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後,這個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

現代社會從未真正解決垃圾問題,只製造了沒有垃圾的幻覺。

一些歐美髮達國家則是以鄰為壑,通過“出口”洋垃圾來製造這種假象。

佐治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從 1992 年開始,中國已經接收了全球超過 45% 的塑料垃圾。而根據英國《衛報》的統計,英國每年就有270萬噸廢塑料流向中國,佔該國塑料垃圾產量的2/3。此外,還有大量的洋垃圾流入東南亞等國家。

面對垃圾困局,就在全世界都如臨大敵之時,有一個國家卻拋出了一枚重型炸彈,炸得人驚愕不已,它說:我們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每年還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上百噸垃圾才能緩解燃眉之急。

這個神奇的國度便是瑞典。

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後,這個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垃圾已融入國民經濟血脈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句話在瑞典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

瑞典全國每年垃圾產量為四百萬噸,而僅有1%垃圾填埋處理,也就是說,99%的垃圾都得到了回收利用。

瑞典政府竭力創造了一個友善於環保科技的環境,透過資金補助或優惠政策的方式,鼓勵企業投入綠色科技,不斷開發循環利用技術。

廚餘垃圾,轉化成沼氣,為汽車和公交車提供能源,剩餘的渣滓用來做堆肥。

而垃圾回收最大的去向,在於焚燒發電。

作為一個北歐國家,瑞典一年中有8個月需要供暖。焚燒垃圾產生的能量加熱水爐中的水,可以給全國20%的家庭供暖。加熱水產生的蒸汽,又通過發電機組給家庭供電,為5%的家庭提供廉價電力。

這些垃圾焚燒廠,外觀美麗,乾淨整潔,沒有難聞的氣味,在設備的層層淨化過濾下,連最討人厭的二噁英,排放都近乎為零。所以不用擔心“鄰避效應”,有的工廠離居民區只有一步之遙。

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後,這個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現在,瑞典幾乎人人都知道,4噸垃圾等於1噸燃油能源。在機器自動化的高效運轉下,一家12人的工廠,每年的盈利額高達550萬歐元。

面對這樣一門好生意,全國上下自然是不勝欣喜,但他們唯一的苦惱是:垃圾不夠用。

雖然全國50%的垃圾都用來焚燒,但也僅僅佔焚燒廠實際處理能力的兩成。大量的產能被閒置,瑞典人想法設法地從國外進口垃圾。

現在瑞典每年還要從意大利、英國、荷蘭進口百萬噸垃圾,填補缺口之餘,也能向這些國家收取可觀的垃圾處理費。怎麼看都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把垃圾生意做到出神入化的瑞典人,並不滿足現狀,他們最終的目標是: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100%,向無化石燃料國家邁進。

那麼瑞典緣何能將垃圾做成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其實,這龐大的經濟利益背後都是源於瑞典人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

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培養國民垃圾分類

與眾多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類似,經過高速發展後,瑞典也曾面臨垃圾遍地、汙水橫流的困境,因此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瑞典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垃圾革命”。

其中環保教育成為瑞典推行垃圾分類下得第一手棋。

瑞典將垃圾分類納入國民教育大綱,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習相關知識,參觀垃圾回收的過程,再回家向成人普及理念。

很多旅居瑞典的華人,都有過被孩子教育的經歷。有人看到孩子主動清洗牛奶盒,才知道:牛奶盒要清洗好才能扔。有人將廚餘扔進一般垃圾桶,馬上就被孩子教育:你知道一包廚餘可以讓公交車跑多遠嗎?

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後,這個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孩子在旁悉心“引導”,大人們只能小心行事。在家庭的相互監督和共同實踐中,垃圾分類逐漸成為瑞典的民族傳統,內化成公民心中的行為準則。

經過了一代人的努力,如今那些讓我們眼光繚亂的分類規則,早已是瑞典人細碎的生活日常。

“處女座”式的垃圾分類

在垃圾分類中,扔廚餘垃圾是最煎熬人的。廚餘垃圾由於它的易腐爛性和量大等特點,在所有垃圾分類中也是最費心思和最耗時間的。從目前的上海人有關幹、溼垃圾之爭也可見一斑。

那麼,優雅的瑞典人,是如何完成這一高難度的身心考驗的呢?

