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外面的世界更懂家鄉。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文、圖/本刊記者 朱玉芳

國內重點大學畢業、留學歐洲、全球知名企業工作經歷,看到這樣的履歷,按照一般故事的發展曲線,回國後應該去一線城市發展,達娃玉珍的選擇不太一樣,她回到了家鄉拉薩。

達娃玉珍是土生土長的拉薩人,目前是拉薩淨土總公司產品運營中心的一名項目經理。2018年入職,僅用半年的時間,她將公司原來的藜麥產品銷量從零提升到了10萬斤。

"

看過外面的世界更懂家鄉。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文、圖/本刊記者 朱玉芳

國內重點大學畢業、留學歐洲、全球知名企業工作經歷,看到這樣的履歷,按照一般故事的發展曲線,回國後應該去一線城市發展,達娃玉珍的選擇不太一樣,她回到了家鄉拉薩。

達娃玉珍是土生土長的拉薩人,目前是拉薩淨土總公司產品運營中心的一名項目經理。2018年入職,僅用半年的時間,她將公司原來的藜麥產品銷量從零提升到了10萬斤。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達娃玉珍

“回來儘自己的一份力”

2012年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後,達娃玉珍拿到全額獎學金去波蘭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後,她在安利(歐洲)市場部工作了兩年半,在消費品市場積累了經驗,也產生了興趣。

回國前達娃玉珍也考慮過去北京上海等地工作,但是轉念一想,一線城市的人才已經飽和了,反觀自己的家鄉,其實更缺人。

“回來儘自己的一份力”,抱著這樣的初衷,達娃玉珍回到拉薩。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雖然面臨眾多選擇,但她心裡始終有一個方向,就是要找一份接近當地民生的工作。

最終使她決定加入拉薩淨土的原因,是公司的願景——把西藏的好東西做出品牌。達娃玉珍對這點很認同,她說:“大家都想把自己家裡好的東西給客人看,或者是讓大家都知道,雖然西藏的文化傳播很遠,但是西藏的產品長久以來缺乏自己的品牌。”

另一個原因則是團隊的年輕化和專業水準。剛開始達娃玉珍並不太想進國企工作,接觸到老闆和團隊的成員後,她的想法改變了。老闆格勒巴桑是四川甘孜的藏族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康奈爾大學,曾供職於阿里巴巴,後來響應了清華大學回家鄉建設的號召,來到拉薩淨土。事實上,產品運營中心的員工中不乏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和留學生,“有人地推經驗非常豐富、有人善於和客戶打交道、有人非常瞭解本土資源,全國各地的人都有,組合非常多元。”

本科學習藏語言文學,碩士研究喜馬拉雅文化圈,工作後進入消費品市場領域,看似跨度很大,但在家鄉,達娃玉珍的專業背景依然能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

品牌策劃:從0到1

達娃玉珍入職後,經過頭腦風暴,團隊決定做五個產品的品牌推廣——青稞、犛牛肉、藏蜜、蟲草、藜麥。團隊採用項目制的工作方式,每個人負責一個產品,藜麥由達娃玉珍負責,這也是她做的第一個產品。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健康”,藜麥在國內也小有名氣,常見於西餐廳和“輕食”主題餐廳等。

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被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20世紀80年代,藜麥被NASA選中帶入到太空艙,名聲大噪。藜麥能均衡人體自身全部不能合成的9種氨基酸,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且不含麩質,被譽為“全營養食物”,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其列為全球十大健康營養食品之一。

20世紀90年代初,西藏引入藜麥,最初以科研為主,並未形成規模種植。2015年,在拉薩市委的部署下,用了兩年時間,在尼木縣大面積連片種植取得成功。2017年,拉薩淨土總公司赴山西、青海、甘肅等地引進藜麥品種,在大佛島設立試驗基地,並在拉薩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裡設有試驗田,研究拉薩藜麥引種及栽培技術。

在重新做品牌策劃之前,公司原來的藜麥產品只有一個真空包裝,沒有品牌標識,也沒有推廣宣傳,銷量“愁人”。

達娃玉珍做過市場調研後,發現藜麥在一二線城市的市場認知度較高,用戶畫像偏年輕,以收入中高層的城市白領為主,其次是中老年人群,主打營養保健。

首先是重塑產品包裝,製作藜麥禮盒, “一捧勝百穀”的標語主打藜麥的營養價值,使品牌具體化。其次定位市場,以區外市場為目標,拉薩淨土不僅打造了自己的線上商城,同時產品在國內各大電商平臺上線,到了2018年底轉向垂直類電商銷售,如各大銀行、通信公司的移動商場。同時,公司在成都成立了運營中心的分部,負責區外的線下展銷和推廣。

