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古代名人:蘧伯玉(二)

撫琴知音

孔子帶領弟子從魯國到衛國以後,衛靈公雖也率臣迎到郊外,又給予孔子與在魯國一樣的俸祿,但只是為了博得愛賢的美名,並不準備重用他。一些佞臣進讒言要靈公小心孔子人多篡權,還派一名心腹公孫餘假隨時跟隨孔子左右,以刺探情報。一天老朋友蘧伯玉來拜訪孔子,公孫餘假不離前後,讓二人不能暢所欲言。蘧伯玉完全知道公孫餘假的身份和用意,但不便多言,派人祕密下請柬邀孔子第二天到蘧府赴宴。

第二天一早,孔子由顏濁鄒陪同,子路駕車,去往蘧府。當車子來到一個十字路口時,卻見一輛裝飾豪華的官車橫在路中。從車上下來的竟是公孫餘假。他來到孔子車前,一躬到地,說:“得知夫子往蘧府赴宴,不才前來作陪,願作一個不速之客。”孔子只好還禮,表示歡迎和感謝。

這傢伙的耳朵比兔子還長,蘧伯玉本是密下請柬,他怎麼會知道呢?可見另有心腹。

恰在此時,有一隻灰狗從車旁經過,子路甩手就是一鞭,並罵道:“這隻討厭的狗……”那隻狗在地上打了個滾,爬起來拖著一條傷腿狼狽逃竄了。

公孫餘假豈能聽不出子路的弦外之音,但他假裝不生氣,還笑嘻嘻地說:“子路兄真乃神鞭也!”

酒席宴上,有公孫餘假這條狗在,賓主自然興致大減。而顏濁鄒今日卻一反常態,平時他最恨公孫餘假,連理都不願理他。今天一入席,他就把壺在手,對公孫餘假展開了敬酒術,頻頻向其敬酒。公孫餘假得意忘形,心想:平時看不起自己的顏濁鄒都這樣敬自己怎能不喝,不一會兒就喝得暈頭轉向了。

蘧伯玉趁公孫餘假醉得不省人事之際,忙向孔子敬了一杯酒說:“伯玉前天購得古琴一張,請夫子共同欣賞。”

孔子道:“丘得飽眼福,不勝榮幸,願意領教。”

二人起身,向後堂走去。公孫餘假堪稱酒鬼,喝了那麼多酒,只是醉形不醉心,一見二人出去,也站起來,醉意朦朧地說:“夫子賞……賞琴,下……下官理當奉……奉陪。”

顏濁鄒急忙上前攔住他:“公孫大夫,你的酒還沒有喝完哪!別走,你還沒敬我,怎麼就這樣狼狽?”又趁機灌了他幾大杯,這才為蘧伯玉騰出時間將他的難處說與孔子,求孔子給他想個萬全之策。

原來,衛國宮廷之爭已經明朗化,太子蒯聵發現其母南子與彌子瑕有私情,多次奏請靈公除掉彌子瑕。靈公非但不準,反而申斥太子不該過問母親私事。蒯聵無奈把蘧伯玉叫進宮去,要他設法除掉彌子瑕。

蘧伯玉極重自身修養,太子的要求給他出了一個大難題。殺一個彌子瑕容易,像殺只雞。然而他是南子的面首、靈公寵臣,不答應太子要求是不忠;答應他的要求,除掉彌子瑕,南子決不會善罷干休,勢必釀成一場大流血、大屠殺的宮廷政變,禍國殃民,這是不義。像這種不忠不義之事,豈是君子所為,他百思無計,只好向孔子求教。

孔子聽完蘧伯玉敘述,微微一笑,答非所問地說:“蘧大夫取琴來,讓孔丘長長見識。”

蘧伯玉很是納悶,孔子明知不是賞琴,何苦還要拿琴,又不好拒絕,只好將琴拿來,放在面前的几案上。

這時客廳裡公孫餘假的酒已醒了一半,發現身邊沒有孔子和蘧伯玉,就沒頭沒腦地嚷道:“什麼寶……寶貝琴,值得看……看這麼久……我還得陪著。”說著他歪歪斜斜地闖人後堂,顏濁鄒一把沒有抓住,急出一身冷汗。

待公孫餘假跌跌撞撞地走到屏風前,後堂內果然傳出一陣清幽的琴聲,他這才放了心。

孔子一曲終了,蘧伯玉眼前一亮,心中豁然開朗,忙向孔子深施一禮,說道:“謝夫子指教,老朽茅塞頓開。”

原來孔子彈的是一首古曲,講的是商朝的伯夷、叔齊兄弟為避宮廷之爭,逃進深山老林之中的故事。

第二天早朝時,蘧伯玉假託某些地方官吏不勤王事,請旨到外地考察去了。他就這樣避免捲入一場宮廷內亂,也因此保全了自身。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是孔子的一貫主張。他既已知道衛國正孕育著一場政治風暴,且已勸蘧伯玉避出,衛都自然不便久留。於是孔子便留下顏回向顏濁鄒辭行,自己帶著眾弟子離開帝丘,奔向陳國而去。

匡城解困

經過一番準備,孔子師徒出走了。一路上,曉行夜宿,倒也相安無事。這天來到衛國的匡邑,投入一家客店住宿吃飯。此時孔子師徒自然不知以前魯國有一個叫陽虎的人,也曾住在這家客店,因搶財殺人激怒匡人,欲殺他,他卻化裝脫逃。孔子面目酷似陽虎,店主又見他們一行及暮投宿,又是魯國口音,於是疑心陽虎帶人又來,便密報邑宰匡簡子。匡簡子連夜召集壯丁二三百人,各執傢伙,把客店圍了個水洩不通。