瑞典很多超市旁邊會提供免費的廚餘垃圾紙袋。這些紙袋簡約美觀,粘有密閉封條,可以和食物一起降解。

除了紙袋外,廚餘垃圾桶旁邊,也有可降解的塑料袋。為了避免氣味散出,居民還被要求將袋口封得嚴嚴實實。

就這樣,一袋袋乾淨的垃圾,在垃圾桶裡井然有序地擺放,完全不給蚊蟲亂舞的機會,人們可以輕鬆躲過一輪輪氣味的襲擊。

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後,這個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更為先進的是,有些居民的廚房水槽裡還裝有食物垃圾粉碎機,垃圾可被攪碎後直接衝到地下水桶,再由垃圾運輸車直接送往沼氣場。

因此,令人不勝其煩的廚餘垃圾便輕鬆解決了。

廚餘垃圾是有專門的垃圾收集服務者進行手機,對於沒有被收集的垃圾,瑞典政府在大多數的社區設立垃圾收集中心,在其中放置許多標有顏色標識的垃圾容器,以方便人們將已經分好類的垃圾投入專用的垃圾容器。

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後,這個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瑞典也推行垃圾收費制。居民每年都要交垃圾處理費,費用以重量計,垃圾越少,費用越低;垃圾分類得越徹底,收費越便宜。這也鼓勵居民做好垃圾分類並減少垃圾量。

此外,與德國一樣,瑞典也實行押金制。

居民在購買瓶裝飲料時,根據瓶子的大小支付一定的押金。喝完以後,將空瓶投入超市的空瓶回收機器,即可退回押金。

在這一運作下,瑞典瓶瓶罐罐的回收率達到93%,遠甩美國、英國幾條街。

堪比地鐵的地下真空管道

在各國,將地鐵、高鐵等交通運輸地下化是很常見的,但是沒想到令環境髒亂不堪的垃圾也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幾年前,瑞典通過“真空垃圾收集收集系統”,成功將垃圾地下化了!

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後,這個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真空垃圾處理系統是由瑞典的一家公司所設計的,他們在地底下埋藏了大規模的垃圾運輸管道,延伸至地面上的部分則分成了廚餘、可燃燒和可回收三個類別的垃圾桶,當垃圾滿了的時候則利用真空負壓技術,以時速70公里將垃圾抽送至中央垃圾收集站。

其中有些管道則直接連接各家各戶的廚房,我們上述所說的垃圾粉碎機碎粉後的廚餘垃圾就直接進入該管道。

當然這樣做,需要巨大的投入,還關係到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和城市整體的規劃佈局,造價高昂,建造過程繁瑣艱鉅。

但瑞典人卻樂此不疲,為了城市的乾淨整潔,為了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他們覺得這是必須的犧牲。垃圾處理,已經成為了他們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後,這個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這種現代化的垃圾桶已經成為瑞典街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典型範例:瑞典哈馬比生態城

提到瑞典的垃圾分類,其中有一座城市就不得不單獨提出來說--哈馬比。這座城市已經成為瑞典建立生態城的典範。

“哈馬比”在瑞典語中的意思是“臨海而建的城市”。

上世紀九十年代,斯德哥爾摩市區人口持續增長,市區居住密度越來越大,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區計劃便應運而生。

哈馬比新區在能源再生利用、廢水處理、地表水收集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非常出名,是名副其實的可持續發展社區。

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後,這個國家的垃圾都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哈馬比垃圾分類裝置,清潔美觀。分門別類投進去後,粗大的管道直通地下室的垃圾處理間。

穿過哈馬比長長的街區,一些倉庫設在社區邊緣,這裡就是垃圾處理終端。在這裡,強勁的電泵將整個城區的垃圾從管道里抽取到這個地方,紙張的歸紙張的管道,瓶子歸瓶子的管道,然後再進行回收。

生活垃圾的最終去處,或是提取天然氣,或是燃燒發電,總之都將重新變成新能源回到社區之中。這裡完全由電腦控制,除了機器的運轉聲,這個垃圾的終端既看不到一點垃圾,也沒有一絲異味。

因為有這樣的處理系統,海城哈馬比的垃圾回收率至少在70% 以上,其中家用垃圾的轉化率更是高達95%。

或許是時候輪到我們在垃圾方面做些“文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