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業講老子:漫說“高下”與“先後”

老子 泰山 王熙鳳 左思 浩瀚 戴建業 2019-07-03

戴建業講老子:漫說“高下”與“先後”

漢語中“高貴”與“下賤”兩個詞的確意味深長,說盡了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在人們的心目中,“居高”人自貴,“處下”身自賤,難怪人人都仰慕“高高在上”,個個都害怕“處在下層”了。晉朝著名詩人左思在《詠史》詩中,就曾對“鬱郁澗底鬆,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的現象憤憤不平,這不難理解,誰不願意高居“山上”,誰又願意伏處“澗底”呢?

另外兩個常用詞“領先”與“落後”同樣也很有意思,我們沒有時間從語源學的角度去考察它們的詞源。“領”字的本意大概是指“頭頸”,後引申為“率領”、“引導”等含意,並有了“領唱”、“領路”、“領導”、“領頭”和我們所說的“領先”等合成詞,可見“領先”隱含著 “在前”、“在上”、“在先”等意思;“落”字的本意是指樹葉掉落,《禮記·王制》中有“草木零落”之句,這兒的“木”就是樹葉,草之枯曰“零”,葉之脫叫“落”。“落”字後來又引申為“下降”、“下墜”等含意,並有“落伍”、“落第”和“落後”等合成詞,“落後”一詞也相應隱含著“在下”、“在後”等意思,所以,人們都想“奮勇爭先”或“遙遙領先”,誰也“不甘落後”和“不願落伍”。“領先”標誌著“走在時代的前面”,而“落後”則表明已經被社會所淘汰。

戴建業講老子:漫說“高下”與“先後”

然而,人們似乎只看到“居高”和“領先”的積極因素,而忽視了其中消極和否定的成份。只顧自己“居高”“領先”的人,要麼自私,要麼狹隘,或者是既自私又狹隘——因為自私和狹隘是一對形影不離的難兄難弟,自私的人多半都很狹隘。

為什麼一心總想著自己“居高”而不願意自己“處下”?為什麼總要讓自己“領先”而不願意把自己放在“後頭”?為什麼總想讓自己成為隊伍中的“頭”而不願做隊伍的“尾”?說穿了,還不是隻想自己在前臺“亮相”,叫別人去幕後當“無名英雄”;還不是隻想自己在“上面”指手劃腳,而叫別人在“下邊”唯命是從。

老想“居高”“領先”的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心中總在長吟“我輩豈是蓬蒿人”,過分誇大了自己的優點就可能完全看不到別人的長處,說到自己的才華便“自謂頗挺出”,說到自己的“能耐”更是覺得“鶴立雞群”,因而在職位上迫切要求“立登要路津”,在名譽上更希望自己永遠“名列榜首”,只有自己才是當然的“首領”,而別人則是命中註定的“群氓”。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總想“領先”的人卻總是“落在人後”,一輩子要強的王熙鳳臨死時不是哀嘆“偏偏兒的落在人後頭了”麼?總想“居高”“在上”的人卻總是“居卑”“處下”,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感嘆“才高命薄”,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埋怨“生不逢時”呢?

主動“居卑”、“處下”、“殿後”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它象徵著某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它代表著一種寬容博大的氣度。

江海甘願處在眾流之下,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才能成就它的汪洋與浩瀚;偉人甘願處於眾人之後,所以才受到眾人的敬仰與愛戴,才能最終成為人民公認的領袖。

心靈要像天一樣遼闊才能裝下全世界,胸懷要像地那樣寬廣才能容納萬事萬物。泰山如果挑揀土石就不能成其高大,江海要是蔑視小溪就不能成其浩渺。

朋友,現在你對“高下”與“先後”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別有會心”呢?我們並不是存心要和世俗“唱反調”,也不是有意要去“反時代潮流”,只是覺得人們對“高下”與“先後”的認識,不是過於膚淺,就是過於世故。

我們幹嘛不效法泰山,包容各種各樣的土石?我們為何不學習大海,永遠處在小溪的下方?我們為什麼不能甘作社會的“人梯”,讓別人走在自己的“前面”?我們為什麼不能甘作國家的“基石”,讓別人處在自己的“上層”?

(參見原第66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