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籃球世界盃如火如荼,在家門口作戰的中國男籃大負眾望,小組出局。

作為一名籃球迷,人稱南昌湯普森的賈湖圖,自然是心碎一地。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浮現在眼前:當年人才濟濟、大殺四方的中國男籃,為什麼會淪落至此?

相比於萬年被黑的國足,中國男籃相對而言,是有強隊底蘊的。

比如在94年多倫多世錦賽上,男籃力克強敵巴西,逆轉戰勝歐洲冠軍西班牙,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是美帝),昂首挺進八強。蔣興權指導那一句“立功算你們的,輸了算我的”多年來傳為佳話。

比如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男籃險勝非洲冠軍安哥拉,然後血拼強敵阿根廷,又一次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還是美帝……),進入八強。安哥拉我們就不吹了,阿根廷什麼水平,我相信看過NBA的朋友都不會陌生。

而以我們這一代人最為熟悉的比賽來說,04年雅典奧運會力克塞黑(前世界冠軍),06年日本世錦賽讀秒絕殺斯洛文尼亞,08年奧運會怒勝諾維斯基和卡曼坐鎮的德國,和銀牌得主西班牙血拼至加時,和巔峰美國僵持半場,哪一場不是響噹噹的硬仗。

結果到今天,打一個沒有波蘭鐵錘戈塔特的波蘭打不贏,打一個南美軟柿子委內瑞拉也打不贏,打個韓國都費半天勁。男籃這種斷層式的下滑,究竟是為什麼?

"

最近籃球世界盃如火如荼,在家門口作戰的中國男籃大負眾望,小組出局。

作為一名籃球迷,人稱南昌湯普森的賈湖圖,自然是心碎一地。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浮現在眼前:當年人才濟濟、大殺四方的中國男籃,為什麼會淪落至此?

相比於萬年被黑的國足,中國男籃相對而言,是有強隊底蘊的。

比如在94年多倫多世錦賽上,男籃力克強敵巴西,逆轉戰勝歐洲冠軍西班牙,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是美帝),昂首挺進八強。蔣興權指導那一句“立功算你們的,輸了算我的”多年來傳為佳話。

比如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男籃險勝非洲冠軍安哥拉,然後血拼強敵阿根廷,又一次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還是美帝……),進入八強。安哥拉我們就不吹了,阿根廷什麼水平,我相信看過NBA的朋友都不會陌生。

而以我們這一代人最為熟悉的比賽來說,04年雅典奧運會力克塞黑(前世界冠軍),06年日本世錦賽讀秒絕殺斯洛文尼亞,08年奧運會怒勝諾維斯基和卡曼坐鎮的德國,和銀牌得主西班牙血拼至加時,和巔峰美國僵持半場,哪一場不是響噹噹的硬仗。

結果到今天,打一個沒有波蘭鐵錘戈塔特的波蘭打不贏,打一個南美軟柿子委內瑞拉也打不贏,打個韓國都費半天勁。男籃這種斷層式的下滑,究竟是為什麼?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總結起來,我可以由淺入深地想到三個原因。

第一,天才球員的可遇不可求。

比如,姚明的存在,讓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忽略了中國籃球與世界強隊的差距。在我心中,姚明在2006到2009那幾年,就是實打實的世界第一中鋒。

當時的NBA尚未流行“小球”的風潮,可是縱觀整個聯盟的中鋒,能夠與姚明媲美的寥寥無幾。暮年奧尼爾在熱火燒完了最後的油,餘下的日子裡再也打不出當年那種絕對的統治力。霍華德被聯盟力捧,是名義上的“第一中鋒”,可是哪一次碰到姚明不被血虐?大本引以為傲的防守,在姚老闆面前也沒啥功效。何況從世界大賽的角度來評判,由於FIBA不存在防守三秒,姚明站樁式的防守,比那群矮半頭的中鋒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中國男籃在擁有姚明的日子裡,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著姚明在打比賽。我們在黑今天的男籃時,喜歡抬當年的王七、朱八、李楠,可是客觀角度上看,當年這些外線射手群能夠大放異彩,紮實的基本功和突出的投射能力是一方面,可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姚明在內線攻防兩端的絕對統治力嗎?說白了,有姚明在裡面站著吸引包夾防守,外線甩開膀子扔就完了。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男籃的內外線巔峰並不重合。94年、96年那一批男籃裡沒有姚明,但卻井噴式地湧現出一批外線人才,比如胡衛東、鄭武。有時我想,如果姚明能和他們同一個年代,中國男籃一定能在世界大賽的舞臺上,創造更好的成績。

