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考古 劉賀 文物 浮雕 光明網 光明網 2017-09-30

作者:王金中

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它象徵著無堅不摧、勇往直前、無所畏懼、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中,龍圖騰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的力量,五千年來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前進的步伐。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中,無論是玉器、青銅器,還是木器、漆器,龍圖騰作為一種吉祥紋飾,處處得到充分地展現。人們從中可以領略到2000多年前龍圖騰的模樣,進而探尋到龍圖騰在中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觀念。

一、海昏侯墓中的各種龍圖騰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上,龍的紋飾不僅繁多,而且佔據著主導地位,出行的馬車上有龍,敲擊的樂器上有龍,點燃的香爐上有龍,佩帶的玉飾上有龍,用餐的漆盤上有龍……真有點兒像那個時代的劉向在著名的寓言《葉公好龍》中所描述的那樣:“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這些龍的形象如果按照製作的材質、方法來劃分,大體可以歸為四類:

第一類是繪製的。即用彩色油漆或顏料把龍圖騰畫在木器或竹、藤等器物上。最典型的是一件團龍漆盤(圖1)。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1

在紅色漆盤的中部,用黑地子描出圓形,象徵著廣闊的天空,再用紅色的線條勾勒出三條首尾相接、活靈活現的卷龍紋,似乎在佈滿天際的捲雲中飛翔著。畫面簡潔優美,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再有一件是行龍漆畫盾(圖2)。從畫盾的銘文中可知,當時的名稱叫“丹畫盾”。丹,是指用紅漆作為盾牌的主色調;畫,是指在盾牌上面用黑漆和白漆勾勒出紋飾,即用漆作畫。這件“丹畫盾”是由藤或木做成的,經過兩千多年的浸泡,藤木腐爛殆盡,只剩下薄薄的漆膜。經過專業考古工作者細心地修復,使我們可以窺見二千多年前“丹畫盾”上龍圖騰的真實面貌。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2

第二類是雕刻的。即運用金屬刀具將龍圖騰雕刻在石頭或木頭上。海昏侯墓出土龍圖騰的雕刻材質主要是玉器。其中幾件韘(shè,音射)形佩上的裝飾花紋,都包含著浮雕或透雕的龍。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3

有的是龍與虎搭配,有的是龍與虎、鳳搭配(圖3),共同組成了韘形佩繁複的出廓紋飾。韘形佩中的行龍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雲中行走,口中含珠。再有幾件玉帶鉤,都是用上等的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用於系服裝上的革帶或大帶。有的玉帶鉤整體為一條飛龍,龍頭、龍身、龍尾雕刻著不同的紋飾(圖4)。有的玉帶鉤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靈巧妙地雕刻為一體,既莊重又實用。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4

第三類是鑲嵌的。即在青銅等金屬器或木器、漆器上開槽,再嵌入用其他材料製成的龍圖騰紋飾。中國傳統的工藝如螺鈿、錯金銀、嵌金箔以及掐絲琺琅等,都屬於鑲嵌。不過,海昏侯墓器物上龍紋飾的鑲嵌,主要是錯金銀與嵌金箔兩種。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幾件青銅錯金銀當盧上的龍紋(圖5),它們的共同特點,一是雙龍交尾,勾畫出兩條十分流暢優雅的S型曲線;二是龍頭清晰,龍身修長,龍尾捲曲;三是在龍身的周圍,同時出現鳳鳥、白虎、玄魚以及日月等紋飾,既突出了龍圖騰的主體地位,又豐富了畫面的構圖。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5

第四類是鑄造的。即用金屬澆鑄加雕鑿的辦法,塑造出龍圖騰的形象。例如青銅博山爐的爐蓋上、青銅懸壺的兩個出水嘴上(圖6),都有龍頭的形象。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6

最為神奇的是出土於主槨室東室南部的青銅鎏金龍首(圖7)。雖然現在還無法判斷它究竟裝飾在什麼器物上,也無法判斷這種裝飾的實際作用,但是可以看到這件相當於圓雕的龍頭做的非常精細,並且可以活動。隨著龍嘴的一張一合,好似吞雲吐霧一般。推測此龍首一定有木質貼金箔的龍身,可惜已經腐爛。而另一件青銅盤上的龍形立體雕塑,雖然略顯粗糙,但能夠看到龍的全身姿態,以及人騎在龍身上飛翔的情景。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7

