成了該鎮民生工作的重頭戲。

“我們因地制宜,從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際出發,在水利投入、配套政策等方面注重實用為主。”馬猛表示,經過反覆調研,他們採取河井坑渠並用、排灌蓄滯結合的方式,讓黃河水滋潤到每一塊田地。

採取政府投資的方式,著力解決水利設施“沒錢建設”的問題。去年8月份,該鎮協調市水利局投資15萬元在王末溝和躍豐河交叉口修建了一處揚水站,由鎮政府投資6萬元安裝了變壓器。揚水站投用後,每小時可蓄水2000多立方米,輻射周邊20多個村1萬多畝土地。

採取市場運作的方式,著力解決水利設施規範化管理維護的問題。通過公開招投標,實現揚水站社會競標託管,由託管公司負責揚水站日常管理、使用、維修,鎮政府負責監督,並根據服務群眾公益化的原則,對託管公司收取費用的標準進行約束和監管。

採取社會參與的方式,著力解決水利設施最大化使用的問題。揚水站修建後,鼓勵和支持周邊村莊和農民自籌資金清淤挖溝,共同使用揚水站內蓄水,帶動嶽王、時家、蔡家、前張屯、後張屯等多個村莊自籌資金將河塘溝渠全部清理提升,揚水站灌溉輻射面積進一步擴大。

從2016年起,該鎮通過向上級爭取和自籌資金等方式,先後投資170多萬元建了五合水庫、張太華水庫、窪裡王水庫、鄭博士水庫,總蓄水量達到80萬立方米;同時對雙廟高、張太華、石家等村莊進行溝渠水系改造建設,改造溝渠5000米,新增灌溉面積6000多畝。

今年3月份,所有工程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這些農田小水利工程惠及2.2萬畝農田、1.2萬人口。

“如今真的告別‘看天吃飯’了。” 西徐村村民於傳輝滿臉笑容。往年一到旱季,為了給自家莊稼搶水,村民們常常爭得臉紅脖子粗。由於溝渠老化,滲水十分嚴重,於傳輝家的農田又離水塘太遠,基本上一碰到乾旱就絕收。如今,瞧著清水一路歡歌流入田間,他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7月2日,南小郭村種植大戶郭仁利承包的500多畝田地夏種灌溉接近了尾聲。“這次種的麥子為了更加飽滿,收割晚了些。但夏種用水一點也沒耽誤,多虧了鎮上修的南鄭水庫,這次用的全是水庫裡存的水。”

除了利用好馬頰河、躍豐河兩條主幹河,興修溝渠打通這兩條“任督二脈”,化樓鎮還十分重視小水庫建設,在“蓄水”上大做文章。

他們採用“春季抗旱澆地防夏澇,雨季除澇蓄水防春旱,春季水少夏季補,夏季水多冬春消”的辦法,建設坑塘,科學調配水源。為確保錯時引水灌溉,按照“多引多蓄、藏水於野”工作思路,保持了全鎮水系蓄水充足,河井塘渠聯合運用,有計劃地在時間上、空間上調節水資源,排、灌、蓄結合,把需要排的多餘水蓄起來,存到缺水時候用,解決水的時空量差,以多補少、以豐補歉,達到旱澇綜合治理的目的。

“看鎮上這兩年興修水利,我們村也修了一個水庫,有備無患,沒想到今年還真用上了。”窪裡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好朋樂呵呵地說。他們村去年春天自籌資金,利用村裡的窪地修了個小水庫,修好後將水庫承包給個人養魚,不光解決了農田用水問題,還增加了集體收入。

溫海東表示:“ 旱災的考驗,既在高溫酷暑的炙烤中,還在群眾對又一個豐收年的憧憬中。戰鬥在繼續,我們必將再接再厲,努力構建‘水源保證、河渠聯通、調度有序、灌溉成區’的農業灌溉體系,走上水資源採補平衡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記者|鍾偉 編輯|趙治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