也就是說,姚明的退役,易建聯的老去,使得男籃的實力產生了檔次上的下滑。這幾年輸伊朗,輸日本,甚至輸臺北。顯而易見,缺乏姚明這種內線天才,也沒有黃金一代的外線強者,男籃的實力這幾年一直被不明就裡的觀眾們高估。

"

最近籃球世界盃如火如荼,在家門口作戰的中國男籃大負眾望,小組出局。

作為一名籃球迷,人稱南昌湯普森的賈湖圖,自然是心碎一地。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浮現在眼前:當年人才濟濟、大殺四方的中國男籃,為什麼會淪落至此?

相比於萬年被黑的國足,中國男籃相對而言,是有強隊底蘊的。

比如在94年多倫多世錦賽上,男籃力克強敵巴西,逆轉戰勝歐洲冠軍西班牙,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是美帝),昂首挺進八強。蔣興權指導那一句“立功算你們的,輸了算我的”多年來傳為佳話。

比如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男籃險勝非洲冠軍安哥拉,然後血拼強敵阿根廷,又一次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還是美帝……),進入八強。安哥拉我們就不吹了,阿根廷什麼水平,我相信看過NBA的朋友都不會陌生。

而以我們這一代人最為熟悉的比賽來說,04年雅典奧運會力克塞黑(前世界冠軍),06年日本世錦賽讀秒絕殺斯洛文尼亞,08年奧運會怒勝諾維斯基和卡曼坐鎮的德國,和銀牌得主西班牙血拼至加時,和巔峰美國僵持半場,哪一場不是響噹噹的硬仗。

結果到今天,打一個沒有波蘭鐵錘戈塔特的波蘭打不贏,打一個南美軟柿子委內瑞拉也打不贏,打個韓國都費半天勁。男籃這種斷層式的下滑,究竟是為什麼?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總結起來,我可以由淺入深地想到三個原因。

第一,天才球員的可遇不可求。

比如,姚明的存在,讓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忽略了中國籃球與世界強隊的差距。在我心中,姚明在2006到2009那幾年,就是實打實的世界第一中鋒。

當時的NBA尚未流行“小球”的風潮,可是縱觀整個聯盟的中鋒,能夠與姚明媲美的寥寥無幾。暮年奧尼爾在熱火燒完了最後的油,餘下的日子裡再也打不出當年那種絕對的統治力。霍華德被聯盟力捧,是名義上的“第一中鋒”,可是哪一次碰到姚明不被血虐?大本引以為傲的防守,在姚老闆面前也沒啥功效。何況從世界大賽的角度來評判,由於FIBA不存在防守三秒,姚明站樁式的防守,比那群矮半頭的中鋒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中國男籃在擁有姚明的日子裡,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著姚明在打比賽。我們在黑今天的男籃時,喜歡抬當年的王七、朱八、李楠,可是客觀角度上看,當年這些外線射手群能夠大放異彩,紮實的基本功和突出的投射能力是一方面,可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姚明在內線攻防兩端的絕對統治力嗎?說白了,有姚明在裡面站著吸引包夾防守,外線甩開膀子扔就完了。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男籃的內外線巔峰並不重合。94年、96年那一批男籃裡沒有姚明,但卻井噴式地湧現出一批外線人才,比如胡衛東、鄭武。有時我想,如果姚明能和他們同一個年代,中國男籃一定能在世界大賽的舞臺上,創造更好的成績。

