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1963年,電影《小太陽》上映。它的劇本也非中國原創,而是改編自蘇聯小說《人造小太陽》,劉慈欣讚譽其“擁有巨大科幻內核”。但作為一部兒童教育影片,在劇情和場景的設定上,難免帶有低齡化的基因。

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科幻電影,要等到1980年才出現。1978年,童恩正創作了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兩年後,這個故事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據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報道,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設備,紅色的激光射線是在膠片上一格格描畫出來的;而電影結尾的核彈蘑菇雲,則是通過拍攝黃土在清水中瀰漫的鏡頭,然後進行翻轉得到的。

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開始了,科幻被定性為 “精神汙染”,文學創作進入冬天,影視更是長夜漫漫。這期間,唯一一本堅持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叫做《科學文藝》,89年更名為《奇談》,這正是《科幻世界》的前身。

90年代,科幻才迎來新的春天。1991年,《奇談》雜誌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新生代科幻四大家”韓鬆、何夕、王晉康、劉慈欣先後在這裡嶄露頭角。

好故事有了,好電影還在路上。

1988年《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以孩童視角出發,出發點仍是科教。1992年《毒吻》的立意更上一層樓,關照環保議題,但說是科幻電影仍略顯牽強。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1963年,電影《小太陽》上映。它的劇本也非中國原創,而是改編自蘇聯小說《人造小太陽》,劉慈欣讚譽其“擁有巨大科幻內核”。但作為一部兒童教育影片,在劇情和場景的設定上,難免帶有低齡化的基因。

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科幻電影,要等到1980年才出現。1978年,童恩正創作了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兩年後,這個故事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據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報道,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設備,紅色的激光射線是在膠片上一格格描畫出來的;而電影結尾的核彈蘑菇雲,則是通過拍攝黃土在清水中瀰漫的鏡頭,然後進行翻轉得到的。

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開始了,科幻被定性為 “精神汙染”,文學創作進入冬天,影視更是長夜漫漫。這期間,唯一一本堅持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叫做《科學文藝》,89年更名為《奇談》,這正是《科幻世界》的前身。

90年代,科幻才迎來新的春天。1991年,《奇談》雜誌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新生代科幻四大家”韓鬆、何夕、王晉康、劉慈欣先後在這裡嶄露頭角。

好故事有了,好電影還在路上。

1988年《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以孩童視角出發,出發點仍是科教。1992年《毒吻》的立意更上一層樓,關照環保議題,但說是科幻電影仍略顯牽強。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黃金時代。《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傷心者》、《深度撞擊》、《崑崙》、《紅色海洋》等優秀作品成長起來,劉慈欣、郝景芳先後拿下雨果獎,科幻文學也開始走入主流視野。

但文學的積累,並不足以推動科幻電影大步向前。

在豆瓣上搜索“中國”“科幻”,搜索結果中《逆時營救》《未來警察》等影片加入了科技元素,但卻缺乏科學邏輯,本質上是動作片;而《不可思異》《長江七號》中雖然出現了外星生物,但講述的卻還是人的情感故事,並未就人類與科學技術的關係進行探討;《超時空同居》《重返20歲》就離科幻更遠了:拋開時空穿梭的設定,就是一個冒著粉紅色泡泡的戀愛故事;而聲稱自己是科幻作品的《美人魚》和《長城》,其實是奇幻作品:科學上的嚴謹性,是科幻小說與奇幻、玄幻等其他幻想文學的最大區別。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1963年,電影《小太陽》上映。它的劇本也非中國原創,而是改編自蘇聯小說《人造小太陽》,劉慈欣讚譽其“擁有巨大科幻內核”。但作為一部兒童教育影片,在劇情和場景的設定上,難免帶有低齡化的基因。

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科幻電影,要等到1980年才出現。1978年,童恩正創作了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兩年後,這個故事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據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報道,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設備,紅色的激光射線是在膠片上一格格描畫出來的;而電影結尾的核彈蘑菇雲,則是通過拍攝黃土在清水中瀰漫的鏡頭,然後進行翻轉得到的。

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開始了,科幻被定性為 “精神汙染”,文學創作進入冬天,影視更是長夜漫漫。這期間,唯一一本堅持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叫做《科學文藝》,89年更名為《奇談》,這正是《科幻世界》的前身。

90年代,科幻才迎來新的春天。1991年,《奇談》雜誌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新生代科幻四大家”韓鬆、何夕、王晉康、劉慈欣先後在這裡嶄露頭角。

好故事有了,好電影還在路上。

1988年《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以孩童視角出發,出發點仍是科教。1992年《毒吻》的立意更上一層樓,關照環保議題,但說是科幻電影仍略顯牽強。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黃金時代。《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傷心者》、《深度撞擊》、《崑崙》、《紅色海洋》等優秀作品成長起來,劉慈欣、郝景芳先後拿下雨果獎,科幻文學也開始走入主流視野。

但文學的積累,並不足以推動科幻電影大步向前。

在豆瓣上搜索“中國”“科幻”,搜索結果中《逆時營救》《未來警察》等影片加入了科技元素,但卻缺乏科學邏輯,本質上是動作片;而《不可思異》《長江七號》中雖然出現了外星生物,但講述的卻還是人的情感故事,並未就人類與科學技術的關係進行探討;《超時空同居》《重返20歲》就離科幻更遠了:拋開時空穿梭的設定,就是一個冒著粉紅色泡泡的戀愛故事;而聲稱自己是科幻作品的《美人魚》和《長城》,其實是奇幻作品:科學上的嚴謹性,是科幻小說與奇幻、玄幻等其他幻想文學的最大區別。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長江七號》官方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即便如此,《長江七號》仍獲得了2016年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最佳電影獎”。該獎項由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主辦,是國內首個針對華語科幻電影設立的獎項。

