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法國美術

法國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美術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歐洲動盪不定。剛剛問世不久的攝影術,保存下來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風貌。巴黎是公認的世界藝術之都,但所有大城市如倫敦和紐約,都各自有藝術家團體。詹姆斯惠勒和瑪麗卡薩等美國藝術家到了巴黎,是嚮往這個藝術革命的中心。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的大部分地區,法國還須償付50億法郎的賠款。在圍困期間死傷累累的巴黎,後果尤其嚴重。伴隨而來的騷亂很快演化為一場內戰,戰火遍佈巴黎的大街小巷。莫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生的。

奧斯卡·克勞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1840年11月14日生於巴黎的拉菲特街,父親是雜貨商。幼年時,父親為了參與家族的批發業務,舉家遷往沿海的勒哈佛爾。莫奈17歲時,母親亡故。他早年習藝的唯一印記是他的漫畫,當時每幅10或20法郎。當第一位名叫歐仁· 布丹的藝術家在藝術家的材料店中看到莫奈的漫畫,鼓勵他從事繪畫。布丹領著莫奈去鄉間寫生,這種在“戶外”繪製油畫的方法在當時確實異乎尋常。莫奈說道:”我之所以成為一名畫家,完全歸功於布丹……我告訴我父親,我想當畫家,然後就前往巴黎,去學習藝術。”

布丹對莫奈的一生影響甚大。莫奈的母親死後不久遇到了布丹,他引導莫奈在室外對主題直接描繪。據說,布丹曾告訴莫奈:“在現場繪製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種在畫室中無法到達的力量、強度和生動性。”

莫奈在巴黎求學時,不肯接受刻板的學院派訓練。他無法說服自己,埋頭於畫室根據生活的模型作畫;或順從於正統的學院派觀點,為理想而犧牲現實。莫奈很快結識了一些在藝術上與他志趣相投的朋友,像奧古斯特·雷諾阿和阿爾弗雷德·西斯萊。莫奈從攝影家納連爾的工作室望出去繪畫了<<卡皮西恩大道>>。此畫與一副早期的照片約略相似,決非巧合。那幅照片拍下了大街上模糊一片、來去匆匆的人流。巴黎對年輕的莫奈,顯然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地方,他在這裡生活工作,推動了藝術史家E.H貢布里奇所謂的藝術的“永恆革命”。攝影術的影響當時不為人所察覺,但攝影術的即時性:它捕捉某一瞬間的能力,以及它對場景的隨意結構,都是莫奈和其他印象派畫家孜孜以求的藝術追求。

莫奈與在巴黎學習的弗雷德裡克·巴齊耶結為好友。他們在巴黎的巴蒂加諾萊區共用一間畫室,印象派畫家因此得名為“巴蒂加諾萊團體”。當時的所有藝術家,包括莫奈,都期望在沙龍展出作品。

莫奈生前就已享有盛名。早年他曾因貧困而奮力掙扎,但最終找到了贊助人支持自己。其實生活對他來說,從不像其他藝術家,例如文森特·梵高那樣艱辛,但他絕對忠實於自己的藝術。莫奈四十幾歲時,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到他年過半百後,更是聲名遠播,一些美國藝術家為了親近莫奈來到吉尼凡,美國藝術家西奧多·巴特勒甚至通過婚姻進入了莫奈家族。

印象派畫家令“外光”或戶外繪畫聞名於世,但是當時已有在戶外繪畫的傳統。莫奈堅持這種方法,他甚至會在地面掘一道溝,將大幅畫布擺放其中,為的是在描摹畫面的上部時,不改變視點。他直接在畫布上作畫,而不像正常程序預勾輪廓,而且要特意換上深色衣服,免得光線反射到畫布上。遮陽傘是必備之物,沒有遮陽物,畫家在強光下就難以捕捉正確的色彩和色調。

