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擔任三個中央局書記始末


劉少奇擔任三個中央局書記始末

文/水新營

在八年全面抗戰中,劉少奇按照黨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一系列指示精神,多次臨危受命,先後擔任北方局、中原局、華中局書記,在三大戰略區獨當一面地開闢根據地和領導工作,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他的非凡才幹也得到毛澤東和全黨同志的高度認可,為他進入中央核心領導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擔任北方局書記

1935年華北事變之後,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為此,1936年春,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劉少奇以中央駐北方局代表的名義前往天津。他在主持北方局工作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為執行黨中央正確的政策,發展壯大黨的組織,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打響。劉少奇正在延安參加中央召開的會議。7月16日,他臨危受命,再次出任北方局書記。8月初,根據中央指示,劉少奇在太原重新組建了北方局新的領導機關。這樣,劉少奇就正式以華北地區黨的最高負責人的身份,擔負起了領導華北抗日鬥爭的重任。

劉少奇擔任北方局書記之初,華北地區的對日作戰是以國民黨軍的正規戰為主,但他已敏銳地意識到,游擊戰將在未來華北地區的抗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也將主要體現於游擊戰中。隨著華北戰局的發展,太原失守前夕,9月下旬,劉少奇和在太原的周恩來經過研究,把華北劃分為九個開展游擊戰爭的省區:(一)綏西(二)綏察邊(三)晉西北(四)晉南(五)冀察晉(以阜平五臺山為中心)(六)直南(指河北南部)(七)直中(指河北中部)(八)冀東(平津在內)(九)山東。在綏西和綏察邊,主要通過原來的地下黨組織及派出黨員去做工作。在山東、直南、直中等地,主要利用一些統戰關係,去進行動員民眾的工作。在晉西北,劉少奇指示120師賀龍部利用戰地動員委員會的形式,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游擊隊,並把舊政權改造成民族統一戰線的抗日政權。在晉察冀三角地區,他派出山西省委組織部長李葆華率相當數量的幹部奔赴那裡,成立晉察冀臨時省委,以八路軍政治部及戰地動員委員會的共同名義,動員同蒲路東和正太路北的各縣民眾,開展游擊戰爭。


劉少奇擔任三個中央局書記始末


◆抗戰初期,北方局書記劉少奇(右)、副書記楊尚昆在山西。

10月16日,劉少奇發表了署名陶尚行的《關於抗日遊擊戰爭中各種基本政策問題》的小冊子,文章系統分析和闡述了抗日遊擊戰爭的必要性、前途、條件和各種政策,是中共黨內論述抗日遊擊戰爭的最早著作。11月15日,劉少奇在為北方局起草的《關於目前形勢與華北黨的任務的決定》中,根據太原失守後華北抗日戰爭的新形勢,進一步明確提出,“目前我黨在華北就是要進一步獨立自主地去領導遊擊戰爭”,“在游擊戰爭中,我黨應以華北最大政黨的資格出來建立統一戰線的民主的抗日政權與新的抗日武裝部隊。在各根據地成立邊區政府、軍區司令部,改造與建立各縣、區、鄉政府”。劉少奇還比較早地提出要把八路軍擴大到擁有數十萬人槍的集團軍,在敵後獨立自主地建立中共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正因為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所以華北抗日根據地迅速地建立了起來。

抗戰全面爆發後,閻錫山深知他的舊軍不能抵抗日軍。一天,他找到犧盟會負責人薄一波,想請他先組織一個團的新軍試試。薄一波請示了北方局,劉少奇答覆:“要去!不要說一個團,就是一個營、一個連也要去。你趕快回去,把犧盟會的日常工作委託給一個合適的人,除了重大問題你過問一下外,主要的精力就轉到組建新軍的工作中去。”此後,薄一波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組建新軍的工作上。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總隊在山西太原國民師範禮堂舉行成立大會。至1938年初,決死隊已發展到四個縱隊(相當於旅)3萬餘人,成為一支馳騁華北戰場的抗日勁旅。山西新軍活動於晉東南、晉西南、晉西北地區,先後和八路軍其他部隊一起開闢了太行、太嶽等抗日根據地。