第二天天亮,孔子起來洗漱,見子路怒容滿面,手持長矛,走來說:“匡人慾加害夫子,待我與他們決一雌雄。”

孔子喝道:“且慢,世間惟有仇殺,我與他們素不相識,毫無瓜葛,為何加害於我,必有緣故。”一邊命顏回出去查問圍困原因,一邊命子路取琴過來,自己坐下撫琴而歌,眾弟子歌唱以和。孔子彈的是《文王操》,三闕告終,匡人已散去十之三四。

子路見狀說:“匡人已少,可以走了。免得時長事多。”

孔子道:“顏回尚未回來,總不能棄他不管。”

子路說:“待我尋他回來。”

話音未了,一隊武裝士兵,列隊進門,子路急取長矛以備不測。忽見人群中閃出一位銀髯飄胸的老者,意氣軒昂,走到孔子面前深施一禮。來者不是別人,正是衛國賢大夫蘧伯玉。

長垣古代名人:蘧伯玉(二)

匡人圍孔

蘧伯玉拉住孔子的手說:“我出外公幹,昨日回都,聽衛將軍文子說您大駕已向宋國走去,便星夜率隊趕來,夫子恰困。匡人將您誤認為陽虎,我已將他們喝退,您隨我回帝丘,共圖國家大事。”

孔子還禮讓座,二人高興地談起來,孔子問:“我聽說史魚屢屢向國君推薦您,靈公就是不用。如今擔任何職?”

蘧伯玉道:“雖經史大夫舉薦,靈公仍不重用我,文子將自己的俸祿分給我,真可算得上當世不可多得的賢相。業已表明,文子將以辭去自己的職位為條件為夫子謀位,願夫子千萬莫辜負了文子好意。”

孔子謝道:“有勞夫子跋涉,自當回去。”

說時顏回已回,見過蘧伯玉。

孔子說:“何去之久?”

顏回說:“我見到了匡簡子,將您的身份詳細告訴了他,他才知道誤將夫子認作陽虎。因匡人受陽虎禍害,欲殺陽虎以洩憤。恰遇衛國蘧大夫趕來相救,蘧大夫是蒲邑人,與匡邑極近,匡人非常信任蘧大夫,現匡人大部分已退去,業已煙消雲散。”

孔子甚為高興,當即同諸弟子駕車,隨蘧伯玉返回帝丘,直接住進蘧府。孔蘧之間的情誼更深了。


蘧孔遊蒲

蘧伯玉要回故鄉蒲邑省親並考察子路任邑宰的政績,就邀孔子同行。自從子路任蒲宰,孔子就十分掛牽,總想去看望,蘧公邀請,更能拜訪其家,可謂一舉兩得。於是孔子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二人便帶領孔門眾弟子一同離開帝丘直奔蒲邑。此行給長垣後世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蹟與傳說。

三善鎮。一路上,孔子想了很多,想到周遊列國時的艱辛,便非常感慨地說:“此次與蘧相同行,恐怕就不是昔日的喪家之犬了吧!”蘧公答道:“上次您來老朽家鄉,沒有受到禮遇,委屈您了。”孔子日:“哪能怪你啊,我初次到衛國,本就是來投奔你,沒承想你不在帝丘,我在匡邑被困也是事出有因呀!”蘧伯玉昕出孔子沒有責備自己的意思,便笑道:“這次您是我的上賓,再也不會有人怠慢您了”。

不一日眾人進入蒲境,行走間孔子不由得高興地說:“子路幹得不錯啊!”進入蒲邑城內,孔子又一次感嘆:“子路幹得不錯啊!”進入蒲邑衙門,夫子高興得又大喊:“子路幹得不錯啊!”這次顏回想不通了,問道:“夫子!您尚未見到子路就三次誇他,這到底是為什麼?”

孔子看了看大家說:“不用見子路就知道他幹得不錯。一進入蒲境,便見到溝洫縱橫,田園茂盛,說明子路恭敬以信,民盡其力;進入縣城,街道整齊,房舍完好,樹木茂盛,說明子路忠信以寬,民不偷懶;進入衙內,院清堂靜,下屬用命,說明子路明察秋毫,政不擾民啊!”孔子誇子路政績有三善,也使蘧伯玉大受啟發,當地居民也非常高興。

後人就將蒲城鎮更名為“三善鎮”,也就是現在的長垣縣城關鎮。

參木村。蒲邑之行,蘧伯玉與孔子心情都非常舒暢。孔子提出想到夏朝相國關龍逄的故里——龍相村的龍逢墓拜謁一番。蘧伯玉當然從命。將要到達龍相村時,路過一個小村莊,路旁有十餘棵特別高大的樹木。孔子站在樹下,不由得嘆道:“真乃參天之木也。”在樹下乘涼的村民,有人認出來人是蘧相和孔子,就急忙向前施禮。先向蘧伯玉問好,後又向曾困於匡的孔子道歉。原來這個小村莊離匡城僅僅有十數裡,上次孔子困匡之事已經是盡人皆知了。孔子看到村民們這樣純樸、善良、忠厚,又是一番稱讚。為了紀念蘧孔此行,人們也就將村名改為“參木村”。後人紛紛依樹而居,大道穿村而過。現在的參木村已是長垣縣腦裡鎮最大的村莊之一了。

長垣古代名人:蘧伯玉(二)

