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兩座最古戲樓,一建於宋元,一建於明代,最後命運卻令人驚奇

金城老戲樓,戲如人生演不盡悲歡離合事

“鄒蘭谷揚言而後,開忠義先聲人皆側耳,韻何遠情何深,廊廟為憂,萬古河山留絕調;段柏軒唱道以來,發聖賢遺響誰不昂頭,曲彌高和彌寡,林泉可樂,一天風雨問知音。”

這是,蘭州五泉山山門前原有戲樓的對聯。可惜,它已經被人們忘記了N多時日了。

如今行走在都市,戲樓難得一見。寥寥無幾的戲樓,或隱身在各大劇院,或藏於為數不多古建築中,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蘭州兩座最古戲樓,一建於宋元,一建於明代,最後命運卻令人驚奇



蘭州是絲綢之路重鎮,來來往往的商隊,溝通了東西,也帶火了戲劇。有戲劇就有戲臺、戲樓。那些東來西去的中外客商,南來北往的仕宦名流,無疑是戲劇演出的主導者。早在隋唐時期,蘭州就有了職業歌伶演出。金代鄧千江在《望海潮》就隱隱約約地提到蘭州的歌舞戲劇情形。只不過,現在人們已經不知道當時名伶們演出的具體情形了。

戲樓曾經是人們熟視無睹的建築。看戲、演戲就離不開戲樓。從元末到如今,蘭州境內究竟有多少戲樓,誰也說不清了。歲月久遠,一座座戲樓,承載的不僅是人們內心深處的戲劇記憶,更是一段段難以割捨的戲劇情節。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著名戲劇史專家李智講述的金城老戲樓的故事。

百座戲樓,說不完秦韻京聲,道不完悲歡離合

蘭州是戲劇的大碼頭。自明清以來,戲劇鼎盛一時。戲樓自然也是層出不窮。大體上說,蘭州戲樓有神廟戲樓、會館戲樓、商業戲樓、官宦戲樓、家族祠堂戲樓等形式。從明代至今,600餘年間,金城戲樓的修建可以說從未休止。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我花了不少精力,調查走訪了蘭州的不少戲樓。從人們的記憶和資料記載來看,在上世紀蘭州境內戲樓最多時,曾達到了100多座。這些戲樓分佈在蘭州的城市鄉鎮。

有些鄉鎮戲樓的名氣還是非常大的。比如青城鎮,可以視為蘭州戲樓發展的一個樣本。從地理位置上說,青城是在黃河水運的要道上,那裡盛產水煙。歷史上,物產豐富,商貿興盛,也就促進了文化發展,青城出了不少的進士,這就為這個小鎮戲劇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青城戲劇演出曾紅極一時。青城的戲樓,多時達到了5座。這對於一個小鎮來說,很不簡單。不僅如此,這裡還走出著名秦腔編劇大師李幹臣。


蘭州兩座最古戲樓,一建於宋元,一建於明代,最後命運卻令人驚奇



蘭州市區內有兩座比較早的戲樓,不能不說。一座是府城隍廟的戲樓。蘭州的府城隍廟始建於金章宗七年(1197年),復修於元武宗十五年(1308年),重修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此後,人們多次進行了修整。隍廟的戲樓修建在山門頂上,坐北朝南,樓高15米。和我們如今在隍廟內看到的戲臺是不一樣的。可惜的是1985年失火燒燬了。金天觀戲樓建在內山門西南側,建於明建文二年(1400年),這座戲樓坐北朝南,佔地面積比較大。每年農曆的八月初一到初十,非常熱鬧。有人曾經記述說,臺上鑼鼓喧天,藝人粉墨登場,臺下人頭攢動,喝彩聲不斷。可惜這座明代戲樓,在1953年修鐵路時被拆除了。

這兩座戲樓,可以說是蘭州老戲樓的代表。戲劇在我們這座城市起起伏伏。蘭州還有非常奇特的戲樓。陝西會館的戲樓兩面有臺口令見者驚奇。陝西會館坐落在貢元巷口,建於咸豐五年。整座戲樓,修建得秀麗玲瓏,木雕彩繪精美異常。令人稱奇的是,戲樓的中間卻是化妝、服裝室,而兩面則是臺口,一個對外,一個對內。觀眾可以從南、北兩面看戲。最令人稱奇的是,只要把場次錯開,一本戲可以在兩邊演。1991年,《中國戲曲志·甘肅卷》審稿時,來蘭國內戲劇專家,對此驚歎不已。時任中國劇協副主席劉厚生評價,此戲樓是全國見到的唯一一座前後兩面開的戲樓。

  一座戲樓,三個戲臺,對臺戲是蘭州名角的戰場

對臺戲,人們聽說過很多,可真正看過對臺戲的人卻不多。究其原因,解放後,戲劇逐漸進入了大劇院演出。戲劇班社之間的競爭逐漸淡化了。不過專門用來唱對臺戲的戲臺卻保存了下來。