"

看過外面的世界更懂家鄉。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文、圖/本刊記者 朱玉芳

國內重點大學畢業、留學歐洲、全球知名企業工作經歷,看到這樣的履歷,按照一般故事的發展曲線,回國後應該去一線城市發展,達娃玉珍的選擇不太一樣,她回到了家鄉拉薩。

達娃玉珍是土生土長的拉薩人,目前是拉薩淨土總公司產品運營中心的一名項目經理。2018年入職,僅用半年的時間,她將公司原來的藜麥產品銷量從零提升到了10萬斤。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達娃玉珍

“回來儘自己的一份力”

2012年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後,達娃玉珍拿到全額獎學金去波蘭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後,她在安利(歐洲)市場部工作了兩年半,在消費品市場積累了經驗,也產生了興趣。

回國前達娃玉珍也考慮過去北京上海等地工作,但是轉念一想,一線城市的人才已經飽和了,反觀自己的家鄉,其實更缺人。

“回來儘自己的一份力”,抱著這樣的初衷,達娃玉珍回到拉薩。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雖然面臨眾多選擇,但她心裡始終有一個方向,就是要找一份接近當地民生的工作。

最終使她決定加入拉薩淨土的原因,是公司的願景——把西藏的好東西做出品牌。達娃玉珍對這點很認同,她說:“大家都想把自己家裡好的東西給客人看,或者是讓大家都知道,雖然西藏的文化傳播很遠,但是西藏的產品長久以來缺乏自己的品牌。”

另一個原因則是團隊的年輕化和專業水準。剛開始達娃玉珍並不太想進國企工作,接觸到老闆和團隊的成員後,她的想法改變了。老闆格勒巴桑是四川甘孜的藏族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康奈爾大學,曾供職於阿里巴巴,後來響應了清華大學回家鄉建設的號召,來到拉薩淨土。事實上,產品運營中心的員工中不乏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和留學生,“有人地推經驗非常豐富、有人善於和客戶打交道、有人非常瞭解本土資源,全國各地的人都有,組合非常多元。”

本科學習藏語言文學,碩士研究喜馬拉雅文化圈,工作後進入消費品市場領域,看似跨度很大,但在家鄉,達娃玉珍的專業背景依然能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

品牌策劃:從0到1

達娃玉珍入職後,經過頭腦風暴,團隊決定做五個產品的品牌推廣——青稞、犛牛肉、藏蜜、蟲草、藜麥。團隊採用項目制的工作方式,每個人負責一個產品,藜麥由達娃玉珍負責,這也是她做的第一個產品。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健康”,藜麥在國內也小有名氣,常見於西餐廳和“輕食”主題餐廳等。

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被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20世紀80年代,藜麥被NASA選中帶入到太空艙,名聲大噪。藜麥能均衡人體自身全部不能合成的9種氨基酸,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且不含麩質,被譽為“全營養食物”,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其列為全球十大健康營養食品之一。

20世紀90年代初,西藏引入藜麥,最初以科研為主,並未形成規模種植。2015年,在拉薩市委的部署下,用了兩年時間,在尼木縣大面積連片種植取得成功。2017年,拉薩淨土總公司赴山西、青海、甘肅等地引進藜麥品種,在大佛島設立試驗基地,並在拉薩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裡設有試驗田,研究拉薩藜麥引種及栽培技術。

在重新做品牌策劃之前,公司原來的藜麥產品只有一個真空包裝,沒有品牌標識,也沒有推廣宣傳,銷量“愁人”。

達娃玉珍做過市場調研後,發現藜麥在一二線城市的市場認知度較高,用戶畫像偏年輕,以收入中高層的城市白領為主,其次是中老年人群,主打營養保健。

首先是重塑產品包裝,製作藜麥禮盒, “一捧勝百穀”的標語主打藜麥的營養價值,使品牌具體化。其次定位市場,以區外市場為目標,拉薩淨土不僅打造了自己的線上商城,同時產品在國內各大電商平臺上線,到了2018年底轉向垂直類電商銷售,如各大銀行、通信公司的移動商場。同時,公司在成都成立了運營中心的分部,負責區外的線下展銷和推廣。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一捧勝百穀”

