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慈鐵的《流浪地球》觀後感

科幻片 三體 文學 木星 太陽系 小湯圓科普 2019-02-09
一位慈鐵的《流浪地球》觀後感

2019年大年初一,作為一名慈鐵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大劉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終於搬上了大熒幕,與大家見面了。

對於電影細節來說,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很贊,也有人覺得還有所欠缺;有人覺得這是中國科幻片的新篇章,也有人覺得還是一如既往的差……對此,作為一名慈鐵,也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位慈鐵的《流浪地球》觀後感

大劉味道依在

對於這些,我沒啥感覺,我的第一體會是:雖然電影與小說已經被改得幾乎面目全非了,但是依然讓我看到了大劉小說那種腦洞,以及那種氣勢恢宏。沒錯,每次評價大劉的小說我都喜歡用“氣勢恢宏”這個詞,《三體》自不用說,本身設定就是很龐大,像什麼《朝聞道》《鏡子》《山》《詩云》等作品,都可以用這個詞來描述。

《流浪地球》小說裡把“流浪”分為了三個時代: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根據片中的設定,這應該是屬於逃逸時代的尾聲,因為過了木星的最後一次加速,地球就正式進入了流浪時代,向著比鄰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三體星)“漂”去了。

也許是考慮到逃逸太陽這個過程太難製作,因為要一會冷,一會熱,製作起來可能麻煩,劇情也比較複雜,因此選擇了在木星加速時出現故障這樣的設定,最後利用爆炸推力這點,依然具有大劉科幻色彩。

一位慈鐵的《流浪地球》觀後感

最佳劇情——沒有愛情

其實最喜歡大劉的小說原因之一是沒有“流行小說”的愛情情節。還好,《流浪地球》電影依然保存了這一點,也許很多人會說愛情多好啊,可以讓人看到希望。或許吧,不過我還是喜歡劉慈欣式的愛,電影最感人的地方依然是愛,這種愛是父子之愛、姥爺的無私之愛、戰士的奉獻之愛、以及最後吳京的犧牲之愛……總之,就是不需要那種扭捏的、現在流行的小女子之愛,慶幸編劇沒有把這種情況搬到大熒幕。

在那樣人類危機的時代,其實的確是不需要“愛情”的,要的是對於生存的渴望、對於希望的保護,什麼藝術、宗教、愛情都已經不需要。記得原著裡有句話:

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人們現在終於明白,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個王八蛋。

是啊,連太陽都要毀滅了,滅亡在即,哪還需要什麼宗教,那還需要什麼愛情,需要的是大家眾志成城,心懷希望,逃離太陽系這個最危險的地方,花上2500年共100代人去往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三體星系”,再創人類文明的輝煌。

一位慈鐵的《流浪地球》觀後感

缺點之一——災難情節不夠

整個片子裡,災難情節雖然有了,但是還是有欠缺。比如地球人口銳減為35億這點,沒有充分體現,雖然有姥爺吳孟達在回憶朵朵的來源時透露了一點大洪水的原因,但是其它山崩地裂的情節則很少了;原著中的奧運會、叛軍、政府軍的犧牲這些情節,都沒有體現,這些其實都算災難情節;不過,還是很喜歡電影里加入了很多新元素:人工智能、體外骨骼、重元素核聚變等,這些都充滿了現實感的同時,也帶有了科幻色彩。

一位慈鐵的《流浪地球》觀後感

不過,這世界哪有什麼十全十美的事,大劉的小說能夠搬上大熒幕已經實屬不易,而且還是我們中國自主製作。如果今後能把《山》《朝聞道》《詩云》《吞食者》等小說也搬上大熒幕的話,那這就實屬我們慈鐵的福音了。

衷心期待劉慈欣這個IP成為中國科幻片的領航者,引導著中國科幻片駛到一個新境界。對此,我選擇希望。

你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