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主樓外有磚砌的樓梯可上二樓月臺,內有木質樓梯可上三樓四樓,牆壁厚達一米二之多,冬暖夏涼,舒適宜居。原木的橫樑和檁子一定是經過呂家人或者是建築工匠的精心挑選,精準地嵌入磚牆之中,均勻對稱的佈局,方能承擔起一個大家族幾輩歲月的重量。同一個太陽在無數個日子的同一個時刻,照進同一扇窗。不同的是,在那一片白光裡出現的或者是呱呱墜地的嬰兒,也或者是壯碩的少年,或者是年邁的父親,一棟樓,一個家,無數個故事。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主樓外有磚砌的樓梯可上二樓月臺,內有木質樓梯可上三樓四樓,牆壁厚達一米二之多,冬暖夏涼,舒適宜居。原木的橫樑和檁子一定是經過呂家人或者是建築工匠的精心挑選,精準地嵌入磚牆之中,均勻對稱的佈局,方能承擔起一個大家族幾輩歲月的重量。同一個太陽在無數個日子的同一個時刻,照進同一扇窗。不同的是,在那一片白光裡出現的或者是呱呱墜地的嬰兒,也或者是壯碩的少年,或者是年邁的父親,一棟樓,一個家,無數個故事。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主樓外有磚砌的樓梯可上二樓月臺,內有木質樓梯可上三樓四樓,牆壁厚達一米二之多,冬暖夏涼,舒適宜居。原木的橫樑和檁子一定是經過呂家人或者是建築工匠的精心挑選,精準地嵌入磚牆之中,均勻對稱的佈局,方能承擔起一個大家族幾輩歲月的重量。同一個太陽在無數個日子的同一個時刻,照進同一扇窗。不同的是,在那一片白光裡出現的或者是呱呱墜地的嬰兒,也或者是壯碩的少年,或者是年邁的父親,一棟樓,一個家,無數個故事。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主樓外有磚砌的樓梯可上二樓月臺,內有木質樓梯可上三樓四樓,牆壁厚達一米二之多,冬暖夏涼,舒適宜居。原木的橫樑和檁子一定是經過呂家人或者是建築工匠的精心挑選,精準地嵌入磚牆之中,均勻對稱的佈局,方能承擔起一個大家族幾輩歲月的重量。同一個太陽在無數個日子的同一個時刻,照進同一扇窗。不同的是,在那一片白光裡出現的或者是呱呱墜地的嬰兒,也或者是壯碩的少年,或者是年邁的父親,一棟樓,一個家,無數個故事。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呂樓,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存讓人亦如穿越時光隧道,遠有修於宋代的顯應寺、龍王廟,明清時代的民居和祠堂,民國時期的綽絲廠和製陶廠,近有20世紀70年代的高大主席臺。呂樓的淳樸民風並沒有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呂氏祠堂裡,《呂氏家訓》代代相傳。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主樓外有磚砌的樓梯可上二樓月臺,內有木質樓梯可上三樓四樓,牆壁厚達一米二之多,冬暖夏涼,舒適宜居。原木的橫樑和檁子一定是經過呂家人或者是建築工匠的精心挑選,精準地嵌入磚牆之中,均勻對稱的佈局,方能承擔起一個大家族幾輩歲月的重量。同一個太陽在無數個日子的同一個時刻,照進同一扇窗。不同的是,在那一片白光裡出現的或者是呱呱墜地的嬰兒,也或者是壯碩的少年,或者是年邁的父親,一棟樓,一個家,無數個故事。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呂樓,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存讓人亦如穿越時光隧道,遠有修於宋代的顯應寺、龍王廟,明清時代的民居和祠堂,民國時期的綽絲廠和製陶廠,近有20世紀70年代的高大主席臺。呂樓的淳樸民風並沒有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呂氏祠堂裡,《呂氏家訓》代代相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眼下,呂樓人正以滿腔熱忱,連接歷史和未來,打造詩意盎然的鄉村田園綜合體,讓呂樓成為一張閃亮的傳統村落文化名片。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主樓外有磚砌的樓梯可上二樓月臺,內有木質樓梯可上三樓四樓,牆壁厚達一米二之多,冬暖夏涼,舒適宜居。原木的橫樑和檁子一定是經過呂家人或者是建築工匠的精心挑選,精準地嵌入磚牆之中,均勻對稱的佈局,方能承擔起一個大家族幾輩歲月的重量。同一個太陽在無數個日子的同一個時刻,照進同一扇窗。不同的是,在那一片白光裡出現的或者是呱呱墜地的嬰兒,也或者是壯碩的少年,或者是年邁的父親,一棟樓,一個家,無數個故事。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呂樓,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存讓人亦如穿越時光隧道,遠有修於宋代的顯應寺、龍王廟,明清時代的民居和祠堂,民國時期的綽絲廠和製陶廠,近有20世紀70年代的高大主席臺。呂樓的淳樸民風並沒有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呂氏祠堂裡,《呂氏家訓》代代相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眼下,呂樓人正以滿腔熱忱,連接歷史和未來,打造詩意盎然的鄉村田園綜合體,讓呂樓成為一張閃亮的傳統村落文化名片。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主樓外有磚砌的樓梯可上二樓月臺,內有木質樓梯可上三樓四樓,牆壁厚達一米二之多,冬暖夏涼,舒適宜居。原木的橫樑和檁子一定是經過呂家人或者是建築工匠的精心挑選,精準地嵌入磚牆之中,均勻對稱的佈局,方能承擔起一個大家族幾輩歲月的重量。同一個太陽在無數個日子的同一個時刻,照進同一扇窗。不同的是,在那一片白光裡出現的或者是呱呱墜地的嬰兒,也或者是壯碩的少年,或者是年邁的父親,一棟樓,一個家,無數個故事。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呂樓,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存讓人亦如穿越時光隧道,遠有修於宋代的顯應寺、龍王廟,明清時代的民居和祠堂,民國時期的綽絲廠和製陶廠,近有20世紀70年代的高大主席臺。呂樓的淳樸民風並沒有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呂氏祠堂裡,《呂氏家訓》代代相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眼下,呂樓人正以滿腔熱忱,連接歷史和未來,打造詩意盎然的鄉村田園綜合體,讓呂樓成為一張閃亮的傳統村落文化名片。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

