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考古 文物 漢朝 建築 文藏 文藏 2017-09-13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將軍墳鳥瞰

中國東北的高句麗民族源於商人,是屬於五帝系統的炎黃後裔,在商人入主中原建立殷商王朝時向東北方向遷徙的一支,與中原有著密切聯繫,因此高句麗人的墓葬壁畫中有大量的漢文化內涵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將軍墳南面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太王陵近景(東南-西北)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設置玄菟郡,以高句麗地為屬縣,以族名為縣名,高句麗成為漢王朝北方少數民族子民。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西漢末,高句麗建立政權,稱高句麗國,都紇升骨城,即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公元3年(漢平帝元始三年),琉璃明王遷都於國內城,即吉林省集安縣。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太王陵墓室石槨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又遷都平壤城,直至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滅國。這個存在了705年的少數民族政權,大量的遺址在桓仁、集安和平壤這三都中被發現,而集安作為高句麗的都城達425年之久,因此集安的遺址是研究高句麗考古的重要資料


集安高句麗王陵及遺物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禹山墓區太王陵 鉈尾

根據史料記載,高句麗705年曆史中共有28位王,而高句麗民族十分重視喪葬制度,高句麗王在即位之時就開始選擇墓地,修建陵墓,即使遷都別處,死後也要歸葬故都墓地。若以即位擇地作為墓地選址的標準,那麼,高句麗第一代、第二代王葬於桓仁紇升骨城附近,第二十一代到二十七代王葬於平壤附近,末代第二十八王葬於唐朝京師,而其餘從第三代王到二十代王共有18位王的陵墓在集安國內城附近。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禹山墓區太王陵 鎏金銅冠飾

在歷年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已經有13座王陵被認定在面向鴨綠江的臺地和坡地上,自東向西分佈為:將軍墳、臨江墓、太王陵、禹山992號墓、禹山2110號墓、山城下磚廠36號墓、七星山211號墓、七星山871號墓、麻線2378號墓、千秋墓、麻線2100號墓、麻線626號墓、西大墓。在目前認定的這13座王陵中,只有太王陵是年代、身份具有歷史和考古根據的,因此在概括王陵的特徵時,太王陵可以做為一個標準。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禹山墓區太王陵 銅灶

高句麗墓葬的形制是由石墓向土墓轉變的,所謂“積石為墓,列種松柏”,而集安地區的王陵多為石墓,經歷了無壇積石、有壇積石、階壇積石墓的變化階段,是埋葬設施最完備的墓葬。太王陵就是一座大型階壇積石石室墓,作為等級最高的墓葬,還有一些附屬設施如:護墳石、散水、排水溝、涵管等。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禹山墓區太王陵 文字磚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麻線墓區千秋墓 蓮花紋瓦當

在對這些王陵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王陵的墓上殘留有建築磚瓦。如太王陵發現有一塊印著“願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嶽”字樣的銘文磚,還有大量的蓮花紋瓦當。瓦和瓦當的使用是有等級的,“……唯佛寺、神廟及王宮、官府乃用瓦”,而有瓦就意味著有建築物,這說明王陵墓上是有建築物的。高句麗民族在漢朝統一疆域之內,陵墓制度也因襲秦漢之制,這些建築物應為“陵寢”的“寢”,把它作為墓主人的靈魂休憩之所,“冢上做屋,不令雨溼。”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七星山墓區211號墓 A型鎏金銅柿蒂形鏤空飾

陪葬墓和祭臺是高句麗王陵的又一重要特徵。在帝王陵墓的廣闊的陵園裡,陪葬墓、祭臺、墓碑、陵牆及門垣齊備,而且還有守墓煙戶(即陵戶、守冢、園邑、守墓人)。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七星山墓區211號墓 鎏金銅連泡片形飾

高句麗早期王陵保存有原始血緣傳統,族葬的表現形式首先是陪葬墓,隨著王權的加強和埋葬制度的演化,祭臺出現並逐漸規格化,而陵牆和陵寢建築的出現則體現了王陵禮制的完善。另外,埋葬制度由聚群向獨立發展,後來的王陵多選址高坡或臺地,往往一座王陵就佔據了一個高地。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麻線墓區2100號墓 單葉步搖飾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七星山墓區211號墓 A型鎏金銅懸葉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禹山墓區992號墓 鎏金銅八瓣傘狀泡飾

遺物往往是一座墓葬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生活方式。高句麗有“厚葬、金銀財幣盡於送死” 的習俗,除磚、瓦等建築構件和銅器、鐵器、金器、鎏金器等生產生活用具之外,在高句麗王陵中,大量王族專用或與王族地位相符的遺物發掘出土,如髹漆銅鏡、錯金刀、鎏金冠、龍鳳圖案的飾件、龍形刻石、“王”字瓦紋,以及大量不同形制的金飾等。除去文獻材料和墓葬遺蹟,遺物對王陵的考古分期起著輔助作用,對了解高句麗民族的生活特色十分重要。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麻線墓區2100號墓 鐵鏡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麻線墓區2100號墓 鐵鏡(紋飾)

麻線2100號墓出土有髹漆鐵鏡。鐵鏡興起於東漢至三國時期,後沒落消失,這枚鐵鏡就具有明顯時代特徵。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禹山墓區太王陵 鎏金銅馬鐙(正面)

太王陵出土有鎏金馬鐙。馬鐙是公元3世紀時由中亞傳至中原和北方騎馬民族的,又經鮮卑傳入高句麗進而到朝鮮半島和日本,這件馬鐙正是東亞地區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典型器物。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麻線墓區西大墓 捲雲紋瓦當

瓦當在西大墓、禹山992號墓和千秋墓等都有發現,有的還有紀年文字,常見的有捲雲紋瓦當、蓮花紋瓦當。這種形制的瓦當始見於戰國,盛行於漢魏,傳入高句麗約為公元4世紀初,是陵墓的專用建築構件。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麻線墓區千秋墓 文字磚

文字磚僅在太王陵和千秋墓使用,是裝飾用的模製吉語,上面提到“願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嶽”銘文磚就是其中之一,千秋墓的銘文刻字為“千秋萬歲永固”。這種磚在東漢時和幾何紋磚、楔形磚等共同用於陵墓,晉以後衰退,而高句麗使用這種風格的裝飾磚則滯後了很多年。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禹山墓區太王陵 鎏金銅案足

在太王陵,還發現有精美的馬蹄形鎏金案足。在與太王陵年代(公元4世紀中期)相接近的舞踴墓的壁畫中,墓主人坐在高几上,旁有放置食物的小几,幾足均為馬蹄形。高句麗有“食作俎幾”的習慣,太王陵的實物,證明了這種風俗深入高句麗顯貴的生活之中。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禹山墓區992號墓 鎏金銅圭形搖葉

集安高句麗王陵發現的遺物中,有時代風格的不止於此。特有的製作工藝、材質和造型,以及應用範疇、流傳過程和淵源變遷等因素無不蘊藏著時代的信息。

文藏頭條號相關內容:

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零圭斷璧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一)

古國的靈光(上)——集安高句麗王陵的出土文物

文章內容來自《藝術品》雜誌

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