國產的硬科幻影片,消費者和市場都等得太久了。

2019年,《流浪地球》來了。這是一部紮實的硬科幻電影:科學設定邏輯基本成立,同時還表達了中國人眷戀故土家園的文化內核;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夠得上合格商業片的標準,逼近47億的最終票房成績格外亮眼。

但導演郭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觀眾的寬容。”

他說,中國科幻電影和好萊塢相比,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跟頂級科幻片導演諾蘭和卡梅隆相比,還有100年的差距。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1963年,電影《小太陽》上映。它的劇本也非中國原創,而是改編自蘇聯小說《人造小太陽》,劉慈欣讚譽其“擁有巨大科幻內核”。但作為一部兒童教育影片,在劇情和場景的設定上,難免帶有低齡化的基因。

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科幻電影,要等到1980年才出現。1978年,童恩正創作了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兩年後,這個故事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據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報道,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設備,紅色的激光射線是在膠片上一格格描畫出來的;而電影結尾的核彈蘑菇雲,則是通過拍攝黃土在清水中瀰漫的鏡頭,然後進行翻轉得到的。

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開始了,科幻被定性為 “精神汙染”,文學創作進入冬天,影視更是長夜漫漫。這期間,唯一一本堅持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叫做《科學文藝》,89年更名為《奇談》,這正是《科幻世界》的前身。

90年代,科幻才迎來新的春天。1991年,《奇談》雜誌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新生代科幻四大家”韓鬆、何夕、王晉康、劉慈欣先後在這裡嶄露頭角。

好故事有了,好電影還在路上。

1988年《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以孩童視角出發,出發點仍是科教。1992年《毒吻》的立意更上一層樓,關照環保議題,但說是科幻電影仍略顯牽強。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黃金時代。《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傷心者》、《深度撞擊》、《崑崙》、《紅色海洋》等優秀作品成長起來,劉慈欣、郝景芳先後拿下雨果獎,科幻文學也開始走入主流視野。

但文學的積累,並不足以推動科幻電影大步向前。

在豆瓣上搜索“中國”“科幻”,搜索結果中《逆時營救》《未來警察》等影片加入了科技元素,但卻缺乏科學邏輯,本質上是動作片;而《不可思異》《長江七號》中雖然出現了外星生物,但講述的卻還是人的情感故事,並未就人類與科學技術的關係進行探討;《超時空同居》《重返20歲》就離科幻更遠了:拋開時空穿梭的設定,就是一個冒著粉紅色泡泡的戀愛故事;而聲稱自己是科幻作品的《美人魚》和《長城》,其實是奇幻作品:科學上的嚴謹性,是科幻小說與奇幻、玄幻等其他幻想文學的最大區別。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長江七號》官方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即便如此,《長江七號》仍獲得了2016年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最佳電影獎”。該獎項由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主辦,是國內首個針對華語科幻電影設立的獎項。

國產的硬科幻影片,消費者和市場都等得太久了。

2019年,《流浪地球》來了。這是一部紮實的硬科幻電影:科學設定邏輯基本成立,同時還表達了中國人眷戀故土家園的文化內核;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夠得上合格商業片的標準,逼近47億的最終票房成績格外亮眼。

但導演郭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觀眾的寬容。”

他說,中國科幻電影和好萊塢相比,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跟頂級科幻片導演諾蘭和卡梅隆相比,還有100年的差距。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亟待克服的“違和感”

強湊出來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流浪地球》,也抬高了市場對中國科幻片的期望。

《上海堡壘》雖然不怎麼差錢,順利走上大屏,但撞到了高期待的槍口上。市場期待的提升,也讓筆者為今年即將上映的《明日戰記》、《拓星者》等其他幾部國產科幻影片捏了一把冷汗。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1963年,電影《小太陽》上映。它的劇本也非中國原創,而是改編自蘇聯小說《人造小太陽》,劉慈欣讚譽其“擁有巨大科幻內核”。但作為一部兒童教育影片,在劇情和場景的設定上,難免帶有低齡化的基因。

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科幻電影,要等到1980年才出現。1978年,童恩正創作了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兩年後,這個故事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據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報道,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設備,紅色的激光射線是在膠片上一格格描畫出來的;而電影結尾的核彈蘑菇雲,則是通過拍攝黃土在清水中瀰漫的鏡頭,然後進行翻轉得到的。

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開始了,科幻被定性為 “精神汙染”,文學創作進入冬天,影視更是長夜漫漫。這期間,唯一一本堅持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叫做《科學文藝》,89年更名為《奇談》,這正是《科幻世界》的前身。

90年代,科幻才迎來新的春天。1991年,《奇談》雜誌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新生代科幻四大家”韓鬆、何夕、王晉康、劉慈欣先後在這裡嶄露頭角。

好故事有了,好電影還在路上。

1988年《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以孩童視角出發,出發點仍是科教。1992年《毒吻》的立意更上一層樓,關照環保議題,但說是科幻電影仍略顯牽強。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黃金時代。《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傷心者》、《深度撞擊》、《崑崙》、《紅色海洋》等優秀作品成長起來,劉慈欣、郝景芳先後拿下雨果獎,科幻文學也開始走入主流視野。

