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考古 南北朝 文物 漢朝 中華冷兵器 中華冷兵器 2017-08-04

歷時兩個月的熱播大劇《楚喬傳》終於結局了,該劇主要講述了女主楚喬身懷絕技武功,縱橫馳騁江南塞北,遊刃於公子王君之間。除了劇情本身,這部劇也引發觀眾對故事的歷史背景產生興趣。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該劇的歷史背景正是中華文明發生重大歷史變革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不僅發生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融合,而且以先秦兩漢時期華夏文化為正溯的中華文明注入大量遊牧民族的文化。通過這些遊牧民族的媒介作用,許多中亞、西域的文化也傳入中國,中華文明更加豐富多元。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上圖:南北朝時期地圖

我們既然是講冷兵器,那麼咱們今天也就以楚喬宇文鑰時代的兵器鎧甲為話題,談談他們那個時代最有特色的一種鎧甲,那就是被人稱作“鐵猛獸”的明光甲。

文章開頭說過,南北朝是一個大變革時代,文明的各個領域都發生革命性、甚至顛覆性的變化。與先秦兩漢迥然不同。軍事領域更是如此,南北朝時期的武備尤其是鎧甲,可以用“改弦易轍”“脫胎換骨”來形容。許多西域、中亞的軍事技術武器裝備被鮮卑匈奴這樣地域廣闊的異族最先接受,進而通過他們所建立的北朝迅速傳入中國南朝。比如鎖子甲、具裝甲騎、明光甲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性鎧甲。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上圖:騎兵鎖子甲

這裡之所以說明光甲也是引入的異族事物是因為常識告訴我們,一種人文事物的生成,都是必須經過漫長的孕育、演化才能產生的,不可能極短時間裡,毫無徵兆的突然蹦出來。明光甲在西漢沒有記載,東漢末年才“橫空出世”。沒有必須的演化過程,這是不可能。所以,唯一的解釋只能是它也是與“鎖子連環甲”一樣,是從異域傳來的。明光甲是一種性能優良、造型美觀的鎧甲,所以一經引入,迅速成為主流甲冑,並且在隋唐時代繼續唱主角。

那麼問題來了,明光甲到底什麼樣呢?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上圖:南北朝時期最流行的明光甲,究竟是板甲結構還是扎甲加上圓鏡形狀的甲片構成,成為未解之謎

如果細究明光甲到底什麼形制,恐怕沒有人能篤定。畢竟中國傳統的鎧甲(金屬鎧甲)自明清時代就在中國失傳了。這個自古也沒有成為什麼學問,所以,到現在就成為不解之謎了。

明光甲現代的冷兵器愛好者,包括許多冷兵器方面的著作,都約定俗成似得,將其定性為一種胸前配有兩個大大的圓形護甲的鎧甲款型。這種觀點由來已久,似乎與出土的漢代一款銅鏡有關,這一款銅鏡有“見日之光 天下大明”的銘文。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上圖:西漢一款銅鏡,有見日之光 天下大明的銘文,現代人將此作為明光甲的依據,有失牽強

南北朝時期的不少鎧甲,胸前都有一對圓鏡似得的甲片。所以,二者讓人感覺很有些“關係”。很顯然,這是現代人的一種比較牽強的猜測。並不能作為確信無疑的答案。

因為,並不是所有銅鏡都有銘文,有銘文的銅鏡很少,而有那樣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銅鏡,目前也只有這一面。很難想象歷史赫赫有名的明光甲會與這樣一款“偶然性”的出土銅鏡有什麼關聯。二者的內在聯繫實在太過渺茫,太過牽強。

南北朝文獻中,明光甲常常與另一種“黑光甲”相提並論。顯然,明光甲的得名更有可能是根據其通體反射陽光而命名的。與其在銅鏡上大做文章,還不如在與明光甲同時代的出土鎧甲上尋找啟發或者答案。中國境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鎧甲出土很少,大多是一些穿著著這樣款型鎧甲的陶俑。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上圖:魏晉時期武士鎧甲

但是正所謂“禮失求諸野”。中國不存在,不代表相鄰國家也缺乏,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半島、日本,就出土過大量南北朝時期的“大陸型”鎧甲,其中一種被命名“短甲”的類型非常常見,堪稱這個時期鎧甲的典範。這種鎧甲的頭盔完全符合中國明光甲武士俑的頭盔特徵。加之二者同時期,所以研究二者的關係,應該非常關鍵。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日本就出土過大量南北朝時期的“大陸型”鎧甲,這是被命名“短甲”的類型,極有可能這才是明光甲的真正類型。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這種全金屬鎧甲的流行時間正好也是中國明光甲盛行時期,極有可能這是明光甲的一種日本變異形式。尤其頭盔是典型的南北朝特有的衝角盔。在日本它們被稱為衝角付胄,事物往往是成體系的,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如果證明與另一個體系極度相似,往往寓意兩個體系的近似性。

人類古往今來,文化的傳播有一個特徵,就是會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異”,這一點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尤其顯著。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明光甲武士俑,胸前都有圓護甲,顯然是中國工藝精湛的甲冑師所熟練的,也是具有較強審美的。在向東方傳播過程中,因為不同地域的審美觀不同,尤其是不同地域的文明程度不同造成的工藝水平差異,都可能造成中國式樣的明光甲在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傳播過程中,發生巨大變化。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上圖:青瓷武士俑所穿明光甲局部圖

朝鮮半島的“短甲”,甲片既有日本那樣純粹長方形長條形的。也有中國那樣圓形、漩渦形的造型。顯現出的是不同地域的審美觀與工藝的差距,說白了,中國的大量有造型偉碩的圓形圓護,是因為中國審美上喜歡這種更具裝飾性,並且中國工匠手工藝也更加嫻熟。故而中國南北朝明光甲多圓形甲片。

而朝鮮半島長久受到中國影響,所以,工藝方面可以製造出這種圓形護甲。日本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是原始的古墳時期,審美與工藝,肯選擇更容易製造的長方形甲片的鎧甲。這並非三者之間分屬三種風馬牛不相及事物的區別。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由於日本的短甲都是長條狀的甲片,缺乏中國明光甲經典“圓鏡造型”,所以人們往往不會把它與明光甲有絲毫聯想,而朝鮮半島出土的短甲就大量存在“圓鏡”“卷草”形的造型,這些都是明光甲的特有特徵(如果覺得和塑像不像,請考慮藝術化造型與事物、地域差別、工藝技術的懸殊等因素)

反而,通過對比,三者之間還是存在大量的相似度。

黑光甲的反向證明,明光甲只不過與黑光甲一樣,只是由鎧甲對陽光的反射效果得出的命名,以一款偶然性發現的銅鏡命名是非常荒唐的。

它是楚喬時代最具特色的鎧甲,有“鐵猛獸”之稱

近現代日本考古學家早已復原了許多短甲,它們的外觀特徵最顯著的就是通體“明光閃耀”,而有些短甲出土時又有黑漆殘留,所以,這部分鎧甲塗上黑漆,又能很完美的解釋出另一種南北朝文獻常見的“黑光甲”。

所以,明光甲黑光甲,與其與銅鏡扯一起,還不如與它同時代的大量明光閃爍的短甲,認真思考研究。

注: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原創,投稿作者曠谷幽蘭。

對冷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可私信我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