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
"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遼寧朝陽北票西官營子村發現了一座規模不小的墓葬。經過辨別,這是北燕馮素弗夫妻合葬墓。北燕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政權,都城叫做龍城,其實就是現今了遼寧省朝陽市。這個政權存在僅僅只有三十年,而馮素弗就是北燕開國皇帝馮跋的弟弟,也是是當時的宰輔。

儘管北燕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馮素弗生前既是宗室,又是百官之首,地位顯赫,因此墓葬之中仍然出土了不少重要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因為它的造型獨一無二,成為了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遼寧朝陽北票西官營子村發現了一座規模不小的墓葬。經過辨別,這是北燕馮素弗夫妻合葬墓。北燕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政權,都城叫做龍城,其實就是現今了遼寧省朝陽市。這個政權存在僅僅只有三十年,而馮素弗就是北燕開國皇帝馮跋的弟弟,也是是當時的宰輔。

儘管北燕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馮素弗生前既是宗室,又是百官之首,地位顯赫,因此墓葬之中仍然出土了不少重要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因為它的造型獨一無二,成為了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初看這個文物,你一定會摸不著頭腦。它的體型橫長,嘴巴如同鴨嘴獸一般,長長的頸部和尾巴,卻有圓鼓鼓的肚皮。背面之上,還生出一對三角形翅膀,因為細小,如雛鴨的雙翅一般。它看起來它像是一隻動物,卻又說不上到底是什麼動物。

不光是你,就是文博專家、收藏家們也弄不懂這是一件什麼動物,只能推斷它結合了各種動物的造型。就算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造型,那這件文物是做什麼用的,總該很清楚吧?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件鎮館之寶的用途,至今還有爭議。但是,還是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說法,那就是作為欹器所用。

"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遼寧朝陽北票西官營子村發現了一座規模不小的墓葬。經過辨別,這是北燕馮素弗夫妻合葬墓。北燕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政權,都城叫做龍城,其實就是現今了遼寧省朝陽市。這個政權存在僅僅只有三十年,而馮素弗就是北燕開國皇帝馮跋的弟弟,也是是當時的宰輔。

儘管北燕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馮素弗生前既是宗室,又是百官之首,地位顯赫,因此墓葬之中仍然出土了不少重要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因為它的造型獨一無二,成為了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初看這個文物,你一定會摸不著頭腦。它的體型橫長,嘴巴如同鴨嘴獸一般,長長的頸部和尾巴,卻有圓鼓鼓的肚皮。背面之上,還生出一對三角形翅膀,因為細小,如雛鴨的雙翅一般。它看起來它像是一隻動物,卻又說不上到底是什麼動物。

不光是你,就是文博專家、收藏家們也弄不懂這是一件什麼動物,只能推斷它結合了各種動物的造型。就算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造型,那這件文物是做什麼用的,總該很清楚吧?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件鎮館之寶的用途,至今還有爭議。但是,還是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說法,那就是作為欹器所用。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欹器這個詞,大概很多人會覺得新鮮,但說起沙漏大家應該會比較熟悉吧?其實最早的欹器,就是類似於沙漏,而且也是一種計時的工具。它的設計方法有很多種,但總歸要達到的目的是:讓空瓶時垂直,而注入大量的水之後就能傾斜,這樣保證往復自動滴水計時。

本來欹器是用來作為計時的工具,後來孔子到魯國宮中參觀試驗時,發出了一句“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的感慨。聖人之言,如黃鐘大呂當頭棒喝,欹器便被賦予了凡事要戒驕戒躁,避免“滿招損”的含義。

"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遼寧朝陽北票西官營子村發現了一座規模不小的墓葬。經過辨別,這是北燕馮素弗夫妻合葬墓。北燕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政權,都城叫做龍城,其實就是現今了遼寧省朝陽市。這個政權存在僅僅只有三十年,而馮素弗就是北燕開國皇帝馮跋的弟弟,也是是當時的宰輔。