但文學的積累,並不足以推動科幻電影大步向前。

在豆瓣上搜索“中國”“科幻”,搜索結果中《逆時營救》《未來警察》等影片加入了科技元素,但卻缺乏科學邏輯,本質上是動作片;而《不可思異》《長江七號》中雖然出現了外星生物,但講述的卻還是人的情感故事,並未就人類與科學技術的關係進行探討;《超時空同居》《重返20歲》就離科幻更遠了:拋開時空穿梭的設定,就是一個冒著粉紅色泡泡的戀愛故事;而聲稱自己是科幻作品的《美人魚》和《長城》,其實是奇幻作品:科學上的嚴謹性,是科幻小說與奇幻、玄幻等其他幻想文學的最大區別。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長江七號》官方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即便如此,《長江七號》仍獲得了2016年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最佳電影獎”。該獎項由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主辦,是國內首個針對華語科幻電影設立的獎項。

國產的硬科幻影片,消費者和市場都等得太久了。

2019年,《流浪地球》來了。這是一部紮實的硬科幻電影:科學設定邏輯基本成立,同時還表達了中國人眷戀故土家園的文化內核;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夠得上合格商業片的標準,逼近47億的最終票房成績格外亮眼。

但導演郭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觀眾的寬容。”

他說,中國科幻電影和好萊塢相比,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跟頂級科幻片導演諾蘭和卡梅隆相比,還有100年的差距。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亟待克服的“違和感”

強湊出來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流浪地球》,也抬高了市場對中國科幻片的期望。

《上海堡壘》雖然不怎麼差錢,順利走上大屏,但撞到了高期待的槍口上。市場期待的提升,也讓筆者為今年即將上映的《明日戰記》、《拓星者》等其他幾部國產科幻影片捏了一把冷汗。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2019年及以後上映的中國科幻影片。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劇本上看,《上海堡壘》雖然屬於軟科幻,但作者江南的人氣不亞於劉慈欣,算得上大IP。

從錢和技術上看,《上海堡壘》的總投資達3.6億,負責《上海堡壘》後期和視效的公司也都是大廠。後期製作(post production)部分由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早在8年前,他們就承擔了《畫皮2》的特效製作,技術問題不在話下。而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部分則與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多國團隊進行合作,其中韓國視效公司Macrograph還參與過《流浪地球》的製作。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1963年,電影《小太陽》上映。它的劇本也非中國原創,而是改編自蘇聯小說《人造小太陽》,劉慈欣讚譽其“擁有巨大科幻內核”。但作為一部兒童教育影片,在劇情和場景的設定上,難免帶有低齡化的基因。

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科幻電影,要等到1980年才出現。1978年,童恩正創作了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兩年後,這個故事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據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報道,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設備,紅色的激光射線是在膠片上一格格描畫出來的;而電影結尾的核彈蘑菇雲,則是通過拍攝黃土在清水中瀰漫的鏡頭,然後進行翻轉得到的。

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開始了,科幻被定性為 “精神汙染”,文學創作進入冬天,影視更是長夜漫漫。這期間,唯一一本堅持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叫做《科學文藝》,89年更名為《奇談》,這正是《科幻世界》的前身。

90年代,科幻才迎來新的春天。1991年,《奇談》雜誌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新生代科幻四大家”韓鬆、何夕、王晉康、劉慈欣先後在這裡嶄露頭角。

好故事有了,好電影還在路上。

1988年《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以孩童視角出發,出發點仍是科教。1992年《毒吻》的立意更上一層樓,關照環保議題,但說是科幻電影仍略顯牽強。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黃金時代。《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傷心者》、《深度撞擊》、《崑崙》、《紅色海洋》等優秀作品成長起來,劉慈欣、郝景芳先後拿下雨果獎,科幻文學也開始走入主流視野。

但文學的積累,並不足以推動科幻電影大步向前。

在豆瓣上搜索“中國”“科幻”,搜索結果中《逆時營救》《未來警察》等影片加入了科技元素,但卻缺乏科學邏輯,本質上是動作片;而《不可思異》《長江七號》中雖然出現了外星生物,但講述的卻還是人的情感故事,並未就人類與科學技術的關係進行探討;《超時空同居》《重返20歲》就離科幻更遠了:拋開時空穿梭的設定,就是一個冒著粉紅色泡泡的戀愛故事;而聲稱自己是科幻作品的《美人魚》和《長城》,其實是奇幻作品:科學上的嚴謹性,是科幻小說與奇幻、玄幻等其他幻想文學的最大區別。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長江七號》官方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即便如此,《長江七號》仍獲得了2016年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最佳電影獎”。該獎項由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主辦,是國內首個針對華語科幻電影設立的獎項。

國產的硬科幻影片,消費者和市場都等得太久了。

2019年,《流浪地球》來了。這是一部紮實的硬科幻電影:科學設定邏輯基本成立,同時還表達了中國人眷戀故土家園的文化內核;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夠得上合格商業片的標準,逼近47億的最終票房成績格外亮眼。

但導演郭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觀眾的寬容。”

他說,中國科幻電影和好萊塢相比,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跟頂級科幻片導演諾蘭和卡梅隆相比,還有100年的差距。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亟待克服的“違和感”

強湊出來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流浪地球》,也抬高了市場對中國科幻片的期望。

《上海堡壘》雖然不怎麼差錢,順利走上大屏,但撞到了高期待的槍口上。市場期待的提升,也讓筆者為今年即將上映的《明日戰記》、《拓星者》等其他幾部國產科幻影片捏了一把冷汗。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2019年及以後上映的中國科幻影片。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劇本上看,《上海堡壘》雖然屬於軟科幻,但作者江南的人氣不亞於劉慈欣,算得上大IP。