檢驗項目成果最直接的標準是銷量。2017年,藜麥零售銷量幾乎為零,從2018年6月份到12月份,藜麥的成品禮盒裝賣了7萬多斤,另外加上給深加工企業提供的原料,半年的時間藜麥的銷售量超過10萬斤。

“這個數字對於其他企業來說,其實是很小的。但是我們在短時間把一個原本賣不出去的東西,做到這樣的銷售量,說明我們努力的方向是對的。”

在產品市場認知度上,達娃玉珍用“五常大米”打了個比方,“比如大家買大米,五常大米大家一聽就知道。我們想把藜麥做成‘五常大米’的概念,所做的工作就是從0到1,這個過程很難。”

首當其衝的困難是要在源頭種植上,規範種植流程,保證藜麥的質量。目前,大佛島和尼木縣的藜麥種植基地都拿到了有機證書。達娃玉珍說:“以前老百姓沒有標準化種植的經驗,土壤、水都有指標,肥料必須要自然的,還要定期除草,說服他們接受並做到這樣的種植流程,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 在這個過程中,當地的農牧局在企業和農民之間起到了重要的溝通作用,“有當地政府機關的支持,老百姓能看得到每年的收益增長,所以合作越來越好。”

此外,達娃玉珍也提到了由於經驗不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第一批禮盒和第二批禮盒在包裝上與國標有細微不符,出現返工的問題。她把路上遇到的坎都轉化成了自己的經驗,接下來,藜麥產品還要繼續做產品迭代和深加工產品的研發。

“做有價值感的事”

除了繼續推進藜麥產品,達娃玉珍正在做針對區內市場的民生項目——酥油、藏茶、糌粑。

這些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食品,由於現在沒有標準化的生產過程,質量無法把控。達娃玉珍在調研時發現一些酥油茶裡摻了土豆、人工黃油,茶葉中的氟含量超標,這些是消費者很難分辨出來的。

“藜麥是對外的,把我們的優質資源推到別的地方。民生項目是反推過來的,家家戶戶每天都在吃的東西,我們想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健康的選擇,提高本地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

看過外面的世界更懂家鄉。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文、圖/本刊記者 朱玉芳

國內重點大學畢業、留學歐洲、全球知名企業工作經歷,看到這樣的履歷,按照一般故事的發展曲線,回國後應該去一線城市發展,達娃玉珍的選擇不太一樣,她回到了家鄉拉薩。

達娃玉珍是土生土長的拉薩人,目前是拉薩淨土總公司產品運營中心的一名項目經理。2018年入職,僅用半年的時間,她將公司原來的藜麥產品銷量從零提升到了10萬斤。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達娃玉珍

“回來儘自己的一份力”

2012年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後,達娃玉珍拿到全額獎學金去波蘭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後,她在安利(歐洲)市場部工作了兩年半,在消費品市場積累了經驗,也產生了興趣。

回國前達娃玉珍也考慮過去北京上海等地工作,但是轉念一想,一線城市的人才已經飽和了,反觀自己的家鄉,其實更缺人。

“回來儘自己的一份力”,抱著這樣的初衷,達娃玉珍回到拉薩。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雖然面臨眾多選擇,但她心裡始終有一個方向,就是要找一份接近當地民生的工作。

最終使她決定加入拉薩淨土的原因,是公司的願景——把西藏的好東西做出品牌。達娃玉珍對這點很認同,她說:“大家都想把自己家裡好的東西給客人看,或者是讓大家都知道,雖然西藏的文化傳播很遠,但是西藏的產品長久以來缺乏自己的品牌。”

另一個原因則是團隊的年輕化和專業水準。剛開始達娃玉珍並不太想進國企工作,接觸到老闆和團隊的成員後,她的想法改變了。老闆格勒巴桑是四川甘孜的藏族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康奈爾大學,曾供職於阿里巴巴,後來響應了清華大學回家鄉建設的號召,來到拉薩淨土。事實上,產品運營中心的員工中不乏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和留學生,“有人地推經驗非常豐富、有人善於和客戶打交道、有人非常瞭解本土資源,全國各地的人都有,組合非常多元。”

本科學習藏語言文學,碩士研究喜馬拉雅文化圈,工作後進入消費品市場領域,看似跨度很大,但在家鄉,達娃玉珍的專業背景依然能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

