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救”不如“自救”,克羅地亞政府出手了'

"

壞消息:克羅地亞政府一直在積極為推進該國最大造船集團——Uljanik集團重組尋找戰略投資者,並對“中國救兵”大抱期待。但中船重工派出代表團在幾番實地考察後沒有進一步開展合作的意向,克羅地亞造船業的希望落空了。

好消息:面對Uljanik集團高額的重組成本,克羅地亞政府也表示“無力迴天”,只能支持該集團旗下債務負擔較輕的3.Maj船廠“重獲新生”。

"

壞消息:克羅地亞政府一直在積極為推進該國最大造船集團——Uljanik集團重組尋找戰略投資者,並對“中國救兵”大抱期待。但中船重工派出代表團在幾番實地考察後沒有進一步開展合作的意向,克羅地亞造船業的希望落空了。

好消息:面對Uljanik集團高額的重組成本,克羅地亞政府也表示“無力迴天”,只能支持該集團旗下債務負擔較輕的3.Maj船廠“重獲新生”。

“他救”不如“自救”,克羅地亞政府出手了

製圖 Sammie

在破產邊緣掙扎的克羅地亞造船企業終於有了好消息。

近日,克羅地亞政府負責人公開表示,儘管政府無力支持該國最大的造船集團烏利亞尼克(Uljanik)進行結構性重組,但是由於該集團旗下的五三船廠(3.Maj Shipyard)尚未過度負債,政府將支持該船廠走出困境、重新恢復生產

與此同時,也有壞消息。克羅地亞政府一直在積極為推進Uljanik集團重組尋找戰略投資者,以挽救該國造船業於危難之中,並對迎來“中國救兵”——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中船重工派出代表團在幾番實地考察後也沒有進一步開展合作的意向,克羅地亞造船業的希望也落空了

“債臺高築” 瀕臨破產邊緣

Uljanik集團是克羅地亞最大的造船集團,曾經成就了克羅地亞造船業的輝煌——在20世紀80年代末居世界第三,位列日本和韓國之後。該集團擁有克羅地亞4家大型船廠中的2家,分別是位於克瓦內爾灣沿海城市裡耶卡(Rijeka)的3.Maj 船廠和位於伊斯特拉半島西南部城市普拉(Pula)的Uljanik船廠,造船設施包括2座浮船塢和3座幹船塢,年造船能力約為75萬載重噸。

近年來,由於受到全球造船市場持續低迷以及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加之自身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Uljanik集團及其下屬船廠的經營情況每況愈下,一直在努力避免破產。

據業內人士介紹,Uljanik集團的核心產品化學品船、滾裝船在與中國、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船廠的競爭中,逐漸喪失優勢;由於沒有強有力的股東在資金和技術方面提供支持,該集團新開發的挖泥船、小型郵輪等產品並未得到市場認可,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自2015年以來,儘管克羅地亞政府在融資及保函方面為Uljanik集團提供了擔保,但該集團的訂單仍不斷減少。10年來,Uljanik集團年均新船接單量僅為3艘;2017年以來,先後有12艘新船訂單被船東取消,其手持訂單目前僅剩下5艘。

新船訂單萎縮引發了系列連鎖反應。由於新訂單減少,導致船廠資金流動緊張,無法支付原材料及設備採購款、工人工資和分包商項目款,進一步導致建造脫期、船東取消新船合同,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使得船廠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逐漸喪失持續經營的能力,到期債務違約等更使得船廠“債臺高築”。據瞭解,2017年,Uljanik集團全年虧損高達2.8億美元;截至2018年6月底,Uljanik集團已經嚴重資不抵債,淨資產為負3.37億美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69%。其中,Uljanik船廠負債2.55億美元,資產負債率為282%;3.Maj船廠的情況相對較好,資產負債率僅為39.3%,但經營惡化趨勢也非常明顯。

無力迴天 政府僅支持3.Maj船廠“重生”

2017年年底,Uljanik集團開始重組,重組方案多次易稿。隨著時間推遲,重組成本不斷增高,目前已經達到8億歐元左右。面對高額的重組成本,克羅地亞政府表示也“無力迴天”,只能支持該集團旗下債務負擔較輕的3.Maj船廠“重獲新生”。