孔子演禮

習禮王村。蘧伯玉、孔子一行拜謁了關龍逄墓以後,一直北行奔蘧伯玉出生的村莊而去。火辣辣的太陽懸在高空,熱浪撲人。行走中來到了一片樹林,陣陣涼風令人十分愜意。一行人 就在樹林中休息起來。蘧孔二人在談論中不知不覺地議論起以德治國的重要,特別議論起了禮儀,從天子禮儀說到諸侯禮儀,從大夫禮儀又說到平民禮儀。他們的議論吸引了一大批村民坐下習聽。二人看到這正是教育民眾的好機會,就由諸位弟子配合,由公西華作贊禮,一場場地演練了一番。當時,周禮只有魯國和衛國嚴格遵守,認真執行,蘧伯玉、孔子在這裡切磋禮儀,實際上是代表了天下的最高禮儀水平。這時樹陰下已經站滿了當地納涼的村民。當大夥知道習禮的是蘧相和孔子時,大夥都為自己能一飽眼福而歡呼雀躍。後人為了紀念這次習禮演練,當地姓王的村民就將村名改成了“習禮王村”。

蘧公村擊磬。離開習禮的樹林,蘧孔一行向正西直奔蘧伯玉故里(今長垣伯玉村)而去。行走中,路邊一方方蘧塘,遍佈墨綠如蓋的荷葉,碩大似雪的白蓮花點綴其間,微風吹過,送來淡淡清香。孔子看了看蘧伯玉說:“該到您的故里了吧?”蘧伯玉微笑著點頭稱是。一行人穿過一片片茂盛的荷塘,沐浴著陣陣清香,心曠神怡地走進了蘧伯玉故里。孔子看到蘧伯玉家茅舍清幽,異常乾淨,不由得為蘧伯玉寡過知非、清廉簡樸而讚歎,由此更加敬重蘧伯玉的為人。孔子嘆道:“看這滿塘高潔的蘧藕、聖潔的荷花,多像您出汙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啊!想必您祖上以蘧為姓,其深意也就在此吧!”蘧伯玉恭敬地答道:“正是如此。蘧氏家訓要子孫耕讀傳家,入仕為官要做清廉、仁義之官;致仕做布衣,做賢人……”孔子讚歎曰:“真乃君子之鄉也!”孔子一行在伯玉村居住數日。一天,孔子帶弟子到村西遊玩,突然發現蘧塘中紅白兩色蓮花競相怒放,較單一淡雅的白蓮更顯嬌豔。衛國的繁榮,蒲邑的富足,蘧伯玉家鄉的美麗和君子之鄉的風尚,勾起孔子對自己故國和自己仕途失意的回憶,不覺悲從中來。孔子在蘧塘邊一棵大樹下,選了一方高地,命子張將攜帶的樂器磬懸掛起來。他穩站磬前,昂首擊磬,那激越而悲傷的歌聲飄向遠方。一位荷簣(揹著草編筐子)的路人聽得入神,對別人說道:“這敲磬人有心事啊!”不一會兒又接著說道:“鄙俗喲!啊!沒有人知道你就算了,安分守己吧!水深就游過去,水淺就蹬過去,隨波逐流吧。”孔子嘆道:“如果是那樣,天下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孔子在蘧伯玉故里,面對荷簣者,心裡十分清楚,他也是一位有心人,一位禮樂文化素養非同一般的人。但他與自己畢竟不同道,他把人生的艱難看得太超脫了,他像蘧伯玉一樣,“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孔子儘管不被人理解,但他還是很佩服這位超然物外的隱逸之士。相傳現在伯玉村村西的荷塘即為孔子擊磬處。荷塘邊有一眼古井,相傳孔子曾飲水於此,後人紀念曰:“及聖泉。”

兩千多年後,清朝乾隆皇帝遊江南路過長垣,曾為擊磬處題贊詩一首:

荷簣人過識有心,既譏揭淺厲於深。

知其一未知其二,玉振金聲冠古今。

學堂崗講學。蘧伯玉陪著孔子一行遊歷蒲邑,從故里出來後就提前返回了帝丘。在子路的摯意挽留下,孔子師徒在蒲邑又逗留了將近一個月。按照孔子的要求,他們住在城北一個叫學堂崗的村子,並在此開始了講學,使隨行弟子的學業又有了新的提高。子路、顏回、冉求、公西華等弟子們有些時侯沒在一塊了,就一起來到夫子面前,請師傅對自己的學業、為人、處世指點一二。孔子高興地看著四個人,說:“爾等都已成名,今天你們就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吧!”子路性急,不待別人說,他先說話:“別說蒲邑,就是千乘之國,給我三年,軍隊也戰無不勝。”夫子笑而不答。冉求說:“我的本事小,也就是能管方圓六七十里的小國,給我三年,也能治理好!”公西華的禮樂在眾弟子中是出名的,要不然習禮時也不會總讓他當贊禮。他說:“華不敢稱能,也無企求,只想穿禮服、戴禮冠,站在諸侯的祭禮盟會上當贊禮。”現在輪到顏回了,他卻仍在鼓瑟。夫子問:“你的志向呢?”他這才停瑟,看了看三人:“我和他們不同,只想在春天邀上幾個朋友,帶上幾個弟子,出城踏青,或山或水,緩緩行進,悠哉遊哉,不是很快樂嗎?”孔子拍手讚道:“正合我意。”原來顏回雖比孔子小二三十歲,但平時就愛模仿孔子的言行,當然,他的思路就非常適合孔子的想法。師徒五人盡歡而散。從此,學堂崗就成了聖人講學和“四子言志”處。

蘧孔遊蒲,為現在的長垣留下了“三善鎮”、“參木村”、“習禮王村”、“蘧公村擊磬處”、“學堂崗講學及四子言志處”等諸多紀念性地名和動人故事。


歌諷好色

長垣古代名人:蘧伯玉(二)

衛靈公和南子

衛靈公是一個昏庸的國君,只知貪圖酒色。他雖然把孔子留在衛國,也只是當花瓶,當陪襯,自己落個愛賢美名,並不重用孔子。

一天,夫人南子問靈公:“什麼叫聖人?”

