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尤九成

老子與伯陽

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

老子與伯陽

伯陽鎮柏林觀老子塑像

伯陽,是天水市麥積區東路的一個重鎮,是一個神奇秀美的地方。殊不知,這一地名與中國道教始祖老子和道教樓觀派的開創人物尹喜有著莫大的淵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道教中人尊稱太上老君。伯陽,即是以老子之字所命名,在偌大中國可謂絕無僅有。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書。老子博學多才,對人類、自然、社會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精闢的闡釋,在思想上有著獨到的認識。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俗話說“老子天下第一”,絕非空穴來風。

尹喜,字公文,又稱“關尹”,先秦時邽縣伯陽北尹道寺(今屬清水縣隴東鎮)人,老子的嫡傳弟子,《道德經》的傳承人,天水籍最早的先賢名士。相傳老子在創道教初,為找一個具有龍虎相鬥之勢的地方隱居修行,便騎上青牛雲遊天下,以傳經講道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的一天晚上,尹喜夜觀天象,但見紫氣祥雲冉冉東來,卜知將有聖人入關。於是稟告周王,求為函谷關令,靜候聖人臨境,故又稱“關尹”。七月十二日這天,果見老子騎坐青牛飄飄而來。便將老子迎入官舍,行弟子大禮,拜老子為師,虛心請教,問道於老子。老子居百日,傳授尹喜食氣煉丹、三日內修之法及八煉九轉還丹之法等。同年十二月,老子欲繼續雲遊天下,尹喜懇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於是便託病辭官,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老子被尹喜的誠心打動,於是著聞名於世的《道德經》五千言。復授以西升之訣、妙真內解等太清上法,三洞真經、靈寶符圖及太玄等法。

老子與伯陽

伯陽鎮柏林山

老子與伯陽

伯陽鎮柏林觀

之後,老子與尹喜兩人經關中,過陳倉,沿渭水,越秦嶺,歷盡千辛萬苦,行經尹喜故鄉尹道寺,到達今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興仁村。見地勢險峻,山環水抱,藏風聚氣,渭河北岸的龍山和渭河南岸的虎頭山恰好成龍虎相鬥之勢,站在龍山之巔遠眺,山、川、河極巧地組成太極圖之形,是理想的修行勝地。便與尹喜在伯陽龍山(今柏林山)上築庵為廬,煉丹修行,著書立說,授徒講經。老子傳授尹喜《道德經》五千言和練氣吐納之法,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盡傳內外修煉之法,並約定“後會蜀之青羊肆”。該觀山門前正方形土山包便是當年老子的講經臺,觀後還有老子庵等遺址。相傳老子在伯陽居留、修行講道13年,後老子獨自繼續西行,尹喜則棄絕人事,按老子所授經法,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精修至道,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三年後,悉臻其妙,乃著《關尹子》九篇,最早開始傳播道教學說和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即由尹喜傳承推廣於世。《關尹子》原本已佚失,今本也稱《文始真經》。東晉道學家葛洪對《關尹子》推崇備至,認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嘗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執,可鑑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說。”

秦漢時,已有學徒聚集尹喜宅樓觀臺。魏晉之際,形成了道教樓觀派。後人為懷念老子,將他修行的區域,以老子字號伯陽而命名,取今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興仁村地名為伯陽渠,伯陽地名即由此而來。在龍山修建柏林觀,中祀老子;在龍山北尹喜故里尹趟子修尹道寺,中祀尹喜。柏林觀,堪稱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的創始地、發源地。柏林觀、老子講經臺、尹道寺、教化溝、牛澗裡、老君庵、仙人觀(又名“留老庵”)、尹喜溝、尹家窯、尹家林、牛頭河、臥牛山(在麥積區甘泉鎮大江溝)、臥牛觀、關山(在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老君廟(秦州十景謂之“赤峪丹灶”)、老君山(上2處在今天水市秦州區)等地名遺存均與老子和尹喜有關。

老子與伯陽

伯陽鎮柏林觀尹喜塑像

老子與伯陽

天水老子文化研究會紀念老子活動

伯陽曆史悠久。早在春秋後期,伯陽渠柏林山(又稱“龍山”)上就建有老子庵和老子講經臺,塑有老子塑像。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渭水又東,伯陽谷水入焉。水出刑馬之山伯陽谷……屈而東逕伯陽城南,謂之伯陽川。蓋李耳西入,往逕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另據《北道區志》記載:南北朝時,連年戰亂,人民渴望平靜生活,便在渭河北修柏林觀、渭河南建興福寺,均供老子塑像。西魏在今伯陽鎮地設縣時以李耳字取名伯陽,伯陽地名即由此而來。據《隋書•地理志》載:“秦嶺,後魏置,曰伯陽縣,開皇中改焉。”隋文帝開皇中,伯陽縣改稱秦嶺縣,屬秦州(開皇三年廢郡,以州轄縣)。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秦嶺縣撤銷,地並清水,但伯陽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代,伯陽渠奉祀老子的道觀稱柏林觀。山後十餘里建有尹道寺(今屬清水縣隴東鎮),中祀尹喜,稱“尹喜故里”。據民國《天水縣誌》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六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其殿前有楹聯一幅,曰“華章九篇八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可謂對尹喜思想的恰當概括。尹喜被道教尊為無上真人、文始先生、關尹子,被道教派別之一“樓觀道”奉為祖師,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成為道教僅次於老子的另一祖師。《莊子·天下篇》譽稱為“古之博大真人”。明正德年間,又在老子居留、傳道的伯陽鎮石門村建仙人觀(又名“留老庵”)。不過,歷史上的伯陽、伯陽縣城治地和伯陽鎮治所均在渭河以北今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興仁村一帶,史稱秦州伯陽渠河北里。1954年渭河暴漲,淹沒渭河北岸的集市及住戶後,伯陽鎮政府、集市才漸遷渭河南岸伯陽南村,即今伯陽鎮政府及市場所在地。伯陽鎮是天水市麥積區一個以鮮桃和蘋果為主的果品大鎮,有道教始祖老子傳經講道的柏林觀、仙人觀(又名“留老庵”)等遺存,有柏林觀、五陽觀、仙人觀、七真觀等多處道教宮觀,成為天水乃至中國道教文化的發源地和集中地。石門風景區就在伯陽鎮轄區內,“石門夜月”是清乾隆《直隸秦州新志》所列“秦州十景”之一,又被稱為天水八大風景之一。

老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聖人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守“慈”持“儉”的一生真實地展示出了他“為而不爭”、“修德符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具有深刻的影響。《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老子被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其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老子與伯陽

清道光十年《重修柏林觀老君殿序文》碑

老子與伯陽

伯陽鎮石門村留老庵

2018.4.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