從錢和技術上看,《上海堡壘》的總投資達3.6億,負責《上海堡壘》後期和視效的公司也都是大廠。後期製作(post production)部分由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早在8年前,他們就承擔了《畫皮2》的特效製作,技術問題不在話下。而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部分則與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多國團隊進行合作,其中韓國視效公司Macrograph還參與過《流浪地球》的製作。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上海堡壘》的核心問題在於兩個字:尷尬。或者,我們學術一點,可以稱之為“違和感”。

違和感首先體現在選角:“軍人可以有那麼蓬鬆的劉海嗎?可以看起來那麼柔弱嗎?”其次是場景設定:“麵館、宿舍、汽車、電腦……通通是現代的科技水平。”最後是劇情:“本就是個情竇初開的故事,硬要配一個扁平毫無說服力的末世世界觀。”豆瓣網友的差評比例高達69%。

違和感不只存在於《上海堡壘》一部影片。

2017年,凡影諮詢的科幻電影研究報告中層提到,“違和感”是中國科幻類電影所共同面臨的困境。

“國內觀眾接受國產科幻最大的障礙,便是認為國產科幻裡有大量的違和感,這是個美學範疇的問題,對創作者來說也是個致命的問題。”郭帆曾表示。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1963年,電影《小太陽》上映。它的劇本也非中國原創,而是改編自蘇聯小說《人造小太陽》,劉慈欣讚譽其“擁有巨大科幻內核”。但作為一部兒童教育影片,在劇情和場景的設定上,難免帶有低齡化的基因。

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科幻電影,要等到1980年才出現。1978年,童恩正創作了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兩年後,這個故事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據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報道,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設備,紅色的激光射線是在膠片上一格格描畫出來的;而電影結尾的核彈蘑菇雲,則是通過拍攝黃土在清水中瀰漫的鏡頭,然後進行翻轉得到的。

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開始了,科幻被定性為 “精神汙染”,文學創作進入冬天,影視更是長夜漫漫。這期間,唯一一本堅持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叫做《科學文藝》,89年更名為《奇談》,這正是《科幻世界》的前身。

90年代,科幻才迎來新的春天。1991年,《奇談》雜誌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新生代科幻四大家”韓鬆、何夕、王晉康、劉慈欣先後在這裡嶄露頭角。

好故事有了,好電影還在路上。

1988年《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以孩童視角出發,出發點仍是科教。1992年《毒吻》的立意更上一層樓,關照環保議題,但說是科幻電影仍略顯牽強。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黃金時代。《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傷心者》、《深度撞擊》、《崑崙》、《紅色海洋》等優秀作品成長起來,劉慈欣、郝景芳先後拿下雨果獎,科幻文學也開始走入主流視野。

但文學的積累,並不足以推動科幻電影大步向前。

在豆瓣上搜索“中國”“科幻”,搜索結果中《逆時營救》《未來警察》等影片加入了科技元素,但卻缺乏科學邏輯,本質上是動作片;而《不可思異》《長江七號》中雖然出現了外星生物,但講述的卻還是人的情感故事,並未就人類與科學技術的關係進行探討;《超時空同居》《重返20歲》就離科幻更遠了:拋開時空穿梭的設定,就是一個冒著粉紅色泡泡的戀愛故事;而聲稱自己是科幻作品的《美人魚》和《長城》,其實是奇幻作品:科學上的嚴謹性,是科幻小說與奇幻、玄幻等其他幻想文學的最大區別。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長江七號》官方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即便如此,《長江七號》仍獲得了2016年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最佳電影獎”。該獎項由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主辦,是國內首個針對華語科幻電影設立的獎項。

國產的硬科幻影片,消費者和市場都等得太久了。

2019年,《流浪地球》來了。這是一部紮實的硬科幻電影:科學設定邏輯基本成立,同時還表達了中國人眷戀故土家園的文化內核;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夠得上合格商業片的標準,逼近47億的最終票房成績格外亮眼。

但導演郭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觀眾的寬容。”

他說,中國科幻電影和好萊塢相比,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跟頂級科幻片導演諾蘭和卡梅隆相比,還有100年的差距。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亟待克服的“違和感”

強湊出來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流浪地球》,也抬高了市場對中國科幻片的期望。

《上海堡壘》雖然不怎麼差錢,順利走上大屏,但撞到了高期待的槍口上。市場期待的提升,也讓筆者為今年即將上映的《明日戰記》、《拓星者》等其他幾部國產科幻影片捏了一把冷汗。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2019年及以後上映的中國科幻影片。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劇本上看,《上海堡壘》雖然屬於軟科幻,但作者江南的人氣不亞於劉慈欣,算得上大IP。

從錢和技術上看,《上海堡壘》的總投資達3.6億,負責《上海堡壘》後期和視效的公司也都是大廠。後期製作(post production)部分由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早在8年前,他們就承擔了《畫皮2》的特效製作,技術問題不在話下。而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部分則與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多國團隊進行合作,其中韓國視效公司Macrograph還參與過《流浪地球》的製作。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上海堡壘》的核心問題在於兩個字:尷尬。或者,我們學術一點,可以稱之為“違和感”。

違和感首先體現在選角:“軍人可以有那麼蓬鬆的劉海嗎?可以看起來那麼柔弱嗎?”其次是場景設定:“麵館、宿舍、汽車、電腦……通通是現代的科技水平。”最後是劇情:“本就是個情竇初開的故事,硬要配一個扁平毫無說服力的末世世界觀。”豆瓣網友的差評比例高達69%。

