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

考古 浮雕 乾隆 刺繡 越努力越精彩 越努力越精彩 2017-09-30

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火龍鎮

火龍鎮位於 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中部,穎河南岸。村中原有一座火龍廟,村以廟名。

龍池貞節牌坊

建於清乾隆年間,結構嚴謹,雄偉壯觀,構思精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龍池花牌坊坐落於禹州市西9公里的火龍鎮龍池村,清乾隆甲戌年(1754)為表彰儒士周國才妻李氏節孝而建。高10米,寬7米,用青、紅巨石雕刻而成,跨街聳立。牌坊為三門式,用四塊青石方柱,頂起紅石大梁、二樑,下加紅石小樑,上架房式頂蓋,中嵌飾件字匾,成為三大層次。自下而上為:浮雕故事長圖案,貞節坊字匾,透雕長圖案,浮雕故事長卷,透雕故事畫,旌表字匾,分段浮雕故事,最上層為六個斗拱,託著房式頂棚,房脊為疊瓦式透雕,兩頭龍仔螭(chi)吻,昂首外望,脊正中上壓獅子馱寶,揚頭厥尾。貞節坊字匾上刻 ”旌表儒士周國才妻李氏貞節坊‘’十三個大字。旌表字匾為:”欽旌貞節‘’四個大字。浮雕透雕故事大型者有八仙過海、八仙慶壽、花卉連圖、十八羅漢、雲影花卉,小型者有文王訪賢、帶子上朝、喜鵲登枝、鵪鶉刁谷等。兩側偏門上除雕刻故事、斗拱託房外,還加了個透雕石窗層次。坊足護柱石礎八塊,下雕圖案,上蹲石獅子四對。這是石匠王刻石的傑作。

王刻石(約1729----1760),禹州市火龍鎮巧匠王村人,本名土金。自幼隨父學石匠活,心靈手巧,工藝精湛。15歲為正覺寺做石供桌,因父親把石供桌打壞了一個角,無法交貨。刻石順勢把壞角及對稱角刻成一對石獅子。交貨時,方丈見兩獅刻得表情生動,大為欣賞。自此,刻石初有名望。乾隆十六年來承擔鴻昌鎮王家牌坊工程,名聲大噪。接著承擔郟縣馮堂工程,十九年(1754)承擔龍池牌坊工程之後,又承擔汝州一財主牌坊工程,刻石在龍池坊的基礎上,加一豎立算盤,清風吹過,嘩嘩作響。完工之後,財主為了不讓刻石再造更好的牌坊,將王刻石暗害。

瓦店遺址,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

位於火龍鎮 瓦店村東部和西北部的 臺地上, 潁河由遺址的北面、東面轉而向東南流去。該遺址是1979年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包含有龍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遺存,並以晚期遺存為主。以地面起建的大型建築 基址和奠基坑為代表的遺蹟,以及以精美陶 酒器、玉鳥、玉璧、玉鏟和大 卜骨為代表的遺物,都表明此遺址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規格是很高的。1981年以來,國家和省有關考古研究單位多次對瓦店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獲得一批重要成果,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作出了貢獻。2006年被 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殊鎮

金代在此建文殊寺,寺旁建村成集,有店鋪稱為文殊店,後簡稱文殊。明屬玲瓏都,清屬義讓裡,因民國初屬文殊區而得名。

坡街關王廟 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

坡街村關王廟始建於唐代,由山門、神道、大殿和配殿等建築組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座廟宇,有著許多神奇的傳說和美妙的故事。

坡街村北邊是湧泉河,河水泱泱,兩岸樹木茂盛,風景優美。玉皇大帝的女兒玉仙看上了湧泉河北岸一塊地方,想在這裡建一座廟,作為自己的“行宮”。玉仙把自己的繡花鞋埋在地下作為記號,以待日後作為憑證。她剛離開,關公也來到這裡,也相中這塊地方,把自己的大刀紮在地上,作為憑證。在某一天的某個時辰,關公來這裡建廟,玉仙也來這裡要建廟。兩個“大神”發生了衝突。關公說他先佔據這個地方,並且以刀為證。那玉仙並不驚慌,說她先來這裡佔據,自己的繡花鞋就埋在下面。關公不信,就動手扒,誰知道他的大刀紮在了玉仙的繡花鞋上。於是這裡就給了玉仙,在這成為了玉仙奶奶廟。關公則在湧泉河南岸現在的地方建了關王廟。建廟之初,考慮到湧泉河水經常沖刷南岸,擔心影響後來的廟宇建築,人們就把大梁的頭朝後,以制服河水。