靈公道:“無書不讀,無所不知,色色勝人一等便是聖人。”

南子心想,聖人既然是“色色勝人”,面貌一定姣好勝過彌子瑕,孔子大概就是這樣,很想一見。於是她便對靈公說:“孔子為天下聞名的大聖人,妾欲一觀尊容,以擴眼界。敢請於宮中相見,待妾於簾內觀看。”靈公含笑答應,立即派內侍到蘧府宣召孔子入宮。

孔子以為有緊要國事相商,即刻隨內侍入宮朝見靈公。

南子在簾內把孔子上下打量一番。什麼色色勝人一等,不過是一個黑不溜秋,留有三縷長鬚,頭髮比雪還白的五六十歲的老頭子。瞧見這麼一個糟老頭子,南子大失所望,轉身退入後宮。

孔子侍立君前,也不見靈公問話,十分納悶,忍不住問道:“主公召臣,不知有什麼政事要問?”

靈公召見本為南子觀看,並無什麼大事,也未準備說話。被孔子出言追問,又不能直說,轉念說道:“今天天氣晴和,孤與夫人準備出南城遊覽名勝,請卿陪乘偕行,遇到不明白處能隨時求教,增長見識。”接著傳命駕車,與夫人同車出遊。宮車在前,陪乘在後,直出南門覽勝而去。

不巧,文子、伯玉、子貢等人也在附近踏青,瞥見車駕經過,孔子陪乘相隨。三人驚歎不已,埋怨靈公行事實在不妥。為愛女色,慢待夫子,讓賢哲在後面陪乘。

蘧伯玉靈機一動,口成一歌,教給道旁兒童學唱,一傳十,十傳百,很快附近兒童都在學唱此歌,等到靈公回來時,已經是滿城新歌了。

孔子在車上聽到沿途兒童唱道:

日暖風和兮,君與夫人出遊。

客卿充陪乘兮,過市眾目昭彰。

童子無知兮,不知是敬是褻。

又不知同車者是色耶,從車者是色耶。

靈公聽了還十分高興,孔子聞歌嘆息:“惜乎君之好德不如好色。”又羞於不被重用,萌生離衛去宋、陳的念頭。


以德退兵

晉國強大起來以後,準備兼併周邊國家,趙簡子首先想到的是衛國。衛國地處中原,物產豐饒,多年前被戎狄打敗過兩次,肯定不堪一擊。他想用偷襲的辦法把衛國拿下來,決定先派大夫史默前往打探消息,限定其一月為期,早去早回。

一個月過去了,史默沒有回來,兩個月過去了,史默還沒有回來,直到第六個月時史默才從衛國歸來。趙簡子急不可耐地說:“令你一個月回來,怎麼六個月才回來?”

史默不慌不忙地答道:“既然去了,就要有個結果,查不出頭緒,得出錯誤的結論給自己帶來禍患不如不去。現在一切全清楚了,衛國現在形勢與以前大不相同。蘧伯玉為相掌管中樞,孔子做客卿,子路為邑宰,子貢任大夫,舉國上下一心,勵精圖治,民心向聚,千萬不能用兵。”

原來,史默到達衛國後,非但沒有發現衛國的衰敗跡象,反而看到衛國一派盎然生機。他就想訪問明白,便住下來慢慢行事。

史默在衛國先後拜訪了孔子、子貢,又專門到被孔子三稱其善的蒲邑(今長垣縣),真正體會到入其境田園茂盛,溝洫深治,表明民盡其力;入其城,房屋完好,商賈繁華,人民安居樂業,證明民不偷懶;進入縣衙,院中清靜,證明此地官員明察善斷,其政不擾民。史默還和子路談了數日。

史默在全面瞭解衛國情況後,又專門拜訪了相國蘧伯玉。

在與蘧相國的談話中,史默開誠佈公地問道:“您當相國是怎樣治理這個國家的呢?”

蘧伯玉的回答實出史默意外:“弗治之治。”史默又問道:“何為弗治之治?”

蘧伯玉說:“弗治之治也就是不用峻法酷刑。禮儀之邦,當以仁愛為本;為政者以己楷模行為,給大家以示範,以仁德之心體恤民情,以禮、道達到社會規範;執政者以忠恕,極力為社會服務,任用賢良,人與人融恰,避免糾紛。民心安樂,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國家一旦遇到外敵入侵,民眾必以死效命。”

史默真正體會到蘧伯玉以德治國的威懾力量,也看到民願為其效命的決心,這才結束考察,返回晉國。

趙簡子聽了史默的陳述,遂打消了用武力奪取衛國的念頭,從而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發生。