違和感不只存在於《上海堡壘》一部影片。

2017年,凡影諮詢的科幻電影研究報告中層提到,“違和感”是中國科幻類電影所共同面臨的困境。

“國內觀眾接受國產科幻最大的障礙,便是認為國產科幻裡有大量的違和感,這是個美學範疇的問題,對創作者來說也是個致命的問題。”郭帆曾表示。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中國元素”融入的違和感,存在於視覺元素、情節動作和價值觀三個層面。

例如,演員就屬於視覺元素之一。凡影指出,在選角方面,新人演員和演技派明星更適合國產科幻片。“新人的陌生感有助於觀眾產生距離感,觀眾對新人演員不存在刻板印象。而能夠塑造多種角色,在觀眾心中沒有被“標籤化”的演技派演員,也可以勝任有距離感的角色。”《流浪地球》的男主演之一,屈楚蕭,就同時滿足了距離感和新鮮感。

而《上海堡壘》的選角無疑是失敗的。觀眾對鹿晗過於熟悉,他還長著一張偶像小生的臉;舒淇以愛情片見長,慵懶美人的長相也缺乏女指揮官的篤定感;最要命的是,他們二人之間實在沒什麼cp感,舒淇看起來就像鹿晗的小姨。

在情節動作上,凡影諮詢指出,“超級英雄”、“外太空”等題材與我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相去較遠,觀眾較難產生共情,是需要謹慎選擇的題材。而“災難”“喜劇”等題材則是國產科幻片題材的最優選擇。此外,劇中人物的行為也應符合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1963年,電影《小太陽》上映。它的劇本也非中國原創,而是改編自蘇聯小說《人造小太陽》,劉慈欣讚譽其“擁有巨大科幻內核”。但作為一部兒童教育影片,在劇情和場景的設定上,難免帶有低齡化的基因。

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科幻電影,要等到1980年才出現。1978年,童恩正創作了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兩年後,這個故事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據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報道,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設備,紅色的激光射線是在膠片上一格格描畫出來的;而電影結尾的核彈蘑菇雲,則是通過拍攝黃土在清水中瀰漫的鏡頭,然後進行翻轉得到的。

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開始了,科幻被定性為 “精神汙染”,文學創作進入冬天,影視更是長夜漫漫。這期間,唯一一本堅持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叫做《科學文藝》,89年更名為《奇談》,這正是《科幻世界》的前身。

90年代,科幻才迎來新的春天。1991年,《奇談》雜誌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新生代科幻四大家”韓鬆、何夕、王晉康、劉慈欣先後在這裡嶄露頭角。

好故事有了,好電影還在路上。

1988年《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以孩童視角出發,出發點仍是科教。1992年《毒吻》的立意更上一層樓,關照環保議題,但說是科幻電影仍略顯牽強。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黃金時代。《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傷心者》、《深度撞擊》、《崑崙》、《紅色海洋》等優秀作品成長起來,劉慈欣、郝景芳先後拿下雨果獎,科幻文學也開始走入主流視野。

但文學的積累,並不足以推動科幻電影大步向前。

在豆瓣上搜索“中國”“科幻”,搜索結果中《逆時營救》《未來警察》等影片加入了科技元素,但卻缺乏科學邏輯,本質上是動作片;而《不可思異》《長江七號》中雖然出現了外星生物,但講述的卻還是人的情感故事,並未就人類與科學技術的關係進行探討;《超時空同居》《重返20歲》就離科幻更遠了:拋開時空穿梭的設定,就是一個冒著粉紅色泡泡的戀愛故事;而聲稱自己是科幻作品的《美人魚》和《長城》,其實是奇幻作品:科學上的嚴謹性,是科幻小說與奇幻、玄幻等其他幻想文學的最大區別。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長江七號》官方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即便如此,《長江七號》仍獲得了2016年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最佳電影獎”。該獎項由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主辦,是國內首個針對華語科幻電影設立的獎項。

國產的硬科幻影片,消費者和市場都等得太久了。

2019年,《流浪地球》來了。這是一部紮實的硬科幻電影:科學設定邏輯基本成立,同時還表達了中國人眷戀故土家園的文化內核;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夠得上合格商業片的標準,逼近47億的最終票房成績格外亮眼。

但導演郭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觀眾的寬容。”

他說,中國科幻電影和好萊塢相比,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跟頂級科幻片導演諾蘭和卡梅隆相比,還有100年的差距。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亟待克服的“違和感”

強湊出來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流浪地球》,也抬高了市場對中國科幻片的期望。

《上海堡壘》雖然不怎麼差錢,順利走上大屏,但撞到了高期待的槍口上。市場期待的提升,也讓筆者為今年即將上映的《明日戰記》、《拓星者》等其他幾部國產科幻影片捏了一把冷汗。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2019年及以後上映的中國科幻影片。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劇本上看,《上海堡壘》雖然屬於軟科幻,但作者江南的人氣不亞於劉慈欣,算得上大IP。

從錢和技術上看,《上海堡壘》的總投資達3.6億,負責《上海堡壘》後期和視效的公司也都是大廠。後期製作(post production)部分由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早在8年前,他們就承擔了《畫皮2》的特效製作,技術問題不在話下。而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部分則與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多國團隊進行合作,其中韓國視效公司Macrograph還參與過《流浪地球》的製作。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上海堡壘》的核心問題在於兩個字:尷尬。或者,我們學術一點,可以稱之為“違和感”。