也就是說,姚明的退役,易建聯的老去,使得男籃的實力產生了檔次上的下滑。這幾年輸伊朗,輸日本,甚至輸臺北。顯而易見,缺乏姚明這種內線天才,也沒有黃金一代的外線強者,男籃的實力這幾年一直被不明就裡的觀眾們高估。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那麼,為什麼人才的斷層會這麼嚴重?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人才的選拔。

我看過相關報道,曾經,男籃在球員選拔上走過粗放的路子,這也成為了一種“不拘一格”的傳統。比如早期的穆鐵柱,在集市上賣雞的時候被體委看中,這才陰差陽錯地走上籃球道路。又比如戰神劉玉棟,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根本沒有摸過籃球,直到成年入伍後才進籃球隊。

這種野路子也許不值得提倡,但是中華地大物博,民間總能出一些天才選手。這樣的新鮮血液如果能早一點被發現,得到正規的訓練,以我國的籃球群眾基礎來看,還愁找不到籃球天才嗎?

可是隨著籃球的制度化、商業化,到21世紀後,籃球人才選拔變得越來越“正規”。選運動員從娃娃抓起,測骨齡,預計以後長不到一米九的基本淘汰;停文化課打球,進青年隊、市隊、省隊、CBA預備隊,層層選拔,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樣的模式看似方便統籌管理,優中選優。可是一來,很多熱愛籃球的孩子,僅僅是因為“骨齡預測長不高”,就不能接受正規的、專業的籃球訓練;二來,很多接受了專業訓練的青年,也許只是因為階段性的落後,就在某個很有“漲球”希望的年紀被踢出了隊伍。

舉兩個具體例子,艾佛森是96年NBA狀元,力壓科比、晃倒喬丹、多次代表美國出戰的男人,如果他是中國人,鐵定打不了專業籃球,因為他裸高不到180;恩比德是14年NBA探花,現在已經是費城76人頭牌,人稱大帝,聯盟前三的中鋒,如果他是中國人,那鐵定也打不了專業籃球,因為他16歲之前一直在打排球、踢足球,體委去省隊選人當然也選不到他。

因此,我認為男籃的球員培養、人才選拔可以更加多樣化,比如興辦小初高各階段的籃球聯賽,發掘學生時代的好苗子,而不是一味地搞青訓模式,更不要簡單地用身高骨齡來卡人。據我所知,現在足球、籃球等大項的青訓選拔,越來越要求青年選手有過硬的家庭條件——倒不是說有金錢黑幕,只不過停文化課練體育的模式太過冒險,一旦沒有打出成績,連高考的路也給堵死了,這就導致很多平民出身的天賦選手,不敢在體育上下功夫,其家庭條件也不支持他燒錢“練體育”。

"

最近籃球世界盃如火如荼,在家門口作戰的中國男籃大負眾望,小組出局。

作為一名籃球迷,人稱南昌湯普森的賈湖圖,自然是心碎一地。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浮現在眼前:當年人才濟濟、大殺四方的中國男籃,為什麼會淪落至此?

相比於萬年被黑的國足,中國男籃相對而言,是有強隊底蘊的。

比如在94年多倫多世錦賽上,男籃力克強敵巴西,逆轉戰勝歐洲冠軍西班牙,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是美帝),昂首挺進八強。蔣興權指導那一句“立功算你們的,輸了算我的”多年來傳為佳話。

比如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男籃險勝非洲冠軍安哥拉,然後血拼強敵阿根廷,又一次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還是美帝……),進入八強。安哥拉我們就不吹了,阿根廷什麼水平,我相信看過NBA的朋友都不會陌生。

而以我們這一代人最為熟悉的比賽來說,04年雅典奧運會力克塞黑(前世界冠軍),06年日本世錦賽讀秒絕殺斯洛文尼亞,08年奧運會怒勝諾維斯基和卡曼坐鎮的德國,和銀牌得主西班牙血拼至加時,和巔峰美國僵持半場,哪一場不是響噹噹的硬仗。

結果到今天,打一個沒有波蘭鐵錘戈塔特的波蘭打不贏,打一個南美軟柿子委內瑞拉也打不贏,打個韓國都費半天勁。男籃這種斷層式的下滑,究竟是為什麼?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總結起來,我可以由淺入深地想到三個原因。

