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廟

封建社會,尊孔讀經是天經地義的頭等大事,因此縣縣建有孔子廟,藉以治教萬民,以鞏固其封建統治。孔子廟又稱“文廟”,因與儒學建在一起,故又稱之為“大學”、“學宮”或“簧宮”。

曹縣孔子廟興衰滅始末

曹縣孔子廟創建於1370年(明洪武三年),迄今已六百餘年。初建時規模相當宏偉、後又屢經重修。1498年(明宏治十一年戊午),知縣鄒魯重修。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鄉紳祝風及其子祿又捐錢重修。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黃河決口(當時黃河流經今太行堤南)衝入城內,孔子廟除大成殿外全被沖毀,春秋祭孔,只好用蔗簿搭棚舉行。

曹縣孔子廟興衰滅始末

金吾前衛指揮使王袞,目睹此種情況,情願變賣田莊財物,自備木石磚瓦、人工顏料重建孔子廟。經幾年工夫,建成琉璃敬一亭一座三間,兩虎四十八間,琉璃戟門一座三間,明倫堂一座五間,補修大成殿五間,東西兩齋十間,儀門一座三間,東學門一座三間,角門六座。

文廟後空隙地,因取土遂成窪地,王袞又覓工填土百餘車,將窪地填高約五尺,又買居民趙時等家門面地基五處,接通后街(今盤石路),修蓋尊經閣七間,號房四十八間,共費銀五千餘兩。

曹縣孔子廟興衰滅始末

後因鄉、會試中無中試者,說是敬一亭有礙風水,要王袞拆去另建,有人提議建於明倫堂前,有人不同意,終又建於明倫堂後。又拆去了儀門、東學門。大成殿前兩廡二十四間,被人放火燒為灰燼,袞復又重建。

學宮原是西學門、櫺星門二門,管河同知陳珊以為不當用西學門,櫺星門也可改建,袞又拆除重建,學宮周圍又砌以牆垣。明隆慶年間,敬一亭、明倫堂、尊經閣、戟門、東學門、兩廡、兩齋、角門日見傾頹,袞雖年逾八十,不忍坐視毀廢,又自備財物,二番重修。自1571年(明隆慶五年辛未)12月開工,至1572年(明隆慶六年)完工。

曹縣孔子廟興衰滅始末

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辛卯)知縣錢達道重修。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庚子)知縣成伯龍重修。1624年(明天啟四年甲子)知縣石三畏重修。這幾次重修,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修繕,並無新建。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己卯)國學生趙乾健募銀兩千餘兩進行重修。大成殿、櫺星門、兩廡、號舍仍其舊,只是加以修補。更衣亭、祭器庫兩處建築被拆除,櫺星門兩側各新建一門,大成殿周圍豎以石檻。又將學宮後的坑窪填平,原泮池(欲稱月牙河)較大不夠緊湊,又將其縮小,並加修砌,泮池前原照壁不夠宏偉,又拆除另建。為將泮池之水與宮牆外之水溝通,又在學宮東北建一文水橋。接著

貢士王士龍、生員王士鶴與其侄勵業、孫用易等合力重修明倫堂和進德、修業兩齋。舉人江起元、生員王恭業募得鄉紳之款若干重修文昌、魁星兩閣。

這次重修,孔廟的規模有較大變動,舊《曹縣誌》稱這次重修後的孔廟為新學宮。新學宮大成殿前增置石砌陛級,環陛級繞以石檻,臺前設一石鼎,大殿東西兩龐各二十一間,大殿後北便門東西各一,大殿前有戟門三間,門前有東西更衣廳。載門前為根星門,根星門東西各一便門,櫺星門前東為德配天地坊,西為道冠古今坊,系知縣霍達所建。再前為泮池,池左右各有石橋一座,泮池水可通宮牆外。