違和感首先體現在選角:“軍人可以有那麼蓬鬆的劉海嗎?可以看起來那麼柔弱嗎?”其次是場景設定:“麵館、宿舍、汽車、電腦……通通是現代的科技水平。”最後是劇情:“本就是個情竇初開的故事,硬要配一個扁平毫無說服力的末世世界觀。”豆瓣網友的差評比例高達69%。

違和感不只存在於《上海堡壘》一部影片。

2017年,凡影諮詢的科幻電影研究報告中層提到,“違和感”是中國科幻類電影所共同面臨的困境。

“國內觀眾接受國產科幻最大的障礙,便是認為國產科幻裡有大量的違和感,這是個美學範疇的問題,對創作者來說也是個致命的問題。”郭帆曾表示。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中國元素”融入的違和感,存在於視覺元素、情節動作和價值觀三個層面。

例如,演員就屬於視覺元素之一。凡影指出,在選角方面,新人演員和演技派明星更適合國產科幻片。“新人的陌生感有助於觀眾產生距離感,觀眾對新人演員不存在刻板印象。而能夠塑造多種角色,在觀眾心中沒有被“標籤化”的演技派演員,也可以勝任有距離感的角色。”《流浪地球》的男主演之一,屈楚蕭,就同時滿足了距離感和新鮮感。

而《上海堡壘》的選角無疑是失敗的。觀眾對鹿晗過於熟悉,他還長著一張偶像小生的臉;舒淇以愛情片見長,慵懶美人的長相也缺乏女指揮官的篤定感;最要命的是,他們二人之間實在沒什麼cp感,舒淇看起來就像鹿晗的小姨。

在情節動作上,凡影諮詢指出,“超級英雄”、“外太空”等題材與我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相去較遠,觀眾較難產生共情,是需要謹慎選擇的題材。而“災難”“喜劇”等題材則是國產科幻片題材的最優選擇。此外,劇中人物的行為也應符合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而在價值觀上,中國科幻的內核也應該是中國的。“什麼叫中國科幻?尋找到一個真正能夠表達我們文化內核和精神內核的載體,才能稱之為中國科幻,不然的話我們只是模仿別人講一個同樣的美式故事。”郭帆曾如是說。

劉慈欣也有過類似的表達:“中國文化中的許多很深的東西,比如像我們對家園對故土的眷戀,以及中國哲學的那種生活方式,都會在我們的科幻大片中有所表現。”

別急著喊“科幻元年”

“科幻元年”的口號,或許營銷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元年是一個得回頭說,事後總結回顧的東西。”此前,十放文化創始人張小北在接受壹娛觀察採訪時表示,“電影元年”的口號是資本野心和市場期望的結合。

在後期製作和特效處理上,如果單論技術,我們也許並不差:《流浪地球》中,75%的特效由國內團隊製作,最終呈現效果不可謂不驚喜。

但我們欠缺的,是整套工業化生產的意識,以及對工程節點的把控。

在這一點上,《流浪地球》是幸運的。導演郭帆早在2014年就前往好萊塢學習考察,對特效製作流程有所瞭解。在電影籌備階段,特效公司就已加入討論,降低了後期的溝通成本。

資金的匱乏也限制了中國規模化量產科幻影片的能力。

如果說好萊塢的後期特效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們的則更像是勞動密集型——即使最終呈現效果相差不多,但裡面的邏輯相去甚遠。

好萊塢特效公司的成本主要砸在研發上,它們會根據一部電影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新的設計軟件和程序。這樣的好處不必多說,自然是節省人力、作業更加標準化、時間更加可控。但這樣做的代價,自然是貴。

據財新網此前報道,好萊塢A類特效電影7秒-15秒的高難度鏡頭,花費在12萬-28萬美元之間。但《流浪地球》,只有十分之一的成本去完成類似的鏡頭。據36氪此前報道,好萊塢的特效大片製片成本都在2億美元以上,而《流浪地球》的成本僅有6500萬美元。

科幻電影的後期工作量十分龐大:《流浪地球》的後期特效包括超過3000張概念設計,1萬多個特效道具,2000多個特效鏡頭,還有不計其數的計算機圖形拍攝。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是靠資本砸出來的,而《流浪地球》則是靠大量技術人員的苦勞砸出來的:9個月的時間裡,全部特效公司共派出近7000人蔘與,員工很少能在10點之前回家。

在節省成本上,《流浪地球》無疑是幸運的:吳京零片酬參演,並追加6000萬元投資;甯浩把《瘋狂的外星人》置景免費借給《流浪地球》;預告片也有導演張小北的工作室竭力相助。

"

文 | 史聖園

編輯 | 方婷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

面對網友這樣的評價,導演滕華濤坦言“非常難過”。“這不僅僅是對電影不滿意,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落空了。”

“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我作為導演,沒有帶著大家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但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滕華濤在微博中寫道。

隨後,作者江南也公開致歉:“辜負了你的期待。”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最終票房逼近47億。喜人的成績,讓媒體上“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論述,似乎有了一點點底氣。

然而,《上海堡壘》的潰敗或許讓我們意識到,“科幻元年論”還是為時尚早。製作歷時7年、終於盼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流浪地球》如同一道閃電,中國科幻的後來者暫時還難以複製它的神話。

每年至少有兩部以上的國產科幻電影取得成功,““科幻元年論”才立得住腳。然而,幾年之內,命途多舛而又足夠幸運的《流浪地球》,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中國科幻電影最高峰了。

