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民用機場起降空軍戰機

空軍 戰鬥機 民用航空 李國文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5-07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作者:李國文、李開強、朱百鍊 等 責任編輯:劉航

2015年,軍民合用機場跑道侵入事件較上一年度下降55%,其他事故徵候發生率同樣大幅下降。這一成績是怎樣得來的呢?

請看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共建共享,民用機場起降空軍戰機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共建共享,民用機場起降空軍戰機

——全國機場保障領域軍民融合之路回顧與前瞻

■記者 李國文 李開強 通訊員 朱百鍊

1

合用機場緣何曾經遭遇尷尬

機制建設:遲到更要邁大步

2015年,軍民合用機場跑道侵入事件較上一年度下降55%,其他事故徵候發生率同樣大幅下降。面對這一統計數據,空軍後勤部領導欣慰地笑了。中國民航局領導讚歎:不容易!

這一成果確實來之不易。

就在此前兩年,華東某軍民合用機場,一架民航飛機降落中突然接到“復飛”命令。原來,軍方場務人員正在場區內工作。更早一年,西南某軍民合用機場,民航方面在飛機跑道附近修建消防泵站,事先未通報軍方,導致建設位置和高度違反軍方規定。結果令人遺憾:拆除。

軍民合用機場運行多年,為什麼長時間在“有事才溝通、一事一協調”的低層次徘徊?西部戰區空軍機場部門領導葉文龍回答一語中的:“關鍵是沒有建立相應機制。”軍民同在一機場,卻彷彿隔著一道厚厚的堅冰。

當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切都在迅速發生改變。“既然已經遲到,更要邁開大步!”在空軍和民航機關積極努力下,“三級溝通機制”很快確立,空軍與民航局、戰區空軍與民航地區管理局、空軍場站與民航機場管理機構之間聯絡暢通無阻。

2

兩個體系怎樣才能實現統一

標準建設:合力擰成一股繩

就在2015年,首次軍民合用機場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工作會議召開。空軍和民航各級擼起袖子加油乾的時候,驀然發現: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真正融合起來,竟然曲曲折折。

東北某軍民合用機場,軍方按規定在跑道盡頭設置高80釐米的砂牆,以減少飛機意外衝出跑道時的損傷。沒想到,對民航而言卻是安全隱患:干擾空地通信。據民航局機場司安全處處長張嚴峰介紹,僅在道面、燈光、標識、淨空、消防等方面,軍地雙方就存在著上百項差異。對此,民航局機場司領導說,問題在於軍民兩套標準體系長期實踐積累而成,對於各自保障的飛行任務來說又都是科學的、權威的。

空軍機場保障局組織專家系統梳理兩套標準的差異,確定了“滿足作戰使用要求,適應飛行模式改革,保障飛機起降安全,接軌國際通用標準”的修訂原則。“我們在助航燈光、機場消防保障方面,正積極與民航標準接軌。”空軍後勤部機場保障局場務保障處處長馬立辰如是說。

新標準新氣象。2016年9月,西部某軍民合用機場一輛保障車輛突然起火,附近停放著數架戰機。雙方消防人員聯動,很快滅火。特情處置指揮員、某場站副政委曹軍說,保障力量越是深度融合,效益越是顯著。

共建共享,民用機場起降空軍戰機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3

軍民兩用機場規劃如何提速

設施建設:胸懷大了好佈局

2016年盛夏,某高原機場邊,空軍三代戰機在這裡起降。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機場處處長降煒說,這座機場39年來首次保障空軍主戰飛機。

今年2月16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佈《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我國將新建以及續建74個機場,到2020年民用運輸機場數量將發展到260個以上。一位將軍興奮地說:“這些機場如果都能起降戰機,空軍全疆域作戰能力將有一個質的飛躍。”

如果說,當初軍用機場實現民用是“上篇文章”,打通了空軍和民航深度融合的“任督二脈”;那麼,今天民用機場實現軍用,則屬於“下篇文章”,有待各方繼續努力。

民航局領導表示,將更加積極主動地把軍事功能放在機場規劃的突出位置,運行標準主動對接軍用航空需要,地面保障資源確保滿足軍事需求;並進一步細化完善空軍進駐民航機場的程序機制,為軍隊遂行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空軍後勤部領導則表示,空軍未來機場建設規劃,同樣會兼顧民航飛機起降和保障。

過去可鑑,未來可期。我們有理由相信:空軍飛行部隊使用民航機場將會成為一種常態。

採訪手記

長路更要好腳功

採訪即將結束時,記者又獲悉:數十個機場的軍民航驅鳥隊伍合二為一、機場消防力量聯合值勤,21個機場建立助航燈光系統共用機制,空軍首批38名助航燈光保障人員獲得國家相應職業資格證書,20個機場開展道面聯合維修,22個機場建立聯合除冰雪機制……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碩果盈枝,前景更加美好。

