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國科幻蹣跚起步|荔枝娛評

文/半輩子

(作者半輩子,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娛評人;本文系荔枝網及旗下“荔枝新聞”客戶端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蹣跚起步|荔枝娛評


在電影《流浪地球》的點映上,原著小說的作者劉慈欣挺激動,直言“中國科幻在今天終於起航”。

我能理解劉慈欣的這份激動,作為可能是最著名的中國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影響力正在超越類型和國界,而成為巨大的影視潛力IP。然而,劉慈欣作品的影視化,卻一直不算順利。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的中篇小說,本身篇幅不大,也不怕劇透,它的設定為太陽系即將衰亡,為了生存,人類在地球上安裝了巨大的推動器,龐大的地球成為了流浪的方舟,駛向了前路未卜的新家園。

劉慈欣的作品裡,常常會設置“人類往哪裡去”的主題。在《流浪地球》裡,人類在絕望的末日壓力之下,規劃了需要100代人的流浪之旅。和好萊塢科幻片裡的末日設定不同,人類並不是逃離地球,而是把地球本身作為了流浪的方舟。這個故事隱藏了一個很中國化的主題,那就是“家是無法被放下的”。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庭即是縮小的國家,亦是最小單位的宇宙。在電影《流浪地球》裡,這成為了貫穿始終的主題:人類無論陷入怎樣的絕境,面臨如何的絕望,守護家園,團結家人是不變的主題。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蹣跚起步|荔枝娛評


這個主題非常精彩。我們不妨把《流浪地球》和好萊塢的《2012》比較來看。在《2012》裡,好萊塢也做了一個全球毀滅的末日設定,美國人為此規劃了諾亞方舟的逃亡計劃。整個故事就建立在美國式的個人奮鬥上,男主角一家經歷了生死考驗,最終踏上方舟。在這背後,是典型的美國式價值觀輸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機會。

《流浪地球》的主題,需要解決的第一問題是:如何合理化“中國人救地球”的故事,以及輸出中國式的價值觀。為此,郭帆導演的團隊做了再創作,給出的答案令人欣喜。無論是天上的宇航員劉培強,亦或是地面的小分隊,所有人的行為動機,都緊緊守住一個出發點:保護家人,守護家園(既是具體的家庭,亦是所有人的地球)。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蹣跚起步|荔枝娛評


這個主題是中國式的,電影中每一個催淚點,都從這裡出發。吳孟達扮演的老人韓子昂,為了救起兩個孩子,寧願犧牲自己。李光潔扮演的軍人王磊,一切以任務目標為重,看似冷酷無情,但其實他最大的軟肋,恰恰情如親人的隊員們。主線的故事,是宇航員劉培強和孩子劉啟之間的父子關係,兩個人因為天上地下而隔閡,卻又在絕境裡彼此關愛,最終達成了和解。

郭帆導演沒有把民族情緒無限放大,而是把中國人的行為緊緊綁在家庭主題上,給每個人充分的易於理解的出發點。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蹣跚起步|荔枝娛評


在劇情上,電影的再創作程度很高。要知道,劉慈欣的小說僅能提供一個“流浪地球”的科幻設定,其中並沒有有血有肉的人物,亦或是類型化的故事。郭帆團隊的工作,就是要把這個略顯枯燥的硬科幻,落在一個易於理解的故事上。因此,這部電影的實現,是典型的災難片做法。這類電影往往有一個毀天滅地的災難背景,故事的主人公則孤立無援,需要完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這個任務的結果,與解決災難危機息息相關。

類型片成熟有效的套路,正是影像藝術的長項。電影的類型再創作,給了觀眾一個友好的進入方式。你是否是劉慈欣的讀者,是否讀過小說《流浪地球》,都不會造成任何的觀影困擾。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蹣跚起步|荔枝娛評


稱讚的部分說得多,也要提一些批評。在科幻片的硬指標“特效製作”上,《流浪地球》以有限的資源,創造了中國電影工業的新高度。即便如此,作為熟悉好萊塢科幻片的影迷,仍能看出差距。劉慈欣的原著想象裡,盡是工業機械感的描述,假如以好萊塢的科幻特效作為參考標杆,這部影片的特效製作仍顯“塑料感”。在電影結尾的段落裡,本應是星球級別的大爆炸,導演卻把主線放在人物線上。這樣的處理固然是以情動人,但這又何嘗不是對特效短板的迴避。

比硬實力更大的問題是劇情。在災難片的核心人物設定下,“天地”兩條線的目標雖然明確,但互動卻差強人意。在中國家庭式的感召之下,所有地球人團結起來,這段本來也可以更好一點。

總而言之,《流浪地球》並不是完美的科幻災難片,相較於好萊塢的成熟製作,這部電影在特效和劇力上仍有瑕疵。但是,劉慈欣和郭帆團隊以中國人的情感視角,殺入了一個解救地球的類型片領域,稱其為“中國科幻起航”之作,當之無愧。

春節假期,荔枝銳評將推出系列娛評,討論假期熱映的電影。有沒有你感興趣的?可以在留言裡告訴我們哦~歡迎“點單”~新年快樂!

歡迎關注荔枝銳評(lizhirp)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