說起河南的新密,你一定知道伏羲山、黃帝宮,甚至還會知道那兩個不知道怎麼唸的字“溱(zhen)洧(wei)”,也就是溱水和洧水,知道那幾首浪漫無比的古老歌謠——《詩經》中著名的《溱洧》《子衿》《褰裳》,可以脫口而出“溱與洧,方渙渙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都是新密的知名IP,是新密的“知識財產”,是幾千年沉澱的文化精華,而且歷久彌新!

可是,你知道呂樓嗎?600年曆史的新密劉寨鎮呂樓村,就在那裡,曾經奢華,如今低調,等待著再度綻放。

呂樓村離伏羲山很遠,23公里;離黃帝宮很近,1.5公里。600年前,呂樓村的始建者距故里很遠,離他鄉很近。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政府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無數個家庭從人口稠密的山西遷往因戰亂和災害導致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的的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是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在背井離鄉的人群裡,就有山西洪洞縣的呂氏兩兄弟。

這個看似有點傳奇的故事,在呂氏族譜裡得到證實。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有長門一世祖呂士謙、二門一世祖呂唐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同遷而來,族譜還特別註明二人是親兄弟。

兄弟二人來到河南,落腳點就在今天新密劉寨鎮的西南邊緣。這裡南有老虎嶺為屏,北有白石尖為靠,東臨洧水,遍地桑木,自然生態對農耕勞作和繁衍生息極為有利。不用說,呂氏兄弟是勤勞智慧的。他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墾荒、屯田、種桑、養蠶、繅絲、制叉,發家致富。據說,用桑樹打磨製成的桑叉遠銷東南亞。

