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
"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麒麟居“麟、鳳、龜、龍”四靈之首,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外形像鹿,額有獨角,身披鱗片,尾似牛尾。古書上說它“行中規矩,音中鍾呂,遊必擇地,祥而後處。不踐生草,不履生蟲,不侶行,不群居,不罹羅網,性情溫和且不傷生靈”。從古至今民間都認為麒麟是瑞獸,只有太平盛世才會現世,它的出現往往象徵著太平和長壽,所謂麒麟出沒必有祥瑞。

"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麒麟居“麟、鳳、龜、龍”四靈之首,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外形像鹿,額有獨角,身披鱗片,尾似牛尾。古書上說它“行中規矩,音中鍾呂,遊必擇地,祥而後處。不踐生草,不履生蟲,不侶行,不群居,不罹羅網,性情溫和且不傷生靈”。從古至今民間都認為麒麟是瑞獸,只有太平盛世才會現世,它的出現往往象徵著太平和長壽,所謂麒麟出沒必有祥瑞。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麒麟的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到了殷商時期就已經演化成了習俗,在河南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卜辭中就多次出現了麒麟。其中有一片著名的甲骨文龜甲 “小臣牆刻辭”裡面就有“白麟”的記錄,這是迄今為止出土文獻中,最早且僅有的關於“白麟”的記錄。

關於麒麟的傳說在山東鉅野縣流傳得最多,也最為廣遠,因此鉅野也被稱作“中國麒麟之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牛生麒麟”、“麟山產麟”、“孔母夢麟”、“麒麟送子”、“麒麟顯靈”等20餘個,從不同的層面表達了人們對這種仁獸的喜愛。

"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麒麟居“麟、鳳、龜、龍”四靈之首,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外形像鹿,額有獨角,身披鱗片,尾似牛尾。古書上說它“行中規矩,音中鍾呂,遊必擇地,祥而後處。不踐生草,不履生蟲,不侶行,不群居,不罹羅網,性情溫和且不傷生靈”。從古至今民間都認為麒麟是瑞獸,只有太平盛世才會現世,它的出現往往象徵著太平和長壽,所謂麒麟出沒必有祥瑞。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麒麟的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到了殷商時期就已經演化成了習俗,在河南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卜辭中就多次出現了麒麟。其中有一片著名的甲骨文龜甲 “小臣牆刻辭”裡面就有“白麟”的記錄,這是迄今為止出土文獻中,最早且僅有的關於“白麟”的記錄。

關於麒麟的傳說在山東鉅野縣流傳得最多,也最為廣遠,因此鉅野也被稱作“中國麒麟之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牛生麒麟”、“麟山產麟”、“孔母夢麟”、“麒麟送子”、“麒麟顯靈”等20餘個,從不同的層面表達了人們對這種仁獸的喜愛。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鉅野有關“西狩獲麟”的歷史遺存,雖歷經滄桑,仍十分豐富。如“廣輪四五十步”的麒麟冢、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張九敘鬥書“麒麟冢”碑、明天啟年立“重修瑞麟寺功德碑”、獲麟集村“麒麟寺”碑座上精美的麒麟雕像,均基本保存完好;唐韋表微《麟臺碑銘》碑、1928年廣東軍閥陳炯明部第三路軍總司令劉志陸《遊麒麟臺有感》碑都妥善保存;鉅野八景之一的“麟渡古流”依然碧波盪漾。

鉅野關於麒麟的傳說,最早開始於春秋時期記載的“西狩獲麟”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也和孔子有著密切的關係。

古籍《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在《左傳·哀公十四年》中也有記載:“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

"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麒麟居“麟、鳳、龜、龍”四靈之首,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外形像鹿,額有獨角,身披鱗片,尾似牛尾。古書上說它“行中規矩,音中鍾呂,遊必擇地,祥而後處。不踐生草,不履生蟲,不侶行,不群居,不罹羅網,性情溫和且不傷生靈”。從古至今民間都認為麒麟是瑞獸,只有太平盛世才會現世,它的出現往往象徵著太平和長壽,所謂麒麟出沒必有祥瑞。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麒麟的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到了殷商時期就已經演化成了習俗,在河南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卜辭中就多次出現了麒麟。其中有一片著名的甲骨文龜甲 “小臣牆刻辭”裡面就有“白麟”的記錄,這是迄今為止出土文獻中,最早且僅有的關於“白麟”的記錄。

關於麒麟的傳說在山東鉅野縣流傳得最多,也最為廣遠,因此鉅野也被稱作“中國麒麟之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牛生麒麟”、“麟山產麟”、“孔母夢麟”、“麒麟送子”、“麒麟顯靈”等20餘個,從不同的層面表達了人們對這種仁獸的喜愛。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鉅野有關“西狩獲麟”的歷史遺存,雖歷經滄桑,仍十分豐富。如“廣輪四五十步”的麒麟冢、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張九敘鬥書“麒麟冢”碑、明天啟年立“重修瑞麟寺功德碑”、獲麟集村“麒麟寺”碑座上精美的麒麟雕像,均基本保存完好;唐韋表微《麟臺碑銘》碑、1928年廣東軍閥陳炯明部第三路軍總司令劉志陸《遊麒麟臺有感》碑都妥善保存;鉅野八景之一的“麟渡古流”依然碧波盪漾。

鉅野關於麒麟的傳說,最早開始於春秋時期記載的“西狩獲麟”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也和孔子有著密切的關係。

古籍《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在《左傳·哀公十四年》中也有記載:“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

濟寧民間故事之孔子“西狩獲麟”的傳說

這裡的仲尼就是孔子,說的是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春,也就是孔子去世的前兩年,當時孔子71歲。虞人(管山林的人)在魯國都城曲阜西邊的鉅野縣一帶(大野)打獵,捕獲了一隻奇怪的野獸,叔孫氏看到怪獸後以為不詳,便賜予了虞人。

後來孔子看到後說:“這是麟啊!為什麼要來這裡啊!為什麼要來這裡啊!” 並掩面大哭,涕淚沾襟。本是太平盛世才會出現的麒麟,卻在此時出現,生不逢時為其感傷。孔子也就在寫完“西狩獲麟”這句話以後,就終止了《春秋》的寫作。這也就是傳說孔子寫《春秋》“絕筆於獲麟”的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