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

胤禔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係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其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1)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佈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2)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3)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係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自己便會飛黃騰達。

4)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大阿哥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資料原文載:張明德一案審結,胤禟、胤禎供:“八阿哥曾語我等:‘有看相人張姓者雲,皇太子行事凶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指八阿哥本人)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張明德)去。”胤禩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問張明德口供亦無異。

5)鎮魘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絕望,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

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宣示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幽禁起來。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臨行時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朕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八旗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人、護軍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監守。康熙帝還不放心,又加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並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監視,還對這些官員下了一道嚴諭:"如果誰2玩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

"

胤禔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係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其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1)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佈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2)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3)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係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自己便會飛黃騰達。

4)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大阿哥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資料原文載:張明德一案審結,胤禟、胤禎供:“八阿哥曾語我等:‘有看相人張姓者雲,皇太子行事凶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指八阿哥本人)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張明德)去。”胤禩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問張明德口供亦無異。

5)鎮魘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絕望,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

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宣示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幽禁起來。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臨行時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朕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八旗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人、護軍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監守。康熙帝還不放心,又加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並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監視,還對這些官員下了一道嚴諭:"如果誰2玩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三月初十日,以大學士溫達、李光地為正使,刑部尚書張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倫為副使持節,授胤礽冊、寶,復立為皇太子;以禮部尚書富寧安為正使,禮部侍郎鐵圖為副使持節,授石氏冊寶,復封為皇太子妃。同日,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晉胤祐、胤礻我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此前已復為貝勒。康熙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而自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孝莊與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們顏色不悅;之後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諭告臣下:“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後經常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心裡便舒適一次。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

"

胤禔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係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其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1)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佈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2)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3)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係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自己便會飛黃騰達。

4)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大阿哥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資料原文載:張明德一案審結,胤禟、胤禎供:“八阿哥曾語我等:‘有看相人張姓者雲,皇太子行事凶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指八阿哥本人)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張明德)去。”胤禩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問張明德口供亦無異。

5)鎮魘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絕望,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

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宣示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幽禁起來。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臨行時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朕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八旗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人、護軍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監守。康熙帝還不放心,又加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並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監視,還對這些官員下了一道嚴諭:"如果誰2玩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三月初十日,以大學士溫達、李光地為正使,刑部尚書張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倫為副使持節,授胤礽冊、寶,復立為皇太子;以禮部尚書富寧安為正使,禮部侍郎鐵圖為副使持節,授石氏冊寶,復封為皇太子妃。同日,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晉胤祐、胤礻我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此前已復為貝勒。康熙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而自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孝莊與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們顏色不悅;之後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諭告臣下:“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後經常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心裡便舒適一次。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康熙帝因為皇三子胤祉與太子胤礽素來關係很親密,召他到駕前詢問太子往日的所作所為,之後康熙帝說:“胤祉與胤礽往日雖然關係好,然而卻未慫恿胤礽為惡,所以不加罪於他。”

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幫助皇長子胤禔私下裡陰謀魘鎮太子胤礽,胤祉仔細打探之後知道了這件事,將這件事告訴了康熙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太子胤礽復立,康熙帝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胤祉進封誠親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廢太子胤礽,胤祉被賜銀五千兩。

"

胤禔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係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其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1)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佈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2)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3)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係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自己便會飛黃騰達。

4)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大阿哥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資料原文載:張明德一案審結,胤禟、胤禎供:“八阿哥曾語我等:‘有看相人張姓者雲,皇太子行事凶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指八阿哥本人)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張明德)去。”胤禩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問張明德口供亦無異。

5)鎮魘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絕望,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

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宣示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幽禁起來。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臨行時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朕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八旗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人、護軍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監守。康熙帝還不放心,又加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並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監視,還對這些官員下了一道嚴諭:"如果誰2玩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三月初十日,以大學士溫達、李光地為正使,刑部尚書張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倫為副使持節,授胤礽冊、寶,復立為皇太子;以禮部尚書富寧安為正使,禮部侍郎鐵圖為副使持節,授石氏冊寶,復封為皇太子妃。同日,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晉胤祐、胤礻我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此前已復為貝勒。康熙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而自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孝莊與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們顏色不悅;之後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諭告臣下:“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後經常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心裡便舒適一次。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康熙帝因為皇三子胤祉與太子胤礽素來關係很親密,召他到駕前詢問太子往日的所作所為,之後康熙帝說:“胤祉與胤礽往日雖然關係好,然而卻未慫恿胤礽為惡,所以不加罪於他。”

