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源頭是高車族,也是黃帝和嫘祖的後裔?和魯班是一家子

提示:《海內經》:“少昊生般,般是始為弓矢。”這裡也有著車船的創造,“般”古同“班”。傳說,在這裡似乎有了“一類人”的相似,只是因為史籍的缺失,今天只能“推理”了。

維吾爾族主要源頭是高車族,又名敕勒族,是少昊兒子般的後裔。少昊也稱玄囂率,號青陽。上古部降聯盟首領。傳說他是黃帝和嫘祖的宗子,揮公(世界張氏開山祖師)、蟜極的父親,是五帝之一帝嚳的祖父。他有一個兒子般,發明了弓和箭,使得人們戰勝野獸的才華大大地進步了。如今說到般,知道的人已經很少,但一提魯班,大家就都知道了。魯班,就是少昊的兒子般,是回鶻人的遠祖,而回鶻人又是高車人中的一支。

維吾爾族的源頭是高車族,也是黃帝和嫘祖的後裔?和魯班是一家子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詩吟唱出的其實是中國古代的北方草原,那裡一定也曾有著維吾爾族祖先的影子。公元605年,回鶻聯合僕骨等部族起來反抗突厥阿史那部族,並逐漸強大起來。公元646年,在唐軍的幫助下,回鶻攻滅了薛延陀政權,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轄,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

從此,回鶻人在遼闊的中國北方草原上有了自己的汗國,成為唐朝的附屬國。為了表達對唐朝的感激之情,回鶻人的王派出使者帶著一隻大天鵝送給唐太宗當禮物,但在路上不小心,卻讓天鵝飛了,剩下了一根鵝毛,這便有了我們今天仍說的那個成語:千里送鵝毛。詩一樣地溫暖人心,也是回鶻人與唐人的友誼甚至親情的見證。水乳交融,情同手足。

840年,回鶻汗國瓦解,居住在漠北的回鶻部落大部分南下華北,其餘部分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和天山一帶的回鶻結合,還有部分回鶻部落依附黠戛斯。南下的部分佔了回鶻人的一大半,他們停留在了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的烏拉特草原,大部分人被招撫,並將其中一部分人安置到了江淮地區。最終,使得他們徹底融入唐朝。

維吾爾族的源頭是高車族,也是黃帝和嫘祖的後裔?和魯班是一家子

西遷的回鶻人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建立起了高昌回鶻政權。《宋史·回鶻傳》說:“先是,唐朝繼以公主下嫁,故回鶻世稱中朝為舅,中朝每賜答詔,亦曰外甥。五代之後皆因之。”宋時,中朝的使者王延德曾經到過那裡,當時因河西走廊為西夏佔據,無法通過。王延德一行只有向西北取道蒙古高原,也曾經過回鶻人當年南下駐足的烏拉特草原。

當時,回鶻人的王被叫做師子王,好吃好喝地招待了王延德。王延德在自己的著作《西州記程》中說:“其王烹羊馬以具膳,尤豐潔。”隨後,師子王還讓王延德在高昌大大地遊覽了一番,王延德看到,高昌宗教共存,多民族和睦相處,扶危濟困,尊老愛幼,有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他說:“佛寺五十餘區,皆唐朝所賜額,寺中有《大藏經》、《唐韻》、《玉篇》、《經音》等。居民春月多群聚遨樂於其間。遊者馬上持弓矢,射諸物,謂之禳災。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謹。復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經所謂外道者也。所統有南突厥、北突厥、大眾熨、小眾熨、樣磨、割錄、黠戛司、末蠻、格哆族、預龍族之名甚眾。國中無貧民,絕食者共賑之。人多壽考,率百餘歲,絕無夭死。

維吾爾族的源頭是高車族,也是黃帝和嫘祖的後裔?和魯班是一家子

那是一個多麼富裕的高昌,因為受盛唐文化的影響,名個民族的人們信仰佛教,和睦相處,全部達了那個年代的小康。因為生活條件好,人們甚至能活到100多歲。然而,令王延德感動的還是至於此,師子王接待的規格之高,超出了他的想象:“其王及王子、侍者皆東向拜,受賜。旁有持磬者擊以節拜,王聞磬聲乃拜,既而王之兒女親屬皆出,羅拜以受賜。”

什麼意思呢?師子王因為中朝舅舅來了人,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受拜儀式,不但自己“其禮頗恭”,親自跪拜受賜,還讓王室中所有的親屬都來參加,羅列而拜。隨後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為優戲至暮。明日泛舟於池中,池四面作鼓樂。又明日遊佛寺……”一切都充滿著對北宋使臣的友好熱情、對舅舅家來人的熱烈歡迎。

維吾爾族的源頭是高車族,也是黃帝和嫘祖的後裔?和魯班是一家子

所有的深情都在那一拜裡,山河似乎也被點燃。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說魯班與高車。

魯班,中國建築鼻祖木匠鼻祖,春秋時期魯國人,20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公元4世紀,高車遊牧於貝加爾湖及鄂爾渾河、土拉河一帶。高車由六大部落組成:狄氏.袁紇氏(紇,音:和 he)、斛律氏(斛,音:胡hu)、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這個民族據說在匈奴人時,曾為匈奴造車,匈奴人裝在帳篷上的車就是他們造的,是以造出的車“車輪高大,輻數至多”而得名的。

若把這一切與師子王對中朝舅舅的受拜裡,歷史分明更悠遠了。《海內經》:“少昊生般,般是始為弓矢。”這裡也有著車船的創造,“般”古同“班”。傳說,在這裡似乎有了“一類人”的相似,只是因為史籍的缺失,今天只能“推理”了。

(文/路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