史魚尸諫

蘧伯玉作為衛國的大夫其賢名在衛國朝野是出了名的,當然衛靈公自己也清楚,可是他始終沒有重用蘧伯玉。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在衛國大夫中有一個叫彌子瑕的人,長著一副漂亮的臉蛋,與南子夫人私通。而矇在鼓裡的衛靈公十分喜歡他,對其言聽計從。其實,彌子瑕是個平庸無能之輩,他只會一味地媚上瞞下,並無治理國家的才能。朝中大臣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怎麼進諫都無效。有一位叫史魚的上大夫就曾多次進言,讓靈公遠離小人,重用賢人,重用蘧伯玉,可是靈公就是不採納。後來史魚病了,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將要辭世,就把兒子叫到跟前,非常遺憾和內疚地說:“蘧伯玉是一位品德高尚而又賢能的人,不重用蘧伯玉衛國將危在旦夕!作為大臣,我不能舉薦賢良蘧伯玉,不能辭退彌子瑕,不能替國君辦事,不能替國家分憂,死了是不應該享受大禮的。等我死後,絕對不能按常規對待,把我的屍體放在南窗下,向世人表白我的心願。”不久,史魚去世了。

史魚的兒子尊重父親的遺願,將他的靈柩、牌位都放在偏位的窗下,未按大禮行事。

當衛靈公前往弔唁時,發現了這件不合常規之事,便很生氣地責問史魚的兒子:“這是怎麼回事,難道你連最起碼的禮儀都不懂嗎?”

史魚的兒子將其父生前的話原原本本地敘述了一遍。靈公羞愧難當,十分內疚地說:“這都是我的過錯,都是我的過錯,完全辜負了他的耿耿忠心。”

於是他命令史魚家人重新安排了喪事,回朝後立即辭退彌子瑕,而起用蘧伯玉為相。

史魚的悲壯之舉,被史家稱為“尸諫”。


孔助蘧相

太子蒯聵謀刺夫人南子的事情敗露後被迫出走,他的幾個心腹大臣也相繼被辭退。蘧伯玉知道自己孤掌難鳴,想起孔子師徒是自已的好幫手,通過子路問清了孔子正在出遊,便修書一封由子路把孔子師徒接回。此時的孔子也正想回帝丘,見到子路和蘧伯玉的書信,便令顏回駕車登程。趕到蒲邑時,正趕上公叔氏因衛靈公欲殺太子蒯聵,便據蒲叛衛。孔子瞭解這一情況後,立刻繞道趕回帝丘。

此時蘧伯玉已向靈公陳述了衛國職位空缺太多的情況,為孔子、子貢及子皋謀得了相當高的職位。特聘孔子為左卿,同參國相之事,委子貢為大夫,專司報聘迎賓之職,任子皋為士師。孔子師徒三人到衛國後多次推辭,不願接任。蘧伯玉說:“你我枉為知己,因朝中走了幾位大臣,求你屈留幫忙,若再謙辭,非強制你任右卿,我任左卿!”孔子等只好接任。

蘧孔聯合執政,從軍事、政治、任賢、民生等方面接連辦了幾件大事,頗有政聲,被傳為佳話。此時的衛國是最為昌盛時期,晉國趙簡子就是在這一時期派史默到衛國打探,得知蘧孔聯合執政,才不敢動武,免去一場戰爭。

正當蘧孔放開手腳準備大幹一場時,衛國的一幫佞臣——以南子的心腹詹和為主召集孫都及一班同黨放出謠言,說孔子與太子蒯聵暗中勾結,以謀取衛國。謠言傳入宮中,靈公召見蘧相,令他監視孔子。回府後,蘧伯玉對孔子直言,孔子嘆道:“眾口成金,衛國也不是久留之地,與君長別吧!”蘧伯玉也不好挽留,只好讓他們師徒從南門出走。

蘧伯玉傷心地送走了孔子師徒,在朝中也沒有了左膀右臂,對衛國前途已不抱幻想。不久衛靈公病逝,葬於帝丘東南方蘧伯玉出生地蒲邑的一個沙崗上。蘧伯玉也告老隱退,居住在帝丘自己府中,但他還隨時留心著老朋友孔子周遊列國的行蹤。


暗解陳圍

公元前四八九年,六十三歲的孔子離開衛國去陳國。在陳住了三年,遇吳國大舉攻陳,楚國幫助陳國反攻。楚國的軍隊由楚昭王親自帶領,駐紮在陳國東北部的城父(今安徽毫州),阻止了吳軍的進攻。陳國陷於混亂,孔子師徒無法在陳國待下去,便決定到楚國去。

從陳到楚,中間要經過一些吳楚相爭的地方。

孔子師徒離開陳國,行走兩日,來到一重巒疊嶂的深山溝裡。一邊是高山,一邊是深澗,山上林深草密,虎嘯猿啼,令人毛骨悚然。低頭望,谷深幽黑,寒氣逼人。此處前不見村,後不見店,找村舍住宿是不可能了。好在初秋時節不致挨凍;隨身帶有兩天干糧,不致捱餓。

山路跋涉,人困馬乏,大夥隨便吃點乾糧倒頭便睡。當朝霞染峰的時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們被密密麻麻,手持兵器的人包圍在中間。這些人一個個面黃肌瘦,有的還滿臉傷痕。與其說是兵勇,倒不如說是囚徒。這些人並不加害孔子一行,只是監視,不准他們到楚國,幫助楚國。

正當師徒無計可施時,走來一位五短身材三十來歲的軍官,故作斯文地對孔子深施一禮,笑道:“您可是孔老夫子?”

“正是老朽。”

“聽說你們要到楚國去?”

“不錯,不知有何見教!”