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幫助皇長子胤禔私下裡陰謀魘鎮太子胤礽,胤祉仔細打探之後知道了這件事,將這件事告訴了康熙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太子胤礽復立,康熙帝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胤祉進封誠親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廢太子胤礽,胤祉被賜銀五千兩。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康熙帝的不快,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復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十四皇子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驅逐了一度盤踞在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定了西藏局勢。他的聲譽日高,有可能成為儲君。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齋館,身邊聚集著一群學人。他也“希冀儲位”,以至胤礽再廢后,竟“以儲君自命” 。

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於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於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於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鍊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雍正帝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

胤禔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係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其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1)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佈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2)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3)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係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自己便會飛黃騰達。

4)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大阿哥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資料原文載:張明德一案審結,胤禟、胤禎供:“八阿哥曾語我等:‘有看相人張姓者雲,皇太子行事凶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指八阿哥本人)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張明德)去。”胤禩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問張明德口供亦無異。

5)鎮魘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絕望,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

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宣示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幽禁起來。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臨行時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朕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八旗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人、護軍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監守。康熙帝還不放心,又加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並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監視,還對這些官員下了一道嚴諭:"如果誰2玩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三月初十日,以大學士溫達、李光地為正使,刑部尚書張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倫為副使持節,授胤礽冊、寶,復立為皇太子;以禮部尚書富寧安為正使,禮部侍郎鐵圖為副使持節,授石氏冊寶,復封為皇太子妃。同日,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晉胤祐、胤礻我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此前已復為貝勒。康熙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而自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孝莊與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們顏色不悅;之後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諭告臣下:“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後經常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心裡便舒適一次。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康熙帝因為皇三子胤祉與太子胤礽素來關係很親密,召他到駕前詢問太子往日的所作所為,之後康熙帝說:“胤祉與胤礽往日雖然關係好,然而卻未慫恿胤礽為惡,所以不加罪於他。”

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幫助皇長子胤禔私下裡陰謀魘鎮太子胤礽,胤祉仔細打探之後知道了這件事,將這件事告訴了康熙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太子胤礽復立,康熙帝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胤祉進封誠親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廢太子胤礽,胤祉被賜銀五千兩。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康熙帝的不快,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復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十四皇子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驅逐了一度盤踞在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定了西藏局勢。他的聲譽日高,有可能成為儲君。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齋館,身邊聚集著一群學人。他也“希冀儲位”,以至胤礽再廢后,竟“以儲君自命” 。

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於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於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於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鍊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雍正帝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祀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二十三日康熙生病,自南苑回官,回憶往事,流涕傷懷,因召見胤禩,隨後又召見胤礽。繼而內侍傳諭說:“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時八阿哥並未親自出頭去爭過太子之位,縱有人於此間挑撥搬弄,亦非他之罪。若非此後的百官保舉一事,恐其父子之情亦當一如往昔。康熙於此期間,對廢太子胤礽多加詢顧,常有召見,與臣下的言談中也不時流露出欲復重立之意。過了數十日,康熙大概估摸著滿朝文武皆瞭然其心,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誰想事態的發展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想進行。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次日,康熙復召諸王及大臣,屢言於夢中見孝莊文皇后及孝誠仁皇后“顏色殊不樂”,令其備感不安。而廢太子胤礽經多日調治,瘋疾已除,本性痊復。言下之意,可復立之。康熙帝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作如此言語,滿朝官員誰敢不從,唯諾諾是矣。十一月十六日,胤礽被釋放。二十八日,康熙復封胤禩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下旬,康熙舊事重提,查問眾臣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康熙拒絕了康親王椿泰等人對馬齊所定的斬刑,反而將其交由胤禩拘禁。三月初九日,一切鋪墊停當,胤礽順理成章的重立為太子。爾後,康熙加封諸子。胤禩此前已復封為貝勒。經此廢而復立,朝局為之一變。諸阿哥的勢力加強,太子則氣弱,對峙之勢較早先愈發畢露,奪嫡之心紛起。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統鄂善、尚書耿額、齊世武、副都統悟禮等人一起被鎖拿,太子一黨每況愈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禩之母良妃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自此,當了三十餘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鹹安宮內忍度餘生。