在冀中,受黨中央、毛澤東的派遣,孟慶山從延安到達這一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組建河北遊擊軍。1937年10月,根據北方局的指示精神,東北軍第53軍691團團長、中共祕密黨員呂正操拒絕國民黨政府南撤的命令,在中共地方黨組織的大力支持下,率全團官兵留在敵後。並在河北晉縣小樵鎮改編部隊,691團改稱“人民抗日自衛軍”,隨後,人民自衛軍和河北遊擊軍開始了創建冀中根軍地的工作。

由於國民黨奉行片面抗戰的錯誤策略,無力抵擋日軍的進攻,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在此之後,劉少奇更加註重開展獨立自主的抗日遊擊戰爭,加快創建領導華北各個敵後抗日根據地。他又派黃敬率一批幹部趕赴晉察冀地區,擔任晉察冀省委書記。同時,成立與各個軍分區領導範圍相適應的特委;縣以下各級黨的組織也先後建立起來。1938年1月,敵後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在阜平成立。成為插在日軍佔領區的一把尖刀和晉察冀邊區人民堅持敵後抗戰的堅強堡壘。


劉少奇擔任三個中央局書記始末


◆全面抗戰開始後,劉少奇任中共北方局書記。圖為劉少奇在抗日前線同彭德懷、楊尚昆合影。

晉察冀邊區政權的成立,標誌著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正式形成,包括山西、河北、察哈爾、熱河、遼寧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積40萬平方公里,共108個縣,約2500萬人。邊區政府既領導抗日戰爭,又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還積極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民主政權的雛形。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冀東平原是連接東北和華北的咽喉地帶。日軍在佔領東三省之後,把這個地區作為它進一步侵華的兵站基地和軍事跳板。劉少奇認為,冀東是一個戰略要地,又是交通要道。在冀東成功地發動抗日遊擊戰爭,就可以扼住敵人的咽喉,牽制和消耗敵人的兵力,配合全國抗戰。

1937年9月底、10月初,劉少奇給河北省委負責人寫了一封指示信,要求不失時機地抓緊準備冀東抗日武裝起義。同時,他委派李運昌回冀東,任冀熱邊特委書記,著手組織發動冀東抗日遊擊戰爭。1938年3月中旬,劉少奇奉命從華北抗日前線回到延安,仍繼續指導北方局工作,提出加強與佈置冀東工作。1938年7月,在河北灤縣、遵化、豐潤、遷安等地發動了有20萬人參加的抗日武裝暴動,成為當時震動全國的大事件。對如何鞏固冀東暴動的勝利成果,劉少奇十分關注,與毛澤東等聯名發出指示,著重強調了暴動部隊必須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去克服一切困難,創建抗日根據地。

到1938年10月,華北地區的晉察冀、晉綏、晉冀豫、晉西南和山東等敵後抗日根據地均已建立,並發展壯大。八路軍部隊人數也很快增至15.6萬人。這是全黨全軍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同劉少奇卓有成效的工作分不開的。隨著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劉少奇又踏上新的征程。

擔任中原局書記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舉行。會上,劉少奇在華北的工作受到與會同志的充分肯定。針對華中地區黨的工作和根據地建設受王明右傾錯誤思想的影響,對黨領導的游擊戰爭作用認識不足,敵後根據地建設薄弱等問題,會議決定撤銷長江局,成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任命劉少奇為中原局書記,領導長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任職期間,劉少奇創造性地執行中央的戰略決策,擔當起“發展華中”的重任。

華中地處黃河與長江之間,是連接華北與華南的樞紐,地域寬廣,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11月23日,劉少奇同幾十名幹部一起離開延安,前往華中。1939年1月下旬,到達河南確山縣竹溝鎮。他根據中央指示組建了中原局領導機關,主持召開了中原局和鄂豫邊區黨委會議,部署安排了中原各地的工作。為了解決幹部缺乏問題,他在竹溝舉辦各種類型的幹部訓練班和黨員訓練班。在竹溝,劉少奇寫出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比較完整的講演稿,並多次給學員講演《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使廣大學員的政治覺悟、思想認識和馬列主義理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竹溝為中原各地先後培養了4000多名各類學員,被人們譽為中原抗戰的搖籃“小延安”。