在海昏侯墓中,將龍圖騰展示得最集中、最全面、最壯觀、最精緻的,是集繪製、雕刻、鑲嵌、鑄造於一體的青銅錯金編鐘。這套青銅錯金編鐘是由14件紐鍾、14件銅釘、2件鐘虡(jù,音具)、6件套頭等構成,上面用錯金的工藝遍佈各種龍圖騰的紋飾,有的是具象的,逶迤騰飛,栩栩如生(圖8);有的則是抽象的,曲線明快,圖案鮮明(圖9)。據不完全統計,這套編鐘上的龍紋飾竟達272個,充分展示了漢代皇家對龍圖騰的崇尚和喜愛。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8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9

二、西漢龍圖騰的典型特徵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龍圖騰的具體形象是不斷演變的。新石器時代是龍圖騰的萌生期、雛形期,龍大多是蜷曲成半圓形,刻畫簡單,無足無爪,與蛇、蟒沒有太大的差別;商周時代是龍圖騰的形成期、成長期,龍開始出現了角、鱗、足、須,全身細長曲折,形象不斷地豐滿起來。秦漢時代是龍圖騰的成熟期、定型期,龍的頭部有尖耳、寬吻、長鬚,身軀碩長、捲曲、有鱗,四足對稱,形象已經基本固定,藝術性也大大提高。那時人們把龍分為四種:有鱗者稱為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螭龍,無角的叫虯。漢字中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就曲折地反映了早期龍圖騰的歷史變化(圖10)。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10

海昏侯墓中所展示出來的龍的形象,就是西漢時期龍圖騰發展到成熟期、定型期的典型代表,既有別於前代,又區別於後世。它們的共同特徵是:

其一,龍首清晰。包括眼睛、鬍鬚、牙齒、耳朵甚至長舌和寬吻,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一點與商周之前的龍圖騰面目不清有很大區別。同時,也奠定了後來龍圖騰面部的形象基礎。

其二,龍足缺爪。每條龍身上都可以找到基本對稱的四足,有的非常形象,有的又很抽象,但很難找到足上之爪。青銅錯金編鐘套頭上的雙龍雖然有爪,但只有對稱的兩爪(圖11)。這說明,後世所繪龍足上的三爪、四爪或五爪,在西漢時期是不存在的。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11

其三,龍身少鱗。在修長的龍身上,沒有類似鯉魚的一排一排的鱗。即使有鏻,也是少量的,並且模糊不清。除了鬍鬚,身上也沒有毛髮。長的有點像蛇身或蟒身。據此,後人在研究龍圖騰來源時直觀地認為,龍是由蛇或蟒的形象演變而來的。

其四,龍翔在天。海昏侯墓中龍紋奔放有力的線條,總是與柔美舒展的捲雲紋、雲氣紋同時出現,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說明那時人們崇拜的龍是生活在高高的天上,生活在虛幻的仙境中;而不在地面,更不在人間。

其五,龍伴神靈。作為圖騰的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本身就是一種神靈。古人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組成四神靈,也叫神獸。青龍居首,代表著東方。因而海昏侯墓中的許多龍圖騰總是與白虎、朱雀(或鳳鳥)、玄武(或玄魚)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中。當然,龍總是佔據著中心地位。

上述龍圖騰的這些典型特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人們的宗族意識、祭祀觀念、皇天思想、審美習俗發展變化的產物,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地域性、傳承性和藝術性,為今天我們深入研究龍圖騰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龍圖騰溯源

這裡就要追溯到龍圖騰的起源問題。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的圖騰,都起源於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也就是說,都以自然界中的某種動物或植物為自己崇拜的對象,久而久之形成圖騰。由於龍這種形象並不存在於自然界的動物或植物中,因此,千百年來龍圖騰的起源便披上了種種神祕的面紗,虛無飄渺,若隱若現。而探尋龍圖騰起源的真相,也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所遺留的最大疑迷之一。

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龍圖騰的形象儘管不存在於自然界的具體動物或植物中,儘管充滿著各種怪異和神奇,但它畢竟是某種社會存在(包括各種自然現象)在人們頭腦中的客觀反映,當然這種反映有時並不是直觀的或直接的,而是曲折的甚至是完全扭曲的。

