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
"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魚臺縣是山東省濟寧市轄縣,總面積653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魚臺縣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是國家商品糧、優質棉、優質大米、淡水魚生產基地,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一、歷史沿革

"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魚臺縣是山東省濟寧市轄縣,總面積653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魚臺縣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是國家商品糧、優質棉、優質大米、淡水魚生產基地,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一、歷史沿革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秦朝時期的方與縣

1、春秋屬魯國。戰國為宋方與邑地。秦置方與縣,治今谷亭鎮西舊城北,屬薛郡。兩漢、三國魏屬山陽郡。晉屬高平國。南朝宋、北魏屬高平郡。北齊廢。

2、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方與縣,屬彭城郡。唐寶應元年(762年)改名魚臺縣。元和四年(809年)移縣治於黃臺市,即今谷亭鎮西10千米之舊城,屬兗州。

3、宋、金屬單州。元屬濟寧路濟州。明屬兗州府。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移治所於董家店(即今魚城鎮),屬兗州府。乾隆四十一年後屬濟寧直隸州。

4、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直屬省。1940年屬湖西專區。1942—1949年,先後屬冀魯豫行政區第六、第十一、第三專區。

5、1949年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劃回山東省。1953年屬濟寧專區,1956年併入金鄉縣。1964年析出復置,治今谷亭鎮,仍屬濟寧專區。1967年屬濟寧地區。1983年屬濟寧市。

二、地名來歷

唐寶應元年(762年)以境內有魯隱公觀魚臺,改名魚臺縣。《元和郡縣誌》魚臺縣:“因縣北有魯君觀魚臺,故名。”

三、旅遊景點

"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魚臺縣是山東省濟寧市轄縣,總面積653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魚臺縣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是國家商品糧、優質棉、優質大米、淡水魚生產基地,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一、歷史沿革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秦朝時期的方與縣

1、春秋屬魯國。戰國為宋方與邑地。秦置方與縣,治今谷亭鎮西舊城北,屬薛郡。兩漢、三國魏屬山陽郡。晉屬高平國。南朝宋、北魏屬高平郡。北齊廢。

2、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方與縣,屬彭城郡。唐寶應元年(762年)改名魚臺縣。元和四年(809年)移縣治於黃臺市,即今谷亭鎮西10千米之舊城,屬兗州。

3、宋、金屬單州。元屬濟寧路濟州。明屬兗州府。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移治所於董家店(即今魚城鎮),屬兗州府。乾隆四十一年後屬濟寧直隸州。

4、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直屬省。1940年屬湖西專區。1942—1949年,先後屬冀魯豫行政區第六、第十一、第三專區。

5、1949年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劃回山東省。1953年屬濟寧專區,1956年併入金鄉縣。1964年析出復置,治今谷亭鎮,仍屬濟寧專區。1967年屬濟寧地區。1983年屬濟寧市。

二、地名來歷

唐寶應元年(762年)以境內有魯隱公觀魚臺,改名魚臺縣。《元和郡縣誌》魚臺縣:“因縣北有魯君觀魚臺,故名。”

三、旅遊景點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1、五里三賢景區。位於張黃鎮武臺村和大閔村,有閔子祠、樊遲墓、魯隱公觀魚臺、超化寺等景點。魯隱公觀魚臺(武棠亭)遺址位於武臺村西,為春秋時期棠邑治所,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遺址南北長125米,東西寬96米,高3米。現存“魯隱公觀魚處”碑,碑陽文字是崇禎九年(1639年)所刻,碑陰文字“重修武棠亭魯侯觀魚處記”是清雍正三年(1975年)所刻。閔子祠位於大閔村,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康熙六十年重建,雍正三年欽賜“門宗孝行”匾額,懸掛於閔大殿正中。樊遲墓位於武臺村西南,高出地面0.8米,周長10米。超化寺座落於武棠亭遺址頂端,始建於唐鹹通五年(864年),2006年重修伽藍殿,恢復佛教活動。

"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魚臺縣是山東省濟寧市轄縣,總面積653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魚臺縣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是國家商品糧、優質棉、優質大米、淡水魚生產基地,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一、歷史沿革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秦朝時期的方與縣

1、春秋屬魯國。戰國為宋方與邑地。秦置方與縣,治今谷亭鎮西舊城北,屬薛郡。兩漢、三國魏屬山陽郡。晉屬高平國。南朝宋、北魏屬高平郡。北齊廢。

2、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方與縣,屬彭城郡。唐寶應元年(762年)改名魚臺縣。元和四年(809年)移縣治於黃臺市,即今谷亭鎮西10千米之舊城,屬兗州。

3、宋、金屬單州。元屬濟寧路濟州。明屬兗州府。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移治所於董家店(即今魚城鎮),屬兗州府。乾隆四十一年後屬濟寧直隸州。

4、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直屬省。1940年屬湖西專區。1942—1949年,先後屬冀魯豫行政區第六、第十一、第三專區。