而若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這三個要素還要能形成閉環、配合默契。

目前,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中國科幻簡史

中國最初的科幻電影嘗試,靈感來源於國外小說。

中國首部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可追溯到1938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了《六十年後上海灘》。這部電影涉及了死者復活、記憶移植、操縱天氣等科幻元素,但這些關於未來與科技的想象並不帶有土生土長的中國基因。據導演楊小仲回憶,作品靈感來自赫·喬·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1963年,電影《小太陽》上映。它的劇本也非中國原創,而是改編自蘇聯小說《人造小太陽》,劉慈欣讚譽其“擁有巨大科幻內核”。但作為一部兒童教育影片,在劇情和場景的設定上,難免帶有低齡化的基因。

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科幻電影,要等到1980年才出現。1978年,童恩正創作了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兩年後,這個故事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據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報道,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設備,紅色的激光射線是在膠片上一格格描畫出來的;而電影結尾的核彈蘑菇雲,則是通過拍攝黃土在清水中瀰漫的鏡頭,然後進行翻轉得到的。

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開始了,科幻被定性為 “精神汙染”,文學創作進入冬天,影視更是長夜漫漫。這期間,唯一一本堅持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叫做《科學文藝》,89年更名為《奇談》,這正是《科幻世界》的前身。

90年代,科幻才迎來新的春天。1991年,《奇談》雜誌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新生代科幻四大家”韓鬆、何夕、王晉康、劉慈欣先後在這裡嶄露頭角。

好故事有了,好電影還在路上。

1988年《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以孩童視角出發,出發點仍是科教。1992年《毒吻》的立意更上一層樓,關照環保議題,但說是科幻電影仍略顯牽強。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黃金時代。《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傷心者》、《深度撞擊》、《崑崙》、《紅色海洋》等優秀作品成長起來,劉慈欣、郝景芳先後拿下雨果獎,科幻文學也開始走入主流視野。

但文學的積累,並不足以推動科幻電影大步向前。

在豆瓣上搜索“中國”“科幻”,搜索結果中《逆時營救》《未來警察》等影片加入了科技元素,但卻缺乏科學邏輯,本質上是動作片;而《不可思異》《長江七號》中雖然出現了外星生物,但講述的卻還是人的情感故事,並未就人類與科學技術的關係進行探討;《超時空同居》《重返20歲》就離科幻更遠了:拋開時空穿梭的設定,就是一個冒著粉紅色泡泡的戀愛故事;而聲稱自己是科幻作品的《美人魚》和《長城》,其實是奇幻作品:科學上的嚴謹性,是科幻小說與奇幻、玄幻等其他幻想文學的最大區別。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長江七號》官方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即便如此,《長江七號》仍獲得了2016年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最佳電影獎”。該獎項由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主辦,是國內首個針對華語科幻電影設立的獎項。

國產的硬科幻影片,消費者和市場都等得太久了。

2019年,《流浪地球》來了。這是一部紮實的硬科幻電影:科學設定邏輯基本成立,同時還表達了中國人眷戀故土家園的文化內核;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夠得上合格商業片的標準,逼近47億的最終票房成績格外亮眼。

但導演郭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觀眾的寬容。”

他說,中國科幻電影和好萊塢相比,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跟頂級科幻片導演諾蘭和卡梅隆相比,還有100年的差距。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亟待克服的“違和感”

強湊出來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流浪地球》,也抬高了市場對中國科幻片的期望。

《上海堡壘》雖然不怎麼差錢,順利走上大屏,但撞到了高期待的槍口上。市場期待的提升,也讓筆者為今年即將上映的《明日戰記》、《拓星者》等其他幾部國產科幻影片捏了一把冷汗。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2019年及以後上映的中國科幻影片。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劇本上看,《上海堡壘》雖然屬於軟科幻,但作者江南的人氣不亞於劉慈欣,算得上大IP。

從錢和技術上看,《上海堡壘》的總投資達3.6億,負責《上海堡壘》後期和視效的公司也都是大廠。後期製作(post production)部分由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早在8年前,他們就承擔了《畫皮2》的特效製作,技術問題不在話下。而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部分則與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多國團隊進行合作,其中韓國視效公司Macrograph還參與過《流浪地球》的製作。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上海堡壘》的核心問題在於兩個字:尷尬。或者,我們學術一點,可以稱之為“違和感”。

違和感首先體現在選角:“軍人可以有那麼蓬鬆的劉海嗎?可以看起來那麼柔弱嗎?”其次是場景設定:“麵館、宿舍、汽車、電腦……通通是現代的科技水平。”最後是劇情:“本就是個情竇初開的故事,硬要配一個扁平毫無說服力的末世世界觀。”豆瓣網友的差評比例高達69%。

違和感不只存在於《上海堡壘》一部影片。

2017年,凡影諮詢的科幻電影研究報告中層提到,“違和感”是中國科幻類電影所共同面臨的困境。

“國內觀眾接受國產科幻最大的障礙,便是認為國產科幻裡有大量的違和感,這是個美學範疇的問題,對創作者來說也是個致命的問題。”郭帆曾表示。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中國元素”融入的違和感,存在於視覺元素、情節動作和價值觀三個層面。

例如,演員就屬於視覺元素之一。凡影指出,在選角方面,新人演員和演技派明星更適合國產科幻片。“新人的陌生感有助於觀眾產生距離感,觀眾對新人演員不存在刻板印象。而能夠塑造多種角色,在觀眾心中沒有被“標籤化”的演技派演員,也可以勝任有距離感的角色。”《流浪地球》的男主演之一,屈楚蕭,就同時滿足了距離感和新鮮感。