第一,天才球員的可遇不可求。

比如,姚明的存在,讓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忽略了中國籃球與世界強隊的差距。在我心中,姚明在2006到2009那幾年,就是實打實的世界第一中鋒。

當時的NBA尚未流行“小球”的風潮,可是縱觀整個聯盟的中鋒,能夠與姚明媲美的寥寥無幾。暮年奧尼爾在熱火燒完了最後的油,餘下的日子裡再也打不出當年那種絕對的統治力。霍華德被聯盟力捧,是名義上的“第一中鋒”,可是哪一次碰到姚明不被血虐?大本引以為傲的防守,在姚老闆面前也沒啥功效。何況從世界大賽的角度來評判,由於FIBA不存在防守三秒,姚明站樁式的防守,比那群矮半頭的中鋒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中國男籃在擁有姚明的日子裡,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著姚明在打比賽。我們在黑今天的男籃時,喜歡抬當年的王七、朱八、李楠,可是客觀角度上看,當年這些外線射手群能夠大放異彩,紮實的基本功和突出的投射能力是一方面,可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姚明在內線攻防兩端的絕對統治力嗎?說白了,有姚明在裡面站著吸引包夾防守,外線甩開膀子扔就完了。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男籃的內外線巔峰並不重合。94年、96年那一批男籃裡沒有姚明,但卻井噴式地湧現出一批外線人才,比如胡衛東、鄭武。有時我想,如果姚明能和他們同一個年代,中國男籃一定能在世界大賽的舞臺上,創造更好的成績。

也就是說,姚明的退役,易建聯的老去,使得男籃的實力產生了檔次上的下滑。這幾年輸伊朗,輸日本,甚至輸臺北。顯而易見,缺乏姚明這種內線天才,也沒有黃金一代的外線強者,男籃的實力這幾年一直被不明就裡的觀眾們高估。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那麼,為什麼人才的斷層會這麼嚴重?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人才的選拔。

我看過相關報道,曾經,男籃在球員選拔上走過粗放的路子,這也成為了一種“不拘一格”的傳統。比如早期的穆鐵柱,在集市上賣雞的時候被體委看中,這才陰差陽錯地走上籃球道路。又比如戰神劉玉棟,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根本沒有摸過籃球,直到成年入伍後才進籃球隊。

這種野路子也許不值得提倡,但是中華地大物博,民間總能出一些天才選手。這樣的新鮮血液如果能早一點被發現,得到正規的訓練,以我國的籃球群眾基礎來看,還愁找不到籃球天才嗎?

可是隨著籃球的制度化、商業化,到21世紀後,籃球人才選拔變得越來越“正規”。選運動員從娃娃抓起,測骨齡,預計以後長不到一米九的基本淘汰;停文化課打球,進青年隊、市隊、省隊、CBA預備隊,層層選拔,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樣的模式看似方便統籌管理,優中選優。可是一來,很多熱愛籃球的孩子,僅僅是因為“骨齡預測長不高”,就不能接受正規的、專業的籃球訓練;二來,很多接受了專業訓練的青年,也許只是因為階段性的落後,就在某個很有“漲球”希望的年紀被踢出了隊伍。

舉兩個具體例子,艾佛森是96年NBA狀元,力壓科比、晃倒喬丹、多次代表美國出戰的男人,如果他是中國人,鐵定打不了專業籃球,因為他裸高不到180;恩比德是14年NBA探花,現在已經是費城76人頭牌,人稱大帝,聯盟前三的中鋒,如果他是中國人,那鐵定也打不了專業籃球,因為他16歲之前一直在打排球、踢足球,體委去省隊選人當然也選不到他。

因此,我認為男籃的球員培養、人才選拔可以更加多樣化,比如興辦小初高各階段的籃球聯賽,發掘學生時代的好苗子,而不是一味地搞青訓模式,更不要簡單地用身高骨齡來卡人。據我所知,現在足球、籃球等大項的青訓選拔,越來越要求青年選手有過硬的家庭條件——倒不是說有金錢黑幕,只不過停文化課練體育的模式太過冒險,一旦沒有打出成績,連高考的路也給堵死了,這就導致很多平民出身的天賦選手,不敢在體育上下功夫,其家庭條件也不支持他燒錢“練體育”。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這就觸及到第三個原因,經濟發展的問題。