5、1949年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劃回山東省。1953年屬濟寧專區,1956年併入金鄉縣。1964年析出復置,治今谷亭鎮,仍屬濟寧專區。1967年屬濟寧地區。1983年屬濟寧市。

二、地名來歷

唐寶應元年(762年)以境內有魯隱公觀魚臺,改名魚臺縣。《元和郡縣誌》魚臺縣:“因縣北有魯君觀魚臺,故名。”

三、旅遊景點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1、五里三賢景區。位於張黃鎮武臺村和大閔村,有閔子祠、樊遲墓、魯隱公觀魚臺、超化寺等景點。魯隱公觀魚臺(武棠亭)遺址位於武臺村西,為春秋時期棠邑治所,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遺址南北長125米,東西寬96米,高3米。現存“魯隱公觀魚處”碑,碑陽文字是崇禎九年(1639年)所刻,碑陰文字“重修武棠亭魯侯觀魚處記”是清雍正三年(1975年)所刻。閔子祠位於大閔村,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康熙六十年重建,雍正三年欽賜“門宗孝行”匾額,懸掛於閔大殿正中。樊遲墓位於武臺村西南,高出地面0.8米,周長10米。超化寺座落於武棠亭遺址頂端,始建於唐鹹通五年(864年),2006年重修伽藍殿,恢復佛教活動。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2、孟樓溼地旅遊景區。位於王魯鎮孟樓村及其兩翼沿湖區域,規劃面積8470畝,主要景點包括觀魚文化島、淡水魚世界、歡樂魔法島、孝賢文化島、溼地科普島、漁家風情水街、國際垂釣基地、水上運動中心、水上植物精品花園、水巷森林、魚臺水產展示交易中心、鳥語島等。

"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魚臺縣是山東省濟寧市轄縣,總面積653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魚臺縣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是國家商品糧、優質棉、優質大米、淡水魚生產基地,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一、歷史沿革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秦朝時期的方與縣

1、春秋屬魯國。戰國為宋方與邑地。秦置方與縣,治今谷亭鎮西舊城北,屬薛郡。兩漢、三國魏屬山陽郡。晉屬高平國。南朝宋、北魏屬高平郡。北齊廢。

2、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方與縣,屬彭城郡。唐寶應元年(762年)改名魚臺縣。元和四年(809年)移縣治於黃臺市,即今谷亭鎮西10千米之舊城,屬兗州。

3、宋、金屬單州。元屬濟寧路濟州。明屬兗州府。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移治所於董家店(即今魚城鎮),屬兗州府。乾隆四十一年後屬濟寧直隸州。

4、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直屬省。1940年屬湖西專區。1942—1949年,先後屬冀魯豫行政區第六、第十一、第三專區。

5、1949年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劃回山東省。1953年屬濟寧專區,1956年併入金鄉縣。1964年析出復置,治今谷亭鎮,仍屬濟寧專區。1967年屬濟寧地區。1983年屬濟寧市。

二、地名來歷

唐寶應元年(762年)以境內有魯隱公觀魚臺,改名魚臺縣。《元和郡縣誌》魚臺縣:“因縣北有魯君觀魚臺,故名。”

三、旅遊景點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1、五里三賢景區。位於張黃鎮武臺村和大閔村,有閔子祠、樊遲墓、魯隱公觀魚臺、超化寺等景點。魯隱公觀魚臺(武棠亭)遺址位於武臺村西,為春秋時期棠邑治所,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遺址南北長125米,東西寬96米,高3米。現存“魯隱公觀魚處”碑,碑陽文字是崇禎九年(1639年)所刻,碑陰文字“重修武棠亭魯侯觀魚處記”是清雍正三年(1975年)所刻。閔子祠位於大閔村,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康熙六十年重建,雍正三年欽賜“門宗孝行”匾額,懸掛於閔大殿正中。樊遲墓位於武臺村西南,高出地面0.8米,周長10米。超化寺座落於武棠亭遺址頂端,始建於唐鹹通五年(864年),2006年重修伽藍殿,恢復佛教活動。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2、孟樓溼地旅遊景區。位於王魯鎮孟樓村及其兩翼沿湖區域,規劃面積8470畝,主要景點包括觀魚文化島、淡水魚世界、歡樂魔法島、孝賢文化島、溼地科普島、漁家風情水街、國際垂釣基地、水上運動中心、水上植物精品花園、水巷森林、魚臺水產展示交易中心、鳥語島等。

山東濟寧魚臺縣----古稱方與,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

3、太公廟。位於李閣鎮太公廟村,始建於唐貞觀初年,毀於民國兵患水災。2002年,姜太公141代孫姜廣祥等族人籌資在其舊址重建,有大殿、東西廊坊、大王殿、隨緣門、全神殿、碑亭等建築,存古碑七通,廟內共有泥塑神像85尊。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