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鋼鐵限產怪圈如何破解?

【財新網】/火線評論(記者 範若虹)《財新週刊》2017年第6期報道《唐山鋼鐵限產陷入三大怪圈》後,“限產而不減產、限產卻不減排、去產能卻增產量”這三大悖論引起高層和產業界、環保界廣泛關注。3月25日,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一份通知,針對“唐山鋼鐵限產三大怪圈”的問題,河北省政府派出高級別調查組趕赴唐山進行核查。

2016年,為了減少空氣汙染,鋼鐵大市唐山在六次大型國際活動以及空氣汙染預警期間,對唐山鋼鐵企業採取了近兩個月的限產措施,主要措施是要求唐山鋼鐵企業暫停一半燒結機生產,以及部分高爐燜爐。

這一措施從表面看簡單直接,即通過減少產量進而減少排放。然而真實的結果是,雖然短時間內汙染物排放有所減少,可一旦限產結束,企業就開足馬力“報復性”生產,汙染物加倍排放,最終從較長的一段時間看,汙染排放並未減少,甚至增加了。

統計數據顯示,唐山市2016年粗鋼總產量為8831萬噸,同比增長6.8%,這意味著當年唐山鋼鐵企業雖經歷近兩個月限產,產量卻顯著增加。

“報復性”生產有其內在必然性。政府通過一紙文件對企業進行限產,完全沒有考慮到企業生產連續性遭到破壞,以及訂單違約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成本。企業為了減少損失,必然會在限產結束後“報復性”生產,進而帶來後期大量超標排放。

“一刀切”式地針對所有鋼鐵企業的燒結機限產50%,這對那些環保達標,生產效率高的優質企業來說顯然不公平,同時也違背了鋼鐵企業的生產規律。大多數鋼鐵企業的燒結工序與高爐鍊鐵是配套的、熱能內循環的,為了保證高爐鍊鐵不受影響,企業應對燒結機限產的辦法要麼是限產期偷偷生產,要麼是在非限產期加班生產燒結礦備料,打破了熱能內循環流程,無端耗費更多熱能,增加更多排放。

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生產安排應該由市場需求決定,政府通過環保、安全、質量等法律法規對其企業進行監管,而不應頻繁使用限產政策干擾企業正常運行,“運動式”環保限產政策帶來的惡果只能使企業不注重長期的環保投入,而是想方設法偷著生產,最終汙染排放總量增加。

記者通過對唐山鋼鐵企業環境汙染問題的調研發現,要解決根本問題,首先需要拋棄臨時性的限產政策,並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首先,唐山部分鋼鐵企業至今仍未實現汙染排放達標生產,或對汙染物控制能力較弱,無法實現持續達標排放,個別企業在夜間或監管較鬆的時段不開啟環保設備以節約成本。這需要政府部門加大環保監督檢查力度,對不達標企業堅決關停整改,對環保設施運行不正常的情況給予嚴厲懲罰,大幅度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引導企業做長期的環保投入。

其次,唐山鋼鐵企業密集,總產能超過1億噸,佔全國鋼鐵總產能的10%。這意味著即便所有鋼鐵企業均達標排放,汙染物排放總量仍超出整體環境承載能力。這一問題體現了早期唐山鋼鐵企業投產時,政府並未從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角度對當地鋼鐵企業的准入進行嚴格限制,進而造成目前的格局。當前有效的辦法是,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引導部分競爭力相對較弱的鋼鐵企業逐步退出,最終實現總量控制。

唐山鋼鐵限產政策帶來的弊病並不是個案,“報復性”生產帶來“報復性”汙染的案例屢見不鮮。

今年3月初北京兩會期間,京津冀周邊企業被強制限產,使得“兩會藍”出現。然而兩會剛一結束,霧霾即刻籠罩京津冀區域,並持續數天難以消散。 國家環保部網站公開披露,2017年3月15日至18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企業頂風作案,置環保法律法規於不顧。環保部高架源煙氣在線監控平臺顯示,部分企業日均值數據超標嚴重。

表面上限產政策可以神奇般帶來藍天,但事實上,汙染或許僅僅是被延後了幾天,而汙染總量可能加重了。儘快脫離限產怪圈,需要反思的不僅是唐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