品牌策劃:從0到1

達娃玉珍入職後,經過頭腦風暴,團隊決定做五個產品的品牌推廣——青稞、犛牛肉、藏蜜、蟲草、藜麥。團隊採用項目制的工作方式,每個人負責一個產品,藜麥由達娃玉珍負責,這也是她做的第一個產品。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健康”,藜麥在國內也小有名氣,常見於西餐廳和“輕食”主題餐廳等。

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被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20世紀80年代,藜麥被NASA選中帶入到太空艙,名聲大噪。藜麥能均衡人體自身全部不能合成的9種氨基酸,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且不含麩質,被譽為“全營養食物”,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其列為全球十大健康營養食品之一。

20世紀90年代初,西藏引入藜麥,最初以科研為主,並未形成規模種植。2015年,在拉薩市委的部署下,用了兩年時間,在尼木縣大面積連片種植取得成功。2017年,拉薩淨土總公司赴山西、青海、甘肅等地引進藜麥品種,在大佛島設立試驗基地,並在拉薩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裡設有試驗田,研究拉薩藜麥引種及栽培技術。

在重新做品牌策劃之前,公司原來的藜麥產品只有一個真空包裝,沒有品牌標識,也沒有推廣宣傳,銷量“愁人”。

達娃玉珍做過市場調研後,發現藜麥在一二線城市的市場認知度較高,用戶畫像偏年輕,以收入中高層的城市白領為主,其次是中老年人群,主打營養保健。

首先是重塑產品包裝,製作藜麥禮盒, “一捧勝百穀”的標語主打藜麥的營養價值,使品牌具體化。其次定位市場,以區外市場為目標,拉薩淨土不僅打造了自己的線上商城,同時產品在國內各大電商平臺上線,到了2018年底轉向垂直類電商銷售,如各大銀行、通信公司的移動商場。同時,公司在成都成立了運營中心的分部,負責區外的線下展銷和推廣。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一捧勝百穀”

檢驗項目成果最直接的標準是銷量。2017年,藜麥零售銷量幾乎為零,從2018年6月份到12月份,藜麥的成品禮盒裝賣了7萬多斤,另外加上給深加工企業提供的原料,半年的時間藜麥的銷售量超過10萬斤。

“這個數字對於其他企業來說,其實是很小的。但是我們在短時間把一個原本賣不出去的東西,做到這樣的銷售量,說明我們努力的方向是對的。”

在產品市場認知度上,達娃玉珍用“五常大米”打了個比方,“比如大家買大米,五常大米大家一聽就知道。我們想把藜麥做成‘五常大米’的概念,所做的工作就是從0到1,這個過程很難。”

首當其衝的困難是要在源頭種植上,規範種植流程,保證藜麥的質量。目前,大佛島和尼木縣的藜麥種植基地都拿到了有機證書。達娃玉珍說:“以前老百姓沒有標準化種植的經驗,土壤、水都有指標,肥料必須要自然的,還要定期除草,說服他們接受並做到這樣的種植流程,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 在這個過程中,當地的農牧局在企業和農民之間起到了重要的溝通作用,“有當地政府機關的支持,老百姓能看得到每年的收益增長,所以合作越來越好。”

此外,達娃玉珍也提到了由於經驗不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第一批禮盒和第二批禮盒在包裝上與國標有細微不符,出現返工的問題。她把路上遇到的坎都轉化成了自己的經驗,接下來,藜麥產品還要繼續做產品迭代和深加工產品的研發。

“做有價值感的事”

除了繼續推進藜麥產品,達娃玉珍正在做針對區內市場的民生項目——酥油、藏茶、糌粑。

這些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食品,由於現在沒有標準化的生產過程,質量無法把控。達娃玉珍在調研時發現一些酥油茶裡摻了土豆、人工黃油,茶葉中的氟含量超標,這些是消費者很難分辨出來的。

“藜麥是對外的,把我們的優質資源推到別的地方。民生項目是反推過來的,家家戶戶每天都在吃的東西,我們想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健康的選擇,提高本地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拉薩海歸的藜麥情

藏紅花

出生於1991年,達娃玉珍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比父母那一輩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她說:“我們成長的這一批人,看過了外面的世界之後,發現自己家鄉有很多好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自己做的事能夠產生哪怕一點改變,這種成就感其實是比在大城市還要強的。”

這也是她當時從國外回來的原因之一,國際企業規模雖大,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企業考慮的是崗位的需求,而不是個人的發展空間。

“和工作地方相比,我更在乎的是做什麼事。如果有好的機會,我不會排斥去其他地方,但是目前來講,我很喜歡我現在的這份工作,也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會長期做下去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