劉少奇擔任三個中央局書記始末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舉行,會議決定劉少奇任中共中原局書記,赴華中開闢工作。圖為出席六屆六中全會前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人員合影,後排右三為劉少奇。

當劉少奇抵達鄂豫邊區時,面對險惡的生存環境,他召開鄂豫邊黨政軍領導會議,貫徹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指出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獨立自主地發展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和根據地。在組織上,中原局撤銷了河南、湖北兩省委,成立了鄂豫、鄂豫皖、鄂中、鄂西北四個區黨委。同時開始建立、恢復和發展縣以下黨的基層組織,發動武裝群眾。

1939年1月中旬,根據中原局命令,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大隊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員,全隊160餘人。隨後,李先念率部積極在鄂中地區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發展抗日武裝。6月,中原局決定統一整編豫南和鄂中黨的武裝,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治委員。支隊下轄5個團。11月,中原局決定撤銷鄂豫邊、鄂豫皖、鄂中三個區委,成立新的中共鄂豫邊區黨委。由鄭位三任書記,李先念為軍事部長。同時將邊區各地的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後根據劉少奇建議,改稱挺進縱隊。到1940年底,鄂豫邊區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建立了9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挺進縱隊擁有1萬餘人槍,成為在中原地區我黨領導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

1939年10月底,劉少奇率領中原局機關和部分幹部,離開竹溝鎮,東進皖東。途中,劉少奇到豫皖蘇邊區的渦北新興集視察工作。在豫皖蘇邊區黨政軍聯席會議上,劉少奇傳達了黨中央關於發展華中敵後抗戰的基本方針,他滿懷信心地說,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就一定能戰勝困難。至1940年初,渦北新興集已成為豫皖蘇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2月,豫皖蘇邊區的新四軍遊擊支隊正式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9個團,共12000餘人。7月,中原局將南下的八路軍第344旅(欠第687團)與新四軍第六支隊(欠第四總隊)合編,成立八路軍第四縱隊,兵力達17000餘人,由彭雪楓任司令員,執行“向西防禦”的任務。以八路軍新2旅及687團、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與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合編成立八路軍第五縱隊,兵力近兩萬人,由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執行“向東發展”的任務,為“大體上解決蘇北準備了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

1939年11月底,劉少奇率領一批幹部到達皖東定遠大橋鎮,中原局領導機關隨之轉移到皖東。劉少奇到達皖東後,先後主持召開三次中原局會議,貫徹黨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扭轉了王明右傾思想在華中造成的被動局面,是華中工作打開新局面的重要轉折點。他嚴肅批評了在華中地區影響較深的“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和“幫助國民黨第五路軍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等錯誤口號,指出華中黨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給國民黨“抬轎子”,而不去努力發展自己的力量。他說: “打鬼子要有槍,有了槍還要有個家,這個家就是根據地,就是抗日民主政權。”針對有些同志怕人家說這是招兵買馬的思想,劉少奇堅定地說:我看能招到兵買到馬就不錯,革命的兵為什麼不招?革命的馬為什麼不買?他對黨的抗戰方針通俗透徹的闡釋,消除了皖東不少黨內同志心中的種種疑慮,對皖東黨的思想、作風轉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原局和劉少奇的正確領導下,經過艱苦努力,1940年3月,定遠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這是華中敵後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隨後,滁縣、鳳陽、全椒、和縣、嘉山、來安、天長等地也建立了民主政權。新四軍第四、五支隊也由原來的7000人擴大到1萬餘人。到1940年6月,皖東抗日根據地已經形成規模,根據地人口達到150餘萬,成為挺進蘇北的鞏固陣地。

蘇北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劉少奇在東進皖東時,就對華中各種政治力量和我黨我軍的戰略發展方向進行了科學的分析,作出向東發展、開闢蘇北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肯定和支持。根據中原局指示,黃克誠率領八路軍第五縱隊迅速南下進入蘇北,南面的陳毅、粟裕指揮新四軍7000餘人,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1940年10月,八路軍第五縱隊等部佔領鹽城並與新四軍陳毅部勝利會師。