誠然,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畢竟發展中國家的帽子還穩穩戴在頭上,貧富差距分化、階級固化的問題也已經提前到來。縱觀當今籃球的世界強隊,之所以能夠打出成績,要麼是因為這個國家有極深厚的籃球底蘊,比如立陶宛、南斯拉夫(現在分裂出了一眾籃球強國),要麼是因為這個國家經濟底子深厚,能夠支持天才選手們自下而上地冒頭,比如德國、法國、澳大利亞,要麼就是二者兼有,比如美國、加拿大。

為什麼說經濟實力能突出籃球實力呢?打個比方,一個出身貧寒的國內小球員,賭上全部身家打職業籃球,停文化課走青訓,可是這條路畢竟不好走,終於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因為天賦和能力問題,或許也有傷病問題,他失去了進入專業隊的機會。此時他還有什麼選擇呢?高考是趕不上了,畢竟初中之後的知識全都不會。聰明一點的,可能會爭取做個籃球教練,搞搞小朋友們的籃球興趣班,養家餬口無虞;也許還能搞搞直播,做個籃球小網紅;沒那麼機靈的,大概只能去從事體力活兒了。之後過不了幾年,房貸、彩禮、奶粉錢就會成為他人生的頭等問題,驀然回首,讓10歲的他重新選擇,你覺得他還會去打籃球嗎?

而相對地,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國家,很多天賦選手只是把籃球當作興趣,而又因為這種掩蓋不住的天賦,在高中校隊、大學校隊嶄露頭角,最終成名。一方面,這些人本身沒有停下文化教育,考慮到錄取率的原因,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遠遠大於國內年輕人,所以職業籃球不是生命中唯一的選擇。鄧肯哪怕不參加NBA選秀,也可以從事心理學相關的工作,林書豪就更不用說了,他錄取哈佛甚至都沒有靠籃球方面的特長。另一方面,退一萬步說,哪怕同樣是不接受高等教育,同樣不從事職業籃球,在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地區,那些被職業籃球關上大門的青年們也可以過得更好——比如同樣是做個藍領工人,發達國家的工資水準、人力費用就遠高於國內,而且很大概率房子還比國內便宜。

當然,經濟發展是長久之計,不太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可是在當前經濟條件下,國內這種賭博式的青訓模式未免太過冒險,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足夠的退路,以至於很多的天賦選手就這樣早早打了退堂鼓。

"

最近籃球世界盃如火如荼,在家門口作戰的中國男籃大負眾望,小組出局。

作為一名籃球迷,人稱南昌湯普森的賈湖圖,自然是心碎一地。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浮現在眼前:當年人才濟濟、大殺四方的中國男籃,為什麼會淪落至此?

相比於萬年被黑的國足,中國男籃相對而言,是有強隊底蘊的。

比如在94年多倫多世錦賽上,男籃力克強敵巴西,逆轉戰勝歐洲冠軍西班牙,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是美帝),昂首挺進八強。蔣興權指導那一句“立功算你們的,輸了算我的”多年來傳為佳話。

比如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男籃險勝非洲冠軍安哥拉,然後血拼強敵阿根廷,又一次從死亡之組突圍(小組頭牌還是美帝……),進入八強。安哥拉我們就不吹了,阿根廷什麼水平,我相信看過NBA的朋友都不會陌生。

而以我們這一代人最為熟悉的比賽來說,04年雅典奧運會力克塞黑(前世界冠軍),06年日本世錦賽讀秒絕殺斯洛文尼亞,08年奧運會怒勝諾維斯基和卡曼坐鎮的德國,和銀牌得主西班牙血拼至加時,和巔峰美國僵持半場,哪一場不是響噹噹的硬仗。

結果到今天,打一個沒有波蘭鐵錘戈塔特的波蘭打不贏,打一個南美軟柿子委內瑞拉也打不贏,打個韓國都費半天勁。男籃這種斷層式的下滑,究竟是為什麼?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總結起來,我可以由淺入深地想到三個原因。