儘管北燕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馮素弗生前既是宗室,又是百官之首,地位顯赫,因此墓葬之中仍然出土了不少重要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因為它的造型獨一無二,成為了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初看這個文物,你一定會摸不著頭腦。它的體型橫長,嘴巴如同鴨嘴獸一般,長長的頸部和尾巴,卻有圓鼓鼓的肚皮。背面之上,還生出一對三角形翅膀,因為細小,如雛鴨的雙翅一般。它看起來它像是一隻動物,卻又說不上到底是什麼動物。

不光是你,就是文博專家、收藏家們也弄不懂這是一件什麼動物,只能推斷它結合了各種動物的造型。就算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造型,那這件文物是做什麼用的,總該很清楚吧?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件鎮館之寶的用途,至今還有爭議。但是,還是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說法,那就是作為欹器所用。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欹器這個詞,大概很多人會覺得新鮮,但說起沙漏大家應該會比較熟悉吧?其實最早的欹器,就是類似於沙漏,而且也是一種計時的工具。它的設計方法有很多種,但總歸要達到的目的是:讓空瓶時垂直,而注入大量的水之後就能傾斜,這樣保證往復自動滴水計時。

本來欹器是用來作為計時的工具,後來孔子到魯國宮中參觀試驗時,發出了一句“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的感慨。聖人之言,如黃鐘大呂當頭棒喝,欹器便被賦予了凡事要戒驕戒躁,避免“滿招損”的含義。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後來欹器的實用功能逐漸淡化,被其它器具所取代,而“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點,讓它獲得了警示君王的用途。甚至在清朝時,皇帝還讓人在紫禁城擺放欹器。

這件器皿,被人認為是欹器的一種,因為它不裝水會傾翻,裝滿水也會傾翻,只有半滿的狀態,才會因為後半部分加重,從而保證其穩穩當當。這件文物,就被命名為鴨形玻璃注。

"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遼寧朝陽北票西官營子村發現了一座規模不小的墓葬。經過辨別,這是北燕馮素弗夫妻合葬墓。北燕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政權,都城叫做龍城,其實就是現今了遼寧省朝陽市。這個政權存在僅僅只有三十年,而馮素弗就是北燕開國皇帝馮跋的弟弟,也是是當時的宰輔。

儘管北燕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馮素弗生前既是宗室,又是百官之首,地位顯赫,因此墓葬之中仍然出土了不少重要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因為它的造型獨一無二,成為了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初看這個文物,你一定會摸不著頭腦。它的體型橫長,嘴巴如同鴨嘴獸一般,長長的頸部和尾巴,卻有圓鼓鼓的肚皮。背面之上,還生出一對三角形翅膀,因為細小,如雛鴨的雙翅一般。它看起來它像是一隻動物,卻又說不上到底是什麼動物。

不光是你,就是文博專家、收藏家們也弄不懂這是一件什麼動物,只能推斷它結合了各種動物的造型。就算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造型,那這件文物是做什麼用的,總該很清楚吧?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件鎮館之寶的用途,至今還有爭議。但是,還是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說法,那就是作為欹器所用。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欹器這個詞,大概很多人會覺得新鮮,但說起沙漏大家應該會比較熟悉吧?其實最早的欹器,就是類似於沙漏,而且也是一種計時的工具。它的設計方法有很多種,但總歸要達到的目的是:讓空瓶時垂直,而注入大量的水之後就能傾斜,這樣保證往復自動滴水計時。

本來欹器是用來作為計時的工具,後來孔子到魯國宮中參觀試驗時,發出了一句“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的感慨。聖人之言,如黃鐘大呂當頭棒喝,欹器便被賦予了凡事要戒驕戒躁,避免“滿招損”的含義。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後來欹器的實用功能逐漸淡化,被其它器具所取代,而“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點,讓它獲得了警示君王的用途。甚至在清朝時,皇帝還讓人在紫禁城擺放欹器。