呂氏靠山近水,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繁衍子嗣,他鄉也慢慢變成了新密呂氏後人的故鄉。呂氏富足,搬出最初的窯洞,築樓為家,久而久之,外人就把呂氏的聚居地叫做呂家樓,也叫呂樓。呂樓自明代中後期始建,隨著人口增加屢有續建,村莊從雛形發展至今,已近六百年曆史,一如村裡的古槐和古柏,歷經風雨,長成今天的模樣。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盛夏,走進呂樓村,二層、三層乃至四層的樓院掩映在叢叢綠樹中。在呂樓,成規模的莊園有12處,二層以上樓房18棟,完整地呈現出明清民居的建築風格。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樓,就是呂樓傳統民居的主要形態,是呂樓的IP,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呂樓以呂姓為主,包括趙、王、朱、劉、慕等六個姓氏血脈傳承的見證。他們在這裡,在渺遠悠長的歷史時空裡,不斷豐富著農耕文明,傳承家族基業。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也正是因為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那些樓,2016年,呂樓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國家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尋常巷陌,可以到達呂樓民居群的任何一座院落。這條小路就是最初村裡的一條主幹道,最東頭的起點是洧水的支流零塢河,明清時期呂家水運的起點。自東向西,呂氏各家的宅邸按輩分高低依次排列,又錯落有致,綿延近千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意義:大片的古街道,古商鋪,還有隨地可見的古井、古石碾、古生活用具和農耕用具,對研究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後,移民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的演變,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任何一個院落,定格的畫面激發著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在這裡,秩序、風俗、禮儀滲透在村莊佈局、樓院規制、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裡。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如果呂樓做一本村志,一定會選擇那棟四層高的樓做封面,呂樓人最自豪的就是先祖給他們留下的這座三進四合院裡的最高建築,他們稱之為“廈”,也叫“月臺樓”。無論是誰來到呂樓村,都會驚歎於這座“高樓大廈”。

月臺樓位於古巷的最東,臨近零塢河,按照築宅方位來說,它是樓群裡的“老大”,佔據最尊貴的位置。月臺樓坐北朝南,沿襲山西民居規制,照壁、儀門、廂房、配房、跨院、遊廊、主樓、月臺應有盡有,三進院落,進進出色。這所古建主人呂逢泰,是呂氏六世祖,樂善好施,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平生寬厚慈祥,待人以恕。1757年,黃河決口,逃民絡繹,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聲名遠播,皇帝御批“上上善人”加以褒獎,呂逢泰得享三品官階禮遇,住宅可建四層之高。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主樓外有磚砌的樓梯可上二樓月臺,內有木質樓梯可上三樓四樓,牆壁厚達一米二之多,冬暖夏涼,舒適宜居。原木的橫樑和檁子一定是經過呂家人或者是建築工匠的精心挑選,精準地嵌入磚牆之中,均勻對稱的佈局,方能承擔起一個大家族幾輩歲月的重量。同一個太陽在無數個日子的同一個時刻,照進同一扇窗。不同的是,在那一片白光裡出現的或者是呱呱墜地的嬰兒,也或者是壯碩的少年,或者是年邁的父親,一棟樓,一個家,無數個故事。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走進呂樓,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存讓人亦如穿越時光隧道,遠有修於宋代的顯應寺、龍王廟,明清時代的民居和祠堂,民國時期的綽絲廠和製陶廠,近有20世紀70年代的高大主席臺。呂樓的淳樸民風並沒有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呂氏祠堂裡,《呂氏家訓》代代相傳。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眼下,呂樓人正以滿腔熱忱,連接歷史和未來,打造詩意盎然的鄉村田園綜合體,讓呂樓成為一張閃亮的傳統村落文化名片。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新密呂樓:600年走出大槐樹下的歷史見證

呂樓,新密唯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國家級傳統村落。要是還不知道沒去過,你就是個假新密人。閒去記,辛苦捕捉。噴空修改傳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