“下官奉上司命令,勸夫子車輛回轍,回陳或別的地方都行,就是不準到楚國,不然就將困死在這裡。”

子路再也忍不住了,“錚”的一聲拔出寶劍,喝道:“休要欺人,上哪裡去是我們的事,與你們無干,休要多管閒事。否則,別怪我無情。”

那軍官也不急,仍是笑嘻嘻地說:“我知道夫子手下有幾員猛將,可是要知道只虎難敵群狼,械鬥起來,恐怕夫子性命難保。”

子路只好寶劍歸鞘,垂手旁站。

軍官最後說:“夫子回車,我們護送,絕對萬無一失,但若執意赴楚,休想前進一步。”

這樣一天、兩天,乾糧用完了,糧絕了。三天、四天,整整七天了,大家已經餓得都站不起來了,好在軍官遵守自己的諾言,只圍困他們,並不加害。

絕糧的第七天傍晚,晚霞籠罩山巒。突然喊聲大作,呼聲震耳。

無數英姿勃勃的士兵像是從天而降,四面殺來,只殺得陳兵人頭亂滾,狼狽逃竄,那位軍官也成了刀下之鬼。

前來解圍的是楚國軍隊,他們救了孔子師徒,又把他們護送到了楚國。楚昭王熱情接待了他們,孔子感激不盡,忙問自己在深山被困七天,楚國是怎樣知道的。楚昭王驚道:“不是您派人來報的信嗎?”

孔子說道:“我師徒被困,沒有人能出來求救。”楚昭王又道:“來報信的人是衛國口音,未報姓名。”“道是他?”孔子滿心疑問,但沒再說卜去。

師徒回到下榻處,分析解圍之事,孔子認為必是蘧伯玉所為。他分析說:“伯玉怕我們被追殺,暗中派人保護,及陳蔡被困,急行去楚昭王處求救。理由有四:其一,來人系衛國口音,求救兵之人絕不是本地人;其二,按時間算恰是由陳及衛,由衛返楚的日期;其三,此行只有蘧伯玉知道行蹤;其四,蘧伯玉與楚昭王也是敬慕之交。伯玉知楚王為人,知道他定會相助,不是蘧公還能是誰呢?”

不日收到了來自衛國的信札,在信中蘧伯玉為孔子壓驚、慶賀。因當時無法明說,信中道明原委,孔子師徒只有向北遙拜,感謝蘧伯玉再次相救。

長垣古代名人:蘧伯玉(二)

2017年春國內外蘧氏後裔在長垣蘧公故里祭祖


蘧府設學

孔子第二次由陳國赴楚,再次返回衛國都城帝丘,又住在了告老退休的老朋友蘧伯玉家,一住就是五年。

孔子返衛,實想在衛國大幹一番事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誰知,衛國國君並不重用孔子師徒。孔子在衛五年,只做一個賓客,做一個公養之仕。孔子在魯,是行可之仕,即有希望行道的官;衛靈公時,孔子是際可之仕,即受禮遇的官。這在別人,是求之不得的最高願望了。而孔子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想幹一番事業的人,僅僅公養是違背孔子意願的。

五年中,孔子突出地完成了兩件事,在思想與實踐上都有新的昇華。

一是設帳教學。這是孔子在蘧府第二次設帳教學。第一次住在蘧府時,只以自己帶來的弟子為主,吸收衛都帝丘部分學生入學。此次歸來設帳於蘧府,卻是廣開學路,大收弟子。在孔門的三千弟子中,後期的,大部分來自衛國。其中不少成為名士。衛國的孔門高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高柴、子路、子貢等十餘人在七十二賢中都聲名顯赫。在孔子返回衛國的五年中,他把自己主要精力投放在教學與治學上。從《易》、《禮》人手,認真傳授六藝知識,解答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為以後返回魯國研讀《周易》,作《春秋》,進一步修訂《詩》、《書》、《禮》、《樂》蒐集資料,其中大部分文稿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有不少初稿都是在與蘧伯玉進行了探討後撰寫而成的。

二是與年邁的蘧伯玉更暢快地談心,談禮、樂、仁、德,幾乎是無話不談,且時時通宵達旦。蘧伯玉以自己仁德治國及規範的遵禮實踐,驗證了孔子儒家思想學說的方方面面。孔子在衛的五年,是儒家學說形成的五年,體系成熟的五年。蘧伯玉這位春秋後期的哲人,對孔子、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五年是孔蘧思想密切融合的五年,是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五年,這五年使孔蘧二人思想情感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可以說,是蘧孔的共同思想成就了中華儒學。


蘧府設靈

公元前四八五年三月中旬的一天,六十七歲的孔子正在蘧伯玉府上給學生講課,忽然身穿重孝服的侄兒孔忠到來。

孔忠流著眼淚說:“嬸母去世,安葬在你選好的魯都北門外、泗河南那塊高而平坦的地裡。”

孔子慨然長嘆:“她是地地道道的賢妻良母呀!”

閔損含淚插言:“師傅,咱回去吧!回去給師母祭墳。”

“對!對!回去給師母祭墳。”眾弟子都隨聲附和。

孔子顯出為難的神色:“我也想回家,但怎能為此喪失志向呢?”

顏回說:“既然不能回去,就在這屋中搭設靈棚,寄託哀思吧。”

孔子連連擺手:“不妥!不妥!這是蘧府呀!”

一步踏進門裡的蘧伯玉激動地說:“啥蘧府、孔府,我家就是你家,咱倆情同手足,夫人病故你不能回去,就在這裡搭設靈堂祭奠,這也是禮儀呀!”