這件器皿,被人認為是欹器的一種,因為它不裝水會傾翻,裝滿水也會傾翻,只有半滿的狀態,才會因為後半部分加重,從而保證其穩穩當當。這件文物,就被命名為鴨形玻璃注。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器皿的功能問題,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然而它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這件器皿到底是哪裡製作的。很多人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它在中國境內被發現,自然是中國人制作的。可是,從目前的發現來看,古代中國人能夠製作琉璃,但不會製作玻璃。這件文物上所包含的吹管成型、熱貼玻璃條等技術,更是古羅馬才擁有的。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件玻璃文物的材質,是古羅馬帝國的鈉鈣玻璃,這肯定不是當時中國能夠生產的。再加上它的造型和風格,都有著濃郁的地中海風情,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所以,很多人認為,這件文物,應該就是來自於西方。

"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遼寧朝陽北票西官營子村發現了一座規模不小的墓葬。經過辨別,這是北燕馮素弗夫妻合葬墓。北燕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政權,都城叫做龍城,其實就是現今了遼寧省朝陽市。這個政權存在僅僅只有三十年,而馮素弗就是北燕開國皇帝馮跋的弟弟,也是是當時的宰輔。

儘管北燕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馮素弗生前既是宗室,又是百官之首,地位顯赫,因此墓葬之中仍然出土了不少重要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因為它的造型獨一無二,成為了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初看這個文物,你一定會摸不著頭腦。它的體型橫長,嘴巴如同鴨嘴獸一般,長長的頸部和尾巴,卻有圓鼓鼓的肚皮。背面之上,還生出一對三角形翅膀,因為細小,如雛鴨的雙翅一般。它看起來它像是一隻動物,卻又說不上到底是什麼動物。

不光是你,就是文博專家、收藏家們也弄不懂這是一件什麼動物,只能推斷它結合了各種動物的造型。就算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造型,那這件文物是做什麼用的,總該很清楚吧?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件鎮館之寶的用途,至今還有爭議。但是,還是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說法,那就是作為欹器所用。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欹器這個詞,大概很多人會覺得新鮮,但說起沙漏大家應該會比較熟悉吧?其實最早的欹器,就是類似於沙漏,而且也是一種計時的工具。它的設計方法有很多種,但總歸要達到的目的是:讓空瓶時垂直,而注入大量的水之後就能傾斜,這樣保證往復自動滴水計時。

本來欹器是用來作為計時的工具,後來孔子到魯國宮中參觀試驗時,發出了一句“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的感慨。聖人之言,如黃鐘大呂當頭棒喝,欹器便被賦予了凡事要戒驕戒躁,避免“滿招損”的含義。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後來欹器的實用功能逐漸淡化,被其它器具所取代,而“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點,讓它獲得了警示君王的用途。甚至在清朝時,皇帝還讓人在紫禁城擺放欹器。

這件器皿,被人認為是欹器的一種,因為它不裝水會傾翻,裝滿水也會傾翻,只有半滿的狀態,才會因為後半部分加重,從而保證其穩穩當當。這件文物,就被命名為鴨形玻璃注。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器皿的功能問題,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然而它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這件器皿到底是哪裡製作的。很多人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它在中國境內被發現,自然是中國人制作的。可是,從目前的發現來看,古代中國人能夠製作琉璃,但不會製作玻璃。這件文物上所包含的吹管成型、熱貼玻璃條等技術,更是古羅馬才擁有的。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件玻璃文物的材質,是古羅馬帝國的鈉鈣玻璃,這肯定不是當時中國能夠生產的。再加上它的造型和風格,都有著濃郁的地中海風情,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所以,很多人認為,這件文物,應該就是來自於西方。

明明是古羅馬文物,卻在中國東北出土,還暗含中國傳統文化

有人由此推論,它可能是由地中海的羅馬,通過漫長的草原絲綢之路,先通過柔然,再傳到北燕的。更有可能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件定製款。當時的北燕皇室,因為聽說了羅馬帝國玻璃製品的精妙,特意以中華文化的內涵要求,向歐洲定製的。既然中國的絲綢、茶葉能夠向西方傳播,那麼反過來歐洲的精妙製品,向中國銷售也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考古、文物工作者的猜想而已。文物不會說話,不能告訴我們它的來歷,但它卻以卓越的風采,引得無數人競相追逐猜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