"

胤禔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係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其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1)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佈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2)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3)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係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自己便會飛黃騰達。

4)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大阿哥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資料原文載:張明德一案審結,胤禟、胤禎供:“八阿哥曾語我等:‘有看相人張姓者雲,皇太子行事凶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指八阿哥本人)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張明德)去。”胤禩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問張明德口供亦無異。

5)鎮魘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絕望,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

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宣示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幽禁起來。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臨行時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朕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八旗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人、護軍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監守。康熙帝還不放心,又加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並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監視,還對這些官員下了一道嚴諭:"如果誰2玩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三月初十日,以大學士溫達、李光地為正使,刑部尚書張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倫為副使持節,授胤礽冊、寶,復立為皇太子;以禮部尚書富寧安為正使,禮部侍郎鐵圖為副使持節,授石氏冊寶,復封為皇太子妃。同日,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晉胤祐、胤礻我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此前已復為貝勒。康熙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而自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孝莊與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們顏色不悅;之後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諭告臣下:“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後經常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心裡便舒適一次。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康熙帝因為皇三子胤祉與太子胤礽素來關係很親密,召他到駕前詢問太子往日的所作所為,之後康熙帝說:“胤祉與胤礽往日雖然關係好,然而卻未慫恿胤礽為惡,所以不加罪於他。”

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幫助皇長子胤禔私下裡陰謀魘鎮太子胤礽,胤祉仔細打探之後知道了這件事,將這件事告訴了康熙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太子胤礽復立,康熙帝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胤祉進封誠親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廢太子胤礽,胤祉被賜銀五千兩。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康熙帝的不快,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復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十四皇子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驅逐了一度盤踞在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定了西藏局勢。他的聲譽日高,有可能成為儲君。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齋館,身邊聚集著一群學人。他也“希冀儲位”,以至胤礽再廢后,竟“以儲君自命” 。

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於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於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於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鍊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雍正帝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祀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二十三日康熙生病,自南苑回官,回憶往事,流涕傷懷,因召見胤禩,隨後又召見胤礽。繼而內侍傳諭說:“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時八阿哥並未親自出頭去爭過太子之位,縱有人於此間挑撥搬弄,亦非他之罪。若非此後的百官保舉一事,恐其父子之情亦當一如往昔。康熙於此期間,對廢太子胤礽多加詢顧,常有召見,與臣下的言談中也不時流露出欲復重立之意。過了數十日,康熙大概估摸著滿朝文武皆瞭然其心,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誰想事態的發展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想進行。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次日,康熙復召諸王及大臣,屢言於夢中見孝莊文皇后及孝誠仁皇后“顏色殊不樂”,令其備感不安。而廢太子胤礽經多日調治,瘋疾已除,本性痊復。言下之意,可復立之。康熙帝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作如此言語,滿朝官員誰敢不從,唯諾諾是矣。十一月十六日,胤礽被釋放。二十八日,康熙復封胤禩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下旬,康熙舊事重提,查問眾臣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康熙拒絕了康親王椿泰等人對馬齊所定的斬刑,反而將其交由胤禩拘禁。三月初九日,一切鋪墊停當,胤礽順理成章的重立為太子。爾後,康熙加封諸子。胤禩此前已復封為貝勒。經此廢而復立,朝局為之一變。諸阿哥的勢力加強,太子則氣弱,對峙之勢較早先愈發畢露,奪嫡之心紛起。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統鄂善、尚書耿額、齊世武、副都統悟禮等人一起被鎖拿,太子一黨每況愈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禩之母良妃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自此,當了三十餘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鹹安宮內忍度餘生。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禟