古往今來,許多學者都深入研究探討過龍圖騰的起源問題,試圖解開這個歷史的疑迷,各種說法應運而生,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概括起來主要有鱷魚說、蜥蜴說、河馬說、蟒蛇說、恐龍說、娃娃魚說、雷神說、閃電說、鯢虹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圖騰最初來源於蛇這樣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的名篇《伏羲考》。他認為,蛇氏族兼併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又添枝加葉,作出了許多補充。龍圖騰起源於蛇似乎已成定論。

近年來,一些學者深入研究甲骨文、《周易》、《山海經》、《說文解字》中有關龍的記載,以及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石龍後確認,中國古代的“龍”字,記錄和代表的是龍捲風!因此,龍圖騰應該起源於龍捲風這種自然現象。

溯源一:考察中國最古老的甲骨文,對龍字做了最形象的解釋:其一,龍是一種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供天驅使的一種神祕力量,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其二,龍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龍的形象是閃電,身軀像蟒蛇,頭部隱藏在雲團之中;其四,龍的周圍是雲團;其五,龍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甲骨文對龍的這些解釋,除去並不存在的神祕力量外,不是與龍捲風這種自然現象相吻合嗎?!

溯源二:最早論及龍的生態特徵的文字當屬《周易》。最初的太極圖中,就是一黑一白兩條龍纏繞在一起,形象地反映了自然界中龍捲風的形成(圖12)。《周易》乾卦的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用九“群龍無首”。這六“龍”指的是在不同季節隨著時令的變化,人們所能看到的龍的六種形態,特別是其中的“飛龍在天”與“群龍無首”這樣形象的描述,不同樣與龍捲風相吻合嗎?!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12

溯源三:《說文解字》中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就是說,龍的身軀像蟒蛇,有時看到龍的顏色是幽暗色的,有時是明亮的;有時是細的,有時是粗的;有時是短的,有時是長的。出現在春天時可以從地面登上天空,出現在秋天時可以從天空潛入深淵。《說文解字》對龍的這些描述,不是與龍捲風也是吻合的嗎?!

溯源四:據考證,遼寧阜新查海發現的巨大石龍,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這條石龍長約20米,寬約2米,像一條巨大蟒蛇的身軀,但卻沒有頭、沒有足,是中華龍最原始的形態。這與《周易》乾卦“群龍無首”的描述相吻合,這就從一個側面說明,古代的“龍”字,指的就是龍捲風。

溯源五:漢代以前的典籍中,找不到有關龍捲風的記載。這不是古人的疏忽,而是他們把龍與龍捲風當作一回事。史籍中許多關於龍的記錄和描寫,其實就是指龍捲風。《漢書·宣帝紀》記載,漢宣帝甘露元年“夏四月,黃龍見新豐。”此年“二月,黃龍見廣漢郡。”一年之中兩次見到的“黃龍”,不是什麼神靈,應當是龍捲風。

由於龍捲風來無蹤去無影,騰雲駕霧,呼風喚雨,變幻莫測,還常常伴有巨大的破壞力,能夠拔起大樹、摧毀房屋,將人畜捲入空中,因此,古人把龍捲風這種令人恐懼的自然現象當做神靈,誤認為龍捲風是上天掌管雲雨的神祕動物。龍圖騰正是在這樣的認知背景下產生的。所以是人賦予了龍捲風這種極端的自然現象以動物的形象,並且認為這種動物無堅不摧,所向披靡,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四、龍圖騰在喪葬文化中的作用

海昏侯墓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佈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也是江西迄今發現的出土文物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工藝水平最高的墓葬。”(見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評定)在這座墓葬中,龍圖騰為什麼會如此大量、如此集中地出現呢?這就與西漢時期喪葬文化的實際作用有關。