11月,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到達鹽城。同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以葉挺為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代理總指揮,胡服(劉少奇化名)為政治委員,統一指揮所有隴海線以南之新四軍與八路軍。接著,在劉少奇主持下,在海安召開蘇北臨時參議會,按照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原則,成立了蘇北行政委員會及縣、區抗日政權,組建了地方抗日武裝,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也得到擴大。蘇北抗戰新局面從此開創起來。


劉少奇擔任三個中央局書記始末


◆1941年任華中局書記時的劉少奇。

1941年1月初,正當蘇北抗日根據地迅速發展的時候,國民黨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皖南事變發生後,劉少奇在反覆權衡利弊後,向中央和毛澤東提出了“以在全國主要的實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軍事上除個別地區外,以暫時不實行反攻為妥”的建議,被中央和毛澤東所採納。這一建議使新四軍迅速化被動為主動,在遭受皖南事變的局部損失後,獲得了更大的發展。中共中央於1月下旬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身為中原局書記的劉少奇,又兼任了新四軍政治委員的重任。

4月下旬,為了統一領導大江南北的黨政軍民各項工作,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原局和東南局合併,成立華中局。劉少奇在擔任中原局書記兩年多時間裡,迅速打開了華中敵後抗戰的新局面,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擔任華中局書記

新四軍軍部重建後,劉少奇下大氣力狠抓部隊整編工作。他針對皖南事變後一些人出現的悲觀失望情緒和部分八路軍指戰員不願意改為新四軍番號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經過整編後,新四軍全軍共編為7個師,計9萬餘人,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成為一支堅持華中敵後抗戰的強大力量。其轄區也大為擴大,北至隴海鐵路,南到皖南和蘇南,活動區域已遠遠超出原來中原局的管轄範圍。不久,東南局合併於中原局,中原局擴大為華中局,劉少奇繼續擔任書記,還兼任新四軍軍分會書記。此時,發展華中的任務已經完成,鞏固華中成為新的任務。

1941年5月6日,劉少奇在鹽城主持召開華中局會議。會上,他作了關於華中形勢的報告。他指出華中地區敵、頑、我之間的三角鬥爭,是一個相持的長期的鬥爭,並提出了“發展易,鞏固難,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鞏固工作”的指導思想。他還提出鞏固華中工作的幾個重要方面:加強軍隊建設,開展群眾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他滿懷信心地指出:“人力財力物力加上馬克思主義就等於勝利。”


劉少奇擔任三個中央局書記始末


◆1941年,劉少奇在華中局黨校演講。

5月15日至19日,劉少奇召開華中局高級幹部會議,總結皖南事變的經驗教訓,決定了華中地區軍隊的任務。他認為,從抗戰爆發以來,在長江局和東南局的錯誤指導下,華中地區沒有以武裝鬥爭為中心,一味強調華中特殊,不敢向敵後發展。“坐等不發展,守兔守了三年沒有守到,結果守了個老虎來,把自己吃掉了。”會上確定了新四軍的行動範圍,在戰略方向上著重鞏固長江以北、隴海路以南、津浦路以東的基本根據地,大力經營蘇南和鄂豫邊區,堅持皖南,發展皖南、浙東,並伺機向浙西、浙南發展。

6月6日至7日,劉少奇還主持召開新四軍軍分會擴大會議,檢查總結新四軍成立以來的建軍工作。針對建軍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他在會上發言說:“如果不好好的加強我們部隊的建設工作,那我們連現在都維持不下去。”因此,他提出“更進一步的加強我們部隊的正規化,加強我們部隊黨化的程度”。上述兩次會議,統一了華中地方和部隊各級幹部的思想,提高了執行黨中央正確路線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為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造成了有利的條件。新四軍也由重建時的9萬餘人很快發展到13萬餘人。