第一次廢太子之後,胤禟利用自己特有的優勢,對胤禩、胤禵等人爭位給予大力支持。他充分施展善於結交的才能,以增加支持者,擴充小集團的實力。一廢太子事件發生後,胤禛隨即根據康熙帝之好惡修正立場,刻意與胤禟等人拉開距離,胤禟卻未看透這一點,仍視胤禛為同路。世人皆知, 胤禟肯替胤禩、胤禵等人“使錢”,有求必應。胤禩常召術士到家中算命,每次事畢,都由胤禟支給一二百兩,以示酬謝。胤禩亦善結交,開銷頗大,故胤禟頻頻差人往其府中送去銀兩。甚至當胤禩的師傅何焯之妻病故後,因何焯乃胤禩親信之人,胤禟隨即給何焯送去銀子,又遣人前往祭奠。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底,胤禩生母、良妃衛氏病故。治喪期間,胤禟與胤禵、胤䄉等一起,每日輪班送飯,大張筵席,車馬喧囂,人皆矚目。胤禟曾邀約時為雍親王的胤禛,一同給胤禩送飯,遭到拒絕。這也成為胤禛繼位後,他受到痛斥的事由之一。由此亦見胤禟識人不深,少有心機。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西征出發前,已得胤禟贈銀10000兩。其後,胤禟幾次差人往其駐紮地,送銀數萬兩。胤禵過生日時,胤禟派人專程送去9件金器皿,約值一二萬兩銀子。胤禵率師西征啟行前,反覆叮囑胤禟:皇父但有欠安,儘早捎信告知。胤禟則選派親信太監姚子孝,為他與胤禵之間傳遞信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四月,康熙帝命以胤禟第三女(妾完顏氏所生),下嫁納蘭明珠次子揆方之子,侍衛永福。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二月成婚,胤禟女受封郡君,永福封多羅額駙。

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一月,胤禵由西北前線暫返京師,胤禟耗費大量錢財,將胤禵的花園修葺一新。

"

胤禔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係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其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1)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佈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2)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3)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係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自己便會飛黃騰達。

4)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大阿哥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資料原文載:張明德一案審結,胤禟、胤禎供:“八阿哥曾語我等:‘有看相人張姓者雲,皇太子行事凶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指八阿哥本人)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張明德)去。”胤禩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問張明德口供亦無異。

5)鎮魘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絕望,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

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宣示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幽禁起來。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臨行時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朕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八旗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人、護軍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監守。康熙帝還不放心,又加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並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監視,還對這些官員下了一道嚴諭:"如果誰2玩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三月初十日,以大學士溫達、李光地為正使,刑部尚書張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倫為副使持節,授胤礽冊、寶,復立為皇太子;以禮部尚書富寧安為正使,禮部侍郎鐵圖為副使持節,授石氏冊寶,復封為皇太子妃。同日,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晉胤祐、胤礻我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此前已復為貝勒。康熙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而自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孝莊與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們顏色不悅;之後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諭告臣下:“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後經常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心裡便舒適一次。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康熙帝因為皇三子胤祉與太子胤礽素來關係很親密,召他到駕前詢問太子往日的所作所為,之後康熙帝說:“胤祉與胤礽往日雖然關係好,然而卻未慫恿胤礽為惡,所以不加罪於他。”

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幫助皇長子胤禔私下裡陰謀魘鎮太子胤礽,胤祉仔細打探之後知道了這件事,將這件事告訴了康熙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太子胤礽復立,康熙帝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胤祉進封誠親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廢太子胤礽,胤祉被賜銀五千兩。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康熙帝的不快,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復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十四皇子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驅逐了一度盤踞在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定了西藏局勢。他的聲譽日高,有可能成為儲君。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齋館,身邊聚集著一群學人。他也“希冀儲位”,以至胤礽再廢后,竟“以儲君自命” 。