孔子連忙致謝:“謝謝,謝謝,就依夫子之見,為亓官氏設靈弔祭。”

弟子們分頭準備,很快為師母佈置起一個莊嚴肅穆的靈堂,正中方桌上有亓官氏的靈牌,門口懸掛著白絹,寫著孔子悼念賢妻的輓聯:

善侍高堂,精撫子女,闕里瞑目汝無憾;

廣傳六藝,周遊列國,天下德治我有責。

眾弟子身穿孝服,熱淚滾滾,擺正祭品為師母弔祭。蘧伯玉攜子女前去弔唁,子路的妻兄顏濁鄒大夫親率子女前來弔祭;衛都帝丘前來弔祭的老百姓絡繹不絕,衛國的一些大臣也來弔唁。

蘧府設靈,表明了蘧孔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


揮淚相別

公元前四八四年春,鮑牧率領齊軍伐魯。孔子的學生冉求、有若等依據師傅的教誨,奉命率魯軍與齊軍決戰。他們運用靈活戰術,先後在魯郊、泗河、峽谷連打三仗,仗仗獲勝。齊軍損失戰車七百餘乘,逃回齊國的不足三百乘。魯軍班師回朝後,魯國相國季孫肥奉君命,大擺盛宴犒勞三軍。

席間,季孫肥問冉求、有若:“二位用兵如神,不知戰法從何處學得?”

冉求說:“我和師弟的戰法全是跟老師學的。”

季孫肥迷惑地說:“據我所知,夫子滿腹經綸,善於政事,通曉周禮,會講學教書,但還未聽說他會兵法呀!”

有若自豪地說:“老師親自指揮過不少戰鬥,就連上次打敗吳軍強敵,也是師傅的戰法。他才真正是精通文韜武略的聖人。”

季孫肥高興地說:“罷宴以後,我去稟明主公,明日派人赴衛國,接夫子回國。”

第二天,季孫肥派公華、公賓、公林率一支衛隊,帶著大筆銀兩,去衛都帝丘接孔子師徒回國。

魯國相國派人接孔子回國的消息在衛國迅速傳開……

衛國的賢臣、良將,帝丘的文人學士紛紛來蘧府看望孔子,預祝他歸途順利。

已在衛國任職的子貢、高柴聞訊,迫切要求隨師傅回國,孔子只好答應。

離衛的前一天,各方祝賀的人都已回去,衛國重臣百歲老人蘧伯玉,在自己家中隆重設宴款待孔子師徒一行。

蘧伯玉知道這恐怕是自己與孔子最後的一次酒宴,以後見面就非常困難了。他動情地雙手舉杯,老淚縱橫地向孔子敬酒,孔子也淚流滿面地接過酒杯。兩個人都在回憶近十年來同府居住,同殿稱臣,同磋技藝,萬語千言也說不出口,幾乎同時喊出:“珍重吧,老朋友!”

揮淚相別的不僅僅是孔子、蘧伯玉二人,而十餘年來時時受到蘧伯玉無微不至關懷的孔門弟子一個個也都是淚流滿面。蘧孔之交不僅在春秋後期列國間傳為佳話,也直接影響著孔子弟子。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禮記》中,孔子弟子就把蘧伯玉的話奉為聖人之言,直接加以引用,如“蘧伯玉曰:‘君子之人達’”。


魂歸故里

送走了孔子師徒,蘧伯玉回到府中,往日喧嚷歡騰的大院裡,沒有了孔子師徒的來來往往,顯得是那麼寂靜與空曠。夜深人靜的長夜缺少了與孔子的真誠長談,蘧伯玉顯得是那麼孤單,彷彿一下子又老了許多。

蘧伯玉端坐在蘧府大廳中央,回顧著自己的坎坷一生。這次回顧,沒有從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開始,而將思緒的觸角更向前延伸,想到了他的童年。年幼的蘧伯玉從小隨父離開故鄉蒲邑,來到衛國早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開始了自己的顛沛流離生活,住過獲嘉,到過牧野,在內黃住了五年。最令他懷念的還是初離蒲邑,隨父初到朝歌那一段閒淡生活。父親是衛國賢大夫,清正廉潔,家境並不富裕,為避戰亂蘧伯玉和母親住在朝歌西南十里外的一個小山村。在此他除了認真讀書外,還要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過著與平民一樣的生活。小伯玉還時不時地到村裡幫助孤寡老人推磨、拉碾什麼的,大夥都誇他人小心好志大,長大一定不同凡響。

想到這裡蘧伯玉自己也笑了。不久前,他派人到曾住過的地方拜訪了一遍,認識他的人很少了,但人們還都記著他。特別是在古汲(今衛輝市)居住的地方,村民竟然把村名改為君子村,他推過磨的那個小村也改名為磨莊。蘧伯玉老人想到這裡,不由得嘆道:“多麼善良的百姓呀!”

蘧伯玉把思緒拉回到現實中,周王朝的衰落,諸侯國間的頻繁爭戰,衛國幾經戰亂與內訌,經自己之手治理的大好河山現已支離破碎。自己已近百歲,再也沒有回天之力了。苦難的百姓,難堪的現實,使他的老淚不由得一串串落下來。

蘧伯玉突然想到了衛靈公,雖然有些昏庸,經大夫史魚尸諫後才重用自己,但自己畢竟侍奉他四十三年呀!他死後選中蒲邑的一塊沙崗(今長垣縣陳牆村)作為陵墓,我為什麼不回去陪伴陪伴他呢?何況蒲邑是自己的老家呢!