今天,莫奈的許多幅作品都已為人們所熟知,畫作常被印載於書中或是各種複製品。在各種流派中,印象派畫家的繪畫可能最為普及。它是一種易於理解的藝術形式,不要求觀賞者費力去揣摩畫面。印象派畫家的作品看上去“賞心悅目”,描繪的夏日風光和明麗的色彩,令人心曠神怡。但必須記住,當時這一新流派,從繪畫方式到表現內涵,對公眾都是一個考驗。人們從未見過如此”非正規”的繪畫。場景在畫布四周隨意中止,彷彿是用照相機在瞬間拍攝下來。畫作的主題包括了親密的家庭場景、醉鬼、妓女。這些題材從來都不登藝術家的大雅之堂。當莫奈動手創作時,他其實是在大膽嘗試開創一個未知的領域。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草地上的午餐》1865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聖阿德雷斯的陽臺》1867年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喜鵲》1869

《印象·日出》1872:畫面沒有細節,只有海面日出時的總體印象,那就是旭日初昇、霧氣迷濛,海面波光粼粼。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準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印象·日出》

《阿爾讓特伊大橋》1872:該畫是一幅充滿陽光的風景,各種冷暖的色點與絮亂的小筆觸,在深思熟慮中被組合進畫面,使畫面陽光燦爛、風和日麗,洋溢著色彩的旋律。強烈的光被分散到樹叢、河流、大橋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爾讓特伊大橋成為光的傑作。這也是畫家藝術個性的表現。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阿爾讓特伊大橋》

創作於1872年的《阿爾讓特依的帆船》。在這幅圖裡中間調子代替了色彩對比,但不是借了色彩的混合,而是通過形成一種光的綜合作用的色彩分解或組合。黑色已不再出現於畫家的調色板,剩下的只是造成明與暗的光譜色彩,它們形成了形的實體。統一的色彩風格很自然地遍及整個畫面:遠景和近景,物體、水和天空,把這一切改造成為一種美妙動人的景象,而渾然一片、不分層次的空間透視,則把這遠景和近景聯成一個整體。紫色和黃色的調子同河水和天空的蔚藍色交織在一起,這些顏色的調子差別把這些自然現象區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平靜如鏡的河面,彷彿就成了天穹的基礎。幾何學的透視已被忘卻;它已讓空氣的不斷運動代替了。每一種顏色單獨看來十分柔和,它們的整體卻又是強烈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天邊焰火瀰漫,白晝即將消逝的圖景,一條大帆船靜靜地停在一片灰色的半陰影之中。這是一個幻想家的直觀,在這煙霧繚繞、夕陽西下、一片憂鬱的氣氛之中,莫奈彷彿就是那光的生命,直接參與著它的逐漸熄滅。這是莫奈創作中的豐收時期,是他創作了色彩的傳奇。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阿爾讓特依的帆船》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阿讓特伊的紅帆船》1875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持太陽傘的婦人:莫奈夫人和她的兒子》1875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撐陽傘的女人,面向左》1886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船上的畫室/船艙》1876年

《在巴黎的聖拉扎爾火車站/聖拉撒路火車站/聖拉查爾火車站》是畫家莫奈在1877年創作的一幅油畫。畫家巧妙運用那呈矢狀形的高而尖的玻璃頂棚作為畫面主輪廓,自然形成莊嚴的金字塔形構圖,火車頭噴出的煙霧籠罩著中遠景,在陽光下顯得輝煌迷朦。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在巴黎的聖拉扎爾火車站》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進站的火車》

《蒙托爾熱街》主要表現的是1878年6月30日這天巴黎全城熱鬧景象,人們在街上歡呼、慶祝,不斷舉行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在陽光照耀下的蒙托爾大街,隨處可見高高飄揚的紅藍白三色旗。隨意灑脫的筆觸表現,使畫面顯得不那麼死板。畫面上的上半部分是開闊的天空,與下面密密麻麻的民眾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疏密有致,體現出張弛有力的節奏感,而畫家那登峰造極的筆觸在這裡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將絢麗的色彩分解而又重新組合,陽光下的光線變化表現的更為細緻。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蒙托爾熱街/1878年6月30日在巴黎的節日》1878年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菊芋花》1880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向日葵花束》1881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瓶花/菊花》1882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岩石洞》1883年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埃特勒塔西部的大巖門/岩石洞》1886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一天的終結》