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於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於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於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鍊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雍正帝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祀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二十三日康熙生病,自南苑回官,回憶往事,流涕傷懷,因召見胤禩,隨後又召見胤礽。繼而內侍傳諭說:“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時八阿哥並未親自出頭去爭過太子之位,縱有人於此間挑撥搬弄,亦非他之罪。若非此後的百官保舉一事,恐其父子之情亦當一如往昔。康熙於此期間,對廢太子胤礽多加詢顧,常有召見,與臣下的言談中也不時流露出欲復重立之意。過了數十日,康熙大概估摸著滿朝文武皆瞭然其心,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誰想事態的發展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想進行。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次日,康熙復召諸王及大臣,屢言於夢中見孝莊文皇后及孝誠仁皇后“顏色殊不樂”,令其備感不安。而廢太子胤礽經多日調治,瘋疾已除,本性痊復。言下之意,可復立之。康熙帝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作如此言語,滿朝官員誰敢不從,唯諾諾是矣。十一月十六日,胤礽被釋放。二十八日,康熙復封胤禩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下旬,康熙舊事重提,查問眾臣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康熙拒絕了康親王椿泰等人對馬齊所定的斬刑,反而將其交由胤禩拘禁。三月初九日,一切鋪墊停當,胤礽順理成章的重立為太子。爾後,康熙加封諸子。胤禩此前已復封為貝勒。經此廢而復立,朝局為之一變。諸阿哥的勢力加強,太子則氣弱,對峙之勢較早先愈發畢露,奪嫡之心紛起。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統鄂善、尚書耿額、齊世武、副都統悟禮等人一起被鎖拿,太子一黨每況愈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禩之母良妃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自此,當了三十餘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鹹安宮內忍度餘生。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禟

第一次廢太子之後,胤禟利用自己特有的優勢,對胤禩、胤禵等人爭位給予大力支持。他充分施展善於結交的才能,以增加支持者,擴充小集團的實力。一廢太子事件發生後,胤禛隨即根據康熙帝之好惡修正立場,刻意與胤禟等人拉開距離,胤禟卻未看透這一點,仍視胤禛為同路。世人皆知, 胤禟肯替胤禩、胤禵等人“使錢”,有求必應。胤禩常召術士到家中算命,每次事畢,都由胤禟支給一二百兩,以示酬謝。胤禩亦善結交,開銷頗大,故胤禟頻頻差人往其府中送去銀兩。甚至當胤禩的師傅何焯之妻病故後,因何焯乃胤禩親信之人,胤禟隨即給何焯送去銀子,又遣人前往祭奠。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底,胤禩生母、良妃衛氏病故。治喪期間,胤禟與胤禵、胤䄉等一起,每日輪班送飯,大張筵席,車馬喧囂,人皆矚目。胤禟曾邀約時為雍親王的胤禛,一同給胤禩送飯,遭到拒絕。這也成為胤禛繼位後,他受到痛斥的事由之一。由此亦見胤禟識人不深,少有心機。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西征出發前,已得胤禟贈銀10000兩。其後,胤禟幾次差人往其駐紮地,送銀數萬兩。胤禵過生日時,胤禟派人專程送去9件金器皿,約值一二萬兩銀子。胤禵率師西征啟行前,反覆叮囑胤禟:皇父但有欠安,儘早捎信告知。胤禟則選派親信太監姚子孝,為他與胤禵之間傳遞信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四月,康熙帝命以胤禟第三女(妾完顏氏所生),下嫁納蘭明珠次子揆方之子,侍衛永福。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二月成婚,胤禟女受封郡君,永福封多羅額駙。

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一月,胤禵由西北前線暫返京師,胤禟耗費大量錢財,將胤禵的花園修葺一新。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禵

雍正在康熙去世後第二天,晉封公延信為貝子,命延信馳驛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並下了一道密諭給他:“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果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等)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使伊得以)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洩露。”有歷史學家懷疑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繳胤禵與康熙的奏摺,以及嚴防胤禵親自帶奏摺家信到京,是為了銷燬康熙有可能傳位於胤禵的證據,十二月初七日,延信與趕往京城的胤禵在陝西榆林附近相遇了。遵照雍正旨意,延信未向胤禵提及此密諭。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涼州,當他“聞得大將軍王的小福晉們都於十二月初五日經過涼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後,即於翌日密奏,並詳細講述了胤禵家屬可能經過的兩條路線以便雍正派出親信,攔截搜索他們可能帶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

