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民間故事(一):蘧伯玉的傳說

孔子 儒家 春秋時期 豫北夢工場 豫北夢工場 2017-08-03

長垣民間故事(一):蘧伯玉的傳說

春秋時期,衛國的蒲邑(今河南省長垣縣)出了一位大賢人,姓蘧,名瑗,字伯玉。蘧伯玉在衛獻公初期就入朝做官,到衛獻公中期已成為衛國有名的賢大夫,千百年來長垣大地流傳著不少關於蘧伯玉的傳說。

史 魚 屍 諫

衛靈公當國君時,聽信讒言,不重用蘧伯玉。衛國大夫史魚曾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靈公不聽。

史魚臨死時對他兒子說:“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不能為國家分憂,死了不應該享受大禮的,等我死後,把我的屍體放在南窗下,向世人表白我的心願,等靈公問起來,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把停屍窗外推薦重臣稱為“尸諫”。

史魚死後,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辦了。衛靈公前來弔唁,見屍體停放在南窗下,感到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告給衛靈公。衛靈公聽後,十分內疚地說:“這都是我的過錯,完全辜負了他的一片忠心。”於是就任命蘧伯玉為宰相。

長垣民間故事(一):蘧伯玉的傳說

宮 門 蘧 車

蘧伯玉當宰相時,非常忠誠。一天夜裡,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快到宮門時卻消失了,過了宮門又響起來。南子說:“一定是蘧伯玉的車子從這裡經過。”靈公問道:“你怎麼知道?”南子說:“凡是忠臣孝子,其行為都是表裡如一的,不像有些人在你面前尊敬你,在你背後喪失禮節,胡作非為。蘧伯玉是咱衛國有名的賢大夫,既講仁義,又一貫遵禮守規,他絕不會因為是夜間別人看不見就廢禮,所以我斷定他。”

原來,為了表示對國君的尊敬,周朝禮節規定,無論大小官員所乘車輛經過宮門時,要放慢速度,車上官員下來,手扶車轅步行一段,等車過了宮門後再上車,正常行進。在春秋末期,這一禮制大多數官員都不嚴格遵守了,只有蘧伯玉一直遵守。衛靈公派人一問,果然是蘧伯玉。自此,“宮門蘧車”成為人們讚揚蘧伯玉遵守禮節的代名詞。

長垣民間故事(一):蘧伯玉的傳說

伯 玉 薦 賢

蘧伯玉將要出使楚國,在濮水岸邊遇到楚國的公子晰。公子晰是位有才幹的人,他希望有人推薦使其得到重用。公子晰問蘧伯玉:“我聽說上等君子可以託付女子,中等君子可以託付囑託,下等君子可以託付財物,這三者你都可以託付嗎?”蘧伯玉回答說:“我都可以託付,請把你的意思講出來。”公子晰就將自己懷才不遇的境況告訴了蘧伯玉,請蘧伯玉幫助。

蘧伯玉到了楚國,他對楚昭王說:“楚國有人才得不到重用,伍子胥生在楚國,他的父親伍奢被殺,他逃到吳國,吳國拜他為宰相,他率兵攻打楚國,毀了平王的墓。鼢黃也是楚國人,楚國不用,晉國卻讓管理七十二個縣。老百姓夜裡不關門,路不拾別人的東西,國家沒有盜賊,這是因為晉國善於用人啊!今天我到貴國來之前在濮水邊遇到公子晰,公子晰有抱負有才能,如果楚國不用他,他也會離開楚國!”楚王聽了之後,立即派人將公子晰追了回來,並重用公子晰。

瑕 丘 奉 喻

一天傍晚,衛獻公的孫子與蘧伯玉到帝丘(今濮陽)郊外踏青春遊,登上一個叫瑕丘(今濮陽縣南堆村)的高崗。衛獻公的孫子看到芳草青青、野花遍地的田野,看到瑕丘上的樹木旺盛,並且有溪水繞高崗流過,就高興地說:“多美的地方呀!我死後一定要葬在這裡。”蘧伯玉大驚:這裡如果成為墓地,那大片的農田將被毀,老百姓可苦了,對國君的孫子不能硬頂,蘧伯玉委婉地說:“瑕丘真是個好地方,我也很喜歡,我的年齡比你大,肯定比你先死,你就把這塊地讓給我當墓地吧。”衛獻公的孫子明白蘧伯玉是怕自己奪老百姓的良田,就望著年老賢德的蘧伯玉說:“那就讓給你吧。”蘧伯玉的一句戲言解決了難題。

長垣民間故事(一):蘧伯玉的傳說

蘧 孔 之 交

蘧伯玉與孔子分別生活在衛國和魯國,伯玉比孔子大三十歲。在春秋後期,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曾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孔子每次經過衛國就住在蘧伯玉家裡,在衛國住了十年,其中在蘧伯玉家就住了九年。孔子還在這裡整理了《詩經•風》。由此可見蘧伯玉和孔子的交情有多深厚!他們成了忘年交。孔子曾多次對弟子說,“蘧伯玉對別人寬厚,對自己嚴格,從不勉強苛求別人”;“他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以仁德管理衛國,天下沒有危險啊。”蘧伯玉以德治國的思想,對孔子懦家思想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長垣民間故事(一):蘧伯玉的傳說

以 德 服 人

晉國趙簡子想攻伐衛國,決定先派大夫史默前往打探消息。史默從衛國返回後,告訴趙簡子:“蘧伯玉在衛國當宰相,舉國上下一心,把國家治理的很好,老百姓都很擁護,千萬不可以發兵攻打。”趙簡子聽了史默的陳述,就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避免了一場戰爭。

蘧伯玉不僅在春秋時期以賢德聞明於世,被老百姓稱為賢人,還受到幾代王朝的封賞。塑像供奉在曲阜孔廟內,與孔子一起受到世人的祭拜。

蘧伯玉活了一百多歲,死後埋在今長垣張寨鄉南一公里處,墳墓很大。後來,家鄉老百姓把他出生的村莊改為伯玉村,建了蘧公祠,塑了蘧伯玉漢白玉像,立起了二通明代碑刻和“蘧公故里”石碑。

約生於公元前585年左右,卒於公元前484年以後,是位年逾百歲的壽星。他自幼聰明過人,飽讀經書,能言善變,外寬內直,生性忠恕,虔誠坦蕩。

蘧伯玉生於仕宦之家,其父無咎,諡莊子,也是衛國名大夫。當時,蘧姓在衛國已是名門望族,可謂俊賢薈萃,其中傑出的女性就有子貢的母親。

蘧伯玉於衛獻公初即已入仕,在獻公中期已為衛國舉世皆知的賢大夫。蘧伯玉一生,侍奉衛國獻公、殤公、靈公三代國君。他主張以德治國,執政者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人民,他體恤民生,蘧瑗畫像實施弗治之治。所以衛國幾經戰亂、內訌,早已淪為大國的與國,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生存,但由於蘧伯玉等幾個大臣的努力,衛國仍能穩立中原,民眾安居樂業,致使孔子周遊列國進入衛國時,竟然發出"庶已乎"的驚歎。

蘧伯玉與孔子一生為摯友。二人分別仕於魯和衛時就曾互相派使者致問。在孔子周遊列國的14年中,有10年在衛國,其中兩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後達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從外地回到衛國,蘧伯玉已年高隱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設帳授徒,二人更是無事不談,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家學說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學說的基本觀點,為以後儒家學派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張,也開創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先聲.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