1883年,他在距巴黎50英里的吉凡尼租下一處房舍。七年之後,他將之買下。此後不久,在1893年,他買下附近的一塊草場,草場上有一個與賽納河的支流呂河通聯的池塘。他至少僱了六名園丁,逐漸將草場改造成花園,園中遍植柳樹和專門從日本進口的睡蓮。莫奈描摹住宅的四周的園景,隨後專注於他的水榭,從1897年到1926年去世這段時期,一畫再畫,樂此不疲,這就是大師最後的痴迷。

在1891年第二次訪問倫敦後作《草垛/ 乾草堆》1890、《盧昂大教堂》1894組畫。這些風景組畫忽視物象輪廓的寫實,側重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色彩關係獨立的美。莫奈常常可以從普通的風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觀察景物細緻入微,對光線的變化十分敏銳。他可以就同一處場景畫出十幾幅作品。而這僅僅是為了表現同一場景的不同天氣、光線下的不同表象,這是其他畫家很難做到的。這種藝術追求在晚年創作的《睡蓮》組畫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他根據吉維尼別墅花園池塘中水蓮的景色所繪製的組畫,是在年邁體弱、視力衰退的情況下完成的。他用原色作畫,造成強烈的效果,筆法和敷色也十分自由。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乾草堆》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乾草垛》

《盧昂大教堂》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一天中不同的時間來畫。《盧昂大教堂》連作,就是依據陽光不同時刻在教堂粗礪壁面上的投射效果、精微觀察寫生的。莫奈為了把握光與色的無窮變幻,他追蹤陽光,同時張起數塊畫布,每當光線偏移,就立即在另一幅相應的畫面上作畫。在十二幅連作中,我們熟知清晨、正午和黃昏時刻三幅,這不同色調錶情的盧昂大教堂,就是以對自然光色的視覺印象為依據,將瞬息即逝的色彩變化凝固在畫面上,使它神奇而輝煌地呈現出色調錶情來。那最精彩的畫面,評論家稱之為“大氣的戲劇”。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盧昂大教堂-午光》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盧昂大教堂》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魯昂大教堂》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傍晚時的魯昂大教堂,和諧的棕色》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埃普特河岸的白楊》1900年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埃普特河岸的白楊》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秋天》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陽光照耀下霧中的倫敦國會大廈》1903

《威尼斯大運河》創作於1908年,他租下大運河邊的一所豪宅,畫了37幅威尼斯的風景。這幅畫是從波波羅廣場的船塢眺望聖瑪麗亞的巴洛克教堂和波光中的倒影。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威尼斯大運河》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威尼斯穆拉宮》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睡蓮》1906

《睡蓮(晚間效果)》1907年:在鮮黃、橘黃和硃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團燃燒著的火。旋風般強勁的筆觸增加了火焰在睡蓮雲間扭曲上升的感覺,呈現出一片視覺的夢幻世界。這裡,沒有睡蓮,只有一個個暗暗的大圓盤,其中,時有明亮的筆觸將它們凸顯出來。再也沒有空間的標誌,只有被畫筆捕捉到的光和色彩。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睡蓮.水上景色(晚間效果)》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睡蓮》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睡蓮》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睡蓮》1915

《睡蓮》1916:這幅晚期的睡蓮作品,具有壁畫的大小,創造了另種裝飾效果,也具有自然神祕主義的氛圍。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睡蓮》1916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睡蓮》1919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靠近吉凡尼的罌粟花田》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泰晤士河和西敏寺》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霧中的滑鐵盧橋》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賽舟會》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沙發上的莫奈夫人》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戈迪拜爾夫人》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午餐》

印象派為追求更高程度的自然主義,努力捕捉光的效果,並在此過程中,公然反叛當時的社會準則。它不僅成為那一時代的主要藝術運動,且在略具藝術品位的美國工業大亨急切搜求莫奈和其他人的繪畫時,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印象派對後代藝術家產生了深刻影響,使他們將常規的具象藝術推向極限,並超越成為二十世紀居重要地位的抽象藝術。今天,印象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歡迎,它展現了一個充滿和煦陽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彷彿永遠不慌不忙地生活在星期天下午。在我們周圍、掛曆上、賀卡中,到處可以看到印象派繪畫的複製品。但必須記住:這曾是一種嶄新的藝術,它以公眾不習慣的題材和表現方式,產生過巨大的震撼。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有需要請聯繫微信glailp-

西方藝術史:法國印象主義美術-莫奈「53」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