第一,天才球員的可遇不可求。

比如,姚明的存在,讓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忽略了中國籃球與世界強隊的差距。在我心中,姚明在2006到2009那幾年,就是實打實的世界第一中鋒。

當時的NBA尚未流行“小球”的風潮,可是縱觀整個聯盟的中鋒,能夠與姚明媲美的寥寥無幾。暮年奧尼爾在熱火燒完了最後的油,餘下的日子裡再也打不出當年那種絕對的統治力。霍華德被聯盟力捧,是名義上的“第一中鋒”,可是哪一次碰到姚明不被血虐?大本引以為傲的防守,在姚老闆面前也沒啥功效。何況從世界大賽的角度來評判,由於FIBA不存在防守三秒,姚明站樁式的防守,比那群矮半頭的中鋒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中國男籃在擁有姚明的日子裡,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著姚明在打比賽。我們在黑今天的男籃時,喜歡抬當年的王七、朱八、李楠,可是客觀角度上看,當年這些外線射手群能夠大放異彩,紮實的基本功和突出的投射能力是一方面,可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姚明在內線攻防兩端的絕對統治力嗎?說白了,有姚明在裡面站著吸引包夾防守,外線甩開膀子扔就完了。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男籃的內外線巔峰並不重合。94年、96年那一批男籃裡沒有姚明,但卻井噴式地湧現出一批外線人才,比如胡衛東、鄭武。有時我想,如果姚明能和他們同一個年代,中國男籃一定能在世界大賽的舞臺上,創造更好的成績。

也就是說,姚明的退役,易建聯的老去,使得男籃的實力產生了檔次上的下滑。這幾年輸伊朗,輸日本,甚至輸臺北。顯而易見,缺乏姚明這種內線天才,也沒有黃金一代的外線強者,男籃的實力這幾年一直被不明就裡的觀眾們高估。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那麼,為什麼人才的斷層會這麼嚴重?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人才的選拔。

我看過相關報道,曾經,男籃在球員選拔上走過粗放的路子,這也成為了一種“不拘一格”的傳統。比如早期的穆鐵柱,在集市上賣雞的時候被體委看中,這才陰差陽錯地走上籃球道路。又比如戰神劉玉棟,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根本沒有摸過籃球,直到成年入伍後才進籃球隊。

這種野路子也許不值得提倡,但是中華地大物博,民間總能出一些天才選手。這樣的新鮮血液如果能早一點被發現,得到正規的訓練,以我國的籃球群眾基礎來看,還愁找不到籃球天才嗎?

可是隨著籃球的制度化、商業化,到21世紀後,籃球人才選拔變得越來越“正規”。選運動員從娃娃抓起,測骨齡,預計以後長不到一米九的基本淘汰;停文化課打球,進青年隊、市隊、省隊、CBA預備隊,層層選拔,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樣的模式看似方便統籌管理,優中選優。可是一來,很多熱愛籃球的孩子,僅僅是因為“骨齡預測長不高”,就不能接受正規的、專業的籃球訓練;二來,很多接受了專業訓練的青年,也許只是因為階段性的落後,就在某個很有“漲球”希望的年紀被踢出了隊伍。

舉兩個具體例子,艾佛森是96年NBA狀元,力壓科比、晃倒喬丹、多次代表美國出戰的男人,如果他是中國人,鐵定打不了專業籃球,因為他裸高不到180;恩比德是14年NBA探花,現在已經是費城76人頭牌,人稱大帝,聯盟前三的中鋒,如果他是中國人,那鐵定也打不了專業籃球,因為他16歲之前一直在打排球、踢足球,體委去省隊選人當然也選不到他。

