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將李如鬆率領的4萬餘明軍入朝鮮抗日

抗日戰爭 李如鬆 明朝 中國古代史 史無前列 2017-03-28

1592年5月開戰以來僅僅三個月時間,朝鮮陸軍就節節敗退,國王李昖更是拋棄首都、一路北逃,七月時便嚮明朝請求內附。而當時日軍已"入王京,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庫",朝鮮八道竟有七道已失。

明朝大將李如鬆率領的4萬餘明軍入朝鮮抗日

至1592年12月,由李如鬆率領的4萬餘明軍入朝後,很快就獲得平壤大捷,僅用一個月就收復了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迅速扭轉戰局,中朝兩軍的戰力差距可見一斑;此外,陸上的重要攻堅戰如稷山、泗川、蔚山等戰役中,作戰的主力也始終是明軍而非朝軍。明軍除去正面作戰攻堅之外,還需要幫助朝軍守衛漢城、全州、忠州等重要據點、防備日軍攻勢,承擔了朝鮮境內的主要防禦和作戰任務。朝鮮雖然也有官軍和民間義軍的敵後作戰,但無論是作戰規模還是對戰局的影響都不大,難以對據守主要城市的日軍主力造成威脅。

明朝大將李如鬆率領的4萬餘明軍入朝鮮抗日

海軍方面,明朝同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到了戰爭後期。自從1597年7月元均指揮的朝鮮海軍主力在巨濟島附近中伏被日軍幾乎全殲後,制海權便完全被日軍掌握。只剩13艘戰船的朝鮮海軍也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更談不上切斷日軍補給線,而被朝鮮戰史大書特書、號稱朝軍戰船以一擊十,並"擊毀31艘、擊沉92艘,殲敵8000人"的鳴樑海戰,其戰果也被過度誇大了。

明朝大將李如鬆率領的4萬餘明軍入朝鮮抗日

露樑海戰

明朝和朝鮮組成的聯軍在露樑獲勝的決定因素也是有著500艘戰船、近2萬人的明軍水師,作戰時聯軍統帥不僅由明軍提督陳璘擔任,擔負了正面決戰任務的也是明軍。只有100艘戰船和7000人的朝鮮水師只居於輔助地位,李舜臣和明軍將領鄧子龍都作為伏兵,分別在露樑海峽北側和觀音浦設伏。明軍中身先士卒的鄧子龍遭到日軍的圍攻,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戰死,在觀音浦堵截日軍突圍船隊的李舜臣則在親自督戰時,身中流彈而亡。但陳璘指揮的明軍主力迅速壓上與日軍決戰,並利用炮火優勢痛擊日軍,朝軍的臨時指揮、李舜臣之侄李莞也率軍與隨後趕到的明軍陳蠶、季金部共同夾擊日軍,取得了燒燬敵船200艘、捕獲敵船100艘並致日軍損失1萬餘人的重大勝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