3.Maj船廠不是一個過度負債的企業,並且仍有新造船問詢。”克羅地亞政府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政府願意支持3.Maj船廠重新啟動生產運營,幫助解凍3.Maj船廠的賬戶,協助其重新開始生產和完成相關項目的準備工作,並希望3.Maj船廠制定出未來的運營計劃。據相關報道,目前3.Maj船廠的手持訂單量共計3艘,分別是1艘化學品船、1艘散貨船和1艘汽車運輸船,3艘在建新船全部定在今年年內交付。在政府發聲後,裡耶卡的商業法庭也宣佈將3.Maj船廠的破產聽證會推遲至今年9月26日。

相較於兄弟船廠Uljanik船廠,3.Maj船廠是個“幸運兒”。據路透社報道,負債累累的Uljanik船廠在經過近1年的苦苦掙扎後,已經於今年5月宣佈破產。該船廠的破產,導致1000餘名工人失業,其所在城市普拉的經濟也相應受到創傷。

希望破滅 未能與中船重工達成合作

由於財政壓力過大,克羅地亞政府不能支持Uljanik集團進行重組,但是作為Uljanik集團的大股東,其一直努力尋找潛在投資者,推動該集團進行股權重組。2018年以來,多家潛在戰略投資者對Uljanik集團進行了盡職調查,包括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達門集團、意大利Palumbo造船集團、克羅地亞斯普利特船廠(Brodosplit)、克羅地亞可再生能源公司Kermas Energija以及烏克蘭鋼鐵集團Smart Holdings等。此外,Uljanik集團還對於迎來“中國救兵”滿懷期待。

今年4月,中船重工代表團訪問了Uljanik集團,與克羅地亞總理普連科維奇及其經濟團隊就船舶研發、製造等方面開展合作的可能性進行了深入探討。普連科維奇介紹了克羅地亞造船工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結合其海洋地理環境介紹了在港口、物流、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計劃,表示歡迎中船重工在克羅地亞投資興業。中船重工高級代表團考察參觀了Uljanik集團旗下的Uljanik船廠和3.Maj 船廠,表示願與克羅地亞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此後,中船重工代表團還赴克羅地亞Brodarski研究所進行了深入考察。據瞭解,Brodarski研究所成立於1948年,原本屬於前南斯拉夫,是克羅地亞軍用和民用船舶的主要設計單位。

中船重工的到訪,使得克羅地亞對於迎來“中國救兵”的期待很高,然後希望最終還是落空了——記者近日核實瞭解到,中船重工並未與克羅地亞方面達成任何合作。事實上,這也是基於實際情況的現實選擇。

對於中船重工與克羅地亞的合作,此前即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鑑於Uljanik集團的經營狀況及其產品競爭力情況,中船重工需審慎推進投資事項。一方面,從資金角度看,Uljanik集團目前已經資不抵債、瀕臨破產,重組涉及集團管理層、股東、工會、供應商、債權銀行,克羅地亞政府、國家經濟管理部門、歐盟等監管機構以及現有和即將進入的戰略投資者等,面臨的局面非常複雜,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重組成本還將不斷增加。

另一方面,該集團市場競爭力弱化趨勢明顯,其常規船舶產品相對亞洲船廠無明顯競爭優勢,複雜船型產品相對歐洲主要競爭對手也無明顯競爭優勢;旗下船廠能夠建造的產品目前我國國內船廠都能建造;在各類滾裝船領域的設計能力突出,但投資或者收購後進行技術轉移和消化吸收的阻礙較大。此外,全球船舶工業目前正從歐洲、日本、韓國向中國、東南亞、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轉移,投資歐洲造船企業需考慮市場、勞動力等產業發展的要素,還要考慮Uljanik集團面臨嚴格的勞工保護法律和歐盟委員會監管的現實條件。

以此來看,Uljanik集團尋得外部投資者的難度很大,處於危難之中的克羅地亞造船業恐很難挺過去。

(記者 敖陽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