曹縣孔子廟興衰滅始末

泮池南有一巨大太湖石,太湖石下有石砌基座。太湖石前為照壁,因壁中央嵌有琉璃九龍圓型圖案,故又名為九龍照壁。照壁東為源分洙水坊,人稱東華龍門,西為路接溟天坊,人稱西華龍門,南宮牆外東西兩隅,有下馬方石碑各一,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東廡東有崇聖祠三間,祠前又有鄉賢祠三間,鄉賢祠前為兩層三間樓房的文昌閣,閣上塑有文昌像。西廡西有節孝祠三間,節孝祠前有忠義祠三間。大成殿後為庠門(又稱簧門,即學校門),庠門後便是明倫堂,明倫堂東為東學署,即教諭署。

曹縣孔子廟興衰滅始末

清朝時期又多次重修。1738年(乾隆三年戊午)知縣王維重修,1799年(嘉慶四年已未)知縣劉寄庵重修,1833年(嘉慶十三年癸已)知縣姚國旗重修,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知縣章寅重修,1877年(光緒三年丁丑)知縣楊錫溥及韓沛罩、胡之珍、萬命虞重修,1880(光緒六年庚辰)知縣何士珍、典史馮耀南、及紳士等重修。雖經多次重修,但規模未變。

1927年(民國十六年)12月5日夜,北洋軍閥的軍長姜明玉,被國民軍圍入曹縣城內達兩月之久,兵士吃燒無著,便拆孔廟房屋作燒柴。除大成殿外,其餘建築全被拆毀,孔子廟成了一片廢墟。北閥后王保合任曹縣教育局長時,於明倫堂處建起了曹縣第三初級小學。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縣長魏漢章重修了大成殿,又在大成殿前建了三間載門。戟門前建了一個公共體育場。魏漢章不僅修繕了大成殿,建了戟門,又將大成殿內供棒的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神龕作了修復。此大成殿為橙色琉璃瓦、斗拱、檳桶、兩重飛簷的古典建築,型制與曲阜大成殿相類似,只是規模較小,魯西南各縣少有倫比者。殿內雖無藻井,但雕樑畫棟亦見莊嚴。殿中央南北有三塊匾額,北牆上方有兩塊,一是康熙所書“萬世師表”,一是嘉慶所書“生民未有”。與北匾相對南面的一塊,寫的是“聖協時中”,不知系何人所書,其書肥厚有神。

孔廟所祀並非孔子一人,是孔子及其弟子和歷代儒家學派有成就的人物。分至聖、聖、哲、賢、儒五等。至聖先師孔子神位位於大成殿正中央。孔子兩側為四配,東位有:復聖顏子(名淵)、述聖子思子(名孔極);西位有:宗聖曾子(名參)、亞聖孟子(名軻)。大成殿東西兩端為十二哲神位。東位有:閔子騫、冉伯牛、伸弓、宰我、子貢、冉有;西位有:季路、子游、子復、子張、有若、朱熹。大成殿前東西兩龐供俸的是先賢、先儒。賢、儒的多少,歷代不同。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日車侵佔縣城後,企圖借尊孔讀經來奴役中國人民,曾舉行過祭孔的典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1年將太湖石前的照壁拆去,建大門一座,載門以後改作縣招待所,陸續於大成殿兩側各建三排平房,每排六間,並對大成殿進行了整修。戟門前建一舞臺,為召開群眾大會的廣場,大成殿後明倫堂部分劃歸糧局後,建了幾個大圓倉。

1958年大辦展覽,原戟門後的招待所劃歸展覽館,招待所遷至東門裡天主堂,原天主堂的曹縣第三中學遷出城外。

1962年展覽館撤銷,文化館遷到城隍廟,戟門後改為曹縣第二招待所,戟門前仍為廣場。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在開始破所謂“四舊”中,便將這座典型明代建築,金碧輝煌的大成殿徹底破除了。大成殿前的戟門也被拆掉,石碑、石雕被砸碎,泮池前的大太湖石被燒成了白灰。作為具有五百餘年曆史的孔廟,除泮池外已蕩然無存了。

打倒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恢復了縣總工會,佔據工會的曹縣文化館無有了著

落,縣委便將泮池前後的土地批給了文化館,文化館將泮池填平後蓋了兩座大樓。至此文廟的遺物一點也看不到了。

二十世紀末,文廟遺址被分為四段,最北明倫堂部分為糧油加工廠,大成殿部分為家屬院,戟門前為曹縣人民影院,泮池前後為曹縣文化館、圖書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