樑北鎮

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移民,分住神廟溝咀兩側。溝咀處有一石橋,橋下有石樑,住橋南的取村名樑南,住橋北的取村名樑北,鎮因境內樑北村得名。

杜康寺

杜康寺位於禹州市區東南5公里,嵎水(小泥河)北側,屬樑北鎮杜康寺村。《歷代帝王錄》認為:“少康即杜康。相子,攻殺寒浞,復興夏朝,史稱‘少康中興’。在位21年,病死。‘’南北朝西魏時期(535--556)創建‘’杜康寺‘’,初為杜家祠堂。隋大業二年(606)隋煬帝遊樂至陽翟(今禹州市),賜名‘’靈感院‘’。內祀杜康,後即稱為‘’杜康寺‘’。因村北有土岡,後又稱杜岡寺。寺內有西魏時杜氏八大將軍造像石幢一通。石幢石質鬆軟,百姓誤認為是‘’接骨丹‘’,被砸碎零星取走。另有‘’杜康賣酒醉劉玲‘’時刻一方。

柏山文峰塔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

儘管禹州市境內山峰林立,但只有柏山上建有寶塔一座----柏塔。據說,禹州柏山文峰柏塔與許昌文峰塔不僅外形相似,結構相近,而且淵源相同,故被人們稱為姊妹塔。又因柏山石巖均為紋理清晰、質地堅硬、方正耐用、潔白沙石潔白,當地百姓又叫白沙塔。另據年長者說:當年柏塔建成後,在塔東旁邊又建的一座鐘鼓樓,裡面不僅藏有豐富的經典書籍供人們研修,而且還懸掛一個800斤重的大鐵鐘,當時曾有一位和尚在這裡一天24小時負責,每隔一小時就撞一次鍾,鐘聲宏亮,方圓百里的人們能按時作息,十分方便。但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鬼子來到這裡搶劫,把經書和大鐵鐘洗劫一空。

順店

明末清初,許昌至洛陽的大道穿街而過,因道路順暢,店鋪眾多,於是得名順店。

順店鎮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相傳在公元前2200年前,夏代少康帝曾在該鎮區北部7公里處建章立制20餘年,史稱“少康中興”。除少康城遺址外,還有尹崗玉仙廟、東峰書院、陽關聚古戰場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大量的名人學士,如先秦法家韓非、明朝進士任洛、清初“二劉”齊名的劉湛。

1.刺繡

順店鎮刺繡業始於宋代民間傳統手工,到乾隆年間絲織刺繡業達到鼎盛,鎮區西北部由70餘家商號捐建的山西會館,便是歷史的明證。順店鎮已發展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絲繡品產地和刺繡產品交易市場,素有“中原刺繡之鄉”的美譽。

順店鎮刺繡產品主要為古裝戲衣、秧歌衣和工藝飾品。近年來以鎮區為中心,輻射19個行政村,刺繡專業戶4431家,產品銷往上海、北京、石家莊、天津、太原、西安、內蒙古、新疆等地,僅在洛陽關林從事銷售繡品的經營戶就有59家,多數繡品還通過轉銷出口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年銷售額達8000萬元。

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 對了來到順店鎮不要忘記來碗當地的特色小吃 牛雜坷 。

朱閣鎮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

朱閣鎮位於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北部,南瀕穎河,距市區3千米。東鄰郭連鎮、古城鎮,南接鈞臺街道,西與順店鎮、火龍鎮搭界,北與淺井鎮接壤。

轄區有馬文升遺址、巢父洞遺址、九龍口遺址、湫水廟、大廟、洪福寺、楊橋、馬廠古墓群、火神寨、陳家桓故居、田氏故居、樊氏故居、王氏故居、孫氏故居等13處舊址。其中馬文升墓、大廟寺、楊橋、洪福寺四處為禹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山鎮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

方山鎮地處禹州市西部山區,距禹州市區30公里,東鄰順店鎮,西南同鳩山鎮、文殊鎮相連,北與花石鄉和登封市接壤。

方山,亦稱方城山,古稱龍山,也是華夏族裔生息繁衍的發源地。清《禹州志》載:方山有“五龍壁”或“九龍壁”之稱,故呼為“龍的故鄉”。因地處中原人類始祖活動的中心地帶,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繁多,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比較著名的有:伏羲墓、伏羲廟、軒轅洞、八卦臺、觀月臺、睡佛、朱太尉墓、禹母洞、啟母洞、紅廟、長壽山莊、溯源亭、紙坊水庫等。

