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荷蘭、德國、西班牙和法國的文藝復興

15世紀時,政治、宗教動亂和英國入侵使法國分裂為三部分:英國佔領下的北部地區,以第戎為中心,佛蘭德斯為領地的勃艮第,太子查理偏安一隅的布爾日。法蘭西君主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愛和庇護藝術,終使佛蘭德斯文藝復興浪潮沿塞納河南下,並在第戎、里昂、阿維尼翁擴展開來。作為哥特藝術的故鄉,法國早就在建築上賦予過宗教藝術最崇高的表現力,此時,儘管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如醉如痴,藝術家們卻能不忘傳統,熔法國、佛蘭德斯、意大利藝術的動人之處於一爐,產生出自己的傑作。

勃艮第最出色的雕刻家克勞斯·斯留特爾(斯呂特Claus Sluter,1350—1406)在無畏者菲利浦陵上表現出非凡才能,尚波莫爾修道院正門上的《供養人與聖母子》、該院群雕《六先知》都是他慷慨激昂之作,深刻的心理描寫使他成為15世紀藝術中寫實主義潮流的主要代表。

斯留特爾的雕刻名作是一個十字架的基座,被稱為“摩西井”。它上面刻有6個比真人還大的先知形象,它們具有不同於當時其他呆板風格的真實感。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狄安娜》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紀念菲利普》

圖爾的雕塑家們完成了從復興向古典的過渡,米歇爾·科隆布(柯隆波michel colombe,1431—1512)的《聖喬治屠龍》(1508年)以及他在南特大教堂和弗朗索瓦二世陵的雕像都以不失高雅的強勁力度表明這位藝術家不僅具有高度表現力,而且還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

從《法蘭西斯二世夫妻陵墓的雕像》1502-1507年,中可以看出他的前輩斯利特爾和楓丹白露派的影響。在陵墓橫臥像的四隅有四尊象徵著“德”的女性像。在這四尊雕刻中,科隆布吸取了意大利人的手法,尤其是受到古代建築或墓石上的浮雕作品的啟示,她們被製作得精巧成熟,面部和服飾的充分寫實似乎與作品的主題顯示了某種不協調的感覺。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法蘭西斯二世夫妻陵墓的雕像》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聖喬治屠龍》

15、16世紀法國雕塑的普遍特點是極強的裝飾性,它們是為建築而創作的,並與建築物的線條融為一體,這在讓·古戎(jean goujon,1510—1565)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體現。古戎的主要成就在雕塑方面,以線條流暢和風格典雅優美著稱。代表作品有《聖潔噴泉》浮雕、《四位傳佈福音者》浮雕、《哀悼基督》淺浮雕、盧浮宮的《女像柱》1550、《帶鹿的狄安娜》1550-1554和楓丹白露王宮的裝飾浮雕等,都造型精美,線條典雅,樣式主義的肉感帶上了古希臘高貴的形。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女像柱廳》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帶鹿的狄安娜》

如果說他29歲時的作品《德伯雷茲墓》在細節上尚有佛羅倫薩的些許影響,那麼,10年之後的巴黎聖潔者噴泉浮雕《仙女》1548已是最古典不過了。流暢的曲線,被水浸溼的衣裙使古代秀美修長的女人體得以重現。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仙女》

另一位雕塑大師皮隆(彼隆Germain Pilon,1535- 1590年)的才華主要表現在大型陵墓雕刻方面,《亨利二世陵墓雕刻》、《彼拉格之妻墓雕刻》、《基督被解下十字架》1580-1585浮雕等均為其代表作品。26歲便以亨利二世聖心碑反映出法國藝術的主要傾向。兩年之後,他在亨利二世陵墓上再顯身手,墓上的王后跪像給人以意大利式的美感,下面的死者臥像則具北方精神和哥特習慣。宗教感情、忠實信念、對人生短促的慨嘆,都得到簡潔有力的宣洩。

掌璽大臣《彼拉格亡妻墓》是彼隆的晚年之作,上面的彼拉格跪像深沉雅逸。

浮雕《基督下十字架》的手法更強勁到近乎痙攣,是意大利古典題材與法國傳統的完美結合。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基督被解下十字架》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女像柱》

位於意大利與西班牙中間的普羅旺斯地區由於15世紀法國國王定都愛克斯、教皇定都阿維尼翁而成為各種文化的匯聚之處。《哀悼基督圖/聖母憐子》1455便出自普羅旺斯畫派名家安蓋蘭·夏隆東(Enguerrand Quarton,1410-1466年,1447年後在阿維尼翁)之手。畫中人物特點鮮明,聖母那悲痛欲絕的姿態動人心絃。畫家巧妙地利用黑衣下襬和基督僵直的軀體把五個人物聯在一起,具有哥特晚期風格的線條和誇張手法也與佛蘭德斯迥異,給人以新鮮、生動之感。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聖母憐子》

《聖母加冕禮》1453這一幅壁畫在宗教畫史上評價很高,被尊稱為聖畫。它把天堂與塵世以一層水平狀的白雲劃分開,天堂佔了畫面的極大部分,而塵世,則用灰調子來描繪,在這狹長的地帶又被分為人間和地獄兩個部分,獲救的人在左,受懲者在右。在這兩部分的中央有一直豎的巨大耶穌受難像,它高聳入頂部的藍色大氣中,與天堂相聯接。在上半部,中間的聖母正在接受加冕,兩旁為上帝的使者。馬利亞的頭頂上翱翔著代表聖靈的白色鴿子。此處自下而上劃出一條鮮明的中軸線。兩邊對稱地增添了許多神、聖者與已升入天堂的使徒的形象。