因此,我認為男籃的球員培養、人才選拔可以更加多樣化,比如興辦小初高各階段的籃球聯賽,發掘學生時代的好苗子,而不是一味地搞青訓模式,更不要簡單地用身高骨齡來卡人。據我所知,現在足球、籃球等大項的青訓選拔,越來越要求青年選手有過硬的家庭條件——倒不是說有金錢黑幕,只不過停文化課練體育的模式太過冒險,一旦沒有打出成績,連高考的路也給堵死了,這就導致很多平民出身的天賦選手,不敢在體育上下功夫,其家庭條件也不支持他燒錢“練體育”。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這就觸及到第三個原因,經濟發展的問題。

誠然,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畢竟發展中國家的帽子還穩穩戴在頭上,貧富差距分化、階級固化的問題也已經提前到來。縱觀當今籃球的世界強隊,之所以能夠打出成績,要麼是因為這個國家有極深厚的籃球底蘊,比如立陶宛、南斯拉夫(現在分裂出了一眾籃球強國),要麼是因為這個國家經濟底子深厚,能夠支持天才選手們自下而上地冒頭,比如德國、法國、澳大利亞,要麼就是二者兼有,比如美國、加拿大。

為什麼說經濟實力能突出籃球實力呢?打個比方,一個出身貧寒的國內小球員,賭上全部身家打職業籃球,停文化課走青訓,可是這條路畢竟不好走,終於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因為天賦和能力問題,或許也有傷病問題,他失去了進入專業隊的機會。此時他還有什麼選擇呢?高考是趕不上了,畢竟初中之後的知識全都不會。聰明一點的,可能會爭取做個籃球教練,搞搞小朋友們的籃球興趣班,養家餬口無虞;也許還能搞搞直播,做個籃球小網紅;沒那麼機靈的,大概只能去從事體力活兒了。之後過不了幾年,房貸、彩禮、奶粉錢就會成為他人生的頭等問題,驀然回首,讓10歲的他重新選擇,你覺得他還會去打籃球嗎?

而相對地,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國家,很多天賦選手只是把籃球當作興趣,而又因為這種掩蓋不住的天賦,在高中校隊、大學校隊嶄露頭角,最終成名。一方面,這些人本身沒有停下文化教育,考慮到錄取率的原因,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遠遠大於國內年輕人,所以職業籃球不是生命中唯一的選擇。鄧肯哪怕不參加NBA選秀,也可以從事心理學相關的工作,林書豪就更不用說了,他錄取哈佛甚至都沒有靠籃球方面的特長。另一方面,退一萬步說,哪怕同樣是不接受高等教育,同樣不從事職業籃球,在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地區,那些被職業籃球關上大門的青年們也可以過得更好——比如同樣是做個藍領工人,發達國家的工資水準、人力費用就遠高於國內,而且很大概率房子還比國內便宜。

當然,經濟發展是長久之計,不太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可是在當前經濟條件下,國內這種賭博式的青訓模式未免太過冒險,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足夠的退路,以至於很多的天賦選手就這樣早早打了退堂鼓。

中國男籃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

前些日子有一個綜藝叫做《籃板青春》,在國內選拔了一些高中籃球選手組隊,去日本和當地高中強隊打比賽。雖然中國目前的籃球實力肯定是強於日本,可是在這些高中生身上,我們並沒有看到明顯的優勢——直接原因就是,我們的青訓模式圈走了從小冒尖的籃球手,而這種與國際接軌的高中聯賽制度在國內才剛剛起步。

所以我認為,應該提倡體育的多元化發展,在中學、大學裡加強、加快聯賽制度的建設,從而站在更大的籃球人口基數上發掘和培養人才。現在的特長生制度就很不錯,讓越來越多練習籃球、練習體育的孩子不至於落下文化課,有更大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假使這些孩子最終沒能走向職業道路,也不至於因為文盲而淪落到社會底層。

如果國家真的想提升全民體育素質,強化足球、籃球這些體育大項的職業實力,那麼擴大人才儲備就勢在必行。上述的特長生制度只是一部分;既然國內常常號召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錄取,那麼我認為,這些為體育夢想拼搏奮鬥的少年,才最應該成為多元化錄取的受益者——而不是那些因為父母政治地位、家庭經濟實力而獲得“點招”“自招”名額的二代。

當然了,這條路還很長,變革正在繼續。

祝願中國籃球越來越好。我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籃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