而《上海堡壘》的選角無疑是失敗的。觀眾對鹿晗過於熟悉,他還長著一張偶像小生的臉;舒淇以愛情片見長,慵懶美人的長相也缺乏女指揮官的篤定感;最要命的是,他們二人之間實在沒什麼cp感,舒淇看起來就像鹿晗的小姨。

在情節動作上,凡影諮詢指出,“超級英雄”、“外太空”等題材與我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相去較遠,觀眾較難產生共情,是需要謹慎選擇的題材。而“災難”“喜劇”等題材則是國產科幻片題材的最優選擇。此外,劇中人物的行為也應符合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而在價值觀上,中國科幻的內核也應該是中國的。“什麼叫中國科幻?尋找到一個真正能夠表達我們文化內核和精神內核的載體,才能稱之為中國科幻,不然的話我們只是模仿別人講一個同樣的美式故事。”郭帆曾如是說。

劉慈欣也有過類似的表達:“中國文化中的許多很深的東西,比如像我們對家園對故土的眷戀,以及中國哲學的那種生活方式,都會在我們的科幻大片中有所表現。”

別急著喊“科幻元年”

“科幻元年”的口號,或許營銷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元年是一個得回頭說,事後總結回顧的東西。”此前,十放文化創始人張小北在接受壹娛觀察採訪時表示,“電影元年”的口號是資本野心和市場期望的結合。

在後期製作和特效處理上,如果單論技術,我們也許並不差:《流浪地球》中,75%的特效由國內團隊製作,最終呈現效果不可謂不驚喜。

但我們欠缺的,是整套工業化生產的意識,以及對工程節點的把控。

在這一點上,《流浪地球》是幸運的。導演郭帆早在2014年就前往好萊塢學習考察,對特效製作流程有所瞭解。在電影籌備階段,特效公司就已加入討論,降低了後期的溝通成本。

資金的匱乏也限制了中國規模化量產科幻影片的能力。

如果說好萊塢的後期特效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們的則更像是勞動密集型——即使最終呈現效果相差不多,但裡面的邏輯相去甚遠。

好萊塢特效公司的成本主要砸在研發上,它們會根據一部電影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新的設計軟件和程序。這樣的好處不必多說,自然是節省人力、作業更加標準化、時間更加可控。但這樣做的代價,自然是貴。

據財新網此前報道,好萊塢A類特效電影7秒-15秒的高難度鏡頭,花費在12萬-28萬美元之間。但《流浪地球》,只有十分之一的成本去完成類似的鏡頭。據36氪此前報道,好萊塢的特效大片製片成本都在2億美元以上,而《流浪地球》的成本僅有6500萬美元。

科幻電影的後期工作量十分龐大:《流浪地球》的後期特效包括超過3000張概念設計,1萬多個特效道具,2000多個特效鏡頭,還有不計其數的計算機圖形拍攝。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是靠資本砸出來的,而《流浪地球》則是靠大量技術人員的苦勞砸出來的:9個月的時間裡,全部特效公司共派出近7000人蔘與,員工很少能在10點之前回家。

在節省成本上,《流浪地球》無疑是幸運的:吳京零片酬參演,並追加6000萬元投資;甯浩把《瘋狂的外星人》置景免費借給《流浪地球》;預告片也有導演張小北的工作室竭力相助。

焦點分析 |《上海堡壘》倒下了,中國科幻元年夢碎2019

而《三體》就沒這麼幸運了。

獲得《三體》電影版權的遊族影業曾計劃,以每部2億元的投資投拍6部《三體》系列電影。然而,2億元的投資遠遠不夠。

2009年,導演張番番接下《三體》項目;6年後,第一部《三體》電影殺青。但後期製作卻陷入了資金短缺的困境。2015年末,《三體》製片人離職、特效團隊被換的消息陸續傳出。2016年7月,《三體》電影項目被宣佈無限期擱置,石沉大海至今。

其他的科幻IP走上熒幕之路也不順利。早在十年前,王晉康的小說《生命之歌》就找到了西影廠,但因資金匱乏於是作罷。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雨果獎,掀起科幻熱。這一年,有超過20部科幻小說的改編版權成交。但熱情過後,這些項目紛紛進入難產期,泥足難拔。

中國的電影工業,還撐不起科幻電影的量產,更撐不起《三體》這樣龐大的科幻故事體系。

一部《流浪地球》勾起了市場對中國科幻的渴望,也帶來了資本的湧入。但《上海堡壘》的潰敗告訴我們,“資本+IP+流量明星”的營銷模式帶不來紮紮實實的科幻電影。

喊出“科幻元年”的口號前,我們還需要成熟的技術、透徹理解中國文化和科幻作品的人才、標準化的生產作業,以及更加豐富的商業模式。

在和卡梅隆的對談中,劉慈欣曾說,科幻電影是大時代的產物。即中國必須處於快速現代化進程中、人們擁有強烈的未來感,科幻電影才有廣闊的市場。

時代和市場似乎都準備好了,接下來,就看科幻文學和電影工業的表現了。

讓我們一起期待“科幻元年”真正來臨的那一天。

參考資料:

凡影分享丨如何解決國產科幻片的“違和感”?

導演郭帆:文化為核 工業為基——《流浪地球》之後的中國科幻電影思考

特別報道|《流浪地球》啟示錄.

沒有他們, “中國科幻就沒人搞了”?

中國沒有科幻電影元年.

中國科幻不完全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