另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黃帝時封方雷氏於方山,建立方雷國,其子孫有一支以方為姓。據考證,禹州市方山鎮的方山便是該書記載中的方山,方雷氏所封之方山,即今禹州方山,因其形狀為方形而得名。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八世孫榆罔的長子方雷氏,因協助黃帝討伐蚩尤有功,被封於方山,其族稱方雷氏。黃帝娶方雷氏之女嫘祖為妻,炎黃兩個氏祖部落聯姻,並逐漸融合成為華夏民族的主體。方雷氏之後以封地為氏,有方氏、雷氏。新百家大姓中方氏與雷氏分列第63、第78位。

禹州方山作為方姓祖地已為方姓族人認可。近些年來,不少方氏族人回到祖地尋根謁祖,但因歷史變遷的原因,如今的方山村姓氏雜居,方姓已不佔主流。但在方山之尾的方崗鄉卻聚居著6000多方雷氏後裔。方姓人古時稱方山為上方山,稱方崗為下方山。方山與方崗,山崗相連,一脈相承,同屬方姓源頭。方山山門前的北面山腰有“古方雷氏封邑”石碑。香港方潤華先生捐建的“溯源光輝門樓”和“方氏溯源亭”,大韓民國溫陽方氏中央宗親會為他們的籍遷一世祖所立的“大唐翰林學士奉旨赴新羅文化便者方智先生”紀念碑。在下方山方崗,香港“雷方鄺溯源堂”尋根訪祖團捐資興建有“方氏總祠堂”和“溯源紀念堂”。新發掘的方氏古碑林立於總祠堂前,使上、下方山歷史文化交相輝映。

古城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

古城鎮,位於禹州市東北部,1994年撤鄉建鎮。全鎮面積53.82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211個村民小組,4.6萬人,鎮域東鄰長葛市和許昌縣,西接無樑鎮和淺井鄉,北至新鄭市。古城曾是夏朝故都的城廓,處於華夏文明發源地的搖籃之中。

古城原名為司馬古城,三國時期,魏在許昌建都,曹操令司馬懿屯兵於此,於是後改為司馬古城,又因古城內有一座顯慶寺,建於唐代,較有盛名再後來又改為古城寺。顯慶寺位於現在古城中學內部。古城的古蹟有;古城遺址,東西寬3華里,南北長5華里,內外兩城,西北部有諸侯山,是夏禹的兒子啟會見諸侯之地。

禹州特產;三粉(紅薯粉面,紅薯粉條,紅薯粉皮)的生產與加工,也是當地一大特色。

褚河鎮天地之中,中國禹州鄉鎮傳說之 鎮(2)

褚河鎮位於禹州市東部,東鄰許昌縣,西接禹州市郊。距107國道,京珠高速29公里,許昌-登封高速公路、豫31線、許禹公路、鐵路穿境而過,距鄭州國際機場40多分鐘

據民國《禹縣誌》記載:“褚河即潁河因地而異名”。乾隆邵志曰:“以褚姓所居得名”。《漢書》“所謂郡大姓褚氏是也”。西漢褚少孫和唐太宗年間諫議大夫兼書法家褚遂良故里。清代以前褚河為禹州至許州之間的一個郵遞鋪,稱褚河鋪,簡稱今名。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陽翟人。唐初重臣,著名書法家。遂良之父褚亮,官拜通直散騎常侍,與大書法家歐陽詢為好友。故遂良幼年受名師教誨,為後來書法奠下了良基。唐初大書法家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惋惜沒人再與他談論書法。魏徵向太宗推薦褚遂良,說遂良書法下筆遒勁。太宗遂召其為侍書。並佈告天下,購求王右軍墨跡。時人爭獻,但難辨真偽,僅遂良一人能辨。遂良書法不僅對歐、虞兩家之法掌握嫻熟,並深得羲之之體,且不為前人所限,獨有創新。如他的《倪寬贊》用筆遒勁,結構高妙,用意貼切,運筆靈活。《雁塔聖教序》為遂良晚年傑作,此碑一出,風靡一時,《書斷》出後,獲“美人婢娟,似不任乎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之評。遂良在書法上,除上面所說者外,還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同州聖教序》、《枯樹賦》、《哀冊》、《千字文》、《樂和論》和《蘭亭序》等傳世之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