經此一舉,胤禵當然十分悲憤,他抵京後,在景山壽皇殿拜謁乃父靈柩時,見到雍正,不肯下跪,侍衛拉錫見此僵局,連忙拉他向前。他大發雷霆,怒罵拉錫,併到雍正面前,斥責拉錫無禮,說:“我是皇上親弟,拉錫乃虜獲下賤,若我有不是處,求皇上將我處分,若我無不是處,求皇上即將拉錫正法,以正國體。”後胤禩從賬房中走出,“向允禵雲,汝應下跪”,胤禵“寂然無聲而跪”,後來這件事情又成了胤禵的一大罪狀:“阿其那見眾人共議允禵之非。乃向允禵雲,汝應下跪。便寂然無聲而跪。不遵皇上諭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結黨背君,公然無忌。”

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與胤祥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胤”字而改為“允”,胤禵被改為“允禵”。

"

胤禔

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這近二十年來皇帝和太子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隨之引起的關係變化,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認為對他謀取皇儲之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

其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1)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佈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2)請殺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3)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係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自己便會飛黃騰達。

4)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大阿哥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資料原文載:張明德一案審結,胤禟、胤禎供:“八阿哥曾語我等:‘有看相人張姓者雲,皇太子行事凶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指八阿哥本人)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張明德)去。”胤禩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問張明德口供亦無異。

5)鎮魘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絕望,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

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宣示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幽禁起來。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臨行時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朕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議,最後決定派遣八旗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人、護軍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監守。康熙帝還不放心,又加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並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監視,還對這些官員下了一道嚴諭:"如果誰2玩忽職守,將遭到滅九族之災。"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三月初十日,以大學士溫達、李光地為正使,刑部尚書張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倫為副使持節,授胤礽冊、寶,復立為皇太子;以禮部尚書富寧安為正使,禮部侍郎鐵圖為副使持節,授石氏冊寶,復封為皇太子妃。同日,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晉胤祐、胤礻我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此前已復為貝勒。康熙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而自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孝莊與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們顏色不悅;之後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諭告臣下:“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後經常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心裡便舒適一次。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康熙帝因為皇三子胤祉與太子胤礽素來關係很親密,召他到駕前詢問太子往日的所作所為,之後康熙帝說:“胤祉與胤礽往日雖然關係好,然而卻未慫恿胤礽為惡,所以不加罪於他。”

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幫助皇長子胤禔私下裡陰謀魘鎮太子胤礽,胤祉仔細打探之後知道了這件事,將這件事告訴了康熙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太子胤礽復立,康熙帝分別晉胤祉、胤禛、胤祺為親王,胤祉進封誠親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廢太子胤礽,胤祉被賜銀五千兩。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康熙帝的不快,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復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十四皇子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驅逐了一度盤踞在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定了西藏局勢。他的聲譽日高,有可能成為儲君。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齋館,身邊聚集著一群學人。他也“希冀儲位”,以至胤礽再廢后,竟“以儲君自命” 。

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於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於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於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鍊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雍正帝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祀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二十三日康熙生病,自南苑回官,回憶往事,流涕傷懷,因召見胤禩,隨後又召見胤礽。繼而內侍傳諭說:“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時八阿哥並未親自出頭去爭過太子之位,縱有人於此間挑撥搬弄,亦非他之罪。若非此後的百官保舉一事,恐其父子之情亦當一如往昔。康熙於此期間,對廢太子胤礽多加詢顧,常有召見,與臣下的言談中也不時流露出欲復重立之意。過了數十日,康熙大概估摸著滿朝文武皆瞭然其心,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誰想事態的發展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想進行。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次日,康熙復召諸王及大臣,屢言於夢中見孝莊文皇后及孝誠仁皇后“顏色殊不樂”,令其備感不安。而廢太子胤礽經多日調治,瘋疾已除,本性痊復。言下之意,可復立之。康熙帝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作如此言語,滿朝官員誰敢不從,唯諾諾是矣。十一月十六日,胤礽被釋放。二十八日,康熙復封胤禩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下旬,康熙舊事重提,查問眾臣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康熙拒絕了康親王椿泰等人對馬齊所定的斬刑,反而將其交由胤禩拘禁。三月初九日,一切鋪墊停當,胤礽順理成章的重立為太子。爾後,康熙加封諸子。胤禩此前已復封為貝勒。經此廢而復立,朝局為之一變。諸阿哥的勢力加強,太子則氣弱,對峙之勢較早先愈發畢露,奪嫡之心紛起。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統鄂善、尚書耿額、齊世武、副都統悟禮等人一起被鎖拿,太子一黨每況愈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禩之母良妃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自此,當了三十餘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鹹安宮內忍度餘生。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禟