馬利亞身穿的那件鋪地的白貂皮鑲邊外衣,畫得很出色。它呈弧形在雲海上面組成一個橢圓形,與下面的藍色大氣形成明顯的界限。儘管畫家竭盡細膩之能事,聖母的花緞錦袍與兩邊聖者的紅色披風,由於過多皺褶,還是顯得僵硬呆板。為了讓色調從視覺上取得平衡,畫家用橙色調在畫面的頂端描繪了一些天使軍。這樣,上方的暖色調連成了一片,與下方的藍色調相對照,大大增強了下端灰調子的浮動效果。為求色彩的強烈對比,夏隆東在這幅壁畫上成功地採用了金黃色、橙色、紅色、藍色、綠色、白色和灰色調,暗示人類是受到輝煌的神的世界的控制的,人的命運是受神及其勢力擺佈的。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聖母加冕禮》

羅瓦爾河谷中以手抄本插圖和教堂玻璃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國藝術在15世紀下半葉卓有成就,圖爾的讓·富蓋(jean fouquet,1420—1480)所繪的謝瓦利埃《祈禱書》和《默倫雙聯祭壇畫》使法國藝術別開生面。他的另兩幅代表作《查理七世肖像》1445-1450和《德于格爾森像》則證明這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不管在手抄本上,還是在木板上,不管是使用膠彩還是油彩,都同樣得心應手。作品造型注重線條的輪廓,追求單純、宏偉的紀念性效果。繪畫總能給人雕塑般的冷峻感覺,最好的作品往往給人留下莊重的印象。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查理七世》

《聖母子》1450年:嚴格多變的幾何形和色彩的抽象化既反映了畫家卓越的想象力,也標誌著法國趣味向古典主義的發展。《聖母子》是讓·富蓋的聖母像中流傳至今保留最完整的一幅,畫中彷彿聖母剛給小耶穌喂完奶,正在準備用綢緞把他包起來,她是那麼的專注,認真,母愛洋溢整個畫面,讓觀者不禁被感染。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聖母子》

《謝瓦利埃與聖斯蒂安》1454年:這件作品描繪的是一個牧師和一個信徒,牧師手持聖經,似乎在進行什麼儀式,而信徒則是雙後合十,非常的虔誠。讓人看了,也不禁隨著他的那份虔誠慢慢的祈禱。讓·富蓋對人物表情的描繪異常傳神。從此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對生活觀察的細緻入微和高超的繪畫表達技巧。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謝瓦利埃與聖斯蒂安》

"穆蘭城畫師"是波雷沃斯特(Prévost,1502年在穆蘭),其作品《勃艮第的馬德萊娜與聖馬德萊娜》、《祈禱的兒童》在心理刻畫和對形的講究上,都達到罕見的高度。

在16世紀,法國國王請來意大利畫家羅索和普里馬蒂喬,領導裝飾楓丹白露王宮。從事這一工作的畫家們被冠以楓丹白露畫派之名。楓丹白露畫派的意義不單是外在的建築、繪畫和工藝裝飾成果,而且還在於一種理念,一種支配宮廷文化與生活方式的理念,在宮廷內外形成具有很強裝飾風格和貴族氣息,一直影響至“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

《埃絲特蕾(雷)姐妹》又名《德維拉爾公爵夫人和伽布麗愛勒德絲特蕾》,用手捏乳頭暗示國王寵姬所期待的懷孕,這種象徵性的靜止姿勢對17世紀繪畫頗有影響。是法國楓丹白露畫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作品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該畫描繪的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寵姬卡芭利埃爾、埃絲特蕾傑兩姐妹妹沐浴時相互戲玩的情景。兩姐妹正在大床的帷幕之中梳妝打扮,房間深處一位衣著華麗的婦女正在大壁爐前縫紉。人物手捏乳房的動作暗示著貴妃期望懷孕得子。埃絲特蕾後於1599年難產身亡。畫面沒有使用太多色彩,背景以暗粉色帷幕為基調,突顯人體的亮膚色。畫家對細部描繪的熱衷,以及遠近人物大小懸殊的誇張手法,都極好地體現了寫實傳統。同時,畫家又巧妙地運用當時在解剖和透視上的成就,人物的手畫得尤其精彩,富有變化並極具神情。人體雖無劇烈動作,卻塑造得結實充分,細緻動人,堪稱傑作。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埃絲特蕾姐妹》

該派佚名的代表作還有《獵神狄安娜》、《慈愛》、《維納斯梳妝》等。老古贊(J·Cousin,約1490—1561)的《潘朵拉魔瓶前的夏娃》和小古贊的《末日審判》雖然在處理景緻與人體的關係和巨大場面上無懈可擊,但仍不免是意大利繪畫的翻版。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潘朵拉魔瓶前的夏娃》

安東尼·卡隆(antoine caron,1521—1599)的《蒂布爾先知》、《三頭政治下的屠殺》表現出對寓的興趣,並有濃厚的超現實主義味道。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一個夏天勝利的寓言》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奧古斯都和女預言家》 1575-1580

在肖像畫方面,讓·克洛埃(克盧埃Jean.Clouet,約1485—1541)的《弗朗索瓦一世像》和其子弗朗索瓦•克盧埃(francoisclouet,約1510—1572)的《奧地利伊利莎白》、《貴婦出浴》仍保持著北派風貌,極少智識主義的追求,運用極盡精微的描寫,在生動感受和高雅趣味之間尋找著平衡。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弗朗索瓦一世像》讓•克盧埃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法國皇后伊麗莎白》1571,弗朗索瓦•克盧埃

西方藝術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30」

《洗浴的婦女》,弗朗索瓦•克盧埃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有需要請聯繫微信:glail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