劉少奇一直非常重視黨的建設,他曾說:“要把工作做好,首先要我們黨員好。”在華中期間,他連續寫了一系列關於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的文章。華中局成立後,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黨員的教育培訓,劉少奇提議創辦華中局黨校,著重培訓華中部隊團以上和地方縣以上的幹部,以提高廣大黨員幹部的政治思想素質。他親自兼任校長,經常到黨校講課,主要講授黨史、形勢、戰略策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等課程。其中所作的《論黨內鬥爭》和《論黨員在組織上和紀律上的修養》等報告在華中地區乃至全黨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和鞏固,對江南的日偽軍構成極大的威脅。他們企圖迅速控制和偽化整個蘇北,於是加緊對新四軍和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為此,劉少奇領導各根據地軍民針鋒相對地開展了反“掃蕩”鬥爭。新四軍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自衛隊三方互相依靠,緊密配合,與敵鬥爭,使日偽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被迫停止對蘇北的“掃蕩”。隨後,華中各根據地轉入深入持久的敵後鬥爭。


劉少奇擔任三個中央局書記始末


◆1942年底,劉少奇從華中回到延安,1943年3月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從此進入中共中央領導核心。圖為1943年劉少奇在延安。

1942年2月15日起,華中局在江蘇阜寧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的正式會議。劉少奇在會上作《目前形勢、我黨我軍在華中三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及今後任務》的報告。報告全面總結了華中三年來的工作,指出:“一般的說,在開闢與發展華中敵後工作的任務上,基本上是完成了”;“我軍在華中敵後已相當的最後的站穩了我們的腳跟”。3月5日,他在會議總結時指出:這次會議將成為華中今後工作的一個轉折點,把華中根據地的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劉少奇在會上還宣佈,中共中央決定要他回延安,並決定他走後饒漱石代理華中局書記和新四軍政治委員,陳毅代理新四軍軍分會書記。

從1936年初受命以中央代表的身份領導北方局的工作開始,劉少奇的思想水平、領導能力、工作成績,在黨內不斷地受到肯定和讚揚。全面抗戰爆發後,黨的不少高級幹部和高級將領也開始從各個方面認識到劉少奇的思想水平和領導能力。黨內對劉少奇的思想水平和領導能力形成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在1941年9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會上,包括陳雲、任弼時、康生等在內的不少與會者,都對劉少奇的思想水平和領導能力給予高度評價。其中,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組部部長陳雲的發言具有代表性。他說:“過去十年白區工作中的主觀主義,在劉少奇、劉曉同志到白區工作後才開始改變。現在檢查起來,劉少奇同志是代表了過去十年來的白區工作的正確路線。”因此,他提出有些幹部位置擺得不適合,如劉少奇將來的地位要提高。從這次會議的情況可以看出,劉少奇在延安時期地位的變化,所反映的是黨內的共同呼聲。劉少奇進入中央核心領導層,不僅是毛澤東的個人選擇,也是全黨的共同選擇。

會後不久,毛澤東即多次致電劉少奇,表示希望他返回延安參加中共七大,七大後即在延安休養身體,並指揮華中。其中10月11日的電文說:“你來延安指揮華中,似對華中工作不會有大損失,而你的身體得到休養,則有大益。”1942年1月13日,中央再發電報通知,決定劉少奇回延安參加七大。

1942年3月19日,劉少奇從江蘇阜寧單家港出發,踏上返回延安的征程。在華中3年多時間,他為創建和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殫精竭慮,充分展現了他非凡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領導才能。正如陳毅所說:“少奇在華中工作雖然只有3年時間,但這3年,是血雨腥風的3年,是不平凡的3年,幾乎日日夜夜都在戰鬥,以他的雄韜偉略,為發展華中根據地和新四軍做出了傑出貢獻。”在回延安的途中,他受毛澤東委託,代表中共中央來解決山東問題,統一了山東黨政軍領導機構,調整了各方面政策,有力扭轉了山東抗戰的被動局面,使山東抗日根據地迎來大發展的良好局面。12月30日,劉少奇經過九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回到延安。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對中央領導機構進行了重大改組,決定中央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人組成。劉少奇還兼中央組織委員會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從此,劉少奇躋身中央核心領導層,並奠定了他在黨內實際上的“第二把手”地位。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聯繫《黨史博採》

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