回望融合之路,從顧慮重重到信心滿懷,從初嘗甜頭到深耕細作,機場保障領域的軍民深度融合之路走得艱辛,走得義無反顧,因而也走得更有價值。

今後的路還會更長。長路更要好腳功,只要軍地雙方坦誠以待,願意融合、主動融合、科學融合,就一定能“融”出一座座充滿新希望的軍民兩用機場。

(資料:馬立辰 吳永濤 製圖:魏宏濤 蒲雲龍)

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

■空軍後勤部機場保障局 田春暉

共建共享,民用機場起降空軍戰機

今年3月12日,習主席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指出:“要以機制和政策制度改革為抓手,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構建系統完備的科技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深刻領悟這一重要思想,對所有領域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無疑都有著深遠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敢不敢拆壁壘,對軍地雙方都是一種現實考驗。就機場保障而言,軍地各有自身特點規律。敢不敢拆壁壘,考驗的不僅僅是既得利益,有時候還是眼界和胸懷。“自以為是”的故步自封,一定走不出原來的“小天地”;“坐井觀天”的抱殘守缺,絕對幹不出面向未來的“大事業”。

會不會破堅冰,對軍地雙方都是一種問題倒逼。何謂堅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趟出一條新路子,就得有決心、有信心告別一個個“習以為常”。前些年一座軍民兩用機場的4條專用供電線路,說來就頗令人遺憾:按規定,機場需建設“一主一備”兩條專用供電線路,軍地雙方各建了兩條不說,而且還出自相同的兩個變電站。資金投入翻番,供電可靠性並未提升。試問,放到今天,這種“傻事”是沒有了,其他的“傻事”誰敢保證沒有呢?

能不能去門檻,對軍地雙方都是一種改革鏡鑑。各級政府都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放管服”改革,軍民融合從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邁進的眼下關鍵當口,同樣呼喚軍地雙方學會“放管服”——這個“放”特指放下架子;這個“管”特指切實管用;這個“服”特指雙向服務。學會“放管服”,體現的正是一種智慧和藝術。

作為動詞,拆壁壘的“拆”、破堅冰的“破”,都令人產生疼痛的感覺;去門檻的“去”則令人有水到渠成的聯想。回顧機場保障領域的軍民融合之路,確實走過了這樣一種軌跡:從最初的不適應到後來的習以為常,工作上相互鉗制變為相得益彰;從開始的做樣子到後來的離不開,機制上破障改變了“互不往來”;從小打小鬧的局部融合到整體上的全面融合,軍地雙方機場保障已初步構成“互為犄角”之勢。

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無論哪個領域的軍民融合都會面臨這些問題。實踐告訴我們:不怕疼痛,就敢拆,就會破;掌握了特點規律,就能水到渠成地實現“去門檻”。

走好軍民深度融合之路,有許多具體工作要做。敢拆壁壘的勇氣、會破堅冰的信心、能去門檻的藝術,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三個重要前提。

用融合的辦法研究融合

軍事科學院軍民融合研究中心印象

■趙苡然 王 鑫

3年內,多份研究報告得到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批示,多項理論研究成果和建議進入國家決策部署,40餘項成果獲得國家部委和軍隊獎勵。用融合的辦法研究融合,軍事科學院軍民融合研究中心正步入良性循環。

研究中心主任陳奇介紹,中心聘任的80餘名兼職專家和特邀研究員,分別來自國家部委、軍委機關、軍地院校和科研單位以及軍工集團和高新技術民營企業等機構和單位。

這個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12月8日,由軍事科學院直接領導管理、軍地有關單位共同參加。中心祕書長於川信告訴我們,借力“外腦”,用融合的辦法研究融合,既為中心科學運營、創新發展提供了指導,也為研究員外出調研、對話軍地相關領域的領導專家提供了極大幫助和便利。

據悉,軍民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由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部長擔任,祕書長由軍隊建設研究部國防綜合研究室主任擔任;副主任、副祕書長由有關國家部委、軍隊原總部機關、部分省市有關領導兼任。

用融合的辦法研究融合,成果迭出。2014年以來,研究中心持續發力,相繼推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研究》《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系統論證研究》等系列報告,在軍內外、國內外均引起較大反響。

“如何避免軍民融合研究成果短期化、片面化、低水平重複?”劉志偉研究員認為,這取決於能否做到“三大一小”:中心一直堅持大思維、大協作的科研創新思路,堅持小核心、大外圍的科研協作模式。他們先後與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防科工局、軍委裝備發展部、軍委後勤保障部、軍委戰略規劃辦等單位建立密切工作關係,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關村管委會等單位建立科研協作關係,軍地共享信息資源,合力完成研究課題數十項。

筆者採訪獲悉,2015年,研究中心受國家發改委委託,牽頭組織軍地30餘名專家,圓滿完成對國家“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十二五’規劃”的首次第三方評估任務,相關成果為編制國家軍民融合“十三五”規劃提供了重要參考。中心舉辦的“軍民融合發展論壇”,已打造成知名論壇品牌。

尤其令人關注的是,中心還完成了《軍民融合式發展理論與實踐》《軍民融合戰略發展論》等基礎理論著作7部;培養了國防動員和軍民融合方向碩士、博士40餘名,有8名博士後進站工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