第一次廢太子之後,胤禟利用自己特有的優勢,對胤禩、胤禵等人爭位給予大力支持。他充分施展善於結交的才能,以增加支持者,擴充小集團的實力。一廢太子事件發生後,胤禛隨即根據康熙帝之好惡修正立場,刻意與胤禟等人拉開距離,胤禟卻未看透這一點,仍視胤禛為同路。世人皆知, 胤禟肯替胤禩、胤禵等人“使錢”,有求必應。胤禩常召術士到家中算命,每次事畢,都由胤禟支給一二百兩,以示酬謝。胤禩亦善結交,開銷頗大,故胤禟頻頻差人往其府中送去銀兩。甚至當胤禩的師傅何焯之妻病故後,因何焯乃胤禩親信之人,胤禟隨即給何焯送去銀子,又遣人前往祭奠。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底,胤禩生母、良妃衛氏病故。治喪期間,胤禟與胤禵、胤䄉等一起,每日輪班送飯,大張筵席,車馬喧囂,人皆矚目。胤禟曾邀約時為雍親王的胤禛,一同給胤禩送飯,遭到拒絕。這也成為胤禛繼位後,他受到痛斥的事由之一。由此亦見胤禟識人不深,少有心機。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西征出發前,已得胤禟贈銀10000兩。其後,胤禟幾次差人往其駐紮地,送銀數萬兩。胤禵過生日時,胤禟派人專程送去9件金器皿,約值一二萬兩銀子。胤禵率師西征啟行前,反覆叮囑胤禟:皇父但有欠安,儘早捎信告知。胤禟則選派親信太監姚子孝,為他與胤禵之間傳遞信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四月,康熙帝命以胤禟第三女(妾完顏氏所生),下嫁納蘭明珠次子揆方之子,侍衛永福。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二月成婚,胤禟女受封郡君,永福封多羅額駙。

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一月,胤禵由西北前線暫返京師,胤禟耗費大量錢財,將胤禵的花園修葺一新。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胤禵

雍正在康熙去世後第二天,晉封公延信為貝子,命延信馳驛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並下了一道密諭給他:“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果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等)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使伊得以)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洩露。”有歷史學家懷疑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繳胤禵與康熙的奏摺,以及嚴防胤禵親自帶奏摺家信到京,是為了銷燬康熙有可能傳位於胤禵的證據,十二月初七日,延信與趕往京城的胤禵在陝西榆林附近相遇了。遵照雍正旨意,延信未向胤禵提及此密諭。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涼州,當他“聞得大將軍王的小福晉們都於十二月初五日經過涼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後,即於翌日密奏,並詳細講述了胤禵家屬可能經過的兩條路線以便雍正派出親信,攔截搜索他們可能帶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

經此一舉,胤禵當然十分悲憤,他抵京後,在景山壽皇殿拜謁乃父靈柩時,見到雍正,不肯下跪,侍衛拉錫見此僵局,連忙拉他向前。他大發雷霆,怒罵拉錫,併到雍正面前,斥責拉錫無禮,說:“我是皇上親弟,拉錫乃虜獲下賤,若我有不是處,求皇上將我處分,若我無不是處,求皇上即將拉錫正法,以正國體。”後胤禩從賬房中走出,“向允禵雲,汝應下跪”,胤禵“寂然無聲而跪”,後來這件事情又成了胤禵的一大罪狀:“阿其那見眾人共議允禵之非。乃向允禵雲,汝應下跪。便寂然無聲而跪。不遵皇上諭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結黨背君,公然無忌。”

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與胤祥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胤”字而改為“允”,胤禵被改為“允禵”。

康熙各個兒子奪嫡的——之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