山陝會館的戲樓就是唱對臺戲的好地方。山陝會館在山字石,其戲樓建於康熙十七年,是蘭州境內保存年代比較久遠的戲樓之一。這座戲樓當時由山西、陝西商人聯合集資而修建。戲樓修建了三連臺。啥叫三連臺?就是三個戲臺連在一起,修建這類戲臺有個講究,中間的戲臺要大,左右兩邊的戲臺相對小,而且進深也比較小,這就形成了一主二副的格局。


蘭州兩座最古戲樓,一建於宋元,一建於明代,最後命運卻令人驚奇



在這樣的戲臺上演戲,就有講究了。一些老藝人說,大戲臺是專門用來演大戲,為各種節日和活動而準備,比較隆重。小戲臺則比較單薄,不僅進深比大戲臺小兩米,而且也比大戲臺低一米,所以只能演出一些小型的還願戲。

這裡就比較適合演出對臺戲。從建成至今,究竟演出多少臺戲,誰也說不清了。有幾場對臺戲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上世紀三十年代,這裡就曾演出過一場對臺戲。

這場對臺戲後,其所帶來的碰撞,影響到了今天。這就要從易俗社說起。易俗社是近代西北著名秦腔教育演出機構,成立於1912年,是由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人士所組成,對改良秦腔,宣傳民主思想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易俗社不僅培訓了大批演員,而且也引起了西北各地的仿效。但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同各地的原有班社發生衝突。


蘭州兩座最古戲樓,一建於宋元,一建於明代,最後命運卻令人驚奇



大約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蘭州山陝會館(今山字石)就上演了一場對臺戲。當時,人們邀請蘭州老戲班和來蘭的一個陝西戲班來唱對臺戲。既然唱對臺戲,那麼就有講究,不能佔中間的大戲臺,以免給觀眾造成心理暗示。兩個班社各據一小戲臺上演,西面的戲臺,陝西班社演出了《春閨考試》、《三回頭》、《櫃中緣》和《白先生看病》。這些都是新戲,講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道具之類的也比較時尚。而蘭州老戲班則在東戲臺,上演拿手好戲《破澠池》,有點神怪性質的戲,蘭州觀眾看過很多次了。自然,蘭州的老班子輸了,易俗社推出的新戲才日漸紅火了。

戲如人生,秦腔名角的臺上臺下

在這裡還曾經上演過另外一場對臺戲。清末,蘭州秦腔名角三元官有兩個徒弟福慶子和十娃子。後來這兩人各領著一個戲班,在蘭州城內謀生。雖說是師兄弟,但師父教的東西,卻各有所長。時間久了,難免要分個高下。

一年,山陝會館的三連臺上,師兄弟唱起了對臺戲,內容是大戲《碧遊宮》。這部戲的主角是三教主。福慶子、十娃子演的三教主的確出手不凡。兩人都暗自得意。誰知,沒多久,觀眾都跑到福慶子那邊。原來,福慶子在化妝上獨出心裁,將師傅傳下的紫臉,改成了金臉,這樣一來在演出中大放異彩,吸引了觀眾。福慶子自然在對臺戲中佔了上風。可是,這樣一來,師兄弟也徹底反目了。對臺戲不好唱,搞不好就是生死之搏。有些藝人甚至於因此而自殺。真是戲如人生,演悲歡離合事。


蘭州兩座最古戲樓,一建於宋元,一建於明代,最後命運卻令人驚奇



說起十娃子和福慶子的對臺戲,就不能不說他們的師傅三元官。三元官是清末咸豐同治年間甘肅秦腔界名角。人們說,他是“鹹同年間隴上伶界泰斗”。三元官是通渭人,三元是他的藝名,“官”則是人們對他的尊稱。三元官舉止文雅,無論文生、武生、花面、小旦樣樣精到,對歷史故事、戲劇掌故更是瞭如指掌。他以《破寧國》《遊西湖》《黃花山》等而聞名。有一年,蘭州周邊發生戰亂,三元官流落到成都謀生,正好有一秦腔班社在此演出。三元官為求食及求安身之地,哀告箱主予以收留。於是,讓他在班社中打雜為生。一天,班社中演出《黃河陣》,而演聞太師的演員卻生病不能上場。箱主急得六神無主。想起以前,三元官毛遂自薦說會演戲。於是便問他,能唱什麼行當。三元官說除了旦角外都能唱。箱主問,能唱聞太師否。三元官說,可以一試。時間緊迫,只能讓他先上。

誰知,三元官在臺上一亮相,就引來觀眾的叫好,展現了不凡的實力,才華盡顯。演出結束,箱主驚喜不已。於是,三元官得以重用。後來,他的演出名動成都,觀眾雲集,雖廣場而不能容。三元官也以此班社為家。蘭州無戰事後,他才返回蘭州演出,再次以一本大戲而轟動金城。


蘭州兩座最古戲樓,一建於宋元,一建於明代,最後命運卻令人驚奇



年老後,三元官不復登臺演出。在省政府邊上,開一茶社,效仿柳敬亭的事蹟,給人說書、講古謀生。但對於求藝者,均不回絕。大有柳敬亭之遺風。

金城的一座座戲樓,見證戲劇的潮起潮落,也是演員人生起起伏伏的見證。

蘭州兩座最古戲樓,一建於宋元,一建於明代,最後命運卻令人驚奇


講述人:李智著名秦腔史研究專家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您的讚賞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