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收復臺灣,都說他會公報私仇,康熙不信,最終成為千古英雄

明朝天啟年間,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當時明朝內憂外患,自顧不暇,因為臺灣孤懸海外,所以一直沒有被收復。直到清朝康熙登基時,明朝遺臣鄭成功率師攻打臺灣,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此時,臺灣已經被荷蘭人侵佔38年之久。由於鄭成功代表著明朝政權,和清朝分庭抗禮,又過了22年,康熙派大將施琅攻打臺灣,兩岸終於統一。

此人收復臺灣,都說他會公報私仇,康熙不信,最終成為千古英雄

在鄭成功父子管理臺灣的時期,施琅被譽為第二個“吳三桂”,因為施琅3次背叛舊主,被稱為“無主之臣”。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從小不喜學文,但喜習武,17歲就跟著鄭芝龍(鄭成功之父)打仗,屢立戰功。這一時期,施琅和鄭成功是戰友,關係親密。順治三年,鄭芝龍和其子鄭成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鄭芝龍降清,鄭成功繼續抗清,施琅選擇了跟隨鄭芝龍,歸順清朝,這是他的第一次叛變。

此人收復臺灣,都說他會公報私仇,康熙不信,最終成為千古英雄

隨後,清朝將領李成棟反叛,施琅跟隨李成棟反清復明,這是施琅第二次叛變。施琅很快找到了鄭成功,繼續支持鄭成功。順治八年,施琅和鄭成功意見相左,被鄭成功解除兵權,二人逐漸鬧掰,施琅又投奔清朝,而此時,鄭成功卻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這是施琅第三次背叛舊主。

此人收復臺灣,都說他會公報私仇,康熙不信,最終成為千古英雄

康熙平定三藩後,開始思考收復臺灣之事。當時朝廷上意見並不統一,索額圖等人認為,臺灣“孤懸海外”,對清朝的價值並不大。而李光地認為,臺灣雖然是海島,但關四省之要害,必須收復。康熙是贊成李光地的,但在任用施琅上,卻猶豫了,康熙有三點顧慮:第一,施琅是漢人,也是明朝舊將。第二,施琅和臺灣鄭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第三,施琅屢次背叛,不一定可靠。但最後,康熙在召見施琅之後,決定任用施琅。因為施琅對康熙說:

“吾在京二十又五年,日夜磨心熟籌,無時不注臺灣之動向,臺雖孤懸,而連骨血,若他日為夷所據,再出兵討之,必晚矣。至如耳之蠅,不能寢食以安。”

此人收復臺灣,都說他會公報私仇,康熙不信,最終成為千古英雄

​康熙看出了施琅的決心,同時知道,施琅有其他將領沒有的海戰優勢。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1年),臺灣鄭經去世,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位,康熙料定臺灣政權必定不穩,立即派施琅南下福建,準備攻打臺灣。不僅如此,為了能讓施琅順利收復臺灣,康熙不僅授予施琅“太子太保”銜,而且還給了“自行進取”的權力。也就是說,施琅獨自掌控軍事大權,不受後方姚啟聖等人的干涉。

此人收復臺灣,都說他會公報私仇,康熙不信,最終成為千古英雄

施琅沒有辜負康熙的信任,康熙二十三年,施琅在澎湖之戰中擊敗臺灣劉國軒,鄭氏政權損失慘重,施琅並沒有乘勝攻打,而是進行招降。這一舉動避免了大量的人員傷亡,臺灣鄭克塽最終願意投降。施琅讓大家都不要輕舉妄動,而是派人急請康熙的“招撫詔書”。

此人收復臺灣,都說他會公報私仇,康熙不信,最終成為千古英雄

在此之前,那些滿洲將領在康熙面前進獻讒言,認為施琅一旦攻下臺灣,為報父親和弟弟之仇,必定公報私仇,大開殺戒。康熙不相信施琅會如此,當康熙看到施琅的奏報後,哈哈大笑,他知道,他信任施琅是沒有錯的。

此人收復臺灣,都說他會公報私仇,康熙不信,最終成為千古英雄

施琅按照康熙的詔書招撫鄭氏,並且在登岸後第一時間去鄭成功廟前上了一炷香,臺灣百姓本把施琅當做“吳三桂”,如此以來,紛紛感動不已。施琅給康熙的奏摺上說道:

“吾所以銜恤茹痛者,為國事重,不敢顧私也!”

從不大開殺戒,到主動給鄭成功上香,可以看出,在施琅心中,國事大於私仇。正是因為施琅的努力,臺灣以最小的犧牲的統一,施琅成為千古英雄。

此人收復臺灣,都說他會公報私仇,康熙不信,最終成為千古英雄

筆者曰:我輩自強不息,以國事重,必定再出施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