回去吧,落葉歸根!落葉歸根,歸去來兮!

不久,在一場秋風落葉之時,衛國大地一片蕭索,在帝丘城通向蒲邑的大路上,緩緩行進著一隊車馬,漸漸遠去,惟有淒涼悲傷的歌聲傳來:

衛國衰敗兮,無可救藥。

禮崩樂壞兮,世風日下。

葬吾於蒲邑兮,歸我故里。

百歲老人蘧伯玉終於離開了人世,歸葬在生他養他的故土。正如漢代史學家、文學家班昭在赴長垣途中所作《東征賦》中讚頌道:

惟令德為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

長垣古代名人:蘧伯玉(二)

蘧子祠


附:古代歌頌蘧伯玉詩詞:

黃 滔 唐代詩人

五古·寓言

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

流年五十後,日日侵皓首。

非通非介入,誰論四十九。

賢哉蘧伯玉,清風獨不朽。

蘇 軾 宋代文學家

李杞寺丞見和前篇複用元韻答之

獸在藪,魚在湖,一入池檻歸期無。

誤隨弓旌落塵土,坐使鞭簍環呻呼。

追胥連保罪及孥,百日愁嘆一曰娛。

白雲舊有終老約,朱綬豈合山人紆。

人生何者非蘧廬,故山鶴怨秋猿孤。

何時自駕鹿車去,掃除白髮煩菖蒲。

麻鞋短後隨獵夫,射弋狐兔供朝哺。

陶潛自作五柳傳,潘閬畫入三峰圖。

吾年凜凜今幾餘,知非不去慚衛蘧。

歲荒無術歸亡逋,鵠則易畫虎難摹。

次韻曹九章見贈

蘧瑗知非我所師,流年已似手中蓍。

正平獨肯從文舉,中散何曾靳孝尼。

賣劍買牛真欲老,得錢沽酒更無疑。

雞豚異日為同社,應有千篇唱和詩。

王 鐸 河南孟津人,書法家、詩人,南明官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後降清,官至禮部尚書

蘧 瑗 裡

尚思君子裡,憑弔為停車。

心骨千齡在,春秋百戰多。

觚稜終草莽,石馬已丘墟。

自愧不無過,蒼煙古木疏。

經蘧伯玉里多水陂

古瓦古丘空綠水,水塘清苦見其底。

衛之君子幾千年,池上芙渠已香死。

劉 宏 字超遠,無錫人,進士,明天順時長垣知縣

題 蘧 公 祠

瓦棚此夕祠堂構,龍耳何年白骨藏。

愛客曾留尼父轍,夜深猶記過宮牆。

時當殉道心如鐵,歲去知非鬢欲霜。

攜得一尊來祭掃,西風疏柳下殘陽。

成 蓮 長垣人,明萬曆十三年舉人

吊 伯 玉 墓

一抔黃壤抱寒村,君子千年此地存。

衾影依稀留靜室,輶軒彷彿住重門。

縈庭薜荔惟風掃,倚檻鬆杉獨鳥喧。

日落月來聲聞寂,虛堂午夜欲招魂。

陳東光 河南鈞州人,明進士,翰林檢討謫任長垣縣縣丞,後升任四川布政使

謁 蘧 公 祠

君子高風何處追,星垣南畔有荒祠。

一庭芳草聞清晝,半畝佳城對古陂。

寡過心存應未朽,卷舒道在總堪師。

至今伯玉猶名裡,萍藻鄉人不盡思。


吊伯玉子路二墓

蘧公秉龍蛇,中德長靄靄。

寒食悲仲君,至今覆人醢。

孫 烈 明江蘇丹徒人


謁 伯 玉 祠

帶郭多芳草,蘧公有故墟。

宿懷君子德,卜築大賢居。

俎豆千秋後,冠裳三代餘。

松風聲靜遠,疑是過宮車。

楊 選 山東章丘人,明嘉靖年間巡按御史

祭蘧子

仲尼道大,世鮮克知。

惟公之靈,為能主之。

君臣分尊,世多弗明。

惟公之忠,證於車聲。

出處以時,聖其合德。

君子是稱,匪由私匿。

獨為君子,中心所恥。

大公錫類,疇克媲美。

寡過兢兢,每懷靡及。

千載聞風,令人警戢。

古蒲之墟,妥靈有祠。

哲人遠矣,實勞我思。

敬奠椒漿,侑之以辭。

汪 濬 江西豐城人,明正德九年任長垣縣教諭,後升任沙河知縣

題蘧公祠

卷舒隨道不隨人,一冢鬆楸衛水濱。

千載高名今尚在,野人猷自奠青萍。

弘曆 大清乾隆皇帝。

(乾隆下江南途中曾過長垣,拜謁蘧公故里及墓祠,並題寫有蘧公故里擊磬詩碑)

懷蘧公故里擊磬事

荷簣人過識有心

既譏揭淺厲於深

知其一未知其二

玉振金聲冠古今

附:明代長垣蘧公祠楹聯:


蘧公祠楹聯

寡過真君子;

知非古大夫。

蘧子祠大門楹聯

落日城頭孤塔聳;

清風水面一橋橫。

寡過書院正廳聯

風氣之開先已久,溯琢磨功修,昭明節行,留二千餘年,舊澤涵育士林。以古衡今,量猷是邦多君子。

人才不擇地而生,況星分室壁,邑號匡蒲,合六十一里,奇英翱翔藝苑。因文見道,當無慮野有遺賢。

錄自宋廣民主編 《長垣古代名人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