漢代實行的是厚葬,人們普遍的觀念是“事死如事生”。因此,在安排喪葬的時候,更多地考慮到死者的終極信仰,也是最終的信念。那麼,海昏侯劉賀的終極信仰是什麼呢?這個終極信仰又與龍圖騰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崇拜祖先。漢代的龍圖騰發展到成熟和定型的階段,是與漢高祖劉邦把自己塑造成“真龍天子”有關。劉邦本來是一介布衣,但《史記·高祖本紀》中說他是其母“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即劉邦之父)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這就是說,奪得天下的劉邦確為真龍天子,統治天下是理所當然的。因此,龍圖騰隱喻著對劉邦的崇拜。作為劉邦後裔的劉賀,無論是為王、為帝,還是為民、為侯,都把這種對祖先的崇拜,以龍圖騰的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隨葬的各種器物上,都出現了龍圖騰。尤其是從一介平民當上海昏侯以後,劉賀首先想到的是到長安去參加朝廷舉行的祭祀大禮,在祖宗廟前祭拜。為此,他準備了充足的酎(zhòu,音紂)金,還在一年之內多次派人到長安去送名謁,表達要親自去祭祀祖先的強烈願望。所有的希望都落空後,劉賀只能把對祖先的崇拜,化為最後歸宿——在墳墓中擺放大量的龍圖騰,表明他永遠崇拜祖先,認祖歸宗。

其次,崇尚皇權。既然漢高祖劉邦是真龍天子,那麼,他的後裔都應當是龍子龍孫。而龍圖騰就是皇權最集中的代表,也是皇族最顯著的標誌。劉賀雖然只當過27天的皇帝,但是他享受過皇權,對皇位被廢心有不甘,死不瞑目,於是用能夠代表皇權和皇族的龍圖騰來陪伴自己,這是一種最好的撫慰。而他的那些親朋好友特別是身邊的人,也希望用皇族才能享有的龍圖騰來美化劉賀、裝飾劉賀、神化劉賀,這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精神上的一種安慰。

再次,信奉歸遁。如前所述,海昏侯墓出土了十餘件繪有龍與虎的漆盾牌——丹畫盾(圖13)。這種繪有紋飾的盾牌作為陪葬品,並不代表兵器,也不代表暴力,而是代表由生到死的一種信念,即歸遁。取龜盾之形,寓“歸遁”之意。漢景帝時,丞相周亞夫曾經購買了500個龜盾準備作陪葬的冥器,但硬被人說成準備死後在地下謀反,一直當成笑話流傳。劉賀人生在世34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歷經坎坷,身心疲憊,情緒萎靡,精神抑鬱,需要通過畫有龍圖騰的龜盾——歸遁——來逃離紛繁的人世,到另一個安靜的世界養心、養怡、養生,恢復身心健康,以便獲得新生。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13

最後,期盼昇天。漢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迷信人死以後可以昇天,成為自由自在的神仙。伏羲和女媧、西王母與東王公、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金烏載日等故事,在漢代廣為流傳。所以那時人們並不懼怕死,並且寄希望於死後昇天,在仙境中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那麼,人死以後怎樣才能昇天呢?一是要保存好體魄,只要屍體不腐爛,不被妖魔鬼怪吃掉,魂魄就可以昇天。二是要乘御神獸,飛向天堂。神獸包括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它們可以載著人飛向天空成仙。《山海經》中就有“乘雨龍”、“乘龍至四海”、“帝嚳(kù,音酷)春夏乘龍”等記載。所以龍圖騰也是那時的人們夢想昇天的一種精神寄託。

古墓探龍:海昏侯墓為什麼充滿龍圖騰?

圖14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御龍盤(圖14),就清晰地表現了人騎在龍身上,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情景。前面提到的青銅鎏金龍首,出現在海昏侯墓主棺的南面,其作用就是隨時準備載著死去的劉賀,飛向另一個吉祥世界——那裡是沒有煩惱,沒有欺詐,沒有殺戮,沒有恐懼的美好天堂。

總之,從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紋飾中,考察漢代龍圖騰的時代特徵,探尋龍圖騰的起源以及在喪葬中的實際作用,使人們更加深刻地瞭解到龍圖騰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它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如今,龍圖騰已經完全擺脫了封建觀念的藩籬,剔除了神化迷信的成分,成為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我們要把龍圖騰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力量傳承下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2017年9月26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窺漢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參考資料:《史記》、《漢書》、《中國天文考古學(馮時)》、《山海經譯註》、《考古2016·7》;《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展板說明、近期報刊有關新聞報道。

圖片來源:《五色炫